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59.85 KB
- 文档页数:7
《幸福心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1、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沿革,尤其是几种重要的心理学观点和疗法(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存在-人本主义、人性心理学),明白积极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掌握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培养主观的幸福感觉,拥有改变现状追求卓越的心理资本,用正向的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责任等做出新解读;2、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建立抵御挫折和创伤的预防机制,消除问题行为、践行积极行为,接近幸福、获得幸福,增强幸福指数;3、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了解客观事物,在教育、管理、推销、宣传等各个领域积极看待个人与组织、社会的关系,形成“社会人”的意识,力促学生做一个合格优秀的社会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幸福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教育和爱息息相关。
该课程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
它告诉我们幸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新方法、建立新习惯来获得幸福。
幸福感是人生追求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幸福、增进主观幸福感,在学习中逐渐让学生具备预测影响幸福的因素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乐观解释风格,从正向的角度看待个人与组织、社会的关系,形成“社会人”的意识,树立幸福来自于为社会、组织做出积极贡献的幸福理念,使得学生更加接近幸福。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 第一讲什么是幸福心理学( 3学时)一、主观幸福感概念二、幸福感的理论说明:讲授法、PPT(二)第二讲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3学时)一、学生自由讨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二、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三、结合当前研究讲解影响幸福感因素说明:讲授法、讨论法、PPT(三) 第三讲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一)——积极认知( 3学时)一、ABC理论二、期望理论三、辩证法四、观看《秘密》说明:讲授法、提问法、直观教学(四) 第四讲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二)——学会感恩( 3学时)一、列举缺失感恩心态的案例二、分析产生原因三、解决对策四、观看《水知道答案》说明:讲授法、提问法、直观教学(五) 第五讲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三)——塑造乐观人格( 3学时)一、习得性无助二、习得性乐观三、ABCDE理论四、观看《阿甘正传》说明:讲授法、提问法、直观教学(六)第六讲现场考查四、教学安排及方式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平时测验及作业:30%,期末考试:70%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刘翔平主编《当代积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全校性公选课课程名称幸福心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讲实讨 26 总学时数课验论习题课22 0 2 1.5 学学学学时 2 学
分时时时
开课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
适用专业不限
先修课程无
选用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张海燕,格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主要教学《幸福心理学》,主编肖永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参考书《幸福心理学》,郑雪严标宾邱林张兴贵(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考核方式期中测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本课程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了解幸福的概念、专业课程理论、类型及生理基础;了解幸福与人格、态度、情绪和恋爱等的关系;最终实现体系中的为同学提供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幸福的知识、方法和途径的目的。
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26 学时,讲课 22 学时,实验学时。
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
讲实习讨上参观小
教学时数题论或看
课验课课机录像计课程内容3 3 幸福的理论与概念
2 2 幸福的生理基础
3 0.5 3.5 人格与幸福
2 0.5 2.5 态度与幸福
2 0.5 1 3.5 把握情绪把握幸福
3 0.5 3.5 情商与幸福
2 2 恋爱与幸福
2 0.5 0.5
3 大学生挫折心理
3 3 人际交往与幸福
22 1.5 2 0.5 26 总计。
《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09115课程名称:幸福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开课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幸福心理学”课是针对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幸福心理学”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增进自身幸福的知识、方法与途径。
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与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课程紧密相连,并且幸福心理学属于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如何拥抱幸福并能够掌握提高幸福感的实用策略。
(二)能力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懂得追求真正幸福和快乐的人。
(三)素质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幸福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脚踏实地地追求幸福,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探讨幸福1、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幸福二、幸福需要客观基础三、幸福的不同感受2、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幸福心理的定义教学难点:幸福的不同感受3、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概况和一些关于幸福的理论。
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
第二章幸福的生理基础1、教学内容一、幸福感的生理基础二、增加神经递质的自然疗法三、反思生理局限四、超越生理局限2、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反思生理局限教学难点:超越生理局限3、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幸福感产生的生理基础,从而反思生理局限,超越生理局限,增强幸福感。
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
幸福心理学考试大纲答案
一、幸福心理学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1. 幸福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幸福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绪等心理状态。
2. 幸福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答:幸福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积极心理学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心理幸福感理论等。
二、幸福感的测量与评估
1. 如何测量个体的幸福感?
