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
- 格式:docx
- 大小:62.06 KB
- 文档页数:10
杂交水稻的三系法和两系法的育种方法杂交水稻是指通过人工控制杂交,获得优良的水稻杂种,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是三系法和两系法。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一、三系法三系法是指将杂交水稻的亲本分为三个系列,分别为A系、B系和R系。
其中,A系和B系各有一个亲本,在其基础上通过经过特殊处理的R系进行杂交。
具体的育种步骤如下:1. 选择优良的个体作为杂交水稻的亲本。
通常情况下,A系和B系的亲本分别被称为父本和母本。
这些亲本应当具有高产量、优质、抗病虫害等良好的性状。
2. 利用无性繁殖方法,大量繁殖选定的父本和母本。
3. 将A系和B系的亲本进行特殊处理,使其不育,这样它们就无法繁殖。
这个特殊处理的过程称为不育系的培养。
4. 培养产生的不育系R系,其能与父本、母本进行杂交,但由于其自身不育,只能作为杂交的辅助。
5. 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将父本与R系杂交,得到A系。
同样地,将母本与R系杂交,得到B系。
6. 将A系和B系进行杂交,获得的杂交后代即为杂交水稻种子。
通过三系法杂交育种,可以有效避免非杂交水稻自交而产生的问题,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两系法两系法是指将杂交水稻的亲本分为两个系列,分别为A系和B系。
与三系法不同的是,两系法并不使用不育系R系,而是通过化学杀草剂使其中一个亲本失去繁殖能力。
具体的育种步骤如下:1. 选择高产量、优质、抗病虫害等良好性状的父本和母本作为两系法的亲本。
2. 利用无性繁殖方法大量繁殖选定的两个亲本。
3. 使用化学杀草剂处理其中一个亲本,使其失去繁殖能力。
这个处理过程称为化学不育系的培养。
4. 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将另一个亲本与化学不育系杂交。
5. 通过两系法杂交获得的杂交后代即为杂交水稻种子。
两系法相对于三系法来说操作上更加简单,但也容易出现自交和杂交后代纯合性不高的问题。
综上所述,杂交水稻的三系法和两系法都是有效的育种方法,它们通过人工控制杂交获得优良杂种,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首先,选取高产、抗病虫害等优良性状的亲本。
一般在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中,选取作为亲本的三个系别分别为A系、B系和Rf系。
A系是产生雄性核不育线的系别,其特点是通过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控制产生不育花粉,使其与普通稻属于两性花植物的特点不同。
B系是产生进一步不育F1杂种的系别,也称为不育系别。
其特点是通过核基因控制不育性状,将该不育性状转移到杂交后代中的F1代中。
Rf系是恢复系别,其特点是通过核基因恢复细胞质不育的雌雄不育杂交后代恢复成可育的杂交后代。
Rf系具有恢复不育性状的基因。
然后,利用杂交技术将A系和B系进行杂交,产生A/BF1代。
由于A系和B系具有不育性状,A/BF1代也是不育的。
接下来,将不育的A/BF1代与Rf系进行再次杂交,产生A/B/RfF2代。
在A/B/RfF2代中,具有Rf系恢复基因的个体为可育的,不具备恢复基因的个体仍然为不育的。
在A/B/RfF2代中,选取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获得A/B/RfF3代。
F3代植株中有很少的不育个体,并且具有A系和B系的杂种优势。
然后,从A/B/RfF3代中,根据自家配合法原则,选择杂交亲本的组合,进行优选与鉴定,选择出优异的稳定性状的天然不育株系,形成不育系。
最后,将通过该育成不育系的种子与商业品种或优良自交系杂交,得到新的杂交优良组合。
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选取两个不育系别(父本),一个高育性系别(母本)。
然后,进行杂交,把不育系别(父本)和高育性系别(母本)进行人工授粉,形成杂交后代。
接下来,种植杂交后代,进行选择和筛选,根据产量、品质等性状选择优异个体作为丰产型。
然后,连续自交选择,对筛选出的优异个体进行连续自交数代,以稳定其性状。
最后,通过连续自交选择得到的稳定性状的自交系,与商业品种或优良自交系进行杂交,得到新的杂交优良组合。
总结起来,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均遵循着杂交、选择、连续自交选择以及杂交得到新的组合等基本流程,在育种过程中不断选拔和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并进行稳定和改良,最终获得优良的杂交品种。
育种学各论,考试重点育种学各论水稻一、名词解释雄性不育系:具有雄性不育特性(花粉败育)的品系或者自交系——S(rr)保持系:其花粉给不育系授粉,后代具有保持其雄性不育特性的品系或者自交系——N(rr)。
恢复系:其花粉给不育系授粉后代正常的品系或者自交系——N(RR)、S(RR)。
两系法杂交水稻:由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培育成的杂交水稻称作两系法杂交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恢复系三系杂交水稻:由三系的不育系和保持系制备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制成杂交种水稻。
原生质体:是指没有细胞壁的、裸露的、具有生命力的原生质团。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每一个植株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再分化形成植株。
水稻三性:是指水稻的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
感温性:在光照长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提高,抽穗期相应提早的现象,称作水稻品种对温度的反应特性。
感光性:在温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随着光照长度的缩短,抽穗期相应提早,称为水稻品种对日长的反应特性,也称作感光性。
基本营养性:品种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其播种到出穗的日数表现出相对的稳定,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绿色超级稻:具有抗主要病虫害,水分、养分高效吸收和利用的优质高产水稻。
