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华中科技大学
- 格式:pdf
- 大小:241.12 KB
- 文档页数:6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类】能源动力类【专业代码】*****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工程、新能源利用、节能与环保等方面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进行热力系统及设备、动力机械等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以及开发、改造、营销、安装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一)知识要求1.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开展,学习思想政治、身心健康、语言素养、创新创业、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等方面的知识。
(1)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翻译能力。
能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
能使用外文进行一般性交流。
(2)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综合素养、系统的法律基本知识。
(3)具有初步的社会学知识,具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能够基本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2.通过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的学习,掌握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拓展等几大模块课程知识。
(1)具有系统的数学知识。
基本概念清楚,推导演算熟练,能灵活运用。
(2)掌握本专业需要的各类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
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能绘制简单的工程图,能读懂一般的工程图纸。
具有对热工流体设备与系统进行实验和模拟仿真的基本知识。
(3)具有完整的电路理论、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知识。
熟练掌握常用电子电路的原理,能分析较复杂的电子电路,具有设计、调试电子电路的能力。
具有电工电子设备操作能力。
(4)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及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5)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3.通过实践教育课程平台的开展,学习专业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知识。
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专业代码:071102 授理学学位)“系统分析与集成”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是一个理学博士点,强调理工结合,主要横跨学科为数学、物理、生物与工程。
该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申报的,由双方联合建立的系统科学研究所管理。
本培养方案由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制定。
1、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品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学风。
2).在系统科学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系统分析与集成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学科中的应用背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有创造性的工作。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和理解相关专业的外文文献,并具有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4). 身心健康。
2、研究方向1).复杂系统理论方法及应用2).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3).水资源系统分析与数字流域4).综合集成技术与方法5).生物信息、控制与计算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学科代码:0811 授工学学位)为加强博士研究生的管理和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学科自1997年9月起按一级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经过培养实践,特修订本方案。
1、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和理解相关专业的外文文献,并具有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4). 身心健康。
2、主要研究方向1).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 2).复杂系统的理论与应用; 3).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 4).计算机集成控制与网络技术; 5).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6).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 7).生物信息、控制与计算; 8).公共安全与应急决策系统; 9).物流系统工程; 10).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11).飞行器导航制导 12). 多谱成像与遥感图像处理三、学习年限与学分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研究生培养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同济医院的病房里,我坐在办公桌前,脑海中浮现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思。
这已经是我第十个年头参与这项工作了,对于如何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目标定位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生物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根据研究生所选择的学科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以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素养。
3.实践课程:安排研究生到临床科室轮转,亲身参与临床诊疗工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科研课程:教授科研方法、统计软件应用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5.选修课程:开设跨学科、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师资力量1.教师队伍: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讲座。
2.导师制度:实施导师责任制,每位导师负责指导一定数量的研究生,确保培养质量。
3.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升学术水平。
四、培养过程1.选拔机制:通过选拔考试,选拔具有潜力的研究生进入培养计划。
2.学术评价:实施学术评价制度,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进行量化评价。
3.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临床轮转、科研实践等方式,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4.综合素质培养:组织各类活动,如学术沙龙、社会实践等,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五、毕业要求1.学术成果:研究生需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以体现其学术水平。
2.实践能力:研究生需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能力,以满足毕业要求。
六、展望未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研究生培养方案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培养模式,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看着手中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心中充满了期待。
这个方案凝聚了我十年的经验与智慧,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助力无数同济医院的研究生踏上辉煌的医学之路。
工程硕士(动力工程)(085206)The Master of Engineering(Power Engineering)一、培养目标培养动力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的工程技术或管理人才,能够胜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及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工科教育、行政机关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1、努力学习和较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科学的方法论,积极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与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从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流体机械、动力机械及工程2、工程热物理及其应用3、多相流与传热传质4、热力系统仿真、控制与信息技术5、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及环境污染控制6、发电厂系统及设备优化设计与优化运行7、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节能8、制冷与低温科学及工程技术9、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10、电厂与供配电系统自动化11、电机及其控制技术12、机电动力系统自动控制三、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2.5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1、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用二分之一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其他时间进行课程学习、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实习、实践等。
2、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共同承担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700
一、培养目标:
1.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术修养,身心安康。
2.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面坚实的根底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与开展方向;具有独立分析与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与良好的科研道德;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培养方向:
1.工程热物理
2.热能工程
3.动力机械及工程
4.流体机械及工程
5.制冷及低温工程
6.化工过程机械
三、学习年限: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修满30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1.本专业未选的必修课及其它专业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均可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
2.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3.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语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规定?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论文与辩论工作的有关规定?。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系、所)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 2.3§ 2.4干涉测温技术
