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方法之心态史学
- 格式:ppt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15
浅析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之关系内容摘要:史家四长已经成为判断史家和史学著作的标准体系,包含才、学、识、德四个方面的内容,近人梁启超在刘知几、章学诚提出史家四长的基础之上,曲解古人之意,定要给四长排个顺序,但经过仔细理解古人之意,史家四长是没有主次先后之分的,四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史家四长关系作为历史这门学科的初学者,不敢说自己有独到的见解,但学术贵在讨论,方可见真理,绝不是什么问题都等着名家大师来说了算,那还有什么研究的意义呢?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必须应该具备一些素质才行,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所谓史家“四长”。
大家都知道这四长的重要性,由古到今,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峨所有的讨论都只是强调了这四长的必要,附会了古人的说法而已。
后生在阅读了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的“史家的四长”之后,发现了这样一个不被人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前辈提出了自己关于四长的顺序的见解,我们来看:“至于这几种长处的排列法,各人主张不同:子元以才为先,学次之,识又次之;实斋又添德于才、学、识之后,今将次第稍为变更一下,先史法,次史学。
又次史识,最后才说到史才。
”①我们从史家四长这个论点最初提出的出处来看一下,是否是这样,首先是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礼部尚书郑樵忠尝问子玄曰:‘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顺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夹有学而无才,亦犹良田而顷,黄金满赢,而使愚都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宝者矣。
”②“史有三长: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实,善恶必书,便骄君贼臣知棋,此无可加者。
”③两段话出处不同,意思大体相近,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对史家素质的四长理论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为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
09历师本纪立丽109503705中国史学界对于心理史学的早期探究——梁启超对心理史学的认识和贡献心理史学,是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历史上人们心理状态的一种史学流派。
具体地讲,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嫁接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进而更全面与更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它最早兴起于西方,1910年犹太人弗洛伊德发表《列奥那多.达芬奇:一个童年的记忆》,根据达芬奇日记里的一段话推断他是有“恋母情结”的,这一心理状况对他的行为结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心理史学诞生的标志。
弗洛伊德通过手上掌握的史料,再加上以精神分析的理论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剖析,在当时来说实属首创。
此后,费弗尔、埃里克森、荣格、阿德勒等西方心理学大师不断地把目光投向历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西方史学界也涌现出一批史学家积极倡导历史学要与心理学结盟如鲁滨逊及其弟子巴恩斯等人,巴恩斯在其《新史学与社会科学》一书中曾说过:“吾人相信一百年后,弗洛伊德与其信徒所创出之心理系统,将被视为史家之一种工具,史家之欲成功,则必须利用之。
”中国史学界认识、研究和运用心理史学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中国正处于“西学东渐”的时代,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开始涌入中国,其科学心理学思想也随之而入。
著名史学理论家朱谦之,受孔德、杜里舒和兰伯列希影响,开始注意史学研究中“心理的方法”问题。
他在1926年撰写的《历史哲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首先,他肯定了杜里舒关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归宿在‘知识线’的进化上”,而所谓“知识线”的进化,“又由于人类社会之心理的原因”的理论。
认为社会愈进步,心理因素的影响就愈大。
同时,他对孔德的心理史学理论也十分重视。
认为“从孔德以后,历史才渐渐有科学的根据,才渐渐去注意历史事实的‘所以然’”。
因为孔德明确指出:“历史现象之主要原因,一方面看来是进步,而从它方面看来,社会的进步又是原于人类的心理。
历史学中的历史心理学研究历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人物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它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过程,历史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历史事件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中的历史心理学研究,介绍其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一、历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历史心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
当时,心理学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受到了强烈的历史背景的影响。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历史人物内心的思维和情感,并试图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事件。
著名的历史心理学先驱威廉·迪利(Wilhelm Dilthey)提出了"理解"(Verstehen)的概念,主张通过通过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体验来理解历史。
20世纪初,历史心理学开始融入到正规的历史学研究中。
心理学家西奥多·蓬特伦(Theodor Pöngsten)是最早将心理学应用于历史研究的人之一。
他通过分析拿破仑一世的心理特征,解释了拿破仑战争决策的背后逻辑。
此后,历史心理学逐渐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
二、历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揭示历史人物的心理过程,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1. 核查历史文献历史学家通过核查历史文献,寻找历史人物的书信、日记、回忆录等个人材料,从中获取关于其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线索。
这些文献材料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帮助研究者还原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2. 心理分析心理分析是历史心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言辞,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推断其内心的思维和情感状态。
