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合同法案例 对价理论——里奇兹诉斯科森
- 格式:doc
- 大小:164.49 KB
- 文档页数:2
英美合同法十大经典案例一、哈德利诉巴克森戴尔案(Hadley v. Baxendale)1.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磨坊主,他的磨坊轴坏了。
这磨坊轴就像磨坊的心脏一样重要。
他把这个轴交给一家运输公司,让他们运到能制造新轴的地方。
他告诉运输公司这是磨坊的轴,但没特别强调如果晚到会有啥严重后果。
结果运输公司晚点了,磨坊因为没有新轴就没法开工,损失了不少钱。
2. 法庭的判决。
法庭说呢,运输公司只需要赔偿在签订合同时能合理预见的损失。
因为磨坊主没把晚点会导致磨坊停工这种特殊损失告知运输公司,所以运输公司不用赔磨坊停工的那部分大损失,只需要赔一些基本的、能合理预见的损失,就像轴本身的价值之类的。
这个案例就确立了合同违约损害赔偿中可预见规则的基础。
二、帕拉丁诉简案(Paradine v. Jane)1. 事情的来龙去脉。
帕拉丁把一块土地租给了简。
结果呢,这块土地被敌军占领了。
简就不想交租金了,他觉得这不是自己的错啊,土地都被敌人占了,自己啥也干不了。
2. 判决情况。
法庭可不这么认为哦。
法庭说,简签订了租赁合同,那他就有义务交租金,不管发生了什么不可抗力之类的事情(当然在当时的法律观念下)。
这个案例强调了在普通法早期,合同义务的严格性,就是说只要你签了合同,就得履行,没太多借口可找。
三、拉弗尔斯诉维切豪斯案(Raffles v. Wichelhaus)1. 案例详情。
这两个人签订了一个棉花买卖合同。
合同里提到了一艘叫“无敌号”(Peerless)的船来运输棉花。
但巧的是,有两艘叫“无敌号”的船。
拉弗尔斯想的是一艘10月份出发的船,维切豪斯想的是12月份出发的船。
结果就乱套了。
2. 法庭判定。
法庭说,这双方根本就没达成真正的合同合意啊。
就好比两个人说要在一个叫“幸福咖啡店”见面,结果有两家“幸福咖啡店”在不同地方,那他们其实就没真的约好。
所以这个合同因为双方对重要条款(运输棉花的船)存在误解而无效。
这个案例确立了合同成立需要双方真实的合意这一重要原则。
案例分析第一章国际商法概述《合伙企业》一、1.甲、乙、丙3人各出资5万元组成合伙企业松美汽车配件厂。
合伙协议中规定了对利润分配和亏损分组办法:甲分配或分担3/5,丙、乙各自分配或分担1/5,争议由合伙人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
该合伙企业的负责人是甲,对外代表该合伙企业,合伙企业经营汽车配件生产、销售,经营期限为2年。
问:(1)乙、丙在执行该合伙企业事务中拥有什么权利?(2)甲在担当合伙企业负责人期间,能否与王某再合作建一个经营汽车配件的门市部,将门市部的货卖给松美汽车配件厂?为什么?(3)假如合伙协议中明确规定,甲不得代表合伙企业签订标的额10 万元以上的合同,后来,甲与某机械公司签订了12万元的合同,此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答:(1)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乙、丙有如下权利:一是监督检查甲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情况;二是按照约定,要求甲报告合伙企业事务执行情况及合伙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三是查阅账簿;四是对甲执行事务中的不当之处提出异议。
(2)《合伙企业法》第三十条规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外,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合伙人不得从事有损于本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
”因此,《合伙企业法》规定了合伙人有竞业禁止义务、自己交易禁止义务,及不得从事有损合伙企业利益的事务的义务。
据此,甲的行为应禁止。
(3)机械制造公司与甲签订的合同有效。
根据《合伙企业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本案中,机械公司如属于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则合同有效。
第二章合同法《合同的成立》二、哈威诉富赛案原告哈威向被告富赛发出一项询电:“你方愿意向我们出售巴布赫尔笔吗--电告最低价。
”被告回电:“巴布赫尔笔现金最低价900英镑。
