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0.01 KB
- 文档页数:8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2.新课导入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
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知识归纳】一、中央政治制度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
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1`。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知识运用】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
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最新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掌握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和元朝的中书省等权力机构的设置,理解封建皇帝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2)通过汉至元各朝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引导学生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3)通过对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的剖析与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从剖析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通过学生制表或画示意图,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既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重点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乡镇一级机构改革。
大家知道乡镇机构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吗?生1:目前我国乡镇行政机构队伍庞大,干部职务过多,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不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生2:我国进行乡镇行政机构改革,就是要改革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和办事效率不高的局面,通过精简、整合等办法,进一步发挥乡镇行政机构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师:看来大家还是挺关心国家大事的。
我国目前对乡镇行政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因为庞大的乡镇行政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财政的巨大负担,不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古代,许多朝代也曾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构进行改革。
在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就谈到这一问题。
(板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进新课]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想想议议:师:大家看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后,知道汉武帝刘彻在继位之后,就急于对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二)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知识结构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①措施a.汉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是郡县、封国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②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易错点】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存制,但封国制的存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易错点】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颁布“推恩令”。
2.唐代①措施: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
②影响: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易错点】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
其主要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
3.宋代①措施a.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c.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②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冗官、冗兵、冗费【易错点】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宋朝。
【易错点】宋代由文官做地方官,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易错点】北宋统治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4.元朝①措施a.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接管理,其他地方设行书中省,简称行省或省。
b.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c.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②影响a.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3)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学会运用分析和理解相关历史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三、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分组讨论法等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汉承秦制”。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总体趋势: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备课资料】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汉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能力培养: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情感、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重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时1课时时间教学内容:导入新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但此后2000多年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从两汉到元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的地方政治制度:(1)郡国并行的制度:(2)王国问题的解决2.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影响:(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唐朝的藩镇,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和军政大权,这就为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安史之乱便是这种地方制度带来的恶果。
(2)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及其影响: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藩镇势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终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它直接促使唐朝政权的瓦解并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个性空间3.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汉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中书省),认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为削弱。
(2)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解决,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宋收地方军事、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秦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引导: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又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极具开创性,尤其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沿袭。
那么,在秦朝之后,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如何发展的?其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探讨的问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西汉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法指导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是汉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这种中央有权、地方无权的中央集权体制,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通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2.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是封建专制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但在具体运转过程中,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又会发生矛盾,应该分析隋唐三省六部制和北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内容,理解分割相权,是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手段。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介绍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科举制,是本目的重点。
可参考本课“资料与注释”或其他资料,适当予以介绍。
并结合现今的高考制度,分析科举制的利弊得失。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三省六部制(1)结构与职能(2)作用: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用,并为今天的权力平衡与制约提供了借鉴。
(3)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2.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
从汉至元,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繁杂难以理清,故讲述过程中唯有承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所讲知识:中国帝制时代发展的三个线索(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僚制的发展)和两个斗争(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如此,学生既在学习过程中复习了旧的知识,又能更清晰地理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分析和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演变的史实;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认识制度衍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性。
3.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的理清。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制度的产生原因,理清历史演变脉络,并逐步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初步掌握历史解释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增强是其历史发展轨迹,这一制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备两面性,它既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但在长期政治发展过程中,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阻碍。
四、学情分析通过一、二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与矛盾聚焦点,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实与脉络,可将问题教学穿插课堂当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多种提问中引导学生理清中国政治制度演变脉络。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脉络。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明确主要线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初步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概况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对重难点问题深入探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概括总结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新编“好了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上设问引导,明确制度中存在的两组矛盾,导入新课,了解两组矛盾的发展演变。
)设问:1、皇帝称号出现在何时建立的什么制度?2、皇帝“愁”什么?(朝中丞相专权、地方尾大不掉)3、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存在哪两组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4、皇帝的目的是什么?(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
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
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
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
(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
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思考: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措施:
①任用布衣为相。
②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③到东汉时期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结合教材【历史纵横】“唐太宗设政事堂”和插图“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首先应让学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明确三省的职权,熟记三省的长官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
至于政事堂创立的作用,提高了三省制的功能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
)
三省六部制意义:
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
②三省之间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4、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
(教学中注意联系宋初统治者对于唐末与五代之乱历史教训的认识。
举例安史之乱)
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5、元朝在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教学中注意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和疆域空前辽阔的史实)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设立了中书省和枢密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
同时又设置了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机构宣政院。
元朝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其发展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秦朝再地方设立郡县制,以后的地方政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州郡县的设置与变化:(引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分析其原因)1、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初,郡设太守、王国设丞
相,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后封国名存实亡。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
每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作为监察区设立的州,向行政实体的转变(可以由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郡设监御史引入西汉、唐对地方或王国高官监督的行政制度和官职)
2、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地方行
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3、州县两级制。
由于官员的繁多,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
保留州县两级制。
隋朝与唐朝时,州设刺史,县设令,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划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逐步成为行政实体,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导致安史之乱。
4、宋朝时,长官称知州、知县。
自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
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
这避免了唐末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
将唐朝的“道”改为“路”
思考:设立刺史,州牧,道,路的目的是什么?又什么样的作用?
5、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可以提问学生有关中国古代历
史上秦、西晋、隋和元的四次大一统,从元朝实现大一统后疆域的辽阔及其历史地位引入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
除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掌管外,中央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
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思考:周朝的衰微和灭亡是由于分封制度本身的缺陷,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这些做法又能够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
(1)汉(郡国、刺史)——隋(州、县)——唐(先设道作为监察区,后形成道、州、县)——北宋(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路、州、县)——元(行省制度、置宣慰司、省路府州县)
趋势:中央进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了三部体制——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趋势:显示相权与皇权矛盾,宰相权力逐步削弱,皇帝权力逐步加强。
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表明: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
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
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