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的创意产生过程与方法(檀润华 主编)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50 KB
- 文档页数:1
寻找工作创意的有效方法——头脑风暴(含思维导图)许多职场管理者在面对一些需要创意的任务时,经常组织会议,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共同思考。
在行政单位把这叫“务虚会”,在企业里,许多领导把称为——头脑风暴。
但什么是头脑风暴呢?一、“头脑风暴”的由来头脑风暴法由美国著名创意大师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 Osborn)提出。
奥斯本是一家著名的广告公司的创始人,1938年,他的公司出现危机,很多重要客户和员工流失。
为了挽救公司,奥斯本想出一套增加“创意”的做法,利用团队合作,结合业务、设计、文案等各类不同角色的人员,合力寻求出更强、更多的创意。
在公司内部不断地进行实验后,1942年,奥斯本在《思考的方法》这本书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头脑风暴”的概念。
二、“头脑风暴”的理念头脑风暴的基本理念是:如果想要获得很好的点子,首先要获得很多的点子;通过获得很多的点子来激发出很好的点子。
这种个体头脑之间风暴式的化学反应,带来了“1+1远远大于2”的可能性。
日本松下公司对头脑风暴的尤其推崇,仅在1979年内,松下公司通过头脑风暴获得了170万条设想,平均每个员工三条。
日本著名创造工程学家志村文彦,也曾用头脑风暴法帮助日本电气公司,获得了58项专利,降低成本超过210亿日元。
三、运用“头脑风暴”的关键点为什么头脑风暴法,能有这样的威力?其实他就是把每个人的个体大脑,连接在一起,通过激发,形成群体效益。
这其中的关键——连接是基础,激发是核心。
如果只是简单的拼揍是无法形成合力的。
这就需要在运用头脑风暴法时,遵守严谨流程,把参与的所在个体连成“全集”,然后,通过引发联想,激发出新的创意。
四、“头脑风暴”思维导图针对职场中,如何开展好头脑风暴法,笔者整理了具体思维导图,明确了组织原则和组织形成,供大家学习借鉴。
(所有图片来源网络)。
工程创新思维与方法题目视障人士用杯一选题背景水杯是我们日常用来盛装饮用的液体容器,水杯通常都采用高度大于宽度的圆柱体造型,以便于手拿取并保留液体的温度。
有的水杯还会带有握柄、把手,或带有额外的防烫、保温等功能结构。
水杯一般体积较小,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单手拿起,杯底较宽大,可以稳定放在桌子上。
水杯体采用玻璃、陶瓷、塑料、金属等坚固、不溶于水的材料制作,并可以安全容纳多种可食用液体(如饮料、酒水等)。
水杯是一种大多数情况下用来盛载液体的器皿,通常用塑胶、玻璃、瓷或不锈钢制造,在餐厅打包饮料,则常用纸杯或胶杯盛载。
杯多呈圆柱形,上面开口,中空,以供盛物。
因杯开口,杯内液体易被四周尘埃污染,故当长时间放置,多用杯盖遮掩。
盛载热饮的杯有手柄,方便使用。
【1】对于现有的很多水杯,只考虑到它的美观和对大众的适应,很多水杯没有考虑到有视力障碍的人士,这样就会给很多有视力障碍的朋友带来不便,现有的对视障人士设计的水杯很少,比如:1、有的水杯只考虑到倒水时会有警报,没有考到,走神水溢出怎么办。
2、有的水杯给水杯装上浮阀,让有视障的朋友触摸,这样一来增加了杯子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让杯子的美观性下降。
3、有的水杯只是给杯子设计一个防止水倒偏的槽,没有考虑到它的实用性。
[2]二拟实现的功能与应用场合及特点本发明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上述提出的现状,提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法,让水杯可以测温,可以检测水是否到达安全线,如果到达还没有停止倒水,可以让水从安全口流出,这样一来,可以让很有视障的朋友不被水烫伤。
我设计的水杯,其创新特征有:1、温度检测的设计,将热敏电阻安装在杯子的下部,通过导线与扬声器相连接,当开始倒水时,热敏电阻开始工作,随着温度的增加他的阻值也在减小,这样就可以测到水的温度。
当视障人士开始喝水时,只需触动按钮就可以知道水的温度。
2、水量报警的设计,将水敏电阻安装在杯子的水位的75%处,通过导线与扬声器连接,往杯子倒水,当水达到水位的70%的时候,水敏电阻遇水,不通电,发出警报。
《思维导图画册》-(七年级)第一讲《走近科学》知识思维体系科学画册•你相信吗?空调的发明居然沾了印刷机的光说起对盛夏湿热的体验,人们大多会用酷暑难耐来形容!多亏有了空调相伴,才使人们摆脱了暑热之苦。
然而,空调最初并不是为人类研发的。
1902年,世界上第一个空调系统诞生了,但它是按照印刷机的“体验”进行设计的。
说起空调的发明,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美国工程师及发明家威利斯·开利(Willis Haviland Carrier,1876年-1950年)。
由于他是现代空调系统的发明者,因此被誉为是“空调之父”。