”原告立即发出一份加急电报:“我们同意按你方要求的900英镑购买巴布赫尔笔”后来因被告拒绝提供该笔而与原告发生争议。
对价(Consideration)对价制度对价是指缔约者之间因缔约行为而使一方得到利益他方遭受损失。
对价制度是英国契约法中的特有制度,它是除开盖章契约之外的一切契约成立的必要前提条件。
1875年,“柯里诉米萨”案件中,英国高等法院法官对对价做了解释:“按照法律上的含义,一个有价值的对价就是一方得到某种权利、利益或者好处,或者另一方作出某种刻制、忍受某种损失,承担某种责任”。
所谓对价,就是以自己的诺言去换取对方的诺言,或者说,是为了使对方作出某些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而以自己对等的行为来作为保证。
对价制度有几个基本的原则:1)对价无须相等原则(书中案例的重点)2)过去的对价无效3)履行原有的义务不能作为新承诺的对价4)平内尔原则:即使债权人作出同意用部分欠款来抵消全部欠款的承诺,债权人同样享有追索余款的权力5)不得自食其言原则:一方许诺愿意放弃某项权利或者愿意承担某种损失,企图对双方的法律关系有所影响,对方确信此承诺并按照此采取了承诺,那么许诺的人必须履行。
(就是后面的允诺禁反言原则)小案例:A 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救了B 一命,从而使自己终生残疾。
B 为感谢A,答应日后每周支付给A25美元,并一直恪守诺言。
然而,B不幸中途去世。
B 的遗产管理人认为此对价是过去的对价,从而拒付给A每周25美元。
A 起诉。
问:A 能否胜诉?为什么?一根据大陆法系民法理论:合同成立不需要对价支撑。
该行为是,A无因管理,受到损害,B为受益人,应给A 以补偿,该补偿目的是填平A受到的损害,A的损害为终身残疾,这种损害直到A地死亡才会结束,这是一个以损害为限额的合同,而不是每周订立的新合同。
该合同只有在两种情况下终止,A的损害被填平(即A死亡)或者B的财产枯竭。
否则,B的遗产继承人将构成不当得利。
二根据英美法系民法理论:口头合同的成立需要对价,但是对价的意思是consideration,指的是平衡。
逻辑上,是先有A受到的痛苦,再有B的25美元;很明显,如果认为该对价已经过去,实际上是将对价理解为,B每天花25美元,换取A的痛苦,如同在街上找个人说,给你一美元,让我打一拳,但是,当不支付一美元时,对方不会再挨打。
国际商法第二章合同法案例教程详细案例第二章合同法1、要约必须明确艾布拉姆斯诉伊利诺斯足病学院(伊利诺斯州上诉法院,1979年)原告在1973年成为被告学院的学生。
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原告未能通过哲学课程的考试,也未能通过补考;第二学期,原告又有两门课程考试不及格。
因此,1974年6月14日,学院通知他,由于学习成绩太差,他已被学院除名。
原告不服,声称该学院违反了合同,因此对该学院提出这一诉讼,要求继续在学院学习,并由学院向他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原告的理由是,学院的《学生手册》告诉他,他不用为学习成绩担忧,学院将尽一切努力帮助他,包括为他提供变通的办法,由于学院作了这样的许诺,因此他与学院之间就发生了有约束力的和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口头合同关系。
他的理由成立吗,案例分析1)(本案判决表明,某种意义表示要构成一项要约,必须是十分确定的。
在本案中,该学院并没有向原告说明,在他不能通过考试时,将为他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变通办法。
因此,学院答应帮助他的话不能作为一项有约束力的诺言。
2)(本判决还表明,一项意思表示必须包含订立合同的意图,才能成为要约。
而本案中的《学生手册》并不能构成要约,因为它只是表达了该学院的一种愿望。
2、要约对要约人的约束力艾伦?R?克劳斯公司诉福克斯(亚利桑那州最高法院,1982年)1981年5月27 日,原告通过一个不动产代理人向被告发出一个书面要约,请求以265,000美元的价格购买被告的一片土地。
5月29日,被告通过一个不动产代理人向原告发出一个书面反要约,提出以486,000美元的现金将该土地出售给原告,并要求原告在6月3日下午5时之前作出答复。
同时愿意以5,000美元作为定金,以表明其愿意购买这块土地的意图。
该反要约文件中有一个供承诺人签字的栏目,承诺人一旦签字,就接受了该反要约。
原告在6月3日上午11时58分签署了该反要约。
被告的代理人在当天下午3时左右收到了这份经原告签字的反要约,但他立即通知原告说,被告不打算出售这块土地了。
《新编国际商法》案例分析第二章商事组织法一、公司——“撩开公司面纱制度'1、斯密斯先生与其它数人成立了“东亚股份有限公司”,专事投机买卖。
