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脂肪肝病理诊断标准
一、肝细胞脂肪变性
肝细胞脂肪变性是指肝脏内肝细胞脂肪蓄积,是脂肪肝的主要病理特征。
在病理学上,肝细胞脂肪变性被视为一种可逆性损伤,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治疗原发病等方式逆转。
二、肝细胞损伤
脂肪肝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包括肝细胞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凋亡等。
这些损伤进一步加重了脂肪肝的病情,并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三、纤维化和肝硬化
长期严重的肝细胞损伤和脂肪变性可导致肝脏纤维化
和肝硬化。
肝脏纤维化是指肝脏内纤维组织增生和沉积,是肝脏对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肝硬化则是肝脏纤维化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发生严重改变。
四、病因学评估
脂肪肝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酗酒、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药物等因素。
在病理诊断中,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因,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病理学评估
病理学评估是脂肪肝诊断的重要环节,包括肝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等。
通过病理学评估,医生可以了解肝脏病
变的范围和程度,判断脂肪肝的类型和分期,并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总之,脂肪肝的病理诊断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损伤、纤维化和肝硬化、病因学评估以及病理学评估等。
医生需要根据这些标准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脂肪肝患者能吃肝吗
导语:目前我国脂肪肝发病率高达15%,上海、北京、广州脂肪肝患病率更是高达25%,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那么得了脂肪肝能吃肝吗,饮食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脂肪肝患者能吃肝吗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甘油三酯在肝内蓄积过多所导致的病症。
治疗脂肪肝,改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包括戒烟、戒酒、饮食和运动等,而饮食是重中之重。
轻度脂肪肝患者的饮食治疗原则就是要控制总能量、供给高蛋白、摄入低脂肪、限制胆固醇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脂肪肝患者不能吃含脂肪高的油腻油炸食品,如肥肉、鱿鱼、动物的肝脏等含高脂、高胆固醇的动物性脂肪的食物,并应尽量少吃一些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如猪油、羊油、黄油、奶油等,因为脂肪肝本身对脂质代谢障碍,摄入过多的优势,会增加肝脏脂肪的堆积,进而加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脂肪肝患者血生化检查结果分析伴随居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性提高,促使饮食结构有所改变,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背景下,使脂肪肝患者明显增加,检出率约为10%。
报道显示,50岁前群体中,男性患者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但若超过50岁则未表现为性别差异。
脂肪肝还可称为肝内脂肪变性,即为肝脏内呈现脂肪过度压积的状况,占比约为肝重量5%左右。
同时,脂肪肝为病理性改变,为肝脏损伤早期症状,若可发现早治疗,则可在阻断脂肪肝进展的同时,还可起到逆转的效果。
于临床检查中,肝脏活体组织为最佳检验标准,但因创伤性特点难以被患者接受,使血清学检验备受患者青睐,但临床证实还应综合临床表现予以考量。
1.什么是脂肪肝?脂肪肝(fatty liver)为威胁机体身心健康的肝脏病变疾病,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因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的改变,使脂肪肝患病率逐年增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即致病诱因为以下方面:(1)肥胖。
肝脏内脂肪堆积和体重间呈现正相关,肥胖症患者中,30-50%表现为脂肪肝,重度肥胖症者中脂肪肝占比为61-94%,即做好体重控制,是预防脂肪浸润的关键。
(2)酒精。
于长期饮酒患者穿刺活检中,75-95%左右表现为脂肪浸润,若日饮酒量在80-160g以上者,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提高5-25倍。
(3)快速减肥。
禁食、过度节食等快速减肥法,则会提高短期内脂肪分解率,快速降低肝内谷胱甘肽,使之在损害肝细胞的前提下,诱发脂肪肝。
(4)营养不良。
蛋白质匮乏是导致脂肪肝的关键,特别是在摄食不足、消化障碍的患者中,难以促进载脂蛋白合成,使甘油三酯在肝脏内堆积。
(5)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中50%左右表现为脂肪肝,多为成年患者,因脂肪肝、脂肪厚重、进食糖果多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6)药物。
部分药物、化学毒物对蛋白质合成予以抑制,继而表现为脂肪肝,常见药物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嘌呤霉素、四环素与吐根碱等。
(7)妊娠。
