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地理六年级(五四制)第二学期:1.1 地球概述 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沪教版地理六下知识要点1.1 地球概述⼀、地球的形状和⼤⼩1.地球的形状是⼀个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球体。
2.认识过程(1)天圆地⽅说古印度⼈想象的地球(2)麦哲伦环球航⾏: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3)地球卫星影像图:直接观察到地球是⼀个球体。
3.地球的⼤⼩和半径⼆、地球圈层1.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内部从外到⾥⼤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2.地球外部圈层⼤⽓圈、⽔圈和⽣物圈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
1.2 地球的⾃转⼀、地球的⾃转1.定义:地球的⾃转就是地球绕着地轴不断地旋转的运动。
2.⽅向:⾃西向东,北逆南顺(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向旋转)3.周期:⼀天(24⼩时)4.产⽣现象: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昼夜交替1.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地球表⾯只有⼀半被太阳光照亮,朝向太阳的半球是⽩昼,背向太阳的半球就是⿊夜。
地球不停地⾃西向东⾃转,昼夜半球的范围随之不停移动,使地球产⽣昼夜交替的现象。
2.晨昏线: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与太阳光垂直的⼤圆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3.晨线:随着地球的⾃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三、时区和区时1.地⽅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时。
2.地⽅时产⽣原因:地球⾃西向东⾃转。
3.地⽅时特点:不同经度的地⽅时不同,地⽅时东早西晚。
4.地⽅时计算:经度每隔15o,地⽅时相差1⼩时。
经度每隔1o,地⽅时相差4分钟。
5.时区: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分为⼀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国际上规定,以本初⼦午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叫中时区,向东和向西经度每隔 15°为⼀个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区⾄东⼗⼆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区⾄西⼗⼆区。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都以位于本区正中的中央经线的地⽅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
同⼀时区的区时相同,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时。
地球概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在图上指出极半径和赤道半径;根据赤道半径能计算出地球半径的长度;据图讲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2.方法与过程(1)运用地球仪、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课本插图,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
(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以地球的外部圈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园,保护生存环境的情感态度,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准备】地球仪、圆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海南有著名的旅游景点“海角天涯”,提问地球上真的存在海角天涯吗?(无)既然没有海角天涯,那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大致都会描述球体)二、新课教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我们大家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硕大的圆球,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为了知道地球的形状,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共同探讨)(1)在古代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当时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A.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支撑着,巨象站在一只乌龟的龟甲上,乌龟骑在一只盘据的眼镜蛇身上。
B.埃及人认为天撑着,星星从天上垂下,太阳拖着一艘小船顺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C.中国人则认为天象一只圆圆的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另一说“盘古开天”。
盘古又称盘古氏,传说生于天地混浊中,后来天地开辟,天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长一丈,经历一万八千岁,天就极高、地就极厚,他死后,他身体的各部分变为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名。
其实,在古代不仅中国人和印度人对地球的形状有各种传说和神话,古代西方人按照自己所居住的陆地为大海所包围的观察现象,也曾认为“地如盘状,浮于无垠海洋之上”。
地球概述
【学习目标】
知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西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作用。
能力:
1.能通过经纬网的判读进行区域的定位。
2.能正确确定某点的经纬度位置及与其他点间的方向、距离等。
【学习重难点】
对地球有一定的认知。
【学习过程】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
大小:极半径____________;赤道半径___________;平均半径____________;赤道周长____________。
形状: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圈层。
1.地球内部的构造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合称为岩石圈。
3.软流层在___________中,岩浆就是从这里沿地壳裂隙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面的。
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的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要求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
1 / 1。
上海教育版地理六下第一单元1.1《地球概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六下第一单元1.1》是上海教育版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更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但部分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
2.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地球仪等教学道具。
3.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如展示地球的美丽风景、地球的运动视频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知识,让学生对地球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如:每组设计一个关于地球的运动演示,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
《地球概述》导学案一、导言《地球概述》是一本介绍地球的基本知识和特点的教材,通过进修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起源、结构和运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
本导学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深入了解地球这个我们生活的故里。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运动的规律;3. 理解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4. 培养珍爱地球的认识和行动。
三、进修内容1.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2. 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3.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4. 地球的环境问题四、进修方法1. 阅读教材《地球概述》相关章节,理解重点观点和知识点;2. 参与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与同砚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3. 实地考察和实验,亲身体验地球的奇异的地方;4. 参与环保活动,积极行动珍爱地球。
五、进修评判1. 参与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2. 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认真总结所学知识;3. 参与环保活动,积极行动珍爱地球;4. 进修过程中表现突出者,将获得奖励和表扬。
六、进修反思通过进修《地球概述》,我们不仅了解了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还深刻认识到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过程中,能够珍惜我们生活的故里,珍爱地球,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故里。
愿我们的行动能够让地球更加美丽!七、总结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地球这个我们生活的故里,培养珍爱地球的认识和行动,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故里。
希望同砚们能够积极参与进修,关注地球的发展和环境问题,为地球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的行动能够让地球更加美丽!。
《地球概述》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地球概述》是一门涉及地球科学、地质学、气候学等多个领域知识的课程。
通过进修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结构、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内容,从而增强对地球的整体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任务和活动,激发学生进修兴趣,提高他们的进修效果。
二、作业设计方案1. 任务一:地球日记要求学生以地球的视角,编写一篇地球日记,描述地球的一天。
学生可以从地球的自转、公转、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展现地球的生动形象。
同时,学生还需通过日记的形式,体会地球的变化与运行规律,增强对地球的认识。
2. 任务二:地球模型制作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结构和地形特征。