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美元,斯密斯先生在某日违反公司法与别人签订一笔合同,亏损1000万美元。
债权人催他缴纳债务,他声称东亚股份有限公司乃独立法人,他对该公司所负债务只以其出资40万美元为限,而他的个人财产为500万美元。
斯密斯是否应用其个人财产来支付公司债务?答:根据公司法的一般规则,东亚股份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团法人,其所欠债务与股东斯密斯先生的个人财产无关(虽然是由于斯密斯先生投机而引致的债务),其对债权人债务偿还仅限于注册资金100万美元。
但是,依据公司法中特殊规定即“撩开公司面纱制度',斯密斯先生却必须用其个人财产偿还公司债务。
因为根据这一制度,如果法院认为成立公司目的在于利用公司妨碍社会利益,进行欺诈或其它犯罪活动,则法院将不考虑公司所具有的法人资格而直接追究股东或其他行为人的直接民事和刑事责任。
在本例中,他利用公司来做投机买卖,已经蓄意违反了公司法的规定,所以他必须用个人财产来支付债权人。
——法人的概念2、甲和乙为一营业执照是否正确发生争论。
甲认为该营业执照中有的项目不准确,明显存在基本知识方面的错误,必须改正。
乙则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不用大惊小怪。
请看下面的这份营业执照是否存在问题。
营业执照公司名称:某市土特产进出口公司答:“法人”应为“法人代表”,法人:李小东“法人”不是“人”,而是组织、注册资本:1000万元机构,即公司或企业。
经营范围:进出口土特产品……………………………………….——法人的概念3、被告某学校为了庆祝建校四十周年,组成筹委会筹办校庆事宜。
校庆前两天,筹委会和原告某剧院订立了租用剧场的合同,租用该剧场举办校庆晚会,协议租用剧场费用1200元。
晚会结束后,租金一直拖欠未付,剧院不得不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令该校校庆筹委会偿付欠款。
第1篇一、背景科斯定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产权如何界定,市场机制都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在我国,科斯定理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侵权纠纷的解决中。
本文将以一起环境侵权纠纷为例,探讨科斯定理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简介2018年,某市某工业园区内一家化工厂(以下简称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故障导致大量废水泄漏,流入周边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
受害农户将化工厂诉至法院,要求化工厂赔偿损失。
三、案件分析1. 产权界定根据科斯定理,产权界定是解决环境侵权纠纷的关键。
在本案中,法院首先对化工厂的废水排放权进行了界定。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化工厂拥有废水排放权,但必须遵守国家环保标准,确保废水排放不污染环境。
2. 交易成本科斯定理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产权的初始界定不影响资源配置的最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产权界定变得复杂。
本案中,化工厂与受害农户之间存在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包括信息不对称、谈判成本等。
3. 市场机制在交易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限制。
本案中,法院判决化工厂赔偿受害农户损失,体现了市场机制在环境侵权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违反了国家环保标准,导致废水泄漏,侵犯了受害农户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判决化工厂赔偿受害农户经济损失。
具体赔偿金额如下:(1)农作物损失赔偿:根据受害农户提供的证据,法院认定农作物损失为5万元。
(2)土壤修复费用:法院委托环保部门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检测,认定修复费用为3万元。