多见于第一胎妊娠,发病时间为34-40周,具有病情危重和预后效果差的特点,母婴死亡率为80%、70%。
脂肪肝名词解释脂肪肝(Fatty liver),又称脂肪变性(Steatosis hepatis),是指肝脏细胞内积聚过多的脂肪,通常超过肝细胞重量的5%-10%。
以下是脂肪肝相关名词的解释:1. 脂肪:指肝脏细胞内积聚的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的形式。
脂肪在肝脏中的积聚主要是由于脂肪的合成过量或代谢障碍导致。
2. 肝细胞:指组成肝脏的基本单位,是肝脏的主要细胞。
肝细胞的功能包括合成和分解脂肪、蛋白质和糖类,储存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3. 脂肪酸:指由脂肪分解产生的有机酸,是构成脂肪的主要成分。
脂肪酸在肝脏中主要用于合成和分解脂肪。
4. 甘油三酯:指由一分子甘油与三分子脂肪酸通过酯化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肝脏中最常见的脂类。
甘油三酯在肝脏中主要储存为能量来源。
5. 脂肪氧化:指将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通过氧化代谢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脂肪氧化是维持正常能量代谢的重要过程。
6. 肝功能:指肝脏正常运行和维持机体内稳态的能力。
肝功能包括合成和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清除毒物和废物,分解药物和激素等。
7. 肝纤维化:指由于长期的肝损伤导致肝脏组织中胶原纤维的过度增生。
肝纤维化是脂肪肝进展到严重阶段的一个后果,会导致肝功能逐渐丧失。
8. 肝硬化:指由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和范围扩大,导致肝脏结构的严重改变和功能衰竭。
肝硬化是脂肪肝长期进展的最终结果,患者会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症状。
9. 脂肪肝病理分级:指根据肝脏内脂肪积聚程度和炎症程度等指标,将脂肪肝分为不同分级。
常用的脂肪肝病理分级系统包括N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活动性分级和纹理分类法等。
10. 脂肪肝危险因素:指导致脂肪肝发生和发展的因素。
常见的脂肪肝危险因素包括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酗酒、某些药物使用等。
总之,脂肪肝是一种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细胞内积聚过多的脂肪。
了解相关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
什么是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自量可达40%一50%。
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脂。
脂肪肝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现代疾病,嗜酒、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临睡前加餐等均是发病因素,加之平时又缺少锻炼,使体内营养过剩,最后导致脂肪肝病发生。
全身倦怠、腹胀如鼓、肝区隐痛——是肝脏报警了脂肪肝是一种慢性肝损害。
一般来说,脂肪肝是人体代谢紊乱的早期征兆,同时又是某些疾病可能来临的警报。
有些人应酬四方,忙碌中愈来愈容易疲劳,有时全身倦怠,有时腹胀如鼓,有时右上腹部隐隐作疼,这就要意识到:生活方式出了问题,肝脏报警了。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脂肪肝早期具有相当的隐蔽性。
不少患者能吃能喝,有的还又白又胖。
种种假象掩盖了脂肪肝可能带来的恶果。
一些人在体检时查出脂肪肝,却因早期症状轻微、吃喝无碍、面有红润等种种假象,因此忽视它的严重后果。
其实,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往往提示脂肪肝的发生,例如:容易疲劳、饭后腹胀,少量饮酒便肝区不适,饮食稍有不慎还会轻度腹泻等等。
研究发现,脂肪肝的不适感往往与肝脏脂肪浸润程度成正比。
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常会有肝功能异常,患者明确感到肝区疼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腹胀及右上腹压迫感,体重也会减轻。
由于脂肪肝进程隐蔽,一旦出现自觉症状,往往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已不同程度存在。
专家告诫:“脂肪肝任其发展问题比较严重,应该及早调理改善”。
脂肪肝早期防治,对阻止慢性肝病进展至关重要;拖延到中重度脂肪肝,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肝纤维化,甚至演变成肝硬化,恢复起来就困难了。
饮食疗法是脂肪肝治疗的重要手段,采用合理的膳食结构是本病痊愈的关键,必须加以重视。
下面提供一份脂肪肝患者每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数量,谨供参考。
青菜100g,瘦猪肉50g,蛋清30g,牛奶l00g,豆浆200g,豆腐l00g,腐竹25g,面筋25g,植物油25g,水果100g,可按如下食谱选择三餐饮食。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中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在某些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
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
脂肪肝早期无症状,好多年青人在体检时检查出自已患了脂肪肝而就医.所以人人都要注意体检,有效地把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