原位保存:在野生稻原始生态环境下,采用一定的设施,人为地就地保存和保护野生稻种资。
异位保存:将野生稻搬到新的地点进行种植保存的方式。
离体保存:采集种子和植株部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保存种质。
垩白率:垩白粒占供试米粒数的百分比。
垩白大小:垩白投影面积占整个米粒投影面积的百分比。
垩白度:垩白率和垩白大小的乘积。
质核互作不育性:指的是雄性不育性由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指由于受和基因的控制对温度和光照长度反应敏感,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出雄性不育特性的水稻植株。
水稻广亲和性:指一些中间型水稻材料,与籼稻和粳稻杂交,F1都能正常结实。
具有这种特性的品种,称为广亲和品种。
1. 三系杂交稻确定了有生产潜力的杂交组配后,利用传统的三系法生产杂交稻,需要持有三种材料,即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三系法生产杂交稻示意图对于细胞质基因突变造成的胞质型雄性不育,不育系自身不能自交结实(花粉败育),因此不能传代,只有与保持系杂交(保持系有正常花粉),才能结出种子。
正因为不育系的不育特性是细胞质基因突变造成的,花粉基本不携带细胞质基因,细胞质基因常通过母本的胚珠传递给后代,所以即使保持系提供了正常花粉,胞质型不育系母本上结出的种子仍然是不育系。
保持系与不育系生出的仍然是不育系,这样的种子农民种了去长出的水稻仍然不育,是收不到粮食的。
只有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生出来的种子才是可育的,可以作为商品种子出售。
不育特性随母系遗传,保持系虽然自己有花粉是正常可育的,但是不含有育性恢复基因,不能恢复母系遗传下来的不育特性;恢复系正常可育并且含有育性恢复基因,育性恢复基因是核基因,随花粉遗传,但是能够回复细胞质基因突变产生的不育特性,杂交出来的种子F1是正常可育的。
不育系与保持系通常是姊妹系,也就是近等基因系,不同的基因是细胞质中控制育性的基因。
这样,不育系作母本与保持系作父本生出来的还是不育系,保持系自己结的种子还是保持系,恢复系自己结的种子还是恢复系,这就实现了种质资源的保存。
制种田中,恢复系与不育系种在一起,隔行种植,收获时只收不育系结的种子,就都是杂种F1了。
不育系的利用降低了人工去雄的生产成本,简化了制种难度,增加了制种量和制种速度,加速了杂交种子的推广。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MS-WA是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导致花粉败育类型,属于孢子体雄性不育。
可以通过回交的方法保留细胞质基因组而交换核基因组,达到培育不育系的目的。
除CMS-WA外,我国水稻育种学家还创制出不同细胞质来源的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
周开达先生等用西非品种冈比亚卡与朝阳1号、雅安早等杂交和回交,育成冈型不育系冈12朝阳1号A和冈22雅安早A;同时,周开达先生等从Dissi D52/37//矮脚南特群体中选出不育株,育成D型不育系意大利A。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欣两优2172的选育过程及栽培与制种技术一、欣两优2172的选育过程欣两优2172是由两系杂交法选育出的一种新品种,其选育过程经历了如下几个关键环节:1.材料选择:在选育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亲本品种。
对于欣两优2172来说,选育者关注的主要是优良的抗病虫性状和高产性状,因此选择了具有这些优良性状的亲本品种进行杂交。
2.群体培育:通过人工授粉和自交恢复等手段,培育出大量的杂交群体。
在这一阶段,选育者需要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材料用于后续工作。
3.品种筛选:在经过杂交后代的鉴定和评价后,选育者需要进一步对潜在的优良品种进行筛选和鉴定,以确定最终的优良品种。
这一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性状,并进行大量的田间试验和观察。
4.性状稳定性评价:在确定最终的优良品种后,选育者需要对其进行性状稳定性的评价,确保其在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生长季节下都能够表现出稳定的性状。
这一阶段通常需要进行多地多点的试验和观察。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选育工作,欣两优2172最终成功地被选育出来,成为了一种具有优良性状和稳定产量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
1.适宜地区:欣两优2172适宜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主要生长在湖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欣两优2172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2.土壤要求:欣两优2172对土壤的要求较为宽松,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土壤。
但是对于水稻来说,适宜的土壤应该是肥沃、排水性好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3.播种时间:欣两优2172的播种时间通常是在水稻生长季节的开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生长季节合理确定播种时间,避开恶劣天气。
4.施肥管理:在欣两优2172的生长期间,合理施肥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欣两优2172的施肥量应该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发育期的需要进行适量施用。
5.病虫害防治:欣两优2172的病虫害防治也是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情境10 三系法杂交水稻我国水稻的六大稻区1973年,在各国普遍认为自花授粉的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情况下,袁隆平带领研究组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育成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等优点的强优势杂交水稻。
