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致橡树》中现代女性的爱情观 文学大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6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舒婷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
一、爱情观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特定态度。
在这首诗中,她将爱情比喻为对橡树的爱,认为爱情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种爱情不是恋爱的轻浮,而是她对爱的一种坚定信仰。
她用“你若不来,我不嫁,人生残又何妨?”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叛。
舒婷认为,爱情是互相追求,一旦找到了就要相守到永远。
二、身份意识《致橡树》中也有舒婷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认知。
首先,她在《致橡树》中表达了她是一个女性的身份。
诗中她认为,女性应该有自我追求和表达的权利,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同时,舒婷也表达了对爱情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反思。
她不再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庸,而是主动地去寻找真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三、自我意识在《致橡树》中,舒婷表现出了对自身身份的巨大自信。
她不但要在爱情中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要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在舒婷看来,爱情不是女性全方位的追求,而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因此,舒婷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也包含了对自己成功的自信和奋斗。
四、婚姻观总之,舒婷的《致橡树》并不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歌,而是她对现代女性自我追求和实现的一种表达。
在这首诗中,舒婷勇敢地挑战了传统观念,表达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并呼吁女性应该追求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并以此来达到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目录前言 (1)1《致橡树》的独特意象 (1)1.1橡树意象 (1)1.2木棉意象 (2)2传统爱情观与《致橡树》 (3)2.1传统爱情观的界定 (3)2.2《致橡树》的传统爱情观 (4)2.2.1攀高结贵型 (4)2.2.2单方奉献型 (5)3现代爱情观与《致橡树》 (5)3.1《致橡树》创作背景及影响 (5)3.2《致橡树》的现代爱情观 (7)3.2.1地位平等 (7)3.2.2意识独立 (7)3.2.3相互依恋 (8)4现代爱情观与传统爱情观的对比 (8)4.1男女劳动分工情况 (8)4.2男女话语权与地位 (9)4.3男女婚后生活状况分析 (9)5关于《致橡树》爱情观的再思考 (11)5.1理想的爱情观 (11)5.1.1追求真挚而又纯粹的爱情 (11)5.1.2呼唤女性独立意识 (12)5.2现实意义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1)致谢 (16)舒婷《致橡树》爱情观的再思考摘要:朦胧派诗人舒婷《致橡树》中否定了两种传统的爱情观,即攀高结贵型和单方奉献型,提出了一种现代爱情观,即独立平等型。
传统爱情观有其弊端,但也有一定的价值存在。
本文将传统爱情观与现代爱情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深入探讨《致橡树》的“相互依恋又各自独立”的爱情观。
关键词:传统与现代;爱情观;再思考A Rethinking of the Concept of Love in《to the oak》of Shu ting Abstract: In《to the oak tree》,misty poet Shu ting negates two traditional views of love,that is,the expensive type of climbing and the single-side devotion type,and puts forward a modern view of love,that is,the independent and equal type.The traditional view of love has its drawback,but it also has certain value.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love views, finds out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love views o f “mutual attachme-nt and independence” in《to the oak tree》.Keywords: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view of love; rethinking前言朦胧派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先是否定了两种传统的爱情观念,即攀高结贵型和单方奉献型,然后以橡树和木棉树为两组意象宣扬男女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即男性像橡树一样牢固可靠,女性如木棉树一般坚强独立。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舒婷被誉为“女性诗人之典范”。
她的诗作中融入了大量的女性意识,探讨了女性在家庭、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和挣扎。
她的《致橡树》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诗歌的经典之作”,在其中她对女性的思考和感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本文将对《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探讨舒婷如何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女性处境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需要了解《致橡树》的整体内容和背景。
这首诗是舒婷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写的一首抒情诗,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
舒婷以橡树作为自己的化身,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感受。
在这首诗中,她将女性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困扰表达得深刻而真实,从而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舒婷在《致橡树》中还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和束缚。
