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贾平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知识点全解析》一、引言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它那神秘的光辉、多变的形态,总是能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
在五年级语文上册中,贾平凹的《月迹》以清新质朴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了孩子们追寻月亮的奇妙之旅。
本文将对《月迹》这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优美的散文。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 年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小说和散文创作著称。
贾平凹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平实而富有韵味,常常关注农村生活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代表作品有《秦腔》《废都》《浮躁》等。
三、课文解析1. 生字词(1)会认的字:悄(qiǎo)、累(léi)、袅(niǎo)、嫦(cháng)、娥(é)、嫉(jí)、妒(dù)。
(2)会写的字:悄、累、袅、嫦、娥、嫉、妒、瓷(cí)、洼(wā)、踪(zōng)。
(3)词语解释:悄没声儿: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累累:连续不断;连接成串。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2. 课文内容《月迹》主要讲述了中秋之夜,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边、沙滩上寻找月亮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也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和纯真。
(1)课文结构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 自然段):写中秋之夜,孩子们在院子里盼月亮。
第二部分(5-29 自然段):写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边、沙滩上寻找月亮。
第三部分(30-36 自然段):写孩子们在沙滩上议月亮,感受到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2)主要内容①孩子们在院子里盼月亮。
中秋之夜,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快点出来。
他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谈论着月亮。
终于,月亮出来了,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
②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边、沙滩上寻找月亮。
月亮出来后,孩子们在院子里看到了月亮的踪迹。
贾平凹简历
贾平凹简历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自然。
24 月迹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迹》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
作者借此表达了一种要培养孩子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踪迹、袅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感受到作者童心童趣,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重点)2.感受到作者童心童趣,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难点)二、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采用“分角色朗读法”和“词句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作者笔下小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讲解重点词句,让学生准确的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旨。
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课内学习包括具体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积累课文优美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课文,说一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当夜晚降临,天边露出一轮皎洁的圆月,将夜空点缀得如梦似幻。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月亮的足迹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板书:月迹二、学习生字词1.标出课文生字和词语,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认识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词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
三、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1.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描写月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月迹-人教(部编版)《月迹》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认真观察月亮,结合想像或联想把自己心中的月亮生动地描绘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2.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1课时教学要点丰富积累;把握线索,理清寻月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识作者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初读积累1.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款款:缓慢。
掬(jū):两手捧(东西)。
粗糙(cāo):不精细,不光滑。
争执(zhí):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倏忽(shū):很快地,忽然。
袅袅(niáo):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面面相觑(qù):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2020-2021学年贾平凹贾平凹, 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
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
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
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
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高潮。
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
202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
2020年创刊《美文》。
2020年《废都》创作完成之后,倔强的贾平凹并未消沉下去。
《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小说作品。
2020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20年,获得鲁迅文学奖。
2020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020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2020年中德作家论坛开启首日,贾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
贾平凹说,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2020年,获得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
创作特色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月迹》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所作的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散文。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月亮的运行足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一一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寻美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
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说教法学法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 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古人经常用“月”来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生自由答)中秋之月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板块二、作者简介贾平凹:作家。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1952年2月21日出生。
月迹相关资料《月迹》是现代作家贾平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以孩童的心态和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标题“月迹”,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是月的变化轨迹;也是孩子们寻月即寻找美的足迹;还可以理解为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
全文不到两千字,却意蕴深远,情味悠长。
《月迹》是贾平凹独有的禅思美文之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博思尚悟的贾平凹写了大量的自然和生活感悟性散文,抒写一种物我交融的虚静空灵境界和心静心思于一物的顿悟,具有佛家禅定之思的意味,《月迹》就是其中之一。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月迹》的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
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
散文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的“盼月”和“赏月”的情景。
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设下了铺垫。
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这里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并且使主题再一次得到深化。
最后他们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心理都得到满足,便甜甜地睡去。
《月迹》构思新颖、独具特色。
历代有许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洁、光明、美好的事物。
但是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则是独具一格的构思;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贾平凹描写了幼年时候,中秋节时从盼月到寻月再到议月的过程。
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告诉人们,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
【作者介绍】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课后作业一、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lěi() jǐ() gū()累几骨lèi() jī() gǔ()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的桂树()的骨朵儿()的感觉()地爬高()地溜进来()地闪着银光三、在括号里写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2.(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时间)孩子们寻找月迹的过程,他们先后寻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足迹,表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让人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五、重点段落品析。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去找它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5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课件一、学习目标1.认识“悄、累、袅”等生字,掌握多音字“悄、累”,理解“争执”等词语的意思。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注意在寻月过程中人物内心的变化。
(重点)3.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难点)二、新课导入中秋之月寄托人思乡之情,中秋之月饱含人团圆之盼。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三、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
主要作品:《废都》、《秦腔》、《古炉》、《高兴》等。
四、我会认悄qiāo累lèi 袅niǎo 嫦cháng 娥é 嫉jí 妒dù 瓷cí五、多音字 léi 累赘、果实累累累 lěi 累计、积累lèi 累垮、劳累qiāo 悄悄、静悄悄悄qiǎo 悄然、悄无声息六、词语解释1.款款:慢慢地。
2.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3.倏忽:很快地,忽然。
4.袅袅:像烟气一样缭绕上升。
5.无边无际:没有边际。
形容极为辽阔广大。
际,界线,边缘。
6.面面相觑:形容人们因惊悚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七、结构梳理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们”堂中赏月。
描绘了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到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最后看到月亮爬到镜中的过程。
第二部分(3-20自然段):写“我们”院中寻月。
描写了院中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夜色,借助奶奶的话,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连在一起,写出了孩子有趣的感觉和想象。
第三部分(21-24自然段):写“我们”河边寻月,发现上湾、下湾、水里、天上、弟弟妹妹的眼睛里都有月亮,感觉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月迹一、导入新课,诗词激趣: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月亮是最富诗意的一个话题,古往今来关于月亮的佳作繁如群星,尤以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大家成就最高。
李白创造性地赋与月亮以“思念”,我们读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走过了小学,而苏东坡又创造性地赋予月亮以“祝愿”,我们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朗朗曲调中又迎来了中学生活。
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 同学们能说出多少有关明月的诗句呢?古人的这么多优美的诗句让后人只能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吟咏这涵蕴无穷的月。
然而贾平凹却敢凑这个热闹,他另辟蹊径写月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优美的散文《月迹》。
(激发学生的诗意,回忆头脑中关于月亮的其它诗句,体会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诗词预设: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赏月话名称请你根据下列图片中月亮的形状,说说古人曾经给与它们怎样的名称?①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②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③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④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⑤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由古诗词的吟诵启发学生回到对现实生活的回忆,自己从小以来某一次或几次赏月经历并口述。
那么贾平凹的《月迹》一文给我们所描述的一群孩童是怎样“盼月”、“寻月”的呢?他们又形成了对月亮的哪些认识呢?(板书课题:月迹)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五年级语文【贾平凹】
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
出版作品有《贾平凹文集》24卷,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长篇小说16部.中短篇小说《黒氏》《美穴地》《五魁》及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即“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施耐庵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等50余次;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香港“红楼梦·世界华人长篇小说奖”,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法国“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
作品被翻译出版为英语、法语、瑞典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等30多个语种,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戏剧等2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