例如,通过分析林肯的演讲和写信,研究者可以揭示他的人格特征和决策方式。
3.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历史心理学中一种量化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收集历史人物的心理测试数据、行为问卷和生平资料等,以统计学的方式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
学,学理,学史,学史力行心得体会由于字数限制,我无法直接提供一篇完整的《学学理学史学史力行心得体会》,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和示例,供您参考并自行撰写。
理学、史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学术探索与个人成长的双赢之举。
通过深入学习宋代文化史,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学的魅力与力量,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成长。
一、学习背景与动机我选择学习宋代文化史,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宋代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物质文化的繁荣,如精美的瓷器、壮丽的建筑,也有精神文化的丰硕,如理学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创新。
我希望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主要学习内容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阅读原著、参加讲座、观看纪录片等。
通过阅读《宋史》、《中国文化史》等经典著作,我对宋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参加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让我有机会与专家学者交流思想,拓展视野;观看纪录片则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宋代文化的魅力。
我还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观博物馆、古建筑等,我亲身感受了宋代文化的实物遗存,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我也积极参与社会调研和文化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三、重点成果与收获通过学习宋代文化史,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收获:1. 知识层面:我对宋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原著和参加讲座,我掌握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思维能力:学习过程中锻炼了我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我学会了如何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3. 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社会调研和文化活动,我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协作,还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个人成长:学习宋代文化史让我更加珍视和热爱中华文化传统。
雅克·勒高夫及其《新史学》雅克·勒高夫(1924——)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随即通过会考而获得历史教师资格证书。
曾先后在巴黎大学、布拉格大学、牛津大学和罗马大学进修、学习。
1954-1959年任里尔人文科学学院助教,1959-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助教,随后从1962年起担任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的讲师、研究主人。
这一学院是年鉴学派与新史学的重要基地,而勒高夫通过其著作及活动也被认为是第三代年间学派的核心人物。
他长期担任《经济、社会、文明年鉴》杂志的编辑、主编。
勒高夫的重要著作有:《中世纪的商人和银行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世纪文明》、《为了另一个中世纪》、《“炼狱”观念的产生》、《中世纪的想象》、《交易所与生活》。
他与诺拉联合主编的《研究历史》,与夏蒂埃、勒韦尔联合主编的《新史学》。
勒高夫的专长是中世纪领域,他的研究注重于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心态史研究,并逐步向历史人类学的方向靠拢。
他的研究取向较集中地代表了年鉴学派新发展的潮流。
《新史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史学的产生,与传统史学的关系,及新史学的研究任务。
本书的亮点在于详细的介绍了新的史学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
一、关于新史学的几个问题年鉴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末经历了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过渡。
1968年法国发生了五月风暴,是年,布罗代尔辞去了《年鉴》杂志主编的职务,把它交给了年鉴学派的第三代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勒·胡瓦拉杜里和马克·费罗,年鉴学派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1975年成立的科学社会高等研究院成为年鉴学派第三代的基地,继续出版《年鉴》杂志,并打出新史学的旗帜,从此他们被称为“年鉴--新史学派”。
人们通常以这一名词指称布罗代尔辞去《年鉴》杂志主编后迄今的第三代与第四代的年鉴学派。
新史学这一用语本身在1930年就已为它的创始人之一的亨利·贝利所使用,这种新的史学观点与以往的史学相比是一种全面的革新,当然它扎根于古老而坚实的传统中。
安可史密斯论心态史研究台湾辅仁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班黄明田本文意图处理当代「心态史」历史实践在历史理论层次上的研究意义,这里将以安可史密斯(F. R. Ankersmit )叙述主义(narrativist )观点探讨。
一般说来,「心态史」是近来法国年鉴学派(Annales )第三代史家诸如勒高夫(Jacques Le Golf )、杜比(George Duby )、拉杜瓦(Emmanuel Le Roy Ladurie )等主张的新历史研究趋向,他们主张历史的研究对象,是生活在过去男人和女人的思考、感觉和经验,探讨他们的行为倾向、集体历史中的无意识层面,这包括了孩童、母亲、家庭、爱、性和死亡的历史主题。
然而,此处所提出欲探讨的「心态史」范围并不限于法国年鉴学派,还包括一些新文化史的写作,诸如卡罗.金兹伯( C. Ginzburg )的《起司和小虫:十六世纪磨坊主的宇宙》、大卫斯(Natalie Z. Davis )的《马丁?盖尔的归来》(The Return Martin Guerre )1 等等。
以安可史密斯的叙述主义观点,此心态史的研究趋向在历史理论的思考上适时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历史写作的向度。
这包括了心态史研究趋向,在于寻找过去历史写作未曾发觉「粗野的」(raw )的历史领域,即未曾被显现的历史,并且此历史往往异于已写的历史。
其次,视历史写作是对过去的实在再现(representation ),此再现展示出一种「实在效应」(effet de reel )的动力化(dynamization ),即每一个时代拥有自身的再现策略,表达他们对过去实在的看法。
再者,不在历史写作中铺陈宏观和历史连续的脉络、不承认历史写作是再现过去实在而是再现自身,再现自身产生于史家历史经验的「差异」(difference )逻辑,即历史再现反映的过去实在,永远不是真正的过去而是不断与过去实在(前人的历史实在)呈现差异。