她写道:“你的泪水,未必值得/ 你的生长,有何结果”。
这句话反映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束缚和限制,她们在婚姻中往往需要忍耐和承受,而最终却未必能得到相应的收获和回报。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婚姻往往是父母包办的,女性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的权利。
而在现代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在婚姻和家庭中仍然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需要付出更多的牺牲和忍耐。
舒婷通过《致橡树》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和被动,使人们对于女性的处境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舒婷在《致橡树》中还反映了女性对于自我解放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她写道:“你有你的硬,难捱的心痛/ 你只是在阴雨之后/ 撑起沾满濡泪的太阳”。
这里,“硬,难捱的心痛”表达了女性在婚姻中所承受的痛苦和压抑,而“撑起沾满濡泪的太阳”则暗示了女性对于自我解脱和追求自由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公平和歧视。
面对这样的压力和困难,女性需要勇于自我解放,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舒婷通过《致橡树》表达了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渴望,鼓舞了许多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充满女性意识的抒情诗歌,通过橡树这个形象,深刻而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迷茫和困惑。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作者:尹丽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尹丽[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摘要: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诗坛中,舒婷是最为杰出的一位女诗人。
《致橡树》是舒婷极具影响力的一首爱情宣言诗。
她传递出平等独立、互相尊重;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精神守望,互相交融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及爱情观树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影响舒婷,别名龚佩瑜,是20 世纪70 年代末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致橡树》是舒婷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作,在中国新时期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舒婷借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站在女性视角,传递出新时代女性人格独立、两性平等、坚贞爱情的宣言。
即使是四十年后,时代变迁,这样的爱情观及女性独立意识依然对现当代女性爱情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致橡树》产生的背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期间,新时期文学迎来了思想大解放和艺术民主的思潮,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而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大胆追求男女平等。
一大批女性作家创作女性文学,凸显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成为新时期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中,舒婷的女性诗歌更是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重构对女性生活及命运的思考。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亘古不变的一个主题,女性文学中更是如此。
舒婷的女性诗歌中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唱响新时期女性独立人格的宣言。
《致橡树》就是这样一篇在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产物。
舒婷曾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回忆了《致橡树》的创作背景。
舒婷早期的诗歌创作曾受益于归侨老诗人蔡其矫的帮助。
在1975 年的一个晚上,与蔡老散步途中,蔡老向舒婷讲述了他一辈子遇到的女孩,总是不能十全十美,不是不漂亮就是没有才气,要么性格凶悍。
而在舒婷听来,觉得蔡老太过于大男子主义,没有男女的平等。
于是,舒婷在当天晚上就写下了一首诗《橡树》,后改为《致橡树》,用拟物化的手法,借木棉树对橡树的情感表白,热情歌唱平等独立、坚贞质朴的爱情。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1. 引言1.1 介绍舒婷《致橡树》的背景和主题《致橡树》是中国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977年。
这首诗通过橡树与恋人之间的对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情感和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
舒婷以橡树象征坚强的女性,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心理挣扎和坚守原则的意志。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探讨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以及女性在爱情困境中的坚韧和顽强。
通过橡树对爱情的表白和坚守,舒婷揭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表达了对自我尊严和尊重的追求。
舒婷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特魅力和坚定信念,为女性意识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文学支持。
【2000字】2. 正文2.1 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舒婷《致橡树》一诗,是女性诗人舒婷在爱情面前深情细腻的倾诉。
诗中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女性用“我被恨就变成橡树”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在爱情中女性对于受伤害时的悲伤和无奈。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容易为爱情所伤害,而舒婷以“橡树”来形容自己,暗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脆弱和无助。