世界首次。
1976年,杂交水稻迅速扩大到208万亩,并在全国范围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大面积推广。
中国独创。
1996年开始实施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在基础理论和品种选育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
分别于2000、2004、2011、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连跳”。
随后,超级杂交稻最高单产突破每公顷18吨,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2002年,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精细图”正式完成,标志着我国水稻基因组研究正式进入世界前列,随后鉴定并克隆出控制水稻农艺性状的一系列关键基因。
近年来,我国育种技术推陈出新,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不断加深。
如2018年,由我国科学家李家洋、韩斌、钱前、王永红、黄学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历时逾20年合作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项技术将极大推动作物传统育种向高效、精准、定向的分子设计育种转变。
2019年10月,兼有三系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不育系配组自由等优点的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公开测产,亩产达1046.3公斤,表现出株型优良、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籽粒充实饱满、不早衰等特性。
又是世界领先……(一)三系法杂交水稻三系法杂交稻的由来: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代优于双亲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具体地讲,杂种F1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诸方面比双亲优越。
杂种优势可分为超亲优势、平均优势和竞争优势。
人们常说的杂种优势利用通常是指利用作物的竞争优势。
两系法杂交水稻培育过程嘿,今天咱们聊聊水稻培育的那些事儿,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
说到水稻,大家肯定不陌生,每天的米饭可离不开它嘛。
可你知道吗,这水稻的背后可真是有一番故事,尤其是那两系法的杂交。
哎呀,这可不是简单的“你加我,我加你”那么容易的。
首先啊,两系法的意思就是把两种不同的水稻品种拿来杂交,产生一种新的、优质的稻米。
这可不是随便抓一把就能搞定的,首先要有一个“父母”组合。
嘿,有点像找对象的感觉吧,得挑得合适,才能生出好苗。
科学家们要花不少心思挑选这两种水稻,得看它们的遗传特性,确保能够传递优良基因。
然后呢,这个过程就像是约会一样,得先“相亲”。
科学家们会把雄性水稻的花粉采下来,然后去给雌性水稻授粉。
这个过程可得小心翼翼,像是怕打扰了小情侣一样。
授粉后,雌性水稻就开始发芽,形成种子。
想想那一颗颗种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真让人期待。
等到种子长大了,科学家们可不急着高兴。
他们要进行一轮选拔,像是在选拔运动员一样,把那些最优秀的种子挑出来。
这可是个大工程,得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抗病能力,还有产量。
这可不是靠运气,全靠科学和经验。
到了收获的时刻,那种心情,简直是像过年一样。
稻田里金黄一片,摇曳生姿,真是个丰收的好景象。
可光有丰收可不够,咱还得看看这些稻谷的质量。
试想一下,打开一包米,里面全是粒粒分明,煮出来的米饭香喷喷的,那绝对让人忍不住多吃几碗。
两系法的杂交水稻,不光是为了提高产量,还能增强抗逆性。
就像是给水稻穿上了“铠甲”,无论是干旱、洪水,还是病虫害,它们都能顶得住。
这样的水稻,就算是遭遇恶劣天气,也能“岿然不动”。
科学家们真是太厉害了,简直是水稻界的超级英雄!大家可能会问,这样的技术有什么好处呢?嘿,不光是让农民朋友们的收入提高,更重要的是能保障粮食安全。
这可不是小事儿,吃饱肚子是头等大事啊!想象一下,家家户户都有米饭吃,这社会的和谐程度可想而知。
水稻的培育过程可不止这些,背后还有一整套的科研团队在默默付出。
杂交水稻的三系法和两系法的育种方法杂交水稻是指通过将两种亲本品种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具有杂种优势的一种育种方法。
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三系法和两系法。
一、三系法:三系法是通过创造一个单性细胞不育的“雄性不育系”和两个“父本系”的方法。
1.创造“雄性不育系”:通过诱导、变异或返变等手段,使一些水稻个体的花药不产生微孢子,从而使其花朵变为无粉花,这种水稻就被称为“雄性不育系”。
2.创造两个“父本系”:选择两个带有特定性状的亲本水稻品种,通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和选择,形成稳定的亲本系。
3.引入“雄性不育系”和“父本系”:将“雄性不育系”与两个“父本系”进行杂交,得到雄性不育杂交子代。
4.选择优良杂交子代:对雄性不育杂交子代进行筛选和选择,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亲本。
5.恢复育性:将优良杂交子代与稳定恢复育性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得到具有双亲种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
优点:能够较好地利用亲本的优良特性,提高育种的效果。
缺点:繁琐且费时,需要多个环节的操作,工作量大。
二、两系法:两系法是通过创造一个单性细胞不育的“雄性不育系”和一个“母本系”的方法。
1.创造“雄性不育系”:通过诱导、变异或返变等手段,使一些水稻个体的花药不产生微孢子,从而使其花朵变为无粉花,这种水稻就被称为“雄性不育系”。
2.创造“母本系”:选择一个具有良好抗性、抗逆性等性状的水稻品种,进行连续多代的自交和选择,形成一个稳定的“母本系”。
