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5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物理学导论》的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物理学的分支。
具体涉及教材1.1节“什么是物理学”和1.2节“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定义,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范畴。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学的基本分支。
难点:理解并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苹果落地、水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引出物理学的定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和分支,配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3. 例题讲解: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个物理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物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和分支。
2. 板书右侧:牛顿第一定律的例题解析。
七、作业设计2. 答案:地球对人类具有引力,这个引力使我们能够牢固地站在地面上,而不会被甩到太空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有关物理学家的传记,了解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讲解方式;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出;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6. 板书设计的信息结构;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解析;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物理量的测量”。
我们将学习长度、质量、时间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度、质量、时间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学会使用刻度尺、天平、秒表等测量工具,并能准确读取测量结果。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
难点:准确读取测量结果,以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刻度尺、天平、秒表、粉笔、黑板。
2. 学具:每组一套长度、质量、时间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一本书的质量和一分钟能够鼓掌的次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长度、质量、时间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单位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测量一根铅笔长度为例,讲解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结果讨论(5分钟)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基本物理量、测量方法、单位、测量工具列表。
2. 黑板右侧:例题讲解、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一根铁丝的长度,记录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2)测量一个苹果的质量,记录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3)测量自己一分钟能够跳绳的次数。
2. 答案:(1)铁丝长度:厘米,平均值:厘米。
(2)苹果质量:克,平均值:克。
(3)跳绳次数: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但在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读数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课时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情景导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诗人为什么会有“山迎”“船行”这两种不同的感觉呢?为了生活和梦想,我们的祖先从远古就开始探索自然运动的奥秘.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逐渐建立了描述运动的概念,并不断寻求探索运动问题的方法,揭开了一个又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奥秘.二课标点击1.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其作用,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3.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三课前导读要点1 质点1.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质具有质量”这个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称为质点.2.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3.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度,对实际物体简化,是一个理想化模型.我们总这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例如“他向我们走来”“车急驰而去”“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在这些描述中,我们并没有考虑“他”的高矮胖瘦、“车”的型号款式,我们也没有特意去想“月亮”或“地球”是个庞然大物,这样合理吗?1.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1)当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成质点.(2)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或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物体可看成质点,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大小相对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可忽略不计,故可视为质点.(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时,或物体虽转动但不研究转动及转动的各个部分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2.质点与物体的异同.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没有体积,没有大小,也不是几何上的“点”,是一个与物体质量相等的,不占空间的抽象模型.特别提示: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物体的大小决定的.同一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看作质点,有时则不能.1.下列关于质点的概念正确的是()A.只有质量很小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B.只要物体运动得不是很快,就一定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C.质点是把物体抽象成有质量而没有大小的点D.旋转的物体,肯定不能看成质点解析:物体的质量、大小、运动状态都不是判断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的依据,物体的形状、大小是否对所研究的问题起主要作用,是判断能否把物体看成质点的唯一依据,选项A、B、D三项错,质点是抽象的理想化模型,有质量,没有大小,不占据空间,C对.