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优质课
- 格式:pptx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0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 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
2.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
【学习难点】
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问题思考1】阅读教材39 页完成下列问题
1.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与弊?
2.火力发电过程中化学能是直接转化为电能吗?
【问题思考2】通过甲和乙两个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思考甲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
子?
2.Zn 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H+
的?
3.什么方法可使Zn 与H+分开,不让H+直接在
Zn 表面得电子?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一、原电池
1. 概念:
【问题思考 3】 阅读课本 40-41 页总结原电池的 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 工作原理:
3.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实践活动】利用水果制作原电池
【我的收获】
1. 反应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子?
2. Zn 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 H +的?
3. 你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有电子通过?
4. 乙实验中能量的转化形式?
思考乙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各个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2.某金属能跟稀盐酸作用发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此金属是( )
A. Mg
B. Fe
C. Al
D. Cu
【课后作业】
1.课本P45 1、2、3、4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种电池工作原理。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会判断正负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
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3)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水果电池。
(4)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初步认识传统干电池、二次电池及常见的新型电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2-4(改进)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根据已有电学知识生成跟原电池相关的概念(正负极、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等)。
(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根据实验2-4的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并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5)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常见化学电源,学会用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化学电源的发展和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识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和电能的关系。
活动元二引入原电池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和原理。
创设情境。
建构探究课题。
研究原电池的概念、构成和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和原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原电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和原理。
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原电池的构成和原理。
活动元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意义和价值。
创设情境。
建构探究课题。
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思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如电池、燃料电池等,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意义和价值。
讨论,分享自己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理解和看法,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反思本课题采用趣味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关系,掌握原电池的构成和原理,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同时,也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着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和建构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将研究如何控制实验条件以及初步了解原电池,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
学生将实验结果分类整理填入学案表格中并分组汇报,包括实验项目、实验用品、电极材料、相同电极不同溶液、相同试液不同电极以及电极在同一或不同等。
在学生活动中,他们将探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满足什么条件的装置可以产生电流。
通过多媒体模拟原电池工作原理,学生将了解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以及导线中电子的移动方向。
他们还将讨论能产生电流的装置和不能产生电流的装置的差异,并探讨土豆发电的原理。
在活动元五中,学生将讨论生活中各种电池及其应用,并分小组讨论有关原电池的各种观点。
他们还将试着利用Cu+2FeCl3=CuCl2+2FeCl2设计原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并画出装置图。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有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原电池,第二课时主要是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电池。
本节课我讲解的是第一课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讲解。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让学生不仅从中学到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疑惑来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学生动手做对比实验,让学生总结原电池的条件,使其印象更深刻。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课表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的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这一节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1)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3)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
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教法分析1.教学策略设计(1)高效利用教材、课外资料、生动的录像和图片等教育资源,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有机会去研究和总结“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并且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清洁能源燃料的意识。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电能》是高中化学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们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之中。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教材呈现的思路是1 首先介绍电的广泛使用;2 接着分析我国电力状况,分析火力发电利弊,提出怎么解决这个弊端;3 从产生电流的条件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引出原电池的一串分组实验;4 理解分析原电池特点;5 介绍新型高能电池开阔学生视野。
本节内容既便于学生更好得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及电解质溶液,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能量的。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
在能力上,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他们也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