(3)律师代理费:根据受害农户提供的律师代理合同,法院认定律师代理费为1万元。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化工厂赔偿受害农户经济损失共计9万元。
五、案例分析1. 科斯定理在本案中的应用本案中,法院在判决化工厂赔偿受害农户损失时,充分考虑了科斯定理的原理。
请简述英美合同法中合同对价有效的一般原则在英美合同法中,说到“合同对价有效”的问题,其实就像是做买卖一样,能否成立、能不能执行,关键就在于你给了什么,换了什么。
要是你什么都不给,那就等着合同无效吧。
就像你去市场买东西,拿着一张白纸说“我给你一百块”,那商贩肯定会笑你是傻子,根本不可能成交。
所以,所谓对价,就是你在合同里承诺给对方的东西——无论是钱、物品、服务,甚至是你承诺做或不做某事,都是“对价”。
对价的有效性,就看它有没有价值,能不能换来你所期待的结果。
得明确一点,合同的对价并不一定非得是“等价交换”。
就像我可能给你一包饼干,而你给我一杯水,这不代表我一定要得到同等价值的水和饼干互换。
只要对方在合同里承诺了某些东西,哪怕它的价值比我给的饼干还低,法院也不会说这个合同无效。
只要没有明显的“欺诈”或“强迫”成分,双方合意就好,这种对价即使不完全对等,依然有效。
最经典的一个原则就是“合约自由”,也就是说,只要你和我都心甘情愿地同意某个条款,怎么做怎么约定都行。
就像你在网上定了一辆共享单车,支付了租金,你的对价就是“租金”,而单车公司给你的是“使用权”。
这里的对价很简单,也很清楚,你给了钱,对方给了车。
但即使你没有车骑,合同也不一定无效,关键是双方的意图一致。
再来说说另一个很重要的点——“过去的对价”不可作为合同的有效对价。
比如你帮我搬了家,结果我事后才答应给你一笔钱,这种情况就不算合同有效,因为你给的对价是“过去”的劳动,并没有发生在双方同意交易之前。
就好像你去餐厅吃完饭,结账的时候老板说:“你吃完再给钱,不然你就别吃!”你答应了,但已经享受完餐点后,老板不能再凭空向你收钱。
因为你已经得到了服务,过去的对价不能成为合同成立的基础。
话说回来,这种“过去的对价”在实际生活中时常会出现,大家可能会觉得,自己之前做了事情,别人应该给回报,但法律是不会管你是过去做了什么,只认合同是怎么约定的。
你事先没有达成协议,后面想找人要钱,只能抱怨一通,合同不支持你。
论英美法系国家合同法对价制度【内容摘要】对价是英美契约法的独特内容。
对价原则在现代契约法中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在英美契约法体系中没有可以代替对价的制度或原理,对价不可能被轻易废除。
对价的本质是灵活的,对价的体系是开放的,对价将继续作为英美契约的构成要件而存在,但是它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对价契约英美合同法简式合同所谓的对价原则,就是非盖印的简单契约须有对价支持才能生效,而对价就是指当事人从允诺中的“法律获益”(Legal Benefit) ,或遭受的“法律受(LegalDertriment) 。
据此,非盖印的赠与允诺没有法律约束力。
对价原则萌芽并诞生于英格兰中世纪的契约诉讼,并发展成古典契约理论的核心,主宰了契约的成立与解除,成为契约法这部庞大机器的“平衡轮”。
然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对价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理论也受到怀疑,在英美契约法学界甚至响起废除对价的呼声。
数百年来,对价一直是英美契约法的效力基石,它在今天受到的挑战是必然还是偶然? 对价原则承担的功能有没有另外一种机制来代为行使? 对价原则能否对经济需求和伦理道德做出回应? 它是否为人们留有改革的空间? 本文试图从以上角度来探讨对价原则在英美契约法中的未来。
一、理性看待对价原则的衰落对价原则在普通法中已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它在现代契约法中的衰落也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学者们在著述中或明或暗的批评外,对价原则自身的缺陷,也是时代变迁和契约理论转型的结果,但是对价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对价的终结。
(一)对价原理自身的局限“对价”是在普通法契约理论及概念术语相当贫乏的情况下,法官们对允诺有效性加以判断的经验结晶,“债务之诉”(Action of Debt)中“债务人获益”要求和“承诺之诉”(Asssump sit)中“受诺人的受损”要素成为对价理论的直接渊源。
笔者认为,这种“急于求成”的概括注定了对价学说的不完善以及历史局限性。
当英国的法学家们在18世纪开始探索系统的契约理论时,对价机制在诉讼实践中已经存在了数百年。