答案:C2.(双选)关于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是不存在的B.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的点是一样的C.凡是小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凡是大的物体都不能看成质点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可把物体看成质点解析: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尽管不是实际的物体,但它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反映,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了主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复杂问题得到了简化.答案:AD要点2 参考系1.参考系: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作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2.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时,通常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比较方便.你坐在火车上想着心事,“纹丝不动”,车上其他旅客会如何描述你的运动情况呢?车外的行人又会如何描述你的运动情况呢?车上的旅客会认为:你静止不动.车外的行人会认为:你急速向前运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是不是有谁的感觉错了?参考系的选择和运动的相对性.1.参考系的选择.(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一般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来选取.(2)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把地面或者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其他物体做参考系.2.运动的相对性.(1)对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取决于所选的参考系,参考系选取不同,对同一个物体运动的描述也不同.(2)相对静止:如果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我们就说这两个物体是相对静止的.例如,肩并肩一起走的两个人之间就是相对静止的.(3)平时人们所说的静止的物体,就是指相对静止,绝对静止是没有的.特别提示:凡是提到运动,都应搞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虽然生活中我们描述某物体的运动时,很少点明参考系,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经自觉地选取了参考系.1.(双选)汉语成语中有一个“形影不离”的成语,意思是人的身体和影子分不开,形容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在晴天的早上,某同学在操场上跑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考系,影子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考系,影子是运动的C.以人为参考系,影子是静止的D.以人为参考系,影子是运动的答案:BC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词中隐含的参考系分别是()A.河岸、竹排B.竹排、江水C.江水、青山D.河岸、青山答案:A要点3 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对于在一维空间运动,即研究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物体时,要沿着运动直线建立直线坐标系,即以物体运动所沿的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一辆汽车在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上行驶,要研究汽车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置变化,应该怎么办?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即一维运动时,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当物体在平面上运动,即二维运动时,需采用两个坐标确定它的位置;当物体做空间运动,即三维运动时,需要三个坐标确定它的位置.特别提示:只有定量研究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时,才应用坐标系.1.如图所示,桌面离地面的高度是0.8 m,坐标系原点定在桌面上,设竖直向下为坐标轴的正方向,A、B离地面的高度分别是1.3 m、0.4 m,则A、B的坐标应该是多少?解析:根据所建直线坐标轴可知,A点的坐标应为x A=-(1.3 m-0.8 m)=-0.5 m;B点的坐标应为x B=0.8 m-0.4 m=0.4 m.答案:x A=-0.5 m,x B=0.4 mt/s 0 1 2 3 4 5x/m 0 5 -4 -1 -7 1(1)请在下面的x轴上标出质点在各时刻的位置.(2)哪个时刻离开坐标原点最远?有多远?答案:(1)(2)第4 s末质点离开坐标原点最远,有7 m.四知识解惑题型1 质点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中的地球不能看成质点,而原子核可以看成质点B.研究火车通过路旁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火车可看成质点C.研究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张怡宁打出的乒乓球时,不能把乒乓球看成质点D.研究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的速度时,可以将汽车看成质点解析:当研究地球的公转时,由于地球直径(约 1.3×107 m)比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1011 m)要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忽略地球的自转);当研究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等现象时,就不能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当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了.当研究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情况时,因为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所以可以把原子核看成质点;但若研究有关原子核结构的问题时,就不能把原子核看成质点,选项A错;研究火车通过路旁的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因电线杆的粗细比火车的长度小得多,故电线杆可以看成质点,而火车不能看成质点,选项B错;奥运冠军张怡宁打出的乒乓球虽小,但飞旋多变,不能看成质点,选项C正确;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尽管车轮在转动,但我们研究的是汽车的速度,对整个车的运动来讲,车轮的转动不是研究的主要问题,可将车看成质点,选项D正确.答案:CD名师点睛:若被研究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对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影响不大,便可以将物体看作质点.其中的关键是:“物体自身的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程度.1.下列哪些现象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A.研究“神九”飞船绕地球飞行的高度B.地面上放置一个木箱,在上面的棱角处用水平力推,研究它是滑动还是翻转的问题C.研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汽车中齿轮的转动问题D.