历史学的范式是一种特定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用于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进程和趋势。
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范式,这取决于他们的研究领域、兴趣和观点。
以下是对历史学范式的简要概述,并用1000字的篇幅进行回答:一、叙事范式叙事范式将历史视为一系列事件和进程的连续叙述,强调的是因果关系和结构性变化。
这种范式通常适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历史。
它强调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和解释,以展示历史进程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叙事范式强调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对社会阶层、权力结构、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分析。
二、心态史范式心态史范式关注的是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意识和情感,以及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主观感知。
这种范式强调历史中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和观念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历史进程。
心态史范式有助于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经验的微妙之处。
它通常适用于文化、宗教、艺术、文学和思想史等领域。
三、社会科学的介入随着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历史学逐渐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这种趋势催生了新的历史学范式,如计量史学、社会网络分析、历史人类学等。
这些范式借鉴了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统计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以更精确地分析历史数据和现象。
它们强调对历史数据的量化处理和分析,以及对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性别角色、身份认同等因素的深入剖析。
四、全球史范式全球史范式关注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历史进程和互动,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种范式突破了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将世界历史视为一个整体。
它强调跨文化交流、贸易、战争和疾病等全球性因素对历史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如环境变化、人口流动、城市化等。
全球史范式有助于揭示历史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综上所述,历史学的范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叙事、心态史、社会科学介入和全球史等多个领域。
这些范式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以理解和解释复杂的历史现象。
在不同的历史研究领域,历史学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范式,以深入剖析特定问题并展现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
心态史学探微——读《心态:一种模糊史学》有感06历史郭进萍摘要:心态史学伴随着传统史学的危机和年鉴学派的诞生而兴起,是新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雅克•勒戈夫在《心态:一种模糊史学》一文中就心态史学的特征﹑渊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危险和挑战等作了详尽的阐述。
作为一门十分流行的学科,心态史学正处在史学的十字路口。
它既拓展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史学的科学性,使史学出现“非科学化”的倾向。
本文试图从心态史学产生的背景﹑理论探讨,实践中的因应和困扰以及前景等方面入手,力求对心态史做一个较客观的认知和定位。
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模糊性;跨学科心态史是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但因其自身的特性使人们对它的科学性提出了怀疑。
第三代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克•勒戈夫在《心态:一种模糊史学》一文中开篇就指出:“心态史最吸引人的地方为其模糊性:可用之于研究别人置之不顾的资料,即史学研究分析中由于难以阐明其含义而置之不顾的资料。
”应该说,这样做比常规历史研究要困难的多,它需要历史学家具备更多的睿智和机敏,需要他们从大量日常重复出现的现象中捕捉其隐含的象征意义。
16世纪以后,西方诞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它也被认为是新的劳动观念和新的货币观念的产物,即一种心态的产物:马克斯•韦伯认为这种心态与新教的伦理道德有关。
因此,“心态”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已超出了史学范畴。
这一概念的作用在于满足史学家们“深入一步”的愿望,从而与其他人文学科发生了联系,如社会学﹑计量史学,人类文化学等。
在勒戈夫看来,心态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因为心态史所揭示的是他们思想中非个人的内容。
心态史同思想史的关系,犹如物质文明史同经济史的关系。
因而心态史有助于思想史的研究。
他认为无意识的举动和随意而发的意见似乎没有来由,而实际上是深深扎根于长期交混的思想体系之中的。
在他看来,心态的变化比什么都慢:其历史表明了历史的缓慢发展过程。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历史史观与素养培养【高考热点】:心态史学(观)心态史学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西班牙,当时称为心理史学。
分析人物心理是我国史学传统,如《史记·项羽本纪》对“鸿门宴”中樊哙和项羽的心理的刻画,至今为人乐道。
但20世纪初史界革命中一度传入我国的心理史学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得到深入发展,受美国心理史学和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产生了我国的心态史学。
心态史学具有方法论和理论思维的双重含义,它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相融合的产物,从方法论说,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研究方法,从理论思维来说,心态史学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阶层..................................以及个人的心理活动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心态史学研究在与社会学和文化学相结合后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在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心态史学向高考渗透,形成心态类历史试题,是心态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种渗透的具体体现如下。
1、心态史学所使用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等引入心态类历史试题。
