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全程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5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最新《肿瘤生存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摘要:伴随我国肿瘤防控措施的完善及抗肿瘤诊治水平的不断提升,肿瘤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生存率逐年提高,肿瘤生存者这一逐渐壮大的群体也越来越被重视。
因此,肿瘤生存者的全程管理包括及时发现生存者存在的潜在不良影响,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基于上述因素,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撰写本共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注重生存者个体化的差异,强调生存者管理的理念以及操作流程,加强社会各界对于生存者的关注,完善生存者的全程管理制度,为广大医护人员、生存者及家庭成员提供相关问题的管理规范,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法,从而推动肿瘤生存者的全程、全方位管理的有效实施。
1 概述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肿瘤研究机构(IARC)统计中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457万例,死亡病例300万例,均位居世界第一。
尽管如此,我国恶性肿瘤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据国家肿瘤中心数据估计,我国总体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在10年内从30.9%提高到40.5%。
另外,多种治疗方法的进步和疗效的提升,使曾经罹患肿瘤且已脱离治疗的人群不断壮大,这类人群在治疗后依然受肿瘤所导致的短期和/或长期的潜在影响,包括对身心健康、健康行为、职业和个人身份认同等的影响。
对这部分人群的关注与管理,也是全程、全方位管理肿瘤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肿瘤诊疗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重要实施内容。
2 共识制定基本信息3 肿瘤生存者的管理3.1 生活方式干预3.1.1 体育活动肿瘤生存者体育活动建议专家共识推荐:(1)在进行体育锻炼之前均应进行评估,评估生存者是否存在中高强度运动不良事件。
(证据分级:C;推荐强度:Ⅰ)(2)肿瘤生存者的体育活动建议:每周的运动总量应达到150~300min的中等强度活动或75~150min的较高强度活动,或两种运动等量组合;每人每周应进行2~3次的涉及主要肌群的力量训练(抗阻和力量训练);每周至少2d对主要肌群进行拉伸,推荐进行包括多关节(如胸部推举、肩上推、下蹲、弓步、俯卧撑)而非单一关节的锻炼,阻力训练计划应包含所有的主要肌群(胸、肩、手臂、背部、腹部、腿和足)。
癌痛全程管理的目标癌痛是指由于肿瘤生长压迫或侵袭神经或其他组织引起的疼痛症状。
癌痛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因此,癌痛全程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癌痛全程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癌痛全程管理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疼痛评估与监测癌痛的程度和特点因人而异,因此,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与监测。
通过采用科学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或面部表情量表(Facial Expression Scale,FES),来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多学科团队合作癌痛的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社工、心理咨询师等。
他们共同协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癌痛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药如扑热息痛、布洛芬等,以及处方药如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等。
同时,要根据患者的疼痛反应和耐受性进行调整和监测,以保证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4.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来减轻疼痛。
常用的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针灸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增加关节活动度,从而缓解疼痛。
5. 心理治疗癌痛患者常常伴随着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来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减轻疼痛感受。
6. 终末关怀对于晚期癌痛患者,终末关怀尤为重要。
这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病痛缓解、心理疏导等,以确保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得到充分的关怀和尊重。
7. 教育与支持癌痛全程管理还包括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与支持。
通过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癌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轻痛苦。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肿瘤防治工作,提高肿瘤诊疗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从事肿瘤防治工作的其他单位。
第三条肿瘤防治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规范、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肿瘤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肿瘤预防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肿瘤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肿瘤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第六条开展肿瘤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七条加强职业性肿瘤防治,对接触致癌因素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第八条开展烟草控制,减少烟草制品消费,降低肺癌等肿瘤发病风险。
第九条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等肿瘤发病风险。
第十条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减少环境污染对肿瘤发病的影响。
第三章肿瘤诊断第十一条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肿瘤诊断制度,提高诊断准确率。
第十二条肿瘤诊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诊断依据充分,符合医学规范;(二)诊断结果明确,便于后续治疗;(三)诊断流程规范,减少误诊漏诊。
第十三条肿瘤诊断应当采用以下方法:(一)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二)体格检查:全面检查患者身体各部位,发现肿瘤相关体征;(三)实验室检查:血液、尿液、粪便等检查,评估肿瘤标志物水平;(四)影像学检查:X射线、CT、MRI等检查,观察肿瘤形态、大小、位置等;(五)病理学检查:活检、穿刺等,获取肿瘤组织,明确肿瘤性质。