疾病分类按病理分类1、单纯性脂肪肝:肝脏的病变只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根据肝细胞脂变范围将脂肪肝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影响以下一个或多个环节导致肝细胞甘油三酯的积聚,形成脂肪肝:①由于高脂肪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导致游离脂肪酸输送入肝细胞增多。
②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消耗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磷酸化以及b氧化减少。
③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能力增强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或肝细胞从肝窦乳糜微粒,残核内直接摄取甘油三酯增多。
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肝细胞脂肪变性(Hepatic Steatosis)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肝细胞内积聚大量脂肪。
该疾病主要由于脂肪摄入过剩、脂肪合成增加、脂肪酸氧化异常等因素引起,其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
本文将介绍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特征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特征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特征是肝细胞内积聚大量脂肪。
正常情况下,肝细胞内只有少量的脂肪,但在肝细胞脂肪变性时,脂肪积聚成为主要特征。
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1.肝细胞内脂滴的形成:肝细胞内的脂滴通常是由于脂肪酸的合成和摄入增加,导致其在内质网和线粒体中的聚集。
这些脂滴可通过电镜观察到。
2.肝细胞的变性和水肿:脂肪滴的聚集会导致肝细胞的体积增大,导致细胞膜的张力增大,最终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和水肿。
3.纤维化和炎症反应:在一些慢性脂肪肝患者中,肝细胞脂肪变性可导致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这可能是由于脂肪在肝脏中激活了一系列的炎症因子。
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发病机制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发病机制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已有一些研究表明以下几个因素可能与其发病相关:1.脂肪摄入过剩:长期高脂肪饮食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脂肪摄入过剩会导致肝脏的脂肪合成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进而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的积聚。
2.脂肪合成增加:在肝细胞内,脂肪的合成主要通过脂肪酸和甘油磷酸酯的合成途径进行。
当脂肪合成途径的调控异常时,肝细胞内脂肪的合成会增加,从而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的积聚。
3.脂肪酸氧化异常:脂肪酸氧化是肝细胞内脂肪代谢的一个重要过程。
当脂肪酸氧化异常时,肝细胞内脂肪的氧化能力下降,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积聚。
4.炎症反应和细胞应激:肝细胞脂肪变性可能与炎症反应和细胞应激相关。
脂肪在肝脏中激活了一系列的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进一步导致细胞应激,从而促进肝细胞内脂肪积聚。
总的来说,肝细胞脂肪变性是由脂肪摄入过剩、脂肪合成增加、脂肪酸氧化异常以及炎症反应和细胞应激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综述作者:王茜王兴田张峰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85-02【关键词】超声检查;脂肪肝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脂肪肝最简单、快速的方法,而且准确度较高。
合理正确的运用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是每个超声医务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本领。
1 脂肪肝的概念及发病机制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蓄积过多所致。
正常的肝脏内也有脂质堆积,主要是用来构成细胞膜,但其总含量不超过肝脏湿重的5%,一般情况下,脂质成分多为磷脂。
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5%,就发生了脂肪肝,脂肪肝的脂质成分多为三酰甘油。
临床上按含脂肪量的多少,脂肪肝被分为3度:轻度5%-10%,中度10%-25%,重度>25%。
如果肝内的脂肪浸润均匀,分布累及整个肝脏,便形成均匀性脂肪肝;如肝内的脂肪浸润分布不均匀,则形成局灶性脂肪肝[1]。
非均匀性脂肪肝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占到平均人口的10%[2]。
脂肪肝病情的加重,肝纤维化程度也加重。
2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近年脂肪肝的发病年龄趋向广泛,从年轻肥胖者至老年,患者体重多超过年龄与身高的标准,特别在肥胖儿童。
多无自觉症状,或轻度食欲不振,腹胀,维生素缺乏,易疲劳等一般症状。
重度脂肪肝,肝脏增大,其肝包膜膨胀,韧带牵拉或脂肪囊肿破裂,炎性反应可致肝区痛及至发热。
有饮酒史或肝炎期内体重明显增加。
化验检查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血糖增加。