研究刘翔跨栏动作是否科学合理解析:在研究“神九”飞船绕地球飞行的高度的问题中,飞船的大小和形状属于次要因素,飞船可视为质点;研究木箱是否翻转的问题中,其大小和形状属于主要因素,不能将木箱视为质点;研究汽车部件的运动情况,不能将汽车的大小忽略,所以汽车不能被视为质点;研究动作问题中,身体的大小和形状属于主要因素,不能将刘翔视为质点.选项A正确.答案:A题型2 参考系例2 热气球运动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随着球皮材料和致热燃料的普及,热气球已成为公众休闲观光和体育旅游项目.在一次观光游览中,甲、乙、丙三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停在空中B.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C.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上升D.以上说法均不对解析:楼房和地面相当于同一参考系,所以,甲是匀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也是匀速下降,且v乙>v甲.甲看到丙匀速上升,有3种可能:丙静止;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也有3种可能:丙静止;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且v丙<v乙.综上所述,A、C正确.答案:AC名师点睛:选取参考系后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选定参考系后,想象自己置身其中,充当一个静止的观察者,然后观察物体与自己在该空间的位置变化,从而确立物体的运动情况.2.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并排行驶,甲车内的旅客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旅客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表明()A.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B. 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C.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D. 甲、乙两车以相等的速度都向西运动解析:旅客观察物体的运动,实际上是以自身(或与自身保持相对静止的车厢)为参考系的.从“乙车内的旅客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这一条件容易判断,甲、乙两车的运动快慢是相等的,方向也是相同的;又从“甲车内的旅客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这一条件可以判断,甲车向西运动.故甲、乙两车以相等的速度都向西运动,选项D正确.答案:D例3 一个小球从距地面4 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距地面1 m高处被接住.坐标原点定在抛出点正下方2 m处,向下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小球的抛出点、落地点、接住点的位置坐标分别是()A.2 m,-2 m,-1 mB.-2 m,2 m,1 mC.4 m,0,1 mD.-4 m,0,-1 m解析:根据题意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A点为抛出点,坐标为-2 m,B点为坐标原点,D点为地面,坐标为2 m,C点为接住点,坐标为1 m,所以选项B正确.答案:B《机关公文常用词句集锦》一一1、常用排比:新水平、新境界、新举措、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新成效、新方法、新成果、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新关系、新体制、新机制、新知识、新本领、新进展、新实践、新风貌、新事物、新高度;重要性,紧迫性,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积极性、创造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讲性、鼓动性、计划性、敏锐性、有效性;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集约化、正常化、有序化、智能化、优质化、常态化、科学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系统性、时效性;热心、耐心、诚心、决心、红心、真心、公心、柔心、铁心、上心、用心、痛心、童心、好心、专心、坏心、爱心、良心、关心、核心、内心、外心、中心、忠心、衷心、甘心、攻心;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学习意识、上进意识、管理意识;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着眼点、结合点、关键点、着重点、着力点、根本点、支撑点;活动力、控制力、影响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找准出发点、把握切入点、明确落脚点、找准落脚点、抓住切入点、把握着重点、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抓好落脚点;必将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展现全新魅力。
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天体的运动飞机的运动船的运动鸟的运动运动无处不在,如何定义?运动千奇百怪,如何描述?不了解运动就不了解自然——亚里士多德[例题1]关于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一定是很小的物体B.质点是实际存在的有质量的点C.质点是研究物体运动时的一种理想化模型D.质点就是物体的重心对物理模型的理解(1)物理模型是在物理研究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的,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质点就是典型的物理模型之一.(2)物理模型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对实际问题的科学抽象,实际中并不存在.[例题2]下列情形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A、跳水运动员在跳水比赛中B、乒乓球运动员发出的旋转球C、奥运会长跑运动员在万米长跑中D、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比赛中质点概念判断的误区(1)关键词错误,“在一定条件下物体可以看做质点”而不是“物体是质点”.(2)“质点”不同于几何中的“点”,质点有物体的全部质量而几何中的点没有质量.(3)不能说“平动的物体一定能看做质点,转动的物体一定不能看做质点”,关键还是看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否可以忽略不计.平动的物体有时不能看做质点,转动的物体有时能看做质点.ꢀꢀ[例题3]在以下情况中可将所研究的物体看成质点的是(ꢀꢀ)A.研究“辽宁舰”航空母舰上的“歼-15”战斗机起飞时航空母舰的“微小动作”B.研究“玉兔”号从“嫦娥”的怀抱中“走”出来,即两器分离过程中“玉兔”一连串技术含量极高的“慢动作”C.研究“玉兔”号巡视器巡视月球时的运动轨迹D.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车轮的转动情况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东行,在去襄邑的途中写下了《襄邑道中》一诗,根据图中诗句回答以下问题:××√×参考系的六性选参考系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物体的运动,都应该明确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2)在同一个问题当中,若要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或同一个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必须选取同一个参考系.[例题4]下列关于运动的描述中,参考系的选取符合描述的是(ꢀꢀ)A.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以飞流作为参考系的B.“钱塘江观潮时,观众只觉得潮水扑面而来”,是以潮水作为参考系的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作为参考系的D.