学生可以应用各种材料,如泥土、纸板、颜料等,将地球的不同部分进行模拟,呈现出地球的真实面貌。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3. 任务三:地球科学知识竞争组织学生参与地球科学知识竞争,考察他们对地球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竞争题目涵盖地球的形成、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球概述课程知识的全面理解。
通过竞争形式,激发学生进修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进修积极性。
4. 任务四:地球环境珍爱倡议书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地球环境珍爱倡议书,呼吁人们关注地球环境问题,共同珍爱地球故里。
学生可以从减少碳排放、勤俭能源、珍爱野生动植物等方面入手,提出具体的环保建议和行动计划。
通过写作倡议书,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增进他们积极参与环保实践。
5. 任务五:地球科学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地球科学展示活动,展示他们在地球概述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可以通过海报、模型、图片等形式,展示地球的结构、地质现象、气候变化等内容,分享自己的进修效果。
通过展示活动,激发学生进修兴趣,增进他们对地球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总结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任务和活动,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形成、结构、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内容,提高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地球概述》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故里,我们的生存和进步都离不开地球。
本次课程将指挥同砚们一起了解地球的基本概述,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二、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精通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了解地球的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4. 培育同砚们对地球的保卫认识,珍惜地球资源。
三、导学1. 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幔是地壳底下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外核和内核则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外核是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是固态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365天。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主要受纬度、海洋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
依据不同的气候带分布,地球可以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
寒带气候寒冷干燥,温带气候四季分明,热带气候炎热潮湿。
四、练习1. 地球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A.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B. 大气层、水圈、生物圈C. 火山、地震、洪水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是什么意思?A. 自转是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B. 自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公转是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C. 自转和公转是同一种运动3. 地球的气候受哪些因素影响?A. 纬度、海洋、大气B.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C. 火山、地震、洪水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基本概述,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故里,期望大家能够珍惜地球资源,保卫地球环境,共同建设秀丽的地球故里。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观点和特点;2. 精通地球的结构和成分;3. 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变化;4. 精通地球的地理分区和气候特点。
《地球概述》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地球概述》,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构造和运动规律,增加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一、导学前思考:1. 你对地球有哪些认识?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2. 你知道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吗?地球上有哪些自然现象?3. 你认为地球对我们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二、导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a.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一个带有大气层的岩石行星。
b. 地球的形状呈近似于一个椭球,有赤道和两极。
c. 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约30%,海洋占约70%。
2. 地球的构造:a.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b. 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漂移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发生。
3. 地球的运动规律:a.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公转导致了四季变化。
b. 地球的倾斜轴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所不同。
4. 地球的重要意义:a. 地球是人类的故里,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b. 地球的气候、水资源、植被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c. 地球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珍爱。
三、导学任务:1. 阅读《地球概述》相关章节,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构造和运动规律。
2. 思考地球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写一篇关于地球的意义的短文。
3. 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什么区别?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受什么因素影响?4. 参与班级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球的认识和看法。
四、导学总结:通过进修《地球概述》,我们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构造和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认识到地球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珍惜地球资源,共同珍爱我们共同的故里。
《地球概述》导学案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故里,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
本节课将指挥同砚们一起探索地球的奥秘,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特点。
二、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梗概,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
2. 掌握地球的地理分区和气候带分布。
3. 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构造。
三、导入活动1. 观看视频:《地球的奥秘》2. 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是多少?3. 分组讨论:地球的气候带分布对生物分布有什么影响?四、知识讲解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呈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25天。
3. 地球的地理分区和气候带:地球分为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和西半球,气候带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
4.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构造: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壳由板块构成,板块运动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五、小组讨论1. 小组讨论问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六、活动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地球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点。
2.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的文章,总结地球的特点和重要性。
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了解到地球的地理分区和气候带分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珍惜我们的地球,珍爱环境,共同建设美丽故里。
《地球概述》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地球概述》,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珍爱认识。
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故里,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它由哪些部分组成?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球概述》吧。
二、地球的基本特征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赤道略大于极半径。
2.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表层。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4.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地形和大气层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的气候类型。
三、地球的重要性1. 生命的摇篮: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态环境。
2. 自然资源的宝库:地球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支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3. 生态平衡的守护者:地球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脆弱的系统,我们需要珍爱地球的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