3 脂肪肝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关系高血糖、高血压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甘蔗脂肪变性时引起机体脂肪代谢障碍,从而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代谢异常,致使糖异生加强,糖转化为脂肪相对减少所致。
4 脂肪肝与饮酒的关系据报道,75%-90%慢性嗜酒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浸润,也是欧美国家脂肪肝最常见的原因。
脂肪肝临床分级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脂肪含量超过肝重量(湿重)的5%(最高可达40%-50%),或在组织学上超过肝实质30%时,称为脂肪肝。
根据脂肪肝发病原因,脂肪肝分为肥胖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营养失调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等。
根据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可将脂肪肝分为三个时期:Ⅰ期为不伴有肝组织炎症反应的单纯性脂肪肝,Ⅱ期为伴有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脂肪性肝炎,Ⅲ期为脂肪性肝硬化。
脂肪肝的病理分级是以脂肪占有多少肝湿重来确定的,只要肝内的脂肪含量达到肝湿重10%时,就叫轻度脂肪肝,一旦超过
10%-25%时就叫中度脂肪肝,超过25%-50%的就叫重度脂肪肝。
在临床上要明确病理的分级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参照《肝脏病学》对脂肪肝的分类办法,以肝脏B超检查为主,结合临床症状,作为分级依据。
1、轻度脂肪肝
轻度脂肪肝在做B超时其表现为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的管状结构仍然可见,自觉没有什么明显症状,肝功能基本正常。
2.中度脂肪肝
中度脂肪肝在做B超时其表现为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状结构模糊。
自我感觉肝区不舒服,食欲不振,肝功能轻度异常。
3.重度脂肪肝
重度脂肪肝在做B超时其表现为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明显衰减,肝内管状结构无法辨认。
自我感觉肝区疼痛,腹胀闷满,或见黄疸,蜘蛛痣。
肝功能检查中或重度异常。
脂肪肝的科普文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率的增加,脂肪肝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脂肪肝是指肝脏中脂肪堆积过多,造成肝脏功能受损的情况。
脂肪肝通常分为两种类型: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长期酗酒造成的肝脏脂肪堆积,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则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肝脏脂肪堆积。
脂肪肝并不会立即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但长期累积下来会引发更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对于脂肪肝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那么,脂肪肝到底是如何引起的呢?饮食因素是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量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会增加体内脂肪的堆积,进而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会减缓新陈代谢,使脂肪无法及时被消耗掉,而在体内积累形成脂肪肝。
遗传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也是导致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脂肪肝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一些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乏力、腹胀、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
如果您发现自己出现这些症状或担心自己可能患有脂肪肝,建议尽快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等。
对于脂肪肝的治疗,首先需要调整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加强运动,保持适量的运动量,促进脂肪燃烧;戒烟限酒,远离毒品,避免对肝脏的进一步伤害。
对于一些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脂等,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脂肪肝是一种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积极治疗控制的疾病。
及时发现、早期干预是预防脂肪肝发展为更严重肝脏疾病的关键。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自己的肝脏健康,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远离脂肪肝的困扰。
第二篇示例:脂肪肝,也称脂肪性肝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常见于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人群。