答:个体的幸福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生理指标等多种方式进行测量。
2. 幸福感评估的常用工具有哪些?
答:幸福感评估的常用工具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等。
三、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1. 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幸福感?
答:社会经济因素如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对个体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2. 个人特质与幸福感的关系是什么?
答:个人特质如乐观性、自尊、自我效能感等与个体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四、提升幸福感的策略
1. 哪些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升幸福感?
答:积极心理干预、感恩练习、正念冥想等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升
个体的幸福感。
2. 社会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如何?
答:社会支持如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对个体的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五、幸福心理学的应用
1. 幸福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哪些?
答:幸福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促进学生的心理福祉、提高学
习动机和效率等。
2. 幸福心理学在工作场所的应用有哪些?
答:幸福心理学在工作场所的应用包括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减少
工作压力和提高工作绩效等。
幸福心理学主要内容
摘要:
1.幸福心理学概述
2.幸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幸福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4.幸福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5.结论
正文:
幸福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感的学科,旨在解析幸福的来源、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
它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我们理解幸福、追求幸福提供了理论支持。
幸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心理测量等。
通过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幸福与各种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
幸福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积极心理学、心理幸福感、心理资本等。
其中,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们的优势和潜能,以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心理幸福感强调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单纯地依赖于物质满足;心理资本则关注人们内心的力量,如自信、乐观、韧性等,对幸福感的影响。
幸福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
例如,在心理健康领域,幸福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心理素质,抵抗压力,提升生活满意度;在家庭教育中,幸福心理学可以指导父母培
养孩子的幸福感,促进其健康成长;在职业发展中,幸福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职业幸福。
总之,幸福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升幸福感。
幸福心理学大纲课程编号:《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总学时:32(其中理论32学时) 学分:2制定单位:生命科学系执笔者:侯冬花审核人:高平编写日期:2012年4月30日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该课程从大学生所需具备的各种积极情感入手,内容涉及幸福学理论、幸福的心理学策略、人格与幸福感、人际关系与幸福感、金钱财富与幸福感等的关系,训练大学生具有更乐观的性格和策略,用积极的方式构建生活情境,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从而拥有幸福人生。
属于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通过幸福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对幸福有深刻的理解、掌握控制与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完善人格,幸福生活。
二、课程安排、课程要求和课程内容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讲授32学时。
第一章探讨幸福(4学时)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幸福的含义;2、理解与掌握环幸福的理论;教学重点:幸福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一节幸福概论(1学时)1、快乐论2、实现论3、综合定义第二节关于幸福的理论(1学时)1、认知决定论2、判断理论3、态度协调论4、体内生化论5、目标理论6、活动理论7、社会标签论8、状态理论第三节幸福的公式(1学时)1、美国经济学家的幸福公式2、美国心理学家的幸福公式第四节幸福的测量(1学时)1、生活满意感量表2、情感满意感量表作业的要求、布置情况:作业题:幸福前探讨第二章幸福的心理基础(2学时)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幸福感的生理基础;2、理解生理局限3、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教学重点: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一节幸福感与生理基础(0.5学时)1、多巴胺2、内啡肽第二节增加神经递质的自然疗法(0.5学时)1、运动2、音乐3、使用右脑4、大笑5、食物第三节反思生理局限(0.5学时)第四节超越生理局限(0.5学时)1、活在当下2、静坐冥想作业的要求、布置情况:作业题:反思自己的生理局限第三章幸福的心理基础(2学时)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幸福感的生理基础;2、理解生理局限3、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教学重点: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一节幸福感与生理基础(0.5学时)1、多巴胺2、内啡肽第二节增加神经递质的自然疗法(0.5学时)1、运动2、音乐3、使用右脑4、大笑5、食物第三节反思生理局限(0.5学时)第四节超越生理局限(0.5学时)1、活在当下2、静坐冥想作业的要求、布置情况:作业题:反思自己的生理局限三、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1、成绩的组成:期末考试:平时成绩=7:32、考试的形式:闭卷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先修课是本课程的基础,而本课程是后续使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幸福心理学主要内容引言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幸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和促进人类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本文将介绍幸福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幸福的定义、幸福的构成要素、幸福的影响因素以及幸福的提升方法。
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一个主观感受,不同人对幸福的定义可能有所不同。
然而,幸福心理学主要采用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作为评估幸福的指标。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而生活满意度则是个体对自身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的评价。