那么,空调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人类又是如何享用到这个伟大发明的呢?知冷知热的印刷机1901年,开利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并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他入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锻造公司担任供暖工程师。
第二年,他接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处理纽约市沙克特威廉印刷厂的温度和湿度问题。
“空调之父”——威利斯·开利原来,这家印刷厂是锻造公司的客户单位。
这家印刷厂在生产中遇到了一个大难题,由于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使得纸张的伸缩不定,这样就导致了油墨对位不准,自然就无法生产出清晰的印刷品了。
于是,这家印刷厂就求助于关联公司了。
印刷也是一个细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是十分苛刻的。
比如,对室内温度和湿度都是有要求的,一般冬季要保持在21℃,夏季要保持在27℃,全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55%。
威利斯·开利对于只有26岁的开利来说,这个问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过,开利是个聪明人。
他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都是湿热波动惹的“祸”。
但是,要想用机器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付出努力的。
大雾让他茅塞顿开开利的一次经历开阔了他的思路。
有一天的傍晚,开利在某火车站等火车的时候,那弥漫天空的大雾启发了他,使得他对温度、湿度和露点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说起雾,可以说是无人不晓,然而,真正能从大雾中捕捉灵感的人并不多。
《工程中的创意产生过程与方法》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书中概览 (3)三、工程中的创意产生过程 (4)1. 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 (5)2. 创意激发与灵感来源 (6)3. 创意筛选与评估方法 (8)4. 创意实施与持续改进 (9)四、创意产生的方法 (10)1. 头脑风暴法及其应用 (11)2. 设计思维法及其应用 (12)3. 系统思考法及其应用 (13)4. 交叉融合法及其应用 (15)五、案例分析 (17)1. 案例背景介绍 (19)2. 创意产生过程分析 (19)3. 创意方法应用探讨 (20)六、实践应用与体验分享 (21)1. 个人在工程项目中的创意实践经历 (23)2. 团队中创意激发与合作的体验 (24)七、思考与总结 (25)1. 书中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26)2. 对工程中的创意产生过程的思考 (27)3. 实践应用中的反思与未来展望 (28)一、内容概览《工程中的创意产生过程与方法》是一本深入探讨工程领域创新思维和方法的专业书籍。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创意产生的多种途径和策略,旨在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们释放创造力,解决复杂问题,并在工程项目中实现创新突破。
书中内容丰富,共分为多个章节。
第一章为“内容概览”,简要概述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各个章节的研究重点。
本章介绍了创意产生的重要性,阐述了一个成功的工程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意义。
本章概述了本书的结构安排,包括对创意产生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方法的详细讨论。
本章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在创意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实用工具和技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创意产生方法。
第一章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他们了解本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期待,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书中概览《工程中的创意产生过程与方法》是一本关于在工程项目中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实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