女性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和深情。
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信念体现出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坚定和坚强。
正如诗中所说,“我(橡树)的爱情,跨越四季。
”女性在爱情中不畏风雨,坚定不移,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坚守和珍视。
舒婷《致橡树》通过女性的视角和情感,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女性在爱情中展现出的坚强、执着、忠诚,反映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表达不仅是舒婷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代表了广大女性群体在爱情中的真实情感和渴望。
2.2 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舒婷的《致橡树》中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
在诗中,女性用橡树作比喻,表达了她们在感情中的倔强和忍耐。
橡树虽然被风吹雨打,却仍然坚定地立在那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象征着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定和执着。
我从《致橡树》中看到的恋爱观《致橡树》是舒婷著名的爱情诗篇。
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呼唤男女平等的爱情观,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这是一篇表达女性爱情观的诗作,但是它所包含的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精神不仅仅适用于女性。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来自于物质生活并且高于物质生活。
神奇的是,它出现之后不仅能指导男性和女性进行物质性的活动,而且能使双方在精神上得到深化,从而实现整体的和谐。
要注意的是,只有实现意识层面之上的精神交流才能称之为爱情。
如果认为爱情是以物质为基础的,那只是一种情感交易。
知道了爱情之后,我们就应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
对于爱情,不同的人看法都不一样。
而我从《致橡树》看到的只有一点:独立自主。
诗人在诗歌的开头部分就写到“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很明显,在一段爱情中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要像“鸟儿”为了爱死去活来、劳心劳力。
也不要像“凌霄花”,一味的依附对方。
其实,无论是凌霄花还是鸟儿,都代表了一种卑微的价值观。
这种爱情让女人低到尘埃里,把自己一生的命运交托于男人手里,逐步失去自己的精神与个性,就像温室里的兰花、瓶中的玫瑰,苍白无力。
诗人所否定的正是这种不平等的爱情。
这种施舍般的爱往往会随着一方的厌倦而偃旗息鼓,只留下一地鸡毛。
我所向往的爱情,既应该有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忠贞,又有着担当和理智。
一般来说,人们沾染上爱情往往意味着丧失理智,有不少人认为爱情就应该是轰轰烈烈,于是,他们把心交给了对方,把耳朵交给了对方,把眼睛交给了对方。
可结果往往是你变成了对方的奴隶,而对方却没有意识到你是他的伴侣。
真正伟大的爱情,是有着共鸣的思想和灵魂,再迷惘、再困惑,也会保持清醒和独立。
如卓文君之于司马相如,李清照之于张汝舟。
《致橡树》这种爱情状态令人向往,可惜的是,这样的精神在社会上很难寻觅到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致橡树》中的爱情观杨旭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摘 要:女作家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本诗用多个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深刻思考并探索了两性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山诗作。
爱情是这首诗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女性对自我身份的现代性诉求,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男女人格上相互平等,感情上互为依存,以及责任上的同甘共苦。
关键词:《致橡树》;意象;爱情观作者简介:杨旭(1993.5-),女,汉,黑龙江省绥化市人,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46-011.否定传统的爱情观一般经典爱情诗的主题通常表现对爱人的无私奉献和思念,但本诗开头,作者就个性鲜明的以“我如果爱你”领起全诗,用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明确清楚地传达了爱情信息的同时,又以现代女性不卑不亢的态度和气势否定了世俗的爱情观。
本诗的第一层: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富势的凌霄花”绝不学“重复吟唱歌曲的痴情鸟儿”一味地倾其所有,只为讨好你,两个“绝不”体现了这份心意之坚决,也让一个人格独立,敢于肯定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女子跃然纸上。
这样的女子没有传统女性那燃烧自己只为照亮爱人的奉献,奉献这一高尚的品质自然无可厚非,但对于舒婷而言:“奉献”这一被前人百般歌颂的价值观,却是以一方的牺牲为前提,是另一种角度下的人格不独立,不平等。
因此,这种只是陪衬和点缀的情感,这样充满奉献的情感仍非爱情的真谛。
诗的第二层:甚至常年送来清凉慰藉的源泉,甚至能衬托威仪增加高度的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这些都仅仅是依附于男权世界的一种体现形式,但实际依旧是女性缺乏自我,人格丧失的表现。
作者保留地肯定了爱情中的奉献观,却没有以此为满足。
她认为:奉献意味着以一方牺牲为前提,舒婷用一种另辟蹊径的角度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批判了传统男性的大男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把女性视为附属品和陪衬物的观念。
论《致橡树》诗歌中的女性观摘要:《致橡树》是一首高昂的爱情宣言,否定了传统所认定“绿水绕着青山转”、“藤缠树来树缠藤”式爱情模式,以“树”代替“藤”,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 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理想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独立平等女性观前言: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的《致橡树》,是在七十年代一经发表出来就有轰动效应的名作,是舒婷的代表作,最早见诸1979 年第4 期的《诗刊》上。