幸福的构成要素幸福心理学认为,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幸福的构成要素:1.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喜悦、兴奋等正向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2.满足的需求:人类有多种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
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会感到幸福和满意。
3.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支持、理解和归属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4.个人成长和发展: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通过实现自我潜能、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个人技能,个体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提升幸福感。
5.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幸福的基础。
个体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压力和困难,才能够获得幸福感。
幸福的影响因素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基因、环境和个人选择等。
以下是幸福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基因可以影响其对积极情绪的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从而影响幸福感。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朋友、社交网络和社会支持等。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3.个人选择: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也会影响幸福感。
积极乐观的态度、正向的行为习惯和追求有意义的目标等都可以提升幸福感。
4.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幸福感。
幸福心理学主要内容
摘要:
一、幸福心理学的定义和背景
二、幸福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1.积极心理学
2.幸福感的测量
3.幸福感的提升方法
4.幸福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正文:
幸福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感的学科,旨在探索人类幸福感的本质、来源和提升方法,帮助人们实现更加幸福、满意的生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幸福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幸福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人类的优势和潜能,研究人类的幸福、满意感、乐观主义、自尊、自我决定论等积极情感和品质,探索人类心灵的健康和成长。
二、幸福感的测量
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是幸福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目前,常用的幸福感测量方法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 等。
三、幸福感的提升方法
幸福感的提升是幸福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表明,积极的人际关系、有意义的工作、乐观主义、自我决定论、身心健康等都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此外,幸福心理学还研究了各种幸福感的提升技巧,如感恩、乐观思考、自我肯定、社交互动等。
四、幸福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幸福心理学不仅研究幸福感的本质和提升方法,还探讨了幸福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幸福心理学可以应用于教育、企业管理、心理咨询等领域,帮助人们实现更加幸福、满意的生活。
幸福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感的学科,旨在探索人类幸福感的本质、来源和提升方法,帮助人们实现更加幸福、满意的生活。
幸福心理学大纲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幸福心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1、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沿革,尤其是几种重要的心理学观点和疗法(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存在-人本主义、人性心理学),明白积极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掌握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培养主观的幸福感觉,拥有改变现状追求卓越的心理资本,用正向的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责任等做出新解读;
2、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建立抵御挫折和创伤的预防机制,消除问题行为、践行积极行为,接近幸福、获得幸福,增强幸福指数;
3、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了解客观事物,在教育、管理、推销、宣传等各个领域积极看待个人与组织、社会的关系,形成“社会人”的意识,力促学生做一个合格优秀的社会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幸福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教育和爱息息相关。
该课程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
它告诉我们幸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新方法、建立新习惯来获得幸福。
幸福感是人生追求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幸福、增进主观幸福感,在学习中逐渐让学生具备预测影响幸福的因素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乐观解释风格,从正向的角度看待个人与组织、社会的关系,形成“社会人”的意识,树立幸福来自于为社会、组织做出积极贡献的幸福理念,使得学生更加接近幸福。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 第一讲什么是幸福心理学( 3学时)
一、主观幸福感概念
二、幸福感的理论
说明:讲授法、PPT
(二)第二讲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3学时)
一、学生自由讨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二、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结合当前研究讲解影响幸福感因素
说明:讲授法、讨论法、PPT
(三) 第三讲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一)——积极认知( 3学时)
一、ABC理论
二、期望理论
三、辩证法
四、观看《秘密》
说明:讲授法、提问法、直观教学
(四) 第四讲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二)——学会感恩( 3学时)
一、列举缺失感恩心态的案例
二、分析产生原因
三、解决对策
四、观看《水知道答案》
说明:讲授法、提问法、直观教学
(五) 第五讲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三)——塑造乐观人格( 3学时)
一、习得性无助
二、习得性乐观
三、ABCDE理论
四、观看《阿甘正传》
说明:讲授法、提问法、直观教学
(六)第六讲现场考查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12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6学时。
五、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2、成绩评定: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平时测验及作业:30%,期末考试:70%
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刘翔平主编《当代积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参考资料:
(1)李永春主编《幸福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执笔人:张金勇
教研室主任:骆婧
分管教学负责人:刘启艳
201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