美国法中合同受挫原则兼谈我国合同法上的借鉴合同是一种重要的商业交易方式,而合同的稳定性和法律效力对于商业交易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在美国合同法中,合同受挫原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可以有效维护合同的稳定性和法律效力,同时为商业交易提供保障。
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国合同受挫原则及其在我国合同法中的借鉴,同时介绍三个有关案例。
一、美国合同受挫原则合同受挫原则是指当双方签订的合同因特殊情况无法实现时,法律不予追究责任。
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合同受挫原则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力不足力不足是指当某方在签订合同时未获得完全自由的意志表达,例如遭受欺诈、威胁或误导,导致其签订了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合同。
在这种情况下,受挫方有权取消合同。
2.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当双方签订合同时出现了无法预测、无法避免的特殊情况,例如天灾人祸、战争、政策变化等。
在这种情况下,因不可抗力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实现,合同受挫。
3.失灵失灵是指当双方签订的合同因一方无法履行合同义务或提供了错误或虚假信息导致合同无法实现。
例如,一方没有按照合同履行义务或违约,从而导致合同失败。
二、我国合同法中的借鉴美国的合同法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法律体系,其合同法的理念和制度对其他国家的法律体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的合同法体系中,也可以借鉴美国的合同受挫原则,来维护合同的稳定性和法律效力。
例如,我国的合同法中也规定了不可抗力情况下合同的中止和解除,但是在实践中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此外,在我国的合同法中还需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管和制约机制,以便更好地维护合同的稳定性和法律效力,防止一些不履行合同义务、恶意违约的行为发生。
三、案例探讨1.《鹿特丹公约》案鹿特丹公约是国际任意贸易条件(ICC)于1936年制定的一项国际贸易条款。
在1980年,该条款被纳入了《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
这个案例涉及到一家中国船公司和一家意大利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
由于1984年中国船只遭受飓风袭击,导致船只受损,本次贸易未能完成。
2、国际商事合同法案例讲解大全邹岿编第二章国际商事合同法第一节合同法概述第二节合同的成立1、吉卜逊诉曼彻斯特市议会案(Gibsonv.ManchesterCityCounci11979)1970年9月,保守党占多数议席的英国曼彻斯特市议会决定出让该议会房子,写信给原告吉卜逊称:“市议会有可能出让房子,价格约2725英镑,如你想买的话,请正式写份申请。
”原告按要求写好申请,并回了信。
正在此时,市议会重新选举,工党占了上风,决定不出让房子了。
原告遂要求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认为市议会信中的“如你想买的话,请正式写份申请”属于要约邀请,原告的申请属于要约,市议会后来没有接受要约,所以没有意思表示一致,也就没有合同。
原告因此败诉。
2、林肯被刺国防部悬赏缉凶纠纷案林肯(AbrahamLincoln,1809-1865)是美国第16届总统。
林肯被暗杀后,有三个犯罪嫌疑人,其中两人被逮捕,剩下一人怎么也找不到。
为此,国防部悬赏25万美元查找这个嫌疑犯。
原来,这个人跑到意大利当兵去了。
隐姓埋名许多年之后,有一天,该人酒后吹牛,把当年暗杀林肯的事说了出来。
听到该话的意大利人大惊,就把消息通过意大利官方告知美国国防部。
由于长期没有音信,美国国防部已经撤回了这个悬赏。
但意大利方面并不知道。
后来,通风报信的人要求美国支付这25万美元的悬赏。
美国本土撤回的悬赏,在不知情的意大利人看来并未被撤回,后来起诉到法院。
最终双方达成妥协,美国国防部给了意大利报信人10万美元了结此案。