升国旗时,观察到国旗冉冉升起,是以国旗作为参考系的选择参考系的原则(1)理论上讲,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2)选取参考系以描述运动尽可能简单为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3)在解题过程中,如果选地面作为参考系可以不指明,但选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时必须指明.本节小结第一章ꢀꢀꢀꢀ第二节ꢀꢀꢀꢀ时间ꢀ位移巩固训练第3秒、前3秒、第3秒初、第2秒末、第3秒末前3秒第3秒末t/s 012345第3秒初第2秒末第3秒计时起点时间轴所标数字n表示?巩固训练ꢀꢀ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m,到达B 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课时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情景导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诗人为什么会有“山迎”“船行”这两种不同的感觉呢?为了生活和梦想,我们的祖先从远古就开始探索自然运动的奥秘.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逐渐建立了描述运动的概念,并不断寻求探索运动问题的方法,揭开了一个又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奥秘.二课标点击1.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其作用,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3.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三课前导读要点1 质点1.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质具有质量”这个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称为质点.2.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3.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度,对实际物体简化,是一个理想化模型.我们总这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例如“他向我们走来”“车急驰而去”“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在这些描述中,我们并没有考虑“他”的高矮胖瘦、“车”的型号款式,我们也没有特意去想“月亮”或“地球”是个庞然大物,这样合理吗?1.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1)当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成质点.(2)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或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物体可看成质点,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大小相对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可忽略不计,故可视为质点.(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时,或物体虽转动但不研究转动及转动的各个部分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2.质点与物体的异同.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没有体积,没有大小,也不是几何上的“点”,是一个与物体质量相等的,不占空间的抽象模型.特别提示: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物体的大小决定的.同一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看作质点,有时则不能.1.下列关于质点的概念正确的是()A.只有质量很小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B.只要物体运动得不是很快,就一定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C.质点是把物体抽象成有质量而没有大小的点D.旋转的物体,肯定不能看成质点解析:物体的质量、大小、运动状态都不是判断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的依据,物体的形状、大小是否对所研究的问题起主要作用,是判断能否把物体看成质点的唯一依据,选项A、B、D三项错,质点是抽象的理想化模型,有质量,没有大小,不占据空间,C对.答案:C2.(双选)关于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是不存在的B.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的点是一样的C.凡是小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凡是大的物体都不能看成质点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可把物体看成质点解析: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尽管不是实际的物体,但它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反映,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了主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复杂问题得到了简化.答案:AD要点2 参考系1.参考系: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作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2.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时,通常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比较方便.你坐在火车上想着心事,“纹丝不动”,车上其他旅客会如何描述你的运动情况呢?车外的行人又会如何描述你的运动情况呢?车上的旅客会认为:你静止不动.车外的行人会认为:你急速向前运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是不是有谁的感觉错了?参考系的选择和运动的相对性.1.参考系的选择.(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一般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来选取.(2)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把地面或者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其他物体做参考系.2.运动的相对性.(1)对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取决于所选的参考系,参考系选取不同,对同一个物体运动的描述也不同.(2)相对静止:如果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我们就说这两个物体是相对静止的.例如,肩并肩一起走的两个人之间就是相对静止的.(3)平时人们所说的静止的物体,就是指相对静止,绝对静止是没有的.特别提示:凡是提到运动,都应搞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虽然生活中我们描述某物体的运动时,很少点明参考系,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经自觉地选取了参考系.1.(双选)汉语成语中有一个“形影不离”的成语,意思是人的身体和影子分不开,形容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在晴天的早上,某同学在操场上跑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考系,影子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考系,影子是运动的C.