3.引入“雄性不育系”和“母本系”:将“雄性不育系”与“母本系”进行杂交,得到雄性不育杂交子代。
4.选择优良杂交子代:对雄性不育杂交子代进行筛选和选择,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亲本。
5.进行杂交:将选出的优良杂交亲本与稳定的种植资源进行杂交,产生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后代。
优点:操作相对简单,节约时间和精力;能充分利用母本的遗传效应。
缺点:无法利用两个父本的优良性状,不能获得直系后代。
无论是三系法还是两系法,都需要在杂交后进行后续的种子培育和选择,以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
两系水稻的育种原理两系杂交水稻是指由两个互不育性的早熟近交系分别创建的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这个概念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990年提出的,其实质是利用两个早熟的近交系作为雄性和雌性材料进行杂交,并通过人工控制培育条件,使得杂交后代表现出高产的性状。
两系水稻育种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近交系建立和杂交育种。
1.近交系建立为了构建两个互不育性的近交系,首先需要优选出适宜的亲本。
通过种质资源鉴定和筛选,挑选出与表型和生态性状匹配的优质鲜食型和早熟型水稻种质作为亲本。
然后,采用多年选择育种的方法对种质资源进行良种创制,逐步提高产量和品质等农艺性状,并通过连续自交或人工合并的方法,使得自交系品系逐渐稳定,并形成较高的近交系纯度。
近交系纯度的提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1)亲本选择:选择表现出早熟性、高产性、抗逆性和品质好的亲本作为两系水稻的基因资源;(2)自交:通过自花授粉或人工控制花粉传递,使得自交系品系的纯度逐渐提高;(3)连续自交:将同一自交系在人工环境中连续多代自交,以提高亲本的纯度和稳定性,同时筛选出具有高产性状的最佳品系;(4)人工合并:通过人工杂交的方法将先前两代自交系品系进行杂交,形成具有两个互不育性的近交系。
2.杂交育种经过近交系建立,可以利用雄性先导系和雌性先导系进行杂交育种。
雄性先导系是通过改造雄性生殖系统,使其产生不育花粉,仅能进行花粉形成但不能参与受精过程,而雌性先导系则是通过改造雌性生殖系统,使其产生不育卵细胞,不能正常受精。
雄性先导系构建的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雄性先导基因:通过筛选和品系选择,选择出能产生不稳定突变的基因,该基因能导致花粉粒的败育;(2)突变诱导:通过化学诱变剂、辐射等手段引起植株突变,并筛选出带有雄性先导基因的突变体;(3)稳定性改良:将突变体连续进行自交,通过遗传与环境选择,逐渐提高产生不育花粉的稳定性和纯度;(4)组合与杂交:将雄性先导系与雌性先导系进行杂交,得到杂交种,通过选育和筛选,逐渐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性状;(5)纯度提高:通过连续自交或人工合并的方法,提高杂交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是指利用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作母本生产异交结实种子的过程。
两用核不育系作为制种母本时,其异交性能与三系制种的不育系作母本基本一致。
因此,两系法制种与三系法制种原理上完全一样,技术上也基本一样。
但两者还是存在着差别,主要在于两用核不育系母本在生长发育到第二次枝梗分化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需要不育转换条件,这给开花期的选择增加了制约因素,可选择的季节较短,在技术措施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技术复杂性有所增加,制种难度有所加大。
针对这些差异,在制种技术上除了遵循三系制种技术原理外,重点抓好如下几个方面技术环节。
一、生态环境要满足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要求两系不育系的不育性既受细胞核不育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影响,不育性只有在一定温光条件下才能表达。
因此,在制种生态条件选择上,既要选择一个最佳扬花授粉期,又要选择一个安全的育性转换期,前者是两系制种高产稳产的前提,后者是两系制种成败的关键。
根据常年气象资料和现有制种母本的生育特性,一般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有一个稳定不育期,长江流域各省宜安排抽穗扬花期在8月上旬至中旬,具体要求是:㈠安全的育性转换期安全的育性转换期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育性转换敏感期,日平均温度必须高于25℃,日平均气温不小于20℃,光照长度必须长于14小时,从而保证母本的育性安全为不育。
二是在制种基地选择上,应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土壤性能好,无冷浸水的地方制种。
㈡安全的扬花授粉期安全的扬花授粉期应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1、扬花授粉期应多为晴朗天气,开花时段无3天以上的连续阴雨洗花;2、日平均气温26-32℃,无连续3天以上高于36℃或低于24℃;3、相对湿度80%~90%,无3天以上高于95%或低于75%。
㈢播种期与始穗期的确定播种期与始穗期的确定应服从于两个“安全期”,在两个“安全期”确定好之后,再根据父母本的生育长度来逆推父母本播种期,也就是说,在安排播种期和始穗期时,既要考虑到安全地度过扬花授粉期,又要考虑能安全地通过育性转换敏感期,从而达到制种既高产又优质的目的。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潭两优39的选育过程及栽培与制种技术【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潭两优39的选育过程及栽培与制种技术。
在首先阐明选育目标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从杂交亲本选择、育种方法、栽培技术、制种技术和产量表现等方面详细描述了潭两优39的选育和栽培过程。