从那以来, 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常常作为“独立平等女性观”的典范之作来阅读。
创作背景:在1977年3月的某个晚上,舒婷和蔡其矫先生一起在厦门的鼓浪屿散步,作为舒婷诗歌创作的启蒙者,蔡其矫对舒婷说了很多自己思考人生的话语,导致舒婷产生了灵感。
蔡其矫觉得现在的女性缺点太多,对于那些性情比较温柔的女性来说,她们的头脑都比较简单;对于那些比较聪明勤奋、爱好打拼事业的女性来说,她们只顾自己的事业,却忘记了梳妆打扮,令周围的男人不敢接触,不是让人佩服的女性。
经过舒婷一番感悟之后,与蔡其矫老先生产生了极为激烈的辩论,认为这个时代的男性对女人要求太多,特别是在外貌、性格、智商等方面,但是女性在这个时代却缺乏选择男性的权利,她认为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也没有太多十全十美的男性。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引用了橡树作为象征,通过对橡树的倔强与坚韧来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舒婷通过橡树和女性之间的关联,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奈和坚强。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解读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情感和态度。
舒婷通过描述橡树在遭受风雨侵袭时依然屹立不倒的形象,暗喻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坚韧。
在诗中,舒婷写道:“你叶落归根,而我,永远地飘零”,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寻求和追求。
同样地,橡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执着地迎接每一片叶子的离开,这种宁愿孤独也要坚强面对的态度,正是女性在爱情中的真实写照。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被动的一方,但她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是舒婷想要表达的。
舒婷在诗中对橡树的描述充满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她写道:“你可曾想过,为什么她要变得那样坚强?”,这里的“她”指的是橡树,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女性。
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希望能够获得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希望男性能够尊重自己的选择和坚持。
女性渴望能够得到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渴望能够得到爱情的坚韧和执着。
这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也是舒婷想要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的。
舒婷通过描绘橡树在风雨中凄凉的形象,突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她写道:“在黎明之前,你挺立在夜色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橡树在黑夜中的凄凉和孤独。
同样地,女性在爱情中往往会遭遇到种种的挫折和困难,她们需要承受着孤独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强和勇敢,正如橡树一样,去面对爱情中的挫折和困难。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无畏,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无悔和忠诚。
她写道:“如果天是可以选择的,我愿变作一棵橡树,站在充满风云的高岗”,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舒婷以全新的女性感受和细腻多情的女性笔致,建构了一系列独特而崭新的意象,运用了对比式意象、比喻式意象和象征式意象的组合,表现了诗人追求独立、平等、自由的理想爱情的女性意识。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中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中,诗歌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培养学生诗歌文化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
但从目前的诗歌教学现状来看,诗歌教学与真正的诗歌鉴赏还存在较大的差别,要想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就要抓住诗歌鉴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
《易・系辞传》讲:“立象以尽意。
”①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神用象通,情变成孕”②,并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③的思想。
王昌龄在《诗格》中讲“久用精思,未契意象”④。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看到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宋元评论家则把“意象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主张“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第一篇: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刘里燊中文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201113000211【内容摘要】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 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 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她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 同时也是人道主义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
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的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一、从意象浅谈文本内容。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在这里,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挺拔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烘托的写作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浅谈舒婷的爱情观《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行到36行正面书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象征了两个人相爱应该是看得到对方的价值,也能为对方提供价值。