双色法火焰辐射温度检测
第三章激光测速技术
§ 3.1激光多普勒测速原理及系统
§ 3.2激光双焦点测速技术
第四章流动显示技术
§ 4.1流动显示的基本理论
§ 4.2添加外来物的流动显示
§ 4.3流动的光学显示
§ 4.4附加热或能量的流动显示
第五章热物理性质测试技术
§ 5.1比热的测定
§ 5.2导热系数测量
§ 5.3热扩散率测定
第六章汽液两相流测试技术
§ 6.1气液两相流流型的识别
§ 6.2压力降测量
§ 6.3流量测量
§ 6.4空泡率测量
第七章颗粒和液滴特性的测量
§ 7.1颗粒和液滴的特征
§ 7.2测量粒子特性-激光散射法
§ 7.3测量粒子的激光照相法
教材:黄素逸,王献.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
1. 黄素逸.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黄素逸,周怀春.现代热物理测试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
本表不够可加页。
经济法硕士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107 授法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 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
2.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
3.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求真精神,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4.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法学领域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5. 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相关实务工作。
二、研究方向:1. 高技术法2. 知识产权法3. 竞争法三、学习年限:普通硕士生实行以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年,其中学校提供奖学金的时间为2.5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总学分要求≥34学分,其中学位要求课程学分要求≥22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总学分≥34学分修课学分≥22 校级公共课程≥6学分(一外2、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2、科社1、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他类1)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6学分(含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4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研究环节≥12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参加校内外公开学术报告1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类别课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 注学位要求课程公共必修课程411.500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32 2 秋.春 外国语学院408.55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 1 春 马克思学院 408.55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2 2 秋 马克思学院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课程 1 本学科专业要求的课程403.500 法理学专题 32 2 秋 法学院 403.600 民法总论专题 32 2 秋 法学院 403.570 民事诉讼法学专题32 2 秋 法学院 300.540 知识产权法专题 32 2 春 管理学院 403.582 竞争法专题 32 2 春 法学院 300.541 合同法专题32 2 春 管理学院 300.542 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与审查 32 2 春 管理学院 300.543 专利战略 32 2 秋 管理学院 300.538 国际技术转让法 32 2 春 管理学院 300.539 无形资产评估 32 2 秋 管理学院 300.544 知识产权行政法 32 2 春 管理学院 300.513 管理研究方法论32 2秋管理学院跨一级学科课程 2 秋.春 非学位要求课程补修课程研究环节650.501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1 管理学院 650.502 校内外公开学术报告 1 管理学院 650.503 学位论文10管理学院注:硕士生修课应从硕士生课程中选择(课程代码最后三位为500-799);博士生修课应从博士生课程中选择(课程代码最后三位为800-999)。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工程硕士招生简章为适应高科技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加速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促进教育资源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根据国务院学位办【2003】52号文件及关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有关精神,在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开办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位班。
具体事宜如下:一、招生专业(工程领域)1、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代码430114):(方向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等)2、项目管理领域(代码430140)(方向含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控制、工程建设监理等)二、报名条件1、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教学的教师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达到3年,但具有4年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
三、考试科目1、考试形式:入学资格考试形式为“GCT-ME”试卷由数学、英语、语文、逻辑四部分组成,由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GCT-ME”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3小时,每部分45分钟。
全国联考时间为10月中下旬第一个休息日。
考生的“GCT-ME”成绩有效期为两年。
分数线由学校自行确定。
2、专业课考试:由两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满分100分,以上考试科目由学校自行命题,考试时间学校统一制定(每年11月初)。
3、综合面试:占100分四.录取:1.学校按当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招生文件,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考试和专业面试结果划线,择优录取。
2.录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限额的10%。
五、教学时间与方式学习时间为2~5年。
分为两个阶段:课程学习1~2年,论文1~3年。
利用寒暑期集中在办学点或在华中科技大学本部授课,修满32~34学分,即可进入论文阶段,论文在导师指导下完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硕士生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一)硕士生培养工作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学科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硕士生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进行,重在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硕士生的科研能力,增强硕士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条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吃苦耐劳,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科研实验,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研究动向,关注社会和生产实际的现状及其关键问题;(三)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体魄。
第四条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多方面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生的知识结构、学术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据此制定出研究生培养计划。
对研究生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主要作用,又要发挥教研室及其有关教师的集体培养作用。
(三)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并重的方式。
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硕士研究生通过选题报告答辩方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四)研究生培养要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
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提高硕士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工程热物理(080701)热能工程(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 Z2)二、培养目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
本学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内起着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综合应用了数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已有成果,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
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已有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和国防等众多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的能源利用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
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
本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在本一级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属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前沿;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实用价值的工作成果;能胜任本一级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3.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培养方向工程热物理(080701)1旋转状态下流动与换热、高温部件的高效及精确冷却、传热传质及其强化、动力机械整机系统热管理技术、传热与红外隐身、节能技术热能工程(080702)燃烧气体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高效低污染燃烧、液体燃料雾化和燃烧、航空替代燃料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高效节能环保动力技术、转子动力学、减振与振动控制、热端部件强度寿命学、结构完整性及先进整机监控技术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湍流及旋涡流动、叶轮机气动弹性力学、内燃机气体动力、流体机械综合气动扩稳技术制冷及低温工程飞行器环境控制及制冷技术、高效传热技术、制冷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电子设备冷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通用航空动力技术、新能源混合动力、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新型航空替代燃料技术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Z2)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学、流体机械非定常流控制及气动声学、流体及动力机械的优化设计与噪声控制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国际联合培养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07)一、学科简介1. 一级学科简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研究能量转化与传递规律以及与实现该过程相关的设备与系统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能源环境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工程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本学科是以能源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背景和最终目的,研究热能、机械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转化与传递的基本规律,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能源、环境、航空、机械、化工、仪器仪表、计算机与控制等多学科多领域,具有学科交叉集成度高、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等重要特征,对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发展起着基础、支撑以及驱动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本学科包含有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等研究方向。
