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7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
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
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看法。
一、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能更加有效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提高效率。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孙悟空、猪八戒分饼,最后只剩下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分呢?这样自然地引入新课,先请学生猜每人分得多少块饼,再实践操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表示。
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顺利地实现了预设目标。
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但并非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效的,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才能达到预测的效果和目标。
如《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学完后,在班上组织了“小小商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当售货员或顾客,使每个孩子对人民币的互换及使用都更加熟练。
二、灵活机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也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我们一贯提倡的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一节数学课下来,我们要经常想一想,这节课学生究竟有没有得到进步和发展。
是否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兴趣,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否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呈现实效?以上种种问题引人深思,那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必须关注三个问题:1、我们要到哪里去(目标定位)2、怎样到哪里去(过程与方法)3、我们有没有到哪里(反馈评价)。
下面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布鲁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体现教材特点,力求恰当、全面、明确,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目标定位要适度,要符合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要宁少勿多,宁低勿高,要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要防止教学目标设置过高,而在课堂上却得不到落实。
还要防止教学目标中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性东西被忽视掉的做法。
二、恰当的内容选择和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教材,但数学学科的教材完全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所以,要求教师必须钻研、理解教材,要“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
当我们选择一个内容来教学的时候,要想一想,就这个教学内容来说,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是什么,需要提升的是什么?我们应当选择最具价值的教学内容,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另外,使用教材时要关注知识与技能,对小学生来说,学数学一是要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二是要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小学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
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却发现在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不高。
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问题要有现实性。
如《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学完后,在班上组织了“小小商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当售货员或顾客,使每个孩子对人民币的互换以及使用都更加熟练。
2.问题要有思考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孙悟空、猪八戒分饼,最后只剩下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分呢?这样自然的引入到新课,先请学生思考每人分得多少块饼,再实践操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表示。
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
3.问题要有挑战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4.问题要有趣味性。
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上课开始,老师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通过安排儿童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
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
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
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创造性的处理,向学生揭示周围世界的数学现象及其特有的规律性(如守恒性、对称性、变异性)与内在美,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这个诱人的王国里,有很多数学现象需要细微的观察,有数不清的问题要思考,要操作。
同时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到课堂中。
如“搭配”问题,你怎样搭配早餐、怎样搭配衣服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行思考,这时数学教学就需要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经验逐步上升到数学思考的过程。
这样教学做合一,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就能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3、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
每个班都会有参差不齐的学生,在每一次的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眼神,不同的表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
很多教师,往往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按自己的想法、思路去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很少体察,考虑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思路。
结果常常动机、效果不一致,甚至事与愿违。
学生因为年龄及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思路常和成人有显著的不同。
在成人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学生常常感到困难。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个点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中的成功,教师的鼓励,都会使学生体验到心理学所说的“愉快效应”。
成功带来的内心满足和愉快的体验,会成为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
所以,教师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甚至微小的进步,都即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到有希望学好数学。
二、注重教学知识的策略1、注重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对学生来说,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相关。
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数学教学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和做题的基本方法。
不过教师教学内容(知识)的数量和学生知识的增长的数量往往是不相等的。
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总量不等于学生知识的增长量。
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
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的知识才是能够随时提取,灵活使用,“自由出入”的知识,这个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第三,学生的思想提升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思想教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
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主要需要是知识且是有效知识的满足。
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2、注重数学教材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
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择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
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好这些情境,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是有效的呢?值得我们教师探讨。
第一、改进加工教材。
改进加工教材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实行改进和加工。
如《十几减9》这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们能够把情境图实行创造性加工,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设法遮住,让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提出学生最想解决的数学问题。
这样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步提升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水平。
第二、丰富教材。
丰富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水平的因素,对教材内容实行丰富、拓展和引伸。
如在一位老师在教学“用数学”这个课时,他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实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6=14”。
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应该结束教学。
而他却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能够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能够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能够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能够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能够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
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
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三、开发教材。
开发教材就是突破教材的束缚,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情景。
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理解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有老师大胆突破教材束缚,舍弃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而是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铅笔和橡皮,创设了将两部分铅笔和两部分橡皮合起来的情景,然后老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创设这样的情景,不但因为这两种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几次“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把两部分物品合起来要用加法,这样结合具体情境,能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和掌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
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了新课程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个“再创造”的过程。
三、注重课堂教学策略一是教师的服务策略。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
学生是聆听者,是教师的配合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和实践者。
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
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之处,就是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教师只有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真正实现角色功能的转变,才能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模式。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以班级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
以真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
但教师又是“特殊”的一员,特殊之处在于起到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的作用。
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水平。
教师的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协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就学习机制来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最后都是表现为悦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模式并对已有知识模式实行调整。
所以,教师学生找到新旧知识在逻辑上的连接点,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比如,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再表现关于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和除法关系的练习材料,学生骤然开悟,原来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是同样道理。
其次,要协助学生找到水平与目标的契合点。
教师对学生已有的水平必须作最充分的了解。
就其现有水平要达到学习目标存有什么困难?跳一跳能否摘到果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搬几个“垫子”,搬什么样的“垫子”,才能提升学生在思维水平上的“弹跳力”?这个“垫子”就是契合点。
同时,还应协助学生找到秩序与情绪的融合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共同的学习探索而产生情绪体验,较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影响班级的秩序。
教师应通过语言评价、进程推动等行为。
让学生既能表达他们的情绪体验,又能较好地保证课堂秩序,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于一个平衡点上,从而促动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是课堂备课的策略。
原来的备课主要是从教师的讲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备课。
我认为有效教学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这堂课有哪几个环节,怎样安排学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实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而且不但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实行教学反思。
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实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
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实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
三是教法的优化策略。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动人的发展。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能够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动学生的学习理解,从而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多方面水平的综合使用,促动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