心态史学经常使用的术语:情感与情绪、想象、观念与意识、愿望与动机、性格、气质、态度、信仰、压力、气氛、社会心态等及描述它们状态的傲慢、猜疑、恐惧、谨慎、平静、喜怒哀乐、虔诚等,成为高考试题的关键词或提示语。
2、心态史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成为心态类试题的内容选择依据。
目前我国心态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心态状况。
可以分为稳定时期、危机时期和变革时期。
我国学者更侧重于从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他们的心态,和北美心态史学从个体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的心理状况分析有明显差异的。
这样的内容选择同样也成为了心态类历史试题的内容来源。
论心态史学从研究方法向独立学科转变的合理性摘要:本文通过对心态史学当前发展整体基础的论述,阐述其从介于研究方法和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之间的状态向独立学科发展的合理性,并试证心态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同心理史学及社会史学相较而言在现阶段更具优势。
关键词:心态史学;心理史学;社会史学;史学发展;独立学科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58-02中国史学界对心态史学(history of mentality)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目前仍停留在对其若干片面的定义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专题研究,但时代的发展和学术体系自身张力使心态史学的意义不应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而且如果不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必将无法解决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心态史学长期以来在一种介于方法和学科之间的境地中存在,实际上在初始阶段被看做单纯的方法,操作中其做为方法的一面较早地体现出实用功能,但当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如同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一样,其本身的成熟度和时代的契合度达到临界值,它就将立即拥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资格。
独立学科成熟的标志与合理性通常包括本土化、二级学科的划分、具体的学术评价指标、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成果等,目前我国史学界对心态史学的研究并未达到这种标准,但已具备了向其转变的多种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研究对象、认知角度、发展基础三个方面试证明当前心态史学学科化的合理性。
一、广泛的研究对象符合时代发展史学的研究对象必须要和时代需求统一,以研究一个范围内群体的生活状态入手,并以分析其较长期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应是在建立了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建构之后的必然一环。
世界各国的史学研究对象都是历经一个由英雄到群众的发展阶段的,自欧美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性质市民社会兴起后,稍有转变,在我国则直至封建制度消亡后才略有起步,但至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前,仍无根本转变。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
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开展。
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展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
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
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广泛的内涵。
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表达象。
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开展而萌生、勃兴的。
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
在我国,关于“心态〞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
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一样,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
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
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群众意识状态构造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
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
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
09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社会心态”一、“社会心态”的概念分析“心态史学”这个专门术语在西方史学界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重要的理论基石是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期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
在60年代,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提出了心态史这一研究方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要属法国年鉴学派勒高夫的《新史学》(1989)。
勒高夫在《新史学》一书中认为:“心态史研究日常的自动行为。
心态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因为心态史所揭示的是他们思想中非个人的内容,这内容是恺撒及其古罗马军团中最低一等的成员所共有的,是圣路易及其土地上的农民所共有的,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及其手下的水手所共有的。
”综上,心态史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理状态,用以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
作为新史学,它的突出贡献是使历史研究由“无人历史”转移到“有人历史”,把人作为研究主题,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使人物研究由平面性过渡到立体化,使历史主体变得饱满而丰富。