彼此相互独立又终身相依。
爱情不是寄生,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吧,所谓的幸福也不是说你找了一个怎样的男朋友。
幸福不应该是他给予你的,而应该是自己定义并且书写的。
这首诗歌里表达的爱情观也是我见过最好的爱情观。
舒婷在诗中借着“不止像泉源”、“不止像险峰”、“甚至春雨”,做铺垫,顺理成章的引出了自己的爱情观。
“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在这种爱情观里,男女双方各自保持独立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持。
“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男女双方是相互依存,心心相依的。
但是,“你有你的铜枝铁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男女双方又是相互独立的,看重自身的价值,也尊重对方的存在。
同时,我们“分担”苦难,我们“共享”欢乐,表明了男女双方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真正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比肩而立,势均力敌,以独立的姿态深情对望,不论朝夕。
一个活成橡树,一个活成木棉,仿佛永远不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就是诗人所提倡的自立基础上,建立一份互敬互爱互助的爱情,能与爱人同患难共甘甜的爱情观。
婚姻也是一样,真正在亲密关系中觉醒的人,必然能够意识到:其实和谁过,都是·和自己过,能不能幸福,永远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对方。
婚姻更像是一场修行,你把自己运用好了,婚姻也不会差。
高中听我的语文老师提过这首诗歌后,诗歌中最爱的就是它了,它让我对未来的爱情充满了憧憬。
有人问以后你想谈一段什么样的恋爱呢?可能在看过这首诗之前我会回答说:“我想要谈一段能把我宠成小公主的恋爱,最好是能事事都顺着我的那种”,但现在我会告诉别人:“我想要谈一段可以在困难中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外界的诱惑和现实的风吹雨打的爱情。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篇一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篇二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
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
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致橡树》的爱情观《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歌,通过橡树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独特而深邃的爱情观。
这首诗歌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勇敢追求、永恒承诺和无悔付出,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爱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诗中的橡树象征着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和无限的付出。
舒婷将橡树比喻为一位忠实的爱人,它们共同经历风吹雨打,伴随着孤寂而坚韧地生长。
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爱的力量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追求。
舒婷以橡树的形象告诉我们,真爱是经得起考验和岁月的。
爱情不仅仅是一时的冲动和激情,更需要坚持、包容和牺牲。
其次,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给我们展示了舒婷对于爱情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
男主人翻山越岭寻找橡树,女主人则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橡树之中。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对于爱情的坚定信仰和无尽守候。
这种爱情观教导我们,真正的爱情需要双方的付出和努力,需要相互扶持和理解。
只有在对方的包容与关爱中,爱情才能够长久并且持续。
最后,诗中对于爱情的表白与告别,向我们展示了舒婷对于爱情的结束和痛苦。
男主人告诉橡树:“爱情是伟大的,但我不能负担”。
这句真挚的台词体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珍视和矛盾心里的挣扎。
爱情的终结并不是因为感觉的变化,而是因为生活的现实和现实的桎梏。
作者为了保护自己和对方,选择了告别。
舒婷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有时也需要放手。
要学会从痛苦中解脱,要学会放下,也要学会尊重对方的选择。
综上所述,《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男女主人公的描绘,生动地表达了舒婷独特而深刻的爱情观。
这种爱情观教导我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爱;教导我们奉献和包容;教导我们在应对爱情的坎坷和痛苦时,学会放手与尊重。
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爱情,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浅论女性意识——《致橡树》的解读浅论女性意识——《致橡树》的解读女性和女性意识,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女性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女性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女性意识的内容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充实。
当代社会转型期,女性意识较之以前任何时期自觉性更强,内涵更丰富。
作为“新写实主义”作家代表的池莉,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并不早,接受女性主义就更晚一些。
可以这么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池莉才在她的小说作品中,充分张扬了她的女性主义意识。
由于这种女性主义意识的张扬,她的作品逐渐背离“写实”和“客观”,而理想和观念的表现却显著加强,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
“新写实主义”的池莉转变成了女性主义的池莉。
观念的诞生总是伴随着阵痛,在唇枪舌剑的论争中,在意识形态的摩擦中,朦胧诗站在了文坛上,而其中所蕴含的新观念也随之呈现出来。
前段时间听了荆州市语文教研员余映潮老师的示范课《我愿意是急流》。
余老师在教学这首爱情诗中涉及到了舒婷的《致橡树》,舒婷作为朦胧诗的领军人物,她的那些力图“通过对人的关怀,来体现对现实的关切”的带有明显启蒙倾向的诗作。