在总结了潭两优39的特点、应用前景和研究展望。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潭两优39的选育过程和栽培技术,对水稻种植领域有所启发和借鉴意义,有望为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潭两优39、选育、栽培、制种技术、杂交亲本、育种方法、产量表现、特点、应用前景、研究展望.1. 引言1.1 选育目标潭两优39的选育目标是为了培育出一种具有高产、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水稻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促进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
在选育过程中,重点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首先是产量,希望新品种能够达到较高的单产水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其次是抗逆性,包括抗病虫害、抗逆境(干旱、盐碱等)能力,以增加水稻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再者是品质,力求稻米外观整齐、米粒饱满、糙米率低、食味好,符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潭两优39的选育目标是打造一种综合性状优良、全面性能稳定的水稻新品种,为水稻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日益增加,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成为当前水稻育种研究的重点。
而杂交水稻作为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稻杂交育种中,选育出适合不同地区的优质水稻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本次研究选择潭两优39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系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这一新组合,旨在探索更适合各地栽培的优质水稻品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通过对潭两优39的选育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水稻杂交育种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一、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三系法指的是A、B、R三个亲本系列):1.亲本的选择:选择性状优良、互补性强的两个系列作为A系和B系,并选取另一系列作为R系。
2.培育A系:利用自交或系间杂交的方法,培育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殖隔离的纯合系列作为A系亲本。
3.培育B系:采用重复自交和背交的方法,培育出一个具有所需特性的纯合系列作为B系亲本。
4.培育R系:通过多年轮回自交和人工选择,培育出拥有细粒性、耐瘟疫等优良性状的R系亲本。
5.配制组合:根据所需杂种水稻的性状,选择适合的A、B、R三个亲本系列,进行组合。
6.雌性不育系的培育:采用远缘杂交和背交的方法,将A系和B系的育性恢复基因导入到R系中,培育出雌性不育系(F1)。
7.人工授粉:利用人工授粉,将A系的花粉施加在雌性不育系上,得到杂种水稻F2的种子。
8.F1亲本选择:从F2种子中选择具有所需特性的植株作为F1亲本,用于杂交。
9.杂交:将F1亲本中的花粉施加在B系上,得到F3种子。
10.杂种优势利用:从F3种子中选择出具有优良杂种优势的植株,筛选出合适的F4亲本。
11.后代选择:通过多年的后代选择和优胜劣汰,最终培育出具有所需特性的新品系。
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两系法指的是A、B两个亲本系列):1.亲本的选择:选择性状优良、互补性强的两个纯合系列作为A系和B系亲本。
2.亲本的培育:通过系间连续自交和紧密选择,培育出稳定的A系和B系亲本。
3.人工授粉:利用人工授粉,将A系的花粉施加在B系的雄蕊上,得到杂种水稻F1的种子。
4.F1亲本选择:从F1种子中选择具有所需特性的植株作为F1亲本,用于后续杂交。
5.杂交:将F1亲本中的花粉施加在B系上,得到F2种子。
6.F2亲本选择:从F2种子中选择具有所需特性的植株作为F2亲本,用于后续杂交。
7.后代选择:通过连续的后代选择和优胜劣汰,最终培育出具有所需特性的新品系。
总结起来,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育种过程都是通过选择互补性强的亲本,通过系间杂交和自交,利用杂种优势或自然杂种组合,筛选和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最终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等特性的优良水稻新品系。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而成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而成的?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概括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的经过【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1)两系、三系并举,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
(2)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构建具“高冠层、矮穗层、重心低、库大而匀、高度抗倒”的优良株型的杂交稻组合;针对西南一季稻区,选育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组合。
(3)选育具有籼粳混合亲缘的亲本,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
(4)借助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有利基因。
(5)针对超级杂交稻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超高产栽培技术。