其病理特点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导致肝功能受损。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转变,脂肪肝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给健康带来了威胁。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中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在某些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
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
脂肪肝早期无症状,好多年青人在体检时检查出自已患了脂肪肝而就医.所以人人都要注意体检,有效地把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
疾病分类按病理分类1、单纯性脂肪肝:肝脏的病变只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根据肝细胞脂变范围将脂肪肝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影响以下一个或多个环节导致肝细胞甘油三酯的积聚,形成脂肪肝:①由于高脂肪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导致游离脂肪酸输送入肝细胞增多。
②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消耗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磷酸化以及b氧化减少。
③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能力增强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或肝细胞从肝窦乳糜微粒,残核内直接摄取甘油三酯增多。
一、脂肪肝的病因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由各种原由引起的肝脏细胞内脂肪堆积太多的病变。
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症状严重者脂肪量可达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为甘油三酯。
脂肪肝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脂肪肝等同于急性、亚急性病毒性肝炎,较为少见,临床症状为疲劳、恶心、呕吐和程度不同的黄疸,并可短时间内产生肝昏迷和肾衰,症状严重者可在几个小时死于并发症,如果及时医治,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好转。
脂肪肝分为肥胖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这是脂肪肝的三大高发病因。
另外,261医院专家指出,还有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等。
二、脂肪肝的症状是什么?慢性脂肪肝比较多见,起病缓慢、隐匿,病程漫长。
轻度脂肪肝能够没有丝毫不适。
中度或重度脂肪肝会有食欲不佳、无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隐痛、左肩及背部酸痛发胀等症状。
医生查验可发现肝肿大,少数有轻度黄疸及蜘蛛痣。
实验室检查会有肝功能不正常,甘油三酯、胆固醇增高。
脂肪肝的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或仅仅轻度的疲乏、食欲不佳、腹胀、嗳气、肝区胀满等感觉。
因为患者转氨酶常有延续或来回升高,还有肝脏肿大,易误诊为肝炎,应尤其注意鉴别。
B超CT都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但确诊仍依靠于肝穿活检。
三、脂肪肝形成的原因:1.酒是祸首,长期饮酒,导致酒精中毒,造成肝内脂肪氧化减少,慢性嗜酒者近60%发生脂肪肝,20%~30%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
2.长期摄入高脂饮食或长期大量吃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使肝脏脂肪合成太多。
3.肥胖,缺乏活动,使肝内脂肪输入太多。
4.糖尿病。
5.肝炎。
6.有些药物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损伤。
四、脂肪肝的膳食(1)控制热量摄入,以便把肝脏细胞内的脂肪氧化消耗。
肥胖者应逐步减肥,使体重降至标准体重范围内。
以标准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可给热能84~105千焦(20~25千卡)。
标准体重(公斤)=身长(厘米)-105(或100),男性165厘米之上减105,而女性和男性165厘米之下者减100。
写在课前的话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本课介绍了脂肪肝的概念、病因、分类、病理演变、诊断;重点介绍了脂肪肝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学员通过学习要掌握上述内容。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我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那么,脂肪肝的病因有哪些?哪些人群是发病的高危人群?一、脂肪肝概述(一)脂肪肝的概念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过多的一种疾病。
正常肝内脂肪含量占肝重的3%~4%,其中主要为磷脂,含有少量的脂肪酸、胆固醇和胆固醇脂等。
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肝活检30%以上肝细胞有脂肪变性且弥漫分布于全肝,就称为脂肪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在5.2%~11.4%之间。
而且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脂肪肝的发病率脂肪肝标本越高,而且脂肪肝的发病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目前城市白领已经成为脂肪肝的高发人群。