彭卫在《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一书说:“心态史学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具有了双重含意:第一,方法论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理论思维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国卷选择题分析1.(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2.(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历史学是对过去事件和过去人类行为的研究和解释。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文化的发展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然而,要对历史进行准确的研究,就需要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并分析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一、历史学的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历史学最基础、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阅读能力,能够从大量文献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估和正确解读。
2.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历史学中的一种实地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研究者可以获取第一手的历史现象和社会实践的资料。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交流能力,能够准确地获取和记录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具体表现。
3.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将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差异和共性,并有助于发现历史规律和探索历史原因。
比较研究法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够将不同的历史材料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和整合。
二、历史学的思维方式1. 多重视角思维:历史学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通过多重视角思维,可以避免片面和主观的观点,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多重视角思维要求研究者具备开放的心态和辩证的思维能力,能够看待问题的多个方面,从而得出更客观的结论。
2. 实证思维:历史学的实证思维要求我们基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实证思维,可以摒弃主观臆断和主观主义,以事实为基础来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规律。
实证思维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辨别历史事实的真假,并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解读。
3. 系统思维:历史学的系统思维要求我们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历史。
历史学习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在学习历史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这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历史并非仅仅是一连串的事件和日期,它是过去的生活和决策的记录,是人类经验的宝贵积累。
因此,我们应该像对待一个深思熟虑的老朋友一样对待历史。
首先,对待历史要保持敬畏之心。
就像面对一位智者,我们应该谦逊地接受历史的教导,而不是试图以现代的眼光去指责或者歪曲过去的事件。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每个事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我们应该努力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其次,历史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
就像与一个有丰富经历的老者交谈,我们应该愿意接受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历史学家们对同一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见解,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一种就是完全正确的,而是提醒我们历史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再者,我们需要在学习历史时保持批判性思维。
这并不是质疑历史的真实性,而是要求我们审视历史事件的背景、来源和记录方式。
就像对待一段有争议的故事,我们需要多方面的资料和证据来构建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单一的解释或者偏见。
另外,历史学习也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和毅力。
就像探寻一位老朋友的生平故事,我们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整地理解一个历史时期或者一个人物的生平。
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探索、去理解。
最后,历史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
就像与一个不断分享智慧的老朋友相处,我们应该乐于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抉择。
综上所述,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和方法是尊重、开放、批判、耐心和持续的。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让过去的教训成为我们前行的指南。
心态史学的著作心态史学是一种新型的历史学流派,强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是由心理状态决定的。
这种历史学流派的著作主要探讨了人类心理状态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其中,一些里程碑式的著作包括:1.《人类简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by 尤瓦尔·赫拉利 (Yuval Noah Harari)这本书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历史,强调了人类心理状态的发展和变化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赫拉利在著作中强调了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人类在面对挑战和变革时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2.《大航海时代:欧洲扩张史》(The Age of Exploration: From Christopher Columbus to Ferdinand Magellan) by 费尔南多·加西亚·德·科罗内尔 (Fernando García de Corua)这本书讲述了欧洲在 15 至 17 世纪期间进行探险和扩张的历史。
科罗内尔在著作中强调了欧洲人的冒险精神和好奇心,以及他们在面对陌生环境和文化时的适应和创新能力。
3.《心态史学:一种新的历史学流派》(Psychology as History: The Use and Abuse of a Concept) by 汉斯 - 马丁·雅各布(Hans-Martin Jacobs)这本书探讨了心态史学的概念和应用。
雅各布在著作中强调了历史学应该是一门科学,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应该被理解为心理状态的表现。
他还提出了一些有关心态史学应用的实例,例如在研究战争、政治和社会运动等方面的历史时,心理状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这些著作都强调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是由心理状态决定的,为心态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