以人为参考系,影子是静止的D.以人为参考系,影子是运动的答案:BC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词中隐含的参考系分别是()A.河岸、竹排B.竹排、江水C.江水、青山D.河岸、青山答案:A要点3 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对于在一维空间运动,即研究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物体时,要沿着运动直线建立直线坐标系,即以物体运动所沿的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一辆汽车在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上行驶,要研究汽车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置变化,应该怎么办?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即一维运动时,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当物体在平面上运动,即二维运动时,需采用两个坐标确定它的位置;当物体做空间运动,即三维运动时,需要三个坐标确定它的位置.特别提示:只有定量研究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时,才应用坐标系.1.如图所示,桌面离地面的高度是0.8 m,坐标系原点定在桌面上,设竖直向下为坐标轴的正方向,A、B离地面的高度分别是1.3 m、0.4 m,则A、B的坐标应该是多少?解析:根据所建直线坐标轴可知,A点的坐标应为x A=-(1.3 m-0.8 m)=-0.5 m;B点的坐标应为x B=0.8 m-0.4 m=0.4 m.答案:x A=-0.5 m,x B=0.4 mt/s 0 1 2 3 4 5x/m 0 5 -4 -1 -7 1(1)请在下面的x轴上标出质点在各时刻的位置.(2)哪个时刻离开坐标原点最远?有多远?答案:(1)(2)第4 s末质点离开坐标原点最远,有7 m.四知识解惑题型1 质点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中的地球不能看成质点,而原子核可以看成质点B.研究火车通过路旁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火车可看成质点C.研究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张怡宁打出的乒乓球时,不能把乒乓球看成质点D.研究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的速度时,可以将汽车看成质点解析:当研究地球的公转时,由于地球直径(约 1.3×107 m)比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1011 m)要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忽略地球的自转);当研究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等现象时,就不能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当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了.当研究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情况时,因为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所以可以把原子核看成质点;但若研究有关原子核结构的问题时,就不能把原子核看成质点,选项A错;研究火车通过路旁的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因电线杆的粗细比火车的长度小得多,故电线杆可以看成质点,而火车不能看成质点,选项B错;奥运冠军张怡宁打出的乒乓球虽小,但飞旋多变,不能看成质点,选项C正确;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尽管车轮在转动,但我们研究的是汽车的速度,对整个车的运动来讲,车轮的转动不是研究的主要问题,可将车看成质点,选项D正确.答案:CD名师点睛:若被研究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对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影响不大,便可以将物体看作质点.其中的关键是:“物体自身的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程度.1.下列哪些现象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A.研究“神九”飞船绕地球飞行的高度B.地面上放置一个木箱,在上面的棱角处用水平力推,研究它是滑动还是翻转的问题C.研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汽车中齿轮的转动问题D.研究刘翔跨栏动作是否科学合理解析:在研究“神九”飞船绕地球飞行的高度的问题中,飞船的大小和形状属于次要因素,飞船可视为质点;研究木箱是否翻转的问题中,其大小和形状属于主要因素,不能将木箱视为质点;研究汽车部件的运动情况,不能将汽车的大小忽略,所以汽车不能被视为质点;研究动作问题中,身体的大小和形状属于主要因素,不能将刘翔视为质点.选项A正确.答案:A题型2 参考系例2 热气球运动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随着球皮材料和致热燃料的普及,热气球已成为公众休闲观光和体育旅游项目.在一次观光游览中,甲、乙、丙三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停在空中B.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C.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上升D.以上说法均不对解析:楼房和地面相当于同一参考系,所以,甲是匀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也是匀速下降,且v乙>v甲.甲看到丙匀速上升,有3种可能:丙静止;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也有3种可能:丙静止;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且v丙<v乙.综上所述,A、C正确.答案:AC名师点睛:选取参考系后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选定参考系后,想象自己置身其中,充当一个静止的观察者,然后观察物体与自己在该空间的位置变化,从而确立物体的运动情况.2.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并排行驶,甲车内的旅客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旅客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表明()A.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B. 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C.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D. 甲、乙两车以相等的速度都向西运动解析:旅客观察物体的运动,实际上是以自身(或与自身保持相对静止的车厢)为参考系的.从“乙车内的旅客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这一条件容易判断,甲、乙两车的运动快慢是相等的,方向也是相同的;又从“甲车内的旅客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这一条件可以判断,甲车向西运动.故甲、乙两车以相等的速度都向西运动,选项D正确.答案:D例3 一个小球从距地面4 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距地面1 m高处被接住.坐标原点定在抛出点正下方2 m处,向下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小球的抛出点、落地点、接住点的位置坐标分别是()A.2 m,-2 m,-1 mB.-2 m,2 m,1 mC.4 m,0,1 mD.-4 m,0,-1 m解析:根据题意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A点为抛出点,坐标为-2 m,B点为坐标原点,D点为地面,坐标为2 m,C点为接住点,坐标为1 m,所以选项B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