尽管脂肪肝是良性疾病,但无论成因如何,均有部分患者可发生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同时脂肪肝还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原发疾病。
随着脂肪肝发病率的增加和检出率的增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隐患,因此对它的防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脂肪肝的病因脂肪肝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其中常见的有酒精性、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另外还有一些化学因素。
如接触对肝脏有毒的物质,如四氯化碳、氯仿,以及服用有肝损害的药物,如四环素、皮质醇、雌激素等。
(三)脂肪肝的分类脂肪肝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1.根据肝内脂肪含量分类(1)轻型脂肪肝:脂肪含量5%~10%。
(2)中型脂肪肝:脂肪含量10%~25%。
(3)重型脂肪肝:脂肪含量超过30%。
2.根据病因分类(1)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甘油三酯在肝内蓄积过多所导致的病症。
因此,轻度脂肪肝患者的饮食治疗原则就是要控制总能量、供给高蛋白、摄入低脂肪、限制胆固醇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专家指出,具体做法是:轻度脂肪肝患者每天所摄入的总能量应该控制在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20—25千卡左右,不宜吃得太饱和太油腻,避免脂肪过多合成;同时可适当多选用脱脂牛奶、鸡蛋清、鱼类、虾类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促进肝细胞复原和再生;动物内脏、蛋黄、蟹黄、鱿鱼、沙丁鱼、脑髓、鱼卵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是必须限制食用的。
除了胆固醇,还应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所以最好选用粗粮及小米等粮谷类,不吃或少吃精制糖类、蜂蜜、果汁、果酱、蜜饯、水果罐头和各类甜点心。
同时,轻度脂肪肝患者每日食盐量应该在5克以下,因为盐能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欲。
此外,得了脂肪肝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吃肉,但要限制肥肉、肉皮的食用,可以适当选用鱼肉、兔肉及煮过的瘦猪肉、牛肉、鸡肉等。
在烹饪方法上,最好采用蒸、煮、烩、炖、熬、焖等方法,忌油炸、煎、炒的方法。
一次进餐肉制品在75克—100克为宜,在喝肉汤时要把上面厚厚的一层油撇掉。
专家建议,轻度脂肪肝患者要多进食蔬菜和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加速肝细胞修复,其中的膳食纤维还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加速胆固醇排泄,降低血脂。
酸奶、大蒜、洋葱、香菇、木耳、山楂、绿豆等有降脂作用,平时也应该多吃一点。
在酒水上,不宜喝可乐、雪碧等高糖饮料,要多饮绿茶,或喝些含糖少的猕猴桃和山楂饮料;最好戒酒,因为酒精可促进内源性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合成,加重脂肪肝程度,并对肝脏有损害。
最后指出,脂肪肝是可逆性病变,尤其是轻度脂肪肝,如果持之以恒地进行饮食调节,并配合适当的运动,是可以使细胞内沉渍的脂肪逐渐减少、肝功能恢复正常的。
为此,专家告诉我们几个脂肪肝的食疗验方:
一、蘑菇250克,豆腐200克,调料适量。
煮汤服食。
每日1剂。
功效:清热润燥、益气解毒。
二、紫菜30克,鸡蛋1枚,调料适量。
煮汤服食。
每日1剂。
功效:滋阴清热、软坚润燥。
三、芹菜黄豆汤鲜芹菜100克,洗净切成片,黄豆20克(先用水泡胀),锅内加水适量黄豆与芹菜同煮熟,吃豆吃菜喝汤,一日一次,连服三个月,效果颇佳。
四、绿茶每天上下午各用绿茶10克,开水浸泡后坚持饮用。
研究表明,绿茶可化解中性脂肪,有利于清除肝内多余的脂肪。
五、海带绞股蓝汤海带50克,洗净切丝,绞股蓝50克,泽泻20克,草决明20克,生山楂30克,加水适量煎服,一日一剂连用3-6个月,效果良好。
温馨提示:中度脂肪肝患者除了要进行饮食调整外,还需要适当增加运动,促进体内脂肪消耗。
每天跑步,每小时至少6公里才能达到减肥效果。
仰卧起坐或健身器械锻炼都是很有益的。
(责任编辑:李桂妹)
目前,中度脂肪肝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后果是很严重的。
中度脂肪肝在进行治疗时,主要是在饮食上加以调整。
那么,中度脂肪肝的饮食有什么注意事项呢?中度脂肪肝患者的饮食有18条注意事项,现介绍如下:
1.中度脂肪肝患者绝对禁酒。
2.选用去脂牛奶或酸奶。
3.中度脂肪肝患者每天吃的鸡蛋黄不超过2个。
4.忌用动物油;植物油的总量也不超过20克。
5.不吃动物内脏(即下水、下货)、鸡皮、肥肉及鱼籽、蟹黄。
6.中度脂肪肝患者忌食煎炸食品。
7.不吃巧克力。
8.常吃少油的豆制品和面筋。
9.每天食用新鲜绿色蔬菜500克。
10.中度脂肪肝患者吃水果后要减少主食的食量,日吃一个大苹果,就应该减少主食50克。
11.山药、白薯、芋头土豆等,要与主食米、面粉调换吃,总量应限制。
12.每天摄入的盐量以5-6克为限。
13.葱、蒜,姜、辣椒等“四辣”可吃,但不宜多食。
14.中度脂肪肝患者应该经常吃鱼、虾等海产品。
15.降脂的食品有:燕麦、小米等粗粮,黑芝麻、黑木耳、海带、发莱以及菜花等绿色新鲜蔬菜。
16.晚饭应少吃,临睡前切忌加餐。
17.每天用山楂30克、草决明子15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代茶饮,如嫌麻烦,可以服用嵩山首乌茶。
18.如果中度脂肪肝引起肝功能异常,或者转氨酶升高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降酶药物和鱼油类保健品,但不宜过多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