3、纽曼诉斯奇夫案(Newmanv.Schiff)1985一个名叫斯奇夫的人,自称反税收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l凌晨3:00-4:00的一档夜间电视节目中,声称联邦政府并未要求美国公民申报所得税,并说:“如果有人能从联邦税法中查到公民必须申报所得税的规定,并马上打电话给本档夜间节目,我将付给他100000美元。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早间新闻转播了夜间节目的这则报道。
摘要摘要随着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禁止反言在解决国家领土争端、海洋划界、国籍关系和外交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国际法院和国际仲裁中的运用更是促进了国际法学界对该理论的研究。
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禁止反言来源于英美契约法并与其中的诚实信用和缔约过失等理论有诸多相同之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约束了其在国际法中的发展。
其适用范围也大多限制在国内法的领域。
虽然在先前的研究中也有国际法学者对该问题有所涉猎,但大多只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并未在国际法领域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由此,笔者对禁止反言在国际法适用中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讨论,以期为国际法的发展寻求更为切实可行的方向指引。
同时也希望以此引起更多国际法同行对该理论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禁止反言;诚实信用;单方允诺ABSTRACTABSTRACT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the principle of estoppels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olution of territorial disputes between states, the maritime delimitation, the nationality matters and the diplomatic protection. In particular, its use in the pract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djudication and arbitration has furthered the research of the field. Nevertheless, it’s also noted that that the theory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common contract law shares lots of similarities with the good faith theory and the fault in the making of the contract. has restr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 Its application was also limited in the domain of the domestic law. Although some scholars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ir research wrote of this question, no thorough and complete study was yet made. So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ystematically the issu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stoppels in international law in order to advance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Key word: Estoppels ; Good faith; Unilateral Promise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三、对价理论的例外——禁止反言制度