四、地球的珍爱认识1. 减少碳排放:减少应用化石燃料,选择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珍爱地球的大气层。
2. 勤俭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资源,避免浪费,珍爱地球的自然资源。
3. 爱护环境:珍爱野生动植物,珍爱森林和湿地,减少污染,共同守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五、思考与讨论1. 你觉得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什么?2.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地球?3. 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可以分享给大家?六、总结通过进修《地球概述》,我们更加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也培养了对地球的珍爱认识。
让我们共同尽力,珍爱我们的地球,让地球更加美丽和宜居。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1.1地球概述(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地理下册同步精品课堂(沪教版·上海)教案课程名称:地球概述年级:六年级科目:地理教材版本:上海市沪教版教学目标:1. 认识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态、大小、运动等基本概念。
2. 了解地球的构成和各层结构特点,明确地球表层的主要物质组成。
3. 学习地球上生命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地球类型的关系。
4. 掌握地球上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发生原因,并了解如何避险减灾。
教学重点:1. 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地球的构成和各层结构特点。
3. 了解地球上生命的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1. 掌握地球上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发生原因。
2. 学会减灾避险的方法。
1. 讲解教学法。
2. 演示教学法。
3. 图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对地球产生了兴趣,如询问学生对地球的印象及自己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等等,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二、讲解(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并讲解其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态、大小、位置、运动等,带领学生理解地球的基本特点。
三、探究(30分钟)教师通过媒体、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成和各层结构特点,明确地球表层的主要物质组成,进行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能力。
四、图表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地球类型及其生命分布情况的图表数据,引导学生进行图表分析,并探究地球类型与生命分布的关系。
五、案例探讨(2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发生原因,并通过讨论和探讨,学会减灾避险的方法。
六、小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回顾重要知识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做好复习铺垫。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启发性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联系实际的探究与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兴趣,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
地球概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在图上指出极半径和赤道半径;根据赤道半径能计算出地球半径的长度;据图讲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2.方法与过程
(1)运用地球仪、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课本插图,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
(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以地球的外部圈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园,保护生存环境的情感态度,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圆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海南有著名的旅游景点“海角天涯”,提问地球上真的存在海角天涯吗?(无)
既然没有海角天涯,那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大致都会描述球体)
二、新课教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我们大家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硕大的圆球,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为了知道地球的形状,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共同探讨)
(1)在古代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当时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
么样子的呢?
A.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支撑着,巨象站在一只乌龟的龟甲上,乌龟骑在一只盘据的眼镜蛇身上。
B.埃及人认为天撑着,星星从天上垂下,太阳拖着一艘小船顺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C.中国人则认为天象一只圆圆的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另一说“盘古开天”。
盘古又称盘古氏,传说生于天地混浊中,后来天地开辟,天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长一丈,经历一万八千岁,天就极高、地就极厚,他死后,他身体的各部分变为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名。
其实,在古代不仅中国人和印度人对地球的形状有各种传说和神话,古代西方人按照自己所居住的陆地为大海所包围的观察现象,也曾认为“地如盘状,浮于无垠海洋之上”。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你知道的有哪些,或你知道哪些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A.先看到船桅:后看到船身,希蜡数学家华达哥拉斯,生在海边的高山上,看到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B.月蚀月亮上的圆形影子:古希腊哲学家亚得斯多德发现月蚀的时候,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断地球是圆的。
C.在哥伦布之后经过320多年,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向西航行,经过太平洋,再绕过南美洲南端,越过太平洋,终于回到西班牙,完成经地球一周的创举。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过渡: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所进行的探索和发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证明呢?
模拟实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问题:在海上远去的帆船为什么总是船身比船桅先消失?说明什么?
器材:乒乓球、直尺、火柴杆。
实验过程:根据已有知识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分组讨论、操作,选择一组演示、说明。
小结:评价学生实验、并说明实验原理。
让学生继续讨论有没有别的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球的有关测定已经非常准确,通过人造卫星可以得到地球的一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同学们可以对地球的形状客观的描述。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是。
2.地球的大小
我们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
大家看课本第四页的图片,说出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是否等长?哪条长些?长多少?(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4千米。
)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6.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1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4千米。
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算一算:地球赤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4万多千米,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来形容赤道周长。
)。
过渡: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它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呢?
(二)地球的圈层
显示地球的内部圈层。
人们通过间接的方法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大致可以分为三层,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其实地球的内部构造,就像一个鸡蛋,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清,地核就好比蛋黄。
把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名称填到练习册上。
学生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地壳由各种坚硬的岩石组成,但是它们的厚度不同,陆地地壳的厚度较厚,海洋地壳的厚度较薄。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顶部有岩石组成,在地幔中还有一层软流层。
地核位于地球的核心。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家看图,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
大家阅读课本第五页的材料,了解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大家把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名称填写到练习册上。
学生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思考:列举能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方法。
1.远去的船只船身比船桅先消失。
2.太空拍摄的照片。
3.从地球一点出发,绕一圈回到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