请概括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的经过1964年,袁隆平在我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但工作刚刚起步,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援下,他避开干扰,依靠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带领助手刻苦钻研,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年奋战,终于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难题。
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号”,并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选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
由此,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1980年以来,袁隆平又先后育成“威优64”、“威优49”等几个大面积推广的早熟、多抗新组合。
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袁隆平挂帅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
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
杂交水稻育种原理杂交水稻是通过人为干预水稻的生殖过程,将不同的亲本杂交育成新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它的原理是结合遗传学和生理学的原理。
首先,了解水稻的生殖过程对于理解杂交水稻的原理非常重要。
水稻的生殖器官有雄蕊和雌穗。
雄蕊是水稻的雄性生殖器官,雌穗则是水稻的雌性生殖器官。
当自然交配时,花粉自雄蕊中散发出,并落在同一株水稻或不同株水稻的雌穗上。
如果花粉和雌穗是来自不同的亲本,则会进行杂交育种。
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选择优秀的亲本杂交杂交水稻的第一步是选择不同的亲本进行杂交。
通常,选取的亲本应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和一定的遗传距离。
遗传距离越远,杂交后的后代可能更具有杂种优势,从而具有更好的产量和抗逆性。
而且,为了尽量发挥杂交后代的优势,必须选择施肥充足、长势良好的亲本作为杂交原。
2. 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法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交不纯系法,另一种是两系杂交法。
自交不纯系法是通过人工自交不断淘汰不合格的个体,最终得到稳定的优良自交系;而两系杂交法是破除两个亲本的亲缘关系,使其进行杂交,再选择出最好的杂交后代作为新品种。
有些特殊的杂交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杂交水稻育种中。
例如,远缘杂交、基因转移和细胞工程杂交等技术。
远缘杂交是指在两个物种之间进行杂交,而不是同一物种。
基因转移则是指将一个物种的好基因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细胞工程杂交则是指使用细胞工程技术,将一个物种的好基因插入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中。
综上所述,杂交水稻是一种育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更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品种。
适当的选择亲本、选择合适的杂交方法,以及使用特殊的杂交技术可以提高育种的成功率和育种后代的性状的优越性。
杂交⽔稻到底怎么培育出来的,你难道不想知道吗袁隆平院⼠图⽚来⾃⽹络杂种优势是杂种⼀代在体型,⽣长潜⼒等⽅⾯优于亲本的现象,⽽对于培育品种的科学家来说,培育优良的杂种⼀代,需要两个亲本品种差异越⼤越好(但也不能太⼤,差异太⼤反⽽使杂种⼀代质量不⾼)。
在我们所认识的作物中,有⽟⽶,⽩菜型油菜等植物是常异花授粉植物,⼀株⽟⽶的花粉可以传给⾃⼰,也可以传给另⼀株⽟⽶,这样花粉传给了另⼀株⽟⽶所结的种⼦就相当于杂种,具有杂种优势。
⽽像⽔稻、⼩麦这种⾃花授粉的植物,⼀朵花上的花粉只能散在这朵花上,因此在正常条件下不具备杂种优势。
当⽟⽶的杂种优势被发现并加以利⽤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花授粉的作物也具有杂种优势。
但是要怎么让⾃花授粉作物像⽔稻产⽣杂种种⼦呢,最简单的就是把⼀株⽔稻上所有花的雄蕊去掉,让这朵花不能产⽣花粉,再将另⼀株花上的花粉散落到这朵花的雌蕊上,但是光想想就觉得很⿇烦吧,⽔稻的花那么⼩,⽽且我们要去的不仅仅是⼀株,是⼀亩,⼀千亩,⼀万亩,是要满⾜全国⼈民对⽔稻需求的那么多的量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徒⼿去雄那么⿇烦,有没有捷径可以⾛呢?⽔稻的花密密⿇⿇的图⽚来⾃⽹络上世纪20年代,美国⼈发现了⽔稻雄性不育的现象,这就给了⽔稻育种家们⼀个新的思路,原来⽔稻有天然雄性败育的,都不⽤⼈⼯去雄了,直接将优秀的⽗本花粉撒到这种雄性败育的母本花粉上不就⾏了吗。
可是啊,想法和最终实现往往隔着太平洋,这⾥⾯有太多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了。
⾸先是⽔稻不育的植株从哪⾥来,它可不是随随便便你在路边就能薅⼀棵的,它的存在其实是⼀种基因突变导致的缺陷,你想想,它⾃个雄性都⽆法⽣育了,⼜是⾃花授粉的,没有⼈为给它散花粉,它怎么结实,不能结实就没有后代,会⾃动被⾃然淘汰的。
这就好⽐是武林中百年难得⼀遇的奇才啊。
其次哪怕你找到了⼀株雄性不育的⽔稻,这可是⼤宝贝啊,你得先看看它到底是上⾯所有的花全部雄蕊败育啊,还是只有⼏朵花是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的肯定是全部花都败育的,但是⽼天哪能给你那么好的运⽓,你得经过⼀番努⼒,才能使它上⾯的花100%雄蕊败育。
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1)三系法杂交稻的由来: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代优于双亲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具体地讲,杂种F1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诸方面比双亲优越。
杂种优势可分为超亲优势、平均优势和竞争优势。