第十四条肿瘤诊断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务人员负责。
第四章肿瘤治疗第十五条肿瘤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规范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第十六条肿瘤治疗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手术治疗:适用于肿瘤可切除的患者;(二)放疗:适用于肿瘤局部治疗,减少肿瘤负荷;(三)化疗:适用于肿瘤全身治疗,控制肿瘤生长;(四)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特异性靶点,抑制肿瘤生长;(五)免疫治疗: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清除肿瘤细胞。
视频精粹591021 中国胆道癌靶向和免疫治疗现状胆系肿瘤发病率高,不可切除率高(>65%),且恶性程度高,治疗进展慢。
随着新药研发及免疫治疗等方法的出现,胆系肿瘤的治疗出现新的契机,由于胆系肿瘤患者生存期普遍偏短,因此这些新的治疗方式迅速进入临床应用。
胆系肿瘤分为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等。
对于不可切除/转移胆道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欧美只有刚获批的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 )联合GC 方案(吉西他滨+顺铂)进行化学药物治疗,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 )指南中有很多免疫联合化学药物治疗或靶向治疗的方案,例如三联四药方案(靶向+免疫+全身化学药物治疗)的GEMOX+仑伐替尼+特瑞普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靶向治疗等,国内普遍采用免疫疗法治疗胆系肿瘤。
而胆系肿瘤的二线治疗,国内较多应用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等。
2 免疫治疗2.0:系统治疗组合晚期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的预后仍然很差,目前多采用以吉西他滨为主的联合化学药物治疗。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抗体和/或靶向治疗药物可能会增加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学药物治疗疗效。
目前,特瑞普利单抗+仑伐替尼+GEMOX 方案的应用最为广泛,已经进行了Ⅲ期临床试验,该方案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 )高,有利于患者转化为可进行手术治疗。
由于研究数据良好,2021年CSCO 胆道恶性肿瘤诊疗指南将该方案新增为2B 级推荐。
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晚期胆道癌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纳入的32例患者的ORR 为43.8%,而且一线、二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有2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 ),2例局部晚期患者降期后进行手术切除。
194《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1年第19卷第10期•病例报告*应立即夹闭导管,并向医生汇报,然后遵医嘱定时开放引流管。
将每次的引流量控制在800ml以内,以免导致患者发生纵隔移位。
每周更换1次无菌水封瓶,或在水封瓶内的液体快满时及时更换水封瓶。
在更换水封瓶前,需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管内进入空气。
在更换水封瓶的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
2.4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患者可因病情危重而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
对此,护理人员需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和安慰患者,以减轻其心理压力。
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保持镇定自若、有条不紊,以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3在患者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期间预防其发生血胸的护理措施3.1进行术前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全面了解其病史,协助其完善心电图检查、血常规检查、细胞学检查及胸部增强CT检查等,并了解其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的时间。
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向其讲解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目的、方法及术中应配合的内容,帮助其建立对治疗的信心。
与患者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耐心解答其提出的疑问,提高其对治疗的配合度。
从术前2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屏气训练,以避免呼吸运动导致穿刺针划伤胸膜、引发气胸。
进行屏气训练的方法为:指导患者平静呼吸数次后屏气5~6s。
反复进行练习,最终达到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自我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为其置入留置针,准备好抢救的器械及药品(包括吸引器、蛇毒血凝酶、氨甲环酸、垂体后叶素、氧气及心电监护设备等),嘱其避免空腹或过饱。
患者若出现剧烈的咳嗽,协助其服用止咳药物。
3.2进行术中护理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协助其取去枕平卧位或俯卧位。
协助手术医生确定进行穿刺的部位,并对该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在进针和拔针时,提醒患者屏气,以防穿刺针划破其胸膜,引发气胸。
肿瘤患者风险管理制度一、前言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和其家人造成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肿瘤的治疗和管理需要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
本文将介绍肿瘤患者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测等内容。
二、肿瘤患者风险评估1. 病情评估:对肿瘤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肿瘤的类型、分期、分级、生长速度等。
这些信息对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2. 身体状况评估: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体重、营养状况、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计划。
3. 心理状况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
对心理状况的评估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支持计划。
