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8学年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 第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29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1.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其中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违反的法律不同;社会危害性不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2)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怎样做到遵章守法?)(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刑法的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6.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7.刑罚的含义和种类(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四种。
8.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善用法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善用法律》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节内容。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法律在维护公民权利、规范公民行为方面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正确使用法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认识还较片面,理解也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法律在维护公民权利、规范公民行为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法律在维护公民权利、规范公民行为方面的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法律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法律在其中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认识法律的重要性。
3.知识讲解:讲解法律的作用,解释法律在维护公民权利、规范公民行为方面的作用。
4.小组合作:提供一组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的作用,引导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维护公民权利2.规范公民行为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学法懂法,做守法的公民——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学解读发表时间:2019-07-23T11:44:43.5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作者:李梦瑶[导读]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应运而生。
本文围绕笔者对该课的解读:引导中学生以学习违法行为及其分类(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应运而生。
本文围绕笔者对该课的解读:引导中学生以学习违法行为及其分类、了解犯罪及如何预防犯罪、增强法治观念、依法维权等内容开展教学。
同时笔者也对如何帮助中学生学法懂法,做守法的公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依法治国;初中生;教学建议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遵守社会规则”为主题,立足于新时代我国要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积极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教学目的是引导初中生理解社会规则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学会在社会生活中讲道德、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单元包括三课的内容,分别是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其中第五课共有三框内容,每框包含两目,第一、二框要讲解的理论性的知识点较多,也较难理解,建议分别安排两个课时,在讲解的过程中多注意真实案例的引用。
第三框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在前两框的铺垫下建议安排一个课时。
下文中将围绕着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内容进行具体的讲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课后训练第1课时法不可违小提示:本次作业限时15分钟。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则是()A.不违纪B.不违法C.有爱心D.守纪律2.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有()①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③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④王某乘坐公交车时没有给老人让座A.②③B.③④C.①③D.①②3.关于当事人违法行为的类别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序号案例违法行为的类别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①某中学生无视交通法规,骑车闯红灯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责任②青年赵某进行抢劫并将对方打成重伤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责任③某公司不按合同履行应尽职责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责任④某影楼私自将顾客的照片放大并展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责任A. 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4.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5.对漫画中“医闹”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A.这是公民维护自己权利的一种途径B.这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行为C.这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只能从道义上谴责D.这种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必然受到刑罚处罚6.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遵章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我们应该()①认识犯罪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修改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法律法规③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④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7.概括与评析。
在从南昌开往昆明的G1511次列车上,乘务员发现两名男子持二等票却坐上了商务座。
面对列车员和列车长的询问,“高铁霸座兄弟”以身体不舒服、高血压等理由就是不离座。
2018年12月23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提交的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二审稿中,明确提出“旅客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班次和座位号乘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公民训练题一、选择题1.下列四组图中,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A BC D2. 很多流浪狗和流浪猫在“前半生”都是宠物狗、宠物猫,由于种种原因被原主人遗弃,流落街头。
2020年7月28日上午,有热心的外卖小哥在上海街头发现一只走失家犬,经证实这只家犬因年事已高,被主人在酷暑天遗弃在了花园的角落。
根据《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浦东警方对犬主吴某处以罚款500元,并吊销《养犬登记证》。
对这一案例理解正确的是()①只是遗弃动物,这类事情时有发生,对吴某的处罚过重②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③生命宝贵,请对宠物负责④对所有弃养动物的行为都应严惩,进行刑罚处罚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3.“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2020年5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其中指出,1999年至2019年,“醉驾”取代盗窃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
这警示人们要()A.承担责任,管理社会治安B.低碳出行,减少交通拥堵C.珍爱生命,自觉遵守法律D.积极维权,勇于承担过错4.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谣言、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 000元。
陈某的行为()①是一般违法行为,承担的是民事责任②触犯了刑法,受到的是刑罚处罚③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受到的是行政处分④所受到的处罚中,有期徒刑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5.因多次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禁用方法猎捕野生动物,方某被人民法院以非法猎捕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 000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方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B.只要触犯法律必受刑罚处罚C.方某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D.人民法院依法行使了立法权6.下图说明,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公民最有效、最终的维权途径是()A.法律援助B.投诉C.实行法治D.诉讼7.香烟不是时髦的“道具”,很多公共场所都禁止吸烟,倡导绿色无烟生活。
第二课时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随堂基础练习1.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的某汽车销售员,被拘留十天;因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的某装修公司,被责令赔偿损失。
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A.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B.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C.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D.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2.对漫画中打人者的行为评价正确的是()①侵犯他人人格和权利②如果对他人损害较轻,则违背了民事法律规范③只是犯个小错误,并没有违法④打人的行为是犯罪行为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3.民事违法行为是指()A.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B.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C.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D.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男子郭某无合法诉求而多次拨打110报警电话,分别于2016年2月6日拨打17次,2月18日拨打11次,2月22日拨打55次,接警人员多次告知郭某其行为扰乱公安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应立即停止骚扰行为,但郭某胡言乱语、辱骂接警员,不断重复报警,导致110报警平台电话无法正常接听,其行为扰乱了110指挥体系和接处警工作的正常运转。
材料二:2015年6月13日,开封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报警,鼓楼区解放大道一群众在回家途中被打伤,包内6万元现金及500余克黄金首饰被抢。
接警后,开封市公安局迅速成立了专案指挥部,调集近百名警力,夜以继日开展走访调查。
6月18日,专案指挥部通过重点核实,确定该案为陈某蓄意捏造的虚假抢劫案情。
经查,陈某因日常娱乐消费过度挥霍,无法向家人解释,以致虚报假案。
(1)上述案件属于什么违法行为?(用“√”表示)课后巩固作业1.某网民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发生恐怖袭击”的谣言,被行政拘留十天。
这启示我们()①应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③行使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④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遵章守法是我们正常生活的基本,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完成目标。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教学设计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1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
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测试题(全卷共31小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请选出最符题意的一个答案,并将其字母填入括号内。
每小题2分, 共50分)1. 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的某汽车销售员,被拘留十天;因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的某 装修公司,被责令赔偿损失。
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A. 民事违法和刑事违法B.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C.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D.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2. 某男子为了过把警察瘾,竟伪造人民警察证,冒充民警检查KTV 。
人民法院依法审理 了此案件,对该男子处以5个月拘役的处罚。
该男子的行为属于()A. 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 一般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3.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下列属于这类违法行为的是 ( ) ① 谎报险情 ②骑车闯红灯③破坏铁路封闭网④未经他人同意使用其照片用作广告宣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 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① 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 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③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 ④小蒋多次拨打“门尸谎报火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 我国法律规定:对侵犯他人肖像权、名誉权等行为,要承担相应侵权责任。
这体现6. 张某因吸食毒品被强制戒毒;李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A. 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② 都应受到刑罚处罚出的法律作用是( ) ① 协调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纠纷 ③体现国家意志,保护国家利益 A.①② B.①③ ② 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合法权益 ④杜绝违法犯罪的发生 C.②④ D.③④7.根据对社会危害性轻重来分, 行为)。
二者的共同点是( ①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④都是触犯了法律的行为C.①②③D.①③④8.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