人们常说的杂种优势利用通常是指利用作物的竞争优势。
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雌雄同花。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依靠雄性不育的特性,通过异花授粉的方式来生产大量的杂交种子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便是使用雄性不育系(A)、保持系(B)和雄性不育恢复系(R)来配制杂种一代。
由于这种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方法需要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故称为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
用此法培育的杂交水稻简称为三系法杂交稻。
水稻三系之间关系密切,其中不育系除了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花粉败育不能自交结实、抽穗吐颈不完全之外,其余性状与保持系基本无异。
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获得的不育系种子供来年制种和繁殖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的杂交水稻种子供下季大田生产用;保持系与恢复系的自交种子则可继续作为保持系和恢复系用。
(2)三系法杂交稻育种的历史: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胜尾清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藤板5号产生雄性不育。
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以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不育胞质台中65A,并将该杂交组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年实现粳型杂交稻三系配套。
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当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从洞庭早籼、胜利籼和矮脚南特等籼稻品种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并根据花粉败育情况分为无花粉型、败育型和退化型3种。
随后进行的遗传和数以千计的测交试验表明:这些材料属于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找不到能完全保持其不育特性的品种,利用价值不大。
1970年11月,李必湖等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发现了1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为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
次年春季的试验就表明广场矮3784、6044、二九南等品种(系)对野败不育株具有很好的保持能力。
经过随后2年全国各育种单位的通力合作,到1972年冬在海南冬繁时就获得了农艺性状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到100%的不育系群体,如珍汕97A和B、二九南1号A和B等。
至此,我国第一批野败细胞质不育系宣告育成。
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成以后,1973年原广西农学院等单位陆续筛选出IR24、IR26、泰引1号、古154等一批强优恢复系,并选配出汕优2号、南优2号等系列强优势杂交稻组合。
从此,以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实现配套为标志,宣告杂交水稻选育成功。
(3)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选育: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首先要获得能稳定遗传的雄性不育株,其次是有能把雄性不育株的不育特性传递下去的保持材料,然后通过测交和连续成对回交,完成全部核置换之后就可育成三系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同型保持系。
①雄性不育株的获得:获得原始的雄性不育株,可从大田自然群体中寻找或通过远缘杂交产生。
前者如袁隆平早期从胜利籼、洞庭早籼、矮脚南特等籼稻品种中发现的C系统不育材料;后者如李必湖等发现并被试验证实由野生稻与栽培稻天然杂交产生的野败雄性不育株;四川农业大学通过地理生态远缘杂交获得的用于培育冈46A等不育系的不育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于培育印水型系列不育系的不育株及四川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通过籼粳交获得的用于培育K系列不育系的不育株。
这些不育株均为核质互作型不育,比较容易找到保持系,是选育三系雄性不育系不育单株的主要来源。
②保持材料(B)的选育:保持系的选育可采取测交筛选和人工制保法进行。
测交筛选法:获得雄性不育株后,选用掌握的国内外育成的大量优良品种(系)与之杂交,从中挑选具有良好保持能力的材料用作保持系。
杂交稻育种初期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从常规品种中获得了不少对野败不育株具有很好保持力的品种,如珍汕97、V20、二九南l号等。
这些品种对我国快速育成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籼型三系雄性不育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品种培育的不育系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生产。
人工制保法:随着常规育种亲本使用范围的拓宽,育成的常规品种或多或少地都带有若干个恢复基因或微效恢复基因,直接利用这些品种作保持系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不可能。
另一方面,杂交稻育种水平的提高对不育系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不育系具备的优良性状也越来越多。