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和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节能、能源高效利用以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已成为本学科的三大主要任务。
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发端于1956年的热能装备科,2005年获热能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学院更名为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校级重点一级学科,拥有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
本学科积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目前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在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和流体机械及工程3个学科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2. 学科方向简介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一级学科设三个学科方向:热能工程:是研究能源清洁转换和高效利用的学科,重点研究各种能源转化、传递、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关的过程和装备的原理与技术,研究和开发能量转化与利用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为开发高效的节能产品,淘汰低效率、高能耗的产品奠定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主要研究方向1. 工程热物理2. 热能工程3. 动力机械及工程4. 流体机械及工程5. 制冷及低温工程6. 化工过程机械7.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表1: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表2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指导硕士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二)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跨一级学科课程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外的理、工类研究生课程,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三)研究环节的要求1.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硕士生应从入学起即进入研究阶段,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接触课题,进入研究工作。
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就选题的科学根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课题可行性等做出论证。
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通过硕士论文资格审查后,即可进入硕士论文工作阶段。
2. 参加校内外公开学术报告硕士生应该经常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撰写论文前应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课题的研究情况和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校内外公开学术报告。
3. 学位论文硕士生用于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论文选题要有学术价值或对国民经济建设有一定意义;硕士学位论文应当有创新性或新见解并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定》的要求撰写。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代码: 085211 ,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一、培养目标1. 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2. 掌握计算机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技能,具备一定的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及实现能力;3.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4. 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5. 可胜任计算机领域的相关的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1. 复杂软件设计与实现;2.并行分布式计算理论与技术;3. 多核、虚拟化技术及云计算技术;4.现代存储理论与技术;5. 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6.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7. 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 8.多媒体计算技术;9. 数据管理与数据工程; 10.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
11. 大数据技术三、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计算机技术专业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强系统工程能力、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专业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总学分要求≥37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19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8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总学分 ≥37学分修课 学 分 ≥19学分校级公共课程≥7学分,其中:英语2学分,思政类2、数学3专业领域基础课≥3学分(必修)专业选修课≥6 学分实践教学(实验、设计、调查分析)≥3 学分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研 究环 节 ≥18学分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含报告) 4 实践环节≥4学分 专业实训(含报告) 4专业综合实习实践(含报告) 4 必修开(选)题报告 1 必修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1 必修专业学位论文 8 必修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类别 课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备注学位课程≥18学分 公共课程≥ 7学分411.500 第一外国语(英语) 32 2 秋 外语学院 必修408.6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秋 马院 011.700 应用高等工程数学48 3 秋 数学学院 专业 领域 基础课≥3学分 210.501 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32 2 秋 计算机学院210.502 现代计算机网络32 2 秋 计算机学院210.503 并行处理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54 现代数据管理理论与技术(必修)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55 多媒体基础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57 密码学与访问控制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专业 选修课 限定选修≥6学分方向任选一210.562 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3数据集成与服务技术(必修)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4大数据技术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5嵌入式多媒体系统软件设计与优化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6数据中心技术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7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8搜索引擎原理与实践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69Hadoop/MapReduce 编程模型与应用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70 移动互联网络安全技术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71软件逆向分析技术及应用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72 基于GPU 的程序设计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22数据库安全理论与技术(实验室开)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27 分布式系统与中间件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81 深度学习 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33 项目管理32 2 秋 计算机学院 210.573研究方向的技术讲座或研究进展课程(必修) 1 计算机学院 210.574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必修)1 计算机学院实践教学(实验、设计、调查分析) ≥3学分 210.575实验 2 计算机学院 二选一(必选) 210.576 设计 2 计算机学院 210.577项目或工程的调查分析报告 1 计算机学院 二选一 (必选) 210.578 行业(专业)发展报告 1 计算机学院 非学补修课 210.579 计算机组成原理322计算机学院 本科非计算位课 程210.580 数据结构 32 2 计算机学院机类的硕士生必修实践研究环节≥18学分 650.705 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含报告) 4 二选一(必选)计算机学院 实践环节必修学分≥4 650.706 专业实训(含报告) 4 计算机学院650.707 专业综合实习(含报告) 4 计算机学院 必修 650.708 开(选)题报告 1 计算机学院 必修 650.709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硕) 1 计算机学院 必修 650.710 专业学位论文(硕) 8 计算机学院 必修六、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描述研究方向的技术讲座或研究进展课程,指的是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就其研究方向的某一个问题就其研究结果做学术报告,分析国内外发展的现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向,并尽可能地给出自己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并回答质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