里奇兹诉斯科森
内布拉斯加州最高法院1898年
57Neb. 51,77 N.W. 365.
兰卡斯特郡区法院苏利文法官,原告凯蒂·斯科森,获得了对被告安德鲁的胜诉。
安德鲁·D·里奇兹是已故约翰·C·里奇兹的遗嘱执行人。
诉讼基于一张本票,内容如下:“1891年5月1日,我承诺支付凯蒂·斯科森每年2000美元,利息为百分之六。
约翰·C·里奇兹”。
在诉状中,原告声称,执行这张本票的对价是她必须放弃为迈尔兄弟做会计的工作,并且不能工作谋生。
她还声称,这张本票是为让她放弃他的职位,并依赖这项承诺和每年给原告的利益;作为一种支持的手段,她放弃了她现有的工作。
被告遗嘱执行人在上诉请求中否认了原告的这些主张。
如下基本事实并无争议。
约翰·C·里奇兹,本票的开具人,是原告的祖父。
5月初(可能是本票记载的日期),他给原告工作的商店打了一通电话,他们交往的内容被弗洛德尼描述如下。
答:这个老人在早晨大约9点时分走进来,可能比这更早或更晚一点,但是很早,他解开汗衫的纽扣,拿出一张形状类似本票的纸条;这就是我看到的;他对斯科森小姐说,“我已经准备好解决一些事情,所以你不用再工作了。
”他说,“我的孙子都不用工作,你也不用。
”问:她此时在哪儿?答:她接过这张纸,并亲吻了她的祖父,开始嚎啕大哭。
看起来斯科森小姐立即通知了老板她要辞职的意图,并且她事实上是马上放弃了她的职位。
原告的母亲也是证人,证明当时她与她的父亲(即这位老人)约翰·C·里奇兹有过对话,约翰·C·里奇兹告诉她,他已经打算给原告一笔钱,这样她就可以不用工作了;并且他的孙子都不用工作,所以原告也不用。
在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原告都没有工作。
但是在1892年9月,经过约翰·C·里奇兹及其助手的同意,原告找到了一个会计的工作。
1894年6月8日,约翰·C·里奇兹先生去世了。
他已经支付了原告他在本票中承诺的一年的费用,但是却在他死前的不短时间内表明他已无法支付剩下的金钱。
1892年夏秋之交,他对他女儿,即斯科森女士,说是否可以卖掉它在俄亥俄州的农场,以支付剩下的钱。
对他支付本票中承诺的金钱的义务,约翰·C·里奇兹先生从未否认过。
我们同意被告律师的建议,基于这些证据,无需提交陪审团,可以直接判决
哪方胜诉。
弗洛德尼和斯科森女士的证言排他性地证明了这个事实,即这张本票的开具并不用以原告追求或同意作出一定的行为为对价。
原告并没有同意做或不做某些事情。
他得到这项承诺的金钱的权利并不必然要求她放弃这份现有的工作及未来从事另外的类似的工作。
里奇兹女士没有任何条件、要求及请求。
原告的祖父并未要求任何补偿。
而是把这张承诺当成一种赠与,并无任何对价的要求。
就现在所掌握的证据而言,原告可以工作,也可以不工作,这个原告可以选择,约翰·C·里奇兹先生的主观愿望和目的是希望原告过一种独立的生活。
原告斯科森小姐妇女观其了她的作为会计的职位的行为是基于自愿作出的。
并未履行合同必须履行的义务。
本案例涉及的给予原告的票据并未有任何关于对价的要求,仅仅是关于在未来的时间内给予原告一笔钱的赠与允诺。
一般来说,这种允诺是不可执行的,即使以本票的形式作出。
但是通常认为,给予教堂、学校或其他机构的本票行为,这些机构基于信赖捐赠人的金钱花费或者相应义务的履行,不得以对价原理进行抗辩。
在这类案例中,本票行为虽然接近一种赠与或捐赠,但是判决一般都支持这种观点,即基于对捐赠人金钱的花费和义务的履行的信赖,形成了一种有价值的和充分的对价。
在我们看来,反对对价制度的真实理由就是依禁止反言排除被告关于对价的要求。
在这些案例所处的情况下,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公平环境,即可以依据禁止反言排除被告关于争议中的本票由于缺乏合同有效的实质因素而无效的主张?我们认为是有的。
“禁止反言”的定义是“一项行动、允诺和行为的权利,引诱真实的或表面的相对人作出改变自己远处的地位的意向”。
根据之前这些毫无争议的证据,原告是一个工作着的女孩,拥有一份能够得到每周10美元的工作。
他的祖父,盼望将她置于一个独立的地位,给她开具了这张本票,伴随着表明他的其他孙子都不用工作,这样原告也可以再也不用工作的意愿。
在效果上,他建议原告可以放弃她的工作,并依赖于他承诺的未来的赠款。
他无疑地希望原告可以放弃她的职位,但无论原告是否放弃,可以完全肯定的是他都打算以原告为这样的行为作为一个合理及可能的赠与的结果。
基于对此本票的支付的信赖有意地影响原告使其地位变坏,若允许承诺人或者其遗嘱执行人援引对价原则而拒绝继续履行是非常之不公平的。
诉状中提出禁止反言的主张,且证据也支持这项主张的成立。
如果初审判决中存在错误也不会有害。
判决被告胜诉是没有理由和根据的,初审法院判决正确,维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