如今她自己也不认可这一点了。
现在我们谈谈舒婷诗中的女性意识的话题。
一、在意识沉淀中激活女性自我意识舒婷的《致橡树》显示了作为女性意识的早醒者的思考。
在传统的文学叙事中女性总是作为一个弱者、牺牲品、男人的玩物被言说。
在少男、少女甚至是中年人群中,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恐怕被认为是对爱情的崇高阐释,他肯定了为爱情牺牲个人幸福的价值观念:“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山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诗句以美丽低婉的笔调书写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像一个神话供奉在我们的心底。
浅析舒婷《致橡树》的爱情观李花娥(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云南·曲靖655000)摘要《致橡树》是舒婷关于爱情的代表诗作,诗歌采用象征手法,表达树立女性平等观念、独立精神的重要性。
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女性应主宰爱情,切不可因为追求爱情失去了自我,只有独立、自重,才能够赢得真正的爱情。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独立意识女性独立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舒婷善于选取爱情题材进行诗歌写作,她是最早被评为“朦胧诗人”的女性诗人。
她的爱情诗歌彰显了女性诗人的多情、温顺、柔美的品格与独立精神,充分表达了个人内心情感,使得人性与情感得以回归。
此类诗歌在真诚的爱情中融入了理想追寻,突出了个性主义精神。
而《致橡树》就是此类题材诗歌作品中的代表作,今天读来,对女性爱情观和独立意识的树立影响较大。
1诗歌解析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在爱的海洋中的表现各不相同。
有的人会在爱情中习惯于依赖,有的人会被冲昏头脑。
在生活和感情中失去自我,放弃未来追求,逐渐成为他人的附属。
对于此番情感,舒婷采用象征手法,描述在爱情中失去自我的女性。
例如,“春雨”、“险峰”、“痴情的鸟儿”、“攀援的凌霄花”等。
诗人在诗中对于这些女性是鄙弃的。
虽然人们向往爱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消逝,爱情会逐渐消退,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到人们面前。
诗歌是利用象征的方式进行比喻,所以,在对女性独立意识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引申的象征含义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诗人在诗中呼唤女性树立独立意识,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在达到相互信任的前提下,沉浸于爱情。
与此同时,树立自我维护意识,无论遇到何种情况,永远保持自我追求,从而体现当代女性的现代意识。
诗中第一节否定了软弱,第二节中采用象征手法,以“木棉”树立了自己赞美的形象,该树木与橡树相似,拥有高大身躯,可以与男性坚毅伟岸的身躯和阳刚媲美。
不仅如此,木棉也象征着女人的坚强与热情,抒发了诗人独立情感,希望人们可以在人格上做到相互独立,为理想共同努力拼搏,在相互支持的同时,又不失独立。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舒婷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女诗人,她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立的思想而闻名。
她的代表作《致橡树》更是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一棵橡树作为比喻,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与自由的渴望和痴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解读舒婷《致橡树》,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女性观念和情感。
我们来分析诗中关于爱情的表达。
在《致橡树》中,舒婷通过对橡树的形容和赞美,将其比喻成男性,而自己则是渴望爱情的女性。
她说:“我需要舒展开心的梦,我需要温暖,象你需要阳光”,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她渴望能够像橡树一样,拥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男性。
这种表达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和柔弱,将男性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依赖。
而在整首诗中,她反复提到了对橡树的渴望和需要,暗示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男性的依赖。
诗中还体现了女性对于自由的追求。
在诗中,舒婷将橡树比作自己渴望的对象,同时也不断强调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她说:“将这些欢喜盛开,献给你,橡树”,“一件衣裳,一根柴,如一座城池”,这些表达都体现了她对于自己独立性和自由的追求。
在传统的爱情观念中,女性往往被视为柔弱和顺从,而在这首诗中,舒婷以橡树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意识。
她不希望自己被束缚和依附于男性,而是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诗中还蕴含了女性对于爱情的痴迷和追求。
舒婷将橡树描绘成一个强大且美好的形象,她说:“我需要阳光”、“绚丽的衣裙”,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她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在爱情中,女性通常会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热情,而这首诗中的表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她渴望得到爱情的滋养和慰藉,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因此而充满光彩和美好。
这种痴迷和追求也是女性对于爱情的一种本能表达,体现了她们脆弱但又坚定的一面。
舒婷《致橡树》这首诗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在这首诗中,舒婷塑造了一个渴望爱情,追求自由,痴迷于美好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情感表达。
毕业论文浅谈《致橡树》中现代女性的爱情观专业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学生姓名准考准号电话号码:2016年8 月20 日浅谈《致橡树》中现代女性的爱情观[摘要]:舒婷是21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诗人,她最有影响力的诗歌《致橡树》是一首女性的爱情宣言。