4. 风险评估工具:使用行业标准的风险评估工具,如AUCROSS评分系统、EORTC QLQ-C30等,对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为后续的风险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三、肿瘤患者风险控制1. 治疗方案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尽量降低治疗带来的风险。
2. 治疗过程监测:对治疗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包括放疗剂量、化疗药物使用、手术并发症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 药物管理: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控制,包括化疗药物的用药计划、剂量调整等。
4. 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和支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营养支持计划,确保患者能够充分获得所需营养。
5. 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护理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6. 定期随访: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进行定期随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肿瘤患者风险应对1. 不良反应应对: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应对,包括副作用的处理、症状的控制等。
2. 并发症应对: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应对,包括手术并发症、放疗并发症等。
肝胆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列,发病机制复杂,单一治疗手段疗效较差,处于不同病程的肝胆肿瘤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治疗[1]。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介入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肝胆肿瘤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多学科综合治疗在延长肝胆肿瘤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价值,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2]。
肝胆肿瘤的一站式全程管理诊疗模式是指从肝胆肿瘤患者需求出发,从疾病的早期诊断、多学科治疗手段的决策、随访观察、复发后再处理到临终关怀等疾病发展的全过程的介入、干预和管理,其根本目的就是为肝胆肿瘤患者制定一整套基于循证医学下的个体化诊疗方案,以期使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和监管,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生命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肝胆肿瘤的多学科全程一站式管理和临床教学对医护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和技能,还要医护人员在多学科管理的前提下,克服既往局限专业知识的掣肘,多专业多维度地建立肝胆肿瘤临床教学新模式,培养符合未来需求的肝胆肿瘤方向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文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为例,旨在讨论肝胆肿瘤的全程管理的模式以及在新的临床管理模式下如何推进肝胆肿瘤的临床教学工作。
一、肝胆肿瘤一站式多学科全程管理诊疗模式的建立正是因为肝胆肿瘤诊治的复杂性,外科切除、肝移植、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化疗和放射治疗都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肝胆肿瘤治疗手段。
外科医生、介入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和放疗科医生目前是接诊和治疗肝胆肿瘤的首诊医生,这些专家在单独制定肝胆肿瘤治疗方案时,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治疗手段优先进行考虑和安排,而将患者的整体获益放在后面位置加以考虑,常常只是在本专业实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申请相关科室会诊或参与诊疗方案的制定。
近年来,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或者序贯应用使得肝胆肿瘤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这就要求多个学科的专家放弃领域之争,共同探讨和决定肝胆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这些治疗手段的联合方式或联合时机往往需要多个学科会诊讨论后肝胆肿瘤全程管理模式的建立与临床教学宋进华,夏永祥,饶建华,王学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江苏南京210029)[摘要]肝胆肿瘤发病率高,既往单一的治疗手段疗效较差。
癌症治疗患者管理制度背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癌症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正在不断提高。
为了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癌症治疗患者管理制度非常必要。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癌症治疗患者的管理,明确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保障癌症治疗患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健康安全。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对癌症治疗患者进行管理和治疗过程中。
主要内容一、患者基本信息采集和登记1. 患者基本信息要在治疗前完整采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以及病史、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疾病信息。
2. 医务人员要及时将患者信息录入相关系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1. 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医务人员应在医疗机构提供的治疗方案下,进行治疗操作,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三、治疗效果的评估和记录1. 医务人员应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记录,包括身体状况、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等。
2.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医学伦理和法律调整1. 医务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伦理和法律法规,确保在治疗过程中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
2.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评,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结论癌症治疗患者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保障患者健康安全的重要手段,医疗机构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