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我国的区域:黄土高原
- 格式:ppt
- 大小:19.53 MB
- 文档页数:8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土壤和生态环境。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
2.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植被、气候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2.视频资料:播放有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
3.实地考察:学生参观当地类似的地貌区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实地考察地点: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确定实地考察地点。
3.案例资料:收集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案例。
4.小组讨论话题:制定小组讨论的话题和评分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知识。
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教研专项《初中地理“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研究》教学设计模板2.迁移应用出示题目:分析贵州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2.在学案中圈画主要信息后,小组讨论贵州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选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强化综合思维,形成合理开发和节约资源的意识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的观念,达成学习目标4。
环节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笔记中提到的综合交错的沟壑说明当地产生了怎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呢?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分析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3.迁移应用出示题目:运用刚才的分析方法找出云贵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生活动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分析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2.圈画出所给图文材料中的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归纳云贵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选派代表回答。
对应目标目标5学生活动学生从在述黄土高设计意图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类型题目的答题思路,训练了综合思维,加深学生因地制宜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达成学习目标5。
6.达标检测(对应目标1)下列诗句描写与图中地理事物有关的是()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对应目标2)根据右图所给信息,分析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为()①海拔高,气温低②大河源地,冰川广布③地形复杂,降水丰富④地势低洼,湖泊稀少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对应目标4)据图分析,以下工业在黄河金三角地区有较大发展优势的是( )A.钢铁、造船B.化工、石油C.航天、木材加工D.煤炭、电力4.(对应目标5)读“黄河水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针对B地区的环境问题,某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区域的位置和范围;(2)认识本区域的主要地貌特征和学会区别三种地貌景观;(3)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文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内容,本节课讲述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的“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原”主要讲述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并结合知识说明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及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
【学情分析】1.学生知道了什么:通过之前的知识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认识一个地区的基本方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认识区域)。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部分学生能够查找资料(地图册)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等。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以及将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串联和梳理,以解决学生的瓶颈问题。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把握不准确。
(2)其他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懂得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歌曲《黄土高坡》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导入。
(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2.让学生回答看完图片后,对黄土高原的印象?学习目标展示,并给学生两分钟时间阅读书本P88—91。
新课教授活动一:位置与范围过程: 1.展示黄土高原地形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2.提问学生:通过刚刚阅读,你能归纳出黄土高原所在的位置和范围吗?归纳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至古长城,、南至秦岭,大体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跨省区: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青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根据地图说出答案,在一方面能让学生熟悉本区域地图,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学生地图知识的查找与归纳的能力。
活动二:地貌特征1、黄土的来源过程:(1)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提出黄土高原因覆盖厚的黄土而出名引入知识。
第 7章认识我国的区第五节黄土高原第2课时走可持续开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黄土高原丰富的矿产资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煤炭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黄土高原景观图说出本区文化习俗及地貌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黄土高原地形、气候特点对民俗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煤炭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 ,你能说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 ,成为地地道道“黄河〞的原因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同学们 ,黄河在流经缺乏植被保护 ,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时 ,一遇到强降水 ,就有大量泥沙入河 ,导致黄河含沙量大增 ,河水浑浊不堪 ,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黄河〞。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土高原 ,和大家一起探究黄土高原可持续开展的路程吧!〔板书〕走可持续开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黄土高原丰富的矿产资源【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91-P94 ,完成以下要求。
一、走可持续开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1.制约黄土高原农业开展的因素有干旱和水土流失。
2.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植树种草、修建梯田、建淤地坝等。
3.实现黄土高原可持续开展道路的根本原那么是退耕还林还草 ,积极开展当地特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二、黄土高原丰富的矿产资源1.“乌金三角〞指山西、陕西、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分布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2.主要煤田有山西的大同、阳泉、平朔,陕西的神府,内蒙古的_鄂尔多斯。
【小组探究】探究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市82千米,西距宝鸡86千米,面积94平方千米,下辖县级杨凌区,总人口16万,城市人口8万人。
2019年7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是我国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
2019年,示范区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态势,完成生产总值72.54亿元,增长14.7%,增速全年最高。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掌握好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
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及其分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上三种地貌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读图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七、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2、多媒体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黄土高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行为:欣赏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陪着我”。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黄土高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黄土高原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生态环境等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