在此情况下,仅仅通过对育成的现有常规品种的测交筛选已难以完全达到新不育系选育的预期目标,而必须依靠人工杂交选育的方法对不育系进行改良,把符合育种目标的性状与不育系必备的性状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培育出高质量的不育系。
人工杂交选育可采用一次杂交或复式杂交的方法。
一次杂交主要有如下两种:保持系×保持系。
选择2个各具有特点的保持材料杂交,然后从后代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单株进行测交和回交转育即可。
该种配组方式比较简单,育种速度也较快,对改良某个不育系的个别或少数几个性状较为有效。
保持系×恢复系或恢复系×保持系。
少数情况下,具有某种优良性状的亲本或恢复系带有微效恢复基因,虽不能直接用其作回交转育亲本,但却可以用它作杂交亲本与保持系配组,从中选择具有该优良性状的单株进行测交筛选。
这种配组方式选育过程比较长,难度也较大,但有可能育成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新不育系。
一般做法是杂交配组后的F2或F3代就开始择株进行测交,依据测交后代的育性再从中选择优良单株进行回交转育,直至后代入选株系群体隆状整齐一致和不育特性完全稳定下来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用来测交的单株应该尽可能多一些,种植的测交或回交群体也应尽可能大些,测交世代应尽可能早些。
式杂交法即把多个品种(系)的有利基因综合到一个新的保持品种中去。
此法对育成优质、高异交率与抗病的不育系非常有利。
③雄性不育系的转育:雄性不育系转育的基本原理就是细胞核置换,也就是染色体代换过程,常用做法是测交筛选与连续成对回交,不育系的完全核置换与同型保持系的稳定同步完成。
步骤如下:测交筛选:选用性状符合育种目标的常规品种(系)或人工制保材料为父本,与胞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株或不育系杂交,根据测交F1花粉败育情况决定回交与否。
成对回交:在测交F1出现的不育株中,选择不育度高、花粉典败和圆败为主的单株作母本,再与父本连续回交数代,即可转育成新的不育系。
轮回亲本就是其相应的保持系。
回交选育不育系的群体大小依据使用的轮回亲本不同而有所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回交一代一般要求50~lOO株;回交二代建立5~10个株系,每个株系种植20~30株;在回交三代群体中选择综合性状最好的株系扩大回交四代群体至上1000株左右,并对各性状的整齐度和育性进行鉴定。
如各项指标均符合不育系要求,即可投入生产试验。
(4)恢复系的选育:①恢复基因的组成及其来源:虽然不同研究者的试验结果有差异,但大多数人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类型的籼型胞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恢保关系是相同的,也即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性和可恢复性由2对育性基因控制,恢复系的基因型为R1RlR2R2,不育系与保持系的基因型为rlrlr2r2,杂种F1基因型为RlrlR2r2。
根据恢复品种的分布和亲缘关系得知,对籼型三系雄性不育系具有恢复力的品种大多数是进化程度较低的籼稻或者籼粳交后代,主要来源于低纬度的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华南的广大地区,韩国的部分籼粳交品种具有恢复能力则归功于使用了低纬度地区的籼稻作杂交亲本。
长江流域的早籼品种则几乎没有强恢复力的品种,我国的常规粳稻及日本、朝鲜的粳稻品种均无育性恢复能力。
②恢复系的选育方法:恢复系选育分为测交筛选和杂交选育法。
测交筛选法曾为配制强优势组合,发展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随着生产的发展,仅靠对现有的品种进行简单的测交筛选已难以满足杂交稻育种新的要求,还必须依靠杂交配组,通过基因重组把多个优良性状聚合在一起,以筛选出新的恢复系。
杂交选育法也就是育种者通常所说的人工制恢。
第一,测交筛选法:如果说恢复系的选育是与不育系的选育同时进行的,则应归功于当初使用了大量国内外品种资源对野败不育株进行的广泛测交。
通过测交除了获得了对野败不育株具有保持能力的品种外,还发现了不少能够使野败不育株的育性得以恢复的品种,为三系迅速配套提供了又一物质基础。
这种用现有种质对不育系进行测交,从中筛选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系)的方法就叫做测交筛选法。
测交筛选法简单快速,用测交筛选法陆续育成的古154、IR24、IR26、泰引1号、密阳46等强优恢复系,对我国不同时期杂交水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其步骤如下:①初测。
用获得的优良品种(系)对不育系授粉,依杂种F1的结实率、经济性状、抗性等进行初评,每组合种20株左右。
②复测。
经初测鉴定有恢复力且其他性状无明显分离的品种再做一次杂交,验证初测的结果。
种植群体一般为50~100株。
③鉴定。
根据复测的结果进行严格的淘汰,入选少量株系重新配制一定数量的杂交种,供大田生产鉴定或新品种联合比较试验。
第二,杂交选育法:杂交选育可采用一次杂交或多次杂交的方式,因育种目标不同可选用不同的组配方式。
一次杂交法:通过一次杂交把恢复因子导入新的品种(系),再在后代的分离群体中采用系谱法进行选育。
常用的杂交方式是恢复系×恢复系,但也有的使用保持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
恢复系×恢复系。
选用2个均具有恢复因子且性状间能互补的品种杂交,在杂种后代中选育符合育种目标的新恢复系,由于2个亲本均具有恢复基因,杂种各世代出现恢复株的几率很高,低世代一般可不进行测恢,而等入选单株性状较为稳定时才开始测恢。
此种配组方式比较简单快速,但应注意扩大杂交亲本的遗传差距。
如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育的明恢63(1R30/圭630)、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恢465(选10—9/轮回422)就是采用此法育成的。
保持系×恢复系或恢复系×保持系。
当某个品种具有诸如抗逆、广亲和等优良性状但不带恢复基因而不能直接利用时,就可选用1个恢复系与其杂交。
由于杂种各世代单株的基因型有可恢与不可恢之分,但又难以用肉眼从表型来判断,只能通过选株大量测交的方式从中筛选出基因型可恢的单株。
采用这种配组方式测交的世代宜早不宜迟,单株也应尽可能多一些。
如中国水稻研究所从台雄2号/IR28后代中选出的台8—5恢复系,与珍汕97A配组而成的汕优85一度成为浙江省的主栽组合。
不育系×恢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