本文从诗歌本身入手,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女性的独立精神、平等观念、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并且讨论这样的独立意识对现代女性爱情观的树立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女性独立现实意义目录引言.........................................................4 原文一、《致橡树》的创作背景........................................5二、从《致橡树》浅谈舒婷的爱情观......................... 7——11 (一)舒婷的爱情观..............................................7 (二)我对《致橡树》的再认识....................................10参考文献........................................................11引言在新时期新诗潮跃升的态势中,一批女诗人悄然崛起,以各具特色的诗作,为诗坛带来鲜活的色彩和蓬勃的生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舒婷,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怀着对人性主义的诉求,对理想主义和自由人格的呼喊,写出了影响深远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我最为欣赏的作品,便是她的这一篇代表作——《致橡树》。
《致橡树》①——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一、《致橡树》的创作背景《致橡树》写于 1977年3月27日,一个阴霾未散的日子。
我读到它时,已是30几年之后。
这是我对“朦胧诗”的最早接触,也是促成我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以至偶有涂鸦的动力之一。
在我看来,作者在诗中注入的那真实而强烈的情感,是从文革后伤痕累累的土地上传来的划破黑夜与乌云的一声控诉与反抗,是对那个凝结着伤痕与热血的灾难的冬季的否定和对生存之春的渴望,也是对传统女性地位观、价值观的的一种坚定的反叛。
这首诗不仅体现出作者对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和自由自强自立的强烈追求,同时展现出一个独立女诗人新颖而又大胆的理想。
文革十年,知识分子理想破灭、崩溃,人们在麻木的“知足、感恩、屈从”下苟且度日。
舒婷下过乡,劳动过,吃过不少苦,在那个人性异化,精神变态的年代,感受到无尽的肉身苦难和精神摧残。
文革结束后,夹杂着一种宣泄、客观批判以及解脱的情绪,一种寻求民主、自由、开放的现代人的本质力量被唤醒,一批饱含时代进步热情地青年诗人们开始战斗在为实现自我价值,解放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阵地上,他们用“饱蘸血泪的诗句描写了那个可不荒诞的年代烙于人们心灵的阴影,表现着一种迷惘、苦恼、愤怒、哀伤和忧愁。
”②他们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五四”诗歌和西方诗歌传统的继承,体现了人道的回归和诗歌艺术的回归。
这些诗歌,如今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标记。
在这种背景下,舒婷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怀着对人性主义的诉求,对理想主义和自由人格的写出了整整影响深远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我最为欣赏的作品,便是她的这一篇代表作《致橡树》。
这是一首极具反思意义和暗含控诉的诗歌,它反思了人的存在、人的精神价值、人的异化,捍卫人的自信和尊严,及人对不合理现实的抗争和呼号,而这其中的人,尤指在人们传统男女关系意识中处于依从地位的女性。
诗人以橡树这一刚健美好的意象,表达了爱的热烈、诚挚和坚贞以及对爱情的眷恋、痴迷与向往。
而诗歌起笔,便以坚定而自立的态势展示出个性的光芒和自由人格的不可动摇。
二、从《致橡树》浅谈舒婷的爱情观(一)浅谈舒婷的爱情观有人羡慕“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厮守;有人惋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别离;有人为“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而嘘唏不已;有人为“默然、相爱、寂静、欢喜”而倍感弥足珍贵,而橡树与木棉又要为我们讲述一段怎样的爱情?《致橡树》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近四十年来一直作为当代爱情诗的典范收录于各种新诗选本,也作为朦胧诗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作为一个女性诗人,舒婷的诗不局限于朦胧,保持了超然的鲜明个性,从意象到语汇都深具南方风情和女性特色,尤以此诗见长。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灵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源泉/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
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是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
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
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
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哪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
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
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
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
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
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
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
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
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划。
在刻划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
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
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
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
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二)我对《致橡树》的再认识舒婷的《致橡树》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
舒婷的诗,敲开了人性的一道大门,一道关闭了很长很长时间的大门。
我认为,舒婷的爱情诗,多了理想的光辉,也多了理性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