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归纳
- 格式:ppt
- 大小:173.00 KB
- 文档页数:14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在心理学领域中,动机和情绪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动机可以理解为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而情绪则是人们主观感受的一种反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动机和情绪的理论知识点。
一、动机理论知识点1. 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这是由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理论,内容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提出,人们在满足低级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求。
2.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由大卫·麦克莱伦提出,它指出个体在实现自我成就感和成功感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可以被划分为两组:任务导向型和竞争导向型。
任务导向型个体更注重个人的成长和个人目标的实现,而竞争导向型个体更注重与他人的比较和相对的成就。
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由维克托·弗鲁米提出,它认为个体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于个人努力和绩效之间关系的认知。
这个理论基于三个因素:期望、价值和期望力。
期望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预期结果的程度,价值指的是个体对于结果的重要性和吸引力,期望力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预期结果的程度。
二、情绪理论知识点1. 六种基本情绪(Six Basic Emotions)根据保罗·艾克曼和沃利特·弗里曼的研究,情绪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喜悦、恐惧、愤怒、厌恶、悲伤和惊讶。
这些基本情绪是人类共通的,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2. 情绪调节理论(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情绪调节理论认为,情绪不仅仅是自发产生的,个体也可以通过调节策略来主动管理和改变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分为表面策略(如冷静表情)和深层策略(如让自己平静下来)。
3.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有效应对情绪的能力。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1、成就动机指个体在追求目标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2、XXX:成就动机是人类需要层次中的一种,是指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发挥潜能的渴望。
3、XXX:成就动机是由于个体对于成功的需要和对于失败的恐惧而产生的。
4、成就动机的激发:4.1目标的明确性和挑战性,目标越明确和越具有挑战性,激发成就动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4.2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个体需要得到及时和准确的反馈,以便调整自身的行为。
4.3自主性和控制感,个体需要感到自己对于结果的控制权和决定权,才能更好地激发成就动机。
5、成就动机的应用:5.1制定明确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同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反馈。
5.2提高个体的自主性和控制感,让他们感到自己对于结果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5.3鼓励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发挥潜能的渴望,提高其对于成功的需要和对于失败的恐惧的认识。
五)期望理论1、期望理论指个体在决策时会考虑到行动的结果和可能性,并根据这些来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
2、期望值的计算:2.1期望值=行动结果的价值×实现的可能性2.2价值和可能性的评估需要考虑到个体的主观感受和经验。
3、期望理论的应用:3.1提高个体对于目标实现的期望值,可以通过提高目标的价值或增加实现的可能性来实现。
3.2降低个体对于目标实现的期望值,可以通过降低目标的价值或减少实现的可能性来实现。
3.3激励个体采取最优的行动方案,需要提高个体对于行动结果和可能性的评估准确性,并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
六)自我决定理论1、自我决定理论指个体在行动时需要感到自己对于行动的选择和结果有一定的掌控和决定权。
2、自我决定理论的三种基本需求:2.1自主性,个体需要感到自己对于行动的选择和结果有一定的掌控和决定权。
2.2能力,个体需要感到自己具有完成行动所需的能力和技能。
2.3关系,个体需要感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是积极的和有意义的。
3、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3.1提高个体的自主性,可以通过提供选择权和决策权等方式来实现。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归纳动机与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了解动机与情绪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发内在动机,并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果。
本文将对动机与情绪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一、动机理论1. 来自生理需求的动机理论生理需求理论认为,人们解释和适应外界刺激的动机是由体内生理需求驱动的。
最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来自认知的动机理论认知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是基于他们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预期结果的评估。
最知名的是期望理论,它认为人们的动机是基于期望效应的:动机等于期望的值乘以希望实现的结果的价值。
3. 来自成就的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是通过对任务成就的需求和对能力的评估来驱动的。
最著名的是成就动机理论,它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时会具备三个基本需求:成就预测、成就需求和成就评估。
二、情绪理论1. 来自生理反应的情绪理论生理反应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特定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如心率变化、肌肉紧张和血压升高。
这个理论认为,情绪是自动激发的,并且在情绪发生之前会出现生理变化。
2. 来自认知评估的情绪理论认知评估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特定情境进行主观评估所引起的。
最著名的是拉扎鲁斯和福克斯的情绪理论,它认为情绪是基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估结果产生的。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和意义赋予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 来自社会文化的情绪理论社会文化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的结果。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对情绪有着不同的表达和解读方式。
情绪的表达和管理方式受到社会规范和文化期望的影响。
三、应用与实践了解动机与情绪理论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个人层面上,了解自己的动机和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内在动机,激发更高的工作动力,并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和效果。
动机的理论动机是一个较古老的研究课题,已经有百多年的研究历史。
人们对动机的实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动机最早是由本能的概念引人心理学的。
19 世纪末、20世纪初,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相信,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
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如蜘蛛织网和海狸筑坝等,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行为。
本能论(instincttheory)在动机心理学中曾一度占统治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James, 1890)。
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杜格尔(W. McDouall, 1871一1938)。
他系统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他认为人类有18种本能,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获取、自信、生殖、合群性、自卑、建设等(McDougall, 1926)。
20世纪20年代末,本能论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与批评。
它不能确切地解释行为的原因。
本能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是一种循环论证的过程,如为什么人会有攻击行为?回答是人有攻击本能。
你怎么知道人类有这种本能呢?回答是人有各种攻击性行为。
另外,本能论列举的许多本能行为(如自信、自卑等),实际上是在学习、经验及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本能论虽然受到批评,但仍在一些领域占统治地位。
一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它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由人类生来固有的本能驱力决定的,这种本能驱力使人类产生一种紧张状态,驱使人采取行动,并通过消除紧张来获得满足。
精神分析理论还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是生的本能与死亡本能,它们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动力。
动机理论概述一、本能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
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
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
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
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
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
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
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
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
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
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时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
2、内容(一)人类的需要分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以及其他方面的身体需要。
(2)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同时能保证生理需要得到持续满足的需要。
(3)社交需要:包括爱情,归属,接纳,友谊的需要。
(4)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
(5)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二)、五种需要的关系(1)马斯洛指出,每个需要层次必须得到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活下一个目标。
(2)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为低级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为高级需要。
(3)马斯洛认为,高级需要通过内部使人得到满足,低级需要通过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3、评价(一)马斯洛理论具有直观的逻辑性,易于理解,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二)马斯洛理论缺乏实验证据。
Douglas T Hall和Khalil Nougaim 曾做过5年的相关研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需求是有层次的,而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需求层次的提高,是职位上升的结果,而不是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
换句话说,需求没什么层次之分。
4、个人观点就我个人认为,需要层次并不是在一段时间内只存在一个的,它可能是多个同时存在,而只有其中的一个占有控制地位。
而有,当人的文化程度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也可能会导致人的不的需要层次。
二、麦格雷尔的X理论与Y理论1、时间麦格雷尔的X理论与Y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
2、内容(一)X理论:代表一种消极的人性观念,它认为工人没有雄心大志,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为了保证工作必须要严格监控。
(二)Y理论:提供一种积极的人性观念,它认为工人可以自我指导,他们接受甚至主动寻求工作责任,他们把工作视为一项自然而然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