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师与艺术家的区别及艺术创新的三个层次

大师与艺术家的区别及艺术创新的三个层次

大师与艺术家的区别及艺术创新的三个层次
大师与艺术家的区别及艺术创新的三个层次

大师与艺术家的区别及艺术创新的三个层次大师的作为:开宗立派,引领潮流——即起始新尊、建树新系,带来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这样的人往往是各行各业中首屈一指的领军人物。比如说迈克尔?杰克逊,起始流行乐坛之新尊、建树歌舞双绝之新系,同业佼佼、无人能及;——同时招致一众追随者,引领时代歌舞文化之潮流。再比如李小龙,开宗立派功夫片①于电影领域,将此一中华文化推广至全世界,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同样引领世界动作电影文化之潮流、招致一众追随者,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使其成为最为世人熟知与推崇的华人文化代表。以这两个例子为标准,大师的定义就是:首席榜样。依此定义去衡量文学戏剧界的罗贯中、莎士比亚、莫里哀;诗词界陶渊明、杜甫、李白、李煜;绘画界徐渭、塞尚、梵高、毕加索;电影界查理?卓别林、希区柯克、卡梅隆;时装界乔治?阿玛尼等等…都堪称大师级人物。用此一标准对照一下当今华人文学领域里的作家们、令我颇为诧异!王朔先生“应该②”也符合大师的标准,其作品开宗立派而且引领潮流——“可这厮脑袋长得那么圆,说起话来急赤白脸还梗着脖子…怎么就成大师了呢?”但是只要标准(定义)是站得住脚的,而且被衡量的对象也吻合了标准,我们就要承认现实而不能感情用事。所以:凡是符合定义内涵之各领域的

“首席榜样”们——就是大师!

艺术的定义:表达的手段(见“什么叫做艺术…”一文);家的定义:门户。从外表上看“家”一般都是一样的:一排排的房子万家灯火,一栋栋的别墅星罗棋布;但当你推开每一扇门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装饰、不同的意趣、不同的感受。所以“家”之外在与称呼虽然是一样的,可具体到每一个门户又都是一亭一院、风格③各异;因此“艺术家”的定义就是:表达与方式风格独特,自成门户。他们与大师的区别在于:自成门户被广泛认可、但无成宗立派;风格独特成异卉奇葩、而不形成潮流。如此的艺术家比如:斯皮尔伯格、黑泽明、李安、张艺谋、吴宇森,憨豆先生、赵本山等④。由上述区别形成了艺术创新的前两个层次:一、开宗立派,引领潮流;

二、风格独特,自成门户。那第三个层次是什么呢?——新的角度,即新颖、别致的艺术视野;下面举两个例子。

还以电影为例、爱情片是影视作品中的一大主题,经典影片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爱情故事》、《泰坦尼克》等。四部经典从各个角度来描写爱情:家族尖锐对立下爱情《罗剧》,坚持自我、追求爱的尊严《简爱》,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冲破门第之见的爱情《泰坦》。可是在这些经典爱情影片之后,张艺谋先生还能另辟蹊径、

立足故土,拍出广袤而贫瘠的大地上一个年轻姑娘情愫初萌之清贫而凄美、朴素而平反的爱情故事《我的父亲母亲》。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手法简洁、明快,表达准确无误——生动、盎然地展现出了爱情的真谛:吸引与依恋。第二个例子就是李安先生的武侠片《卧虎藏龙》,其一改以往武侠片除暴安良、忠奸对决、夺宝斗法、民族自尊等陈旧的叙事主题,别具一格地描写了年轻人不干为世故所安排、冲破梗阻地去实践心中的憧憬:释放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的那条龙(见李安的武侠片为何获奖奥斯卡)。上述两位导演、前者是在“同一主题(爱情)”的基础上改变了表达视角;后者是在“同一题材(武侠)”的基础上改变了表达的主题——同样出新出奇、再配之以精湛的处理手法,从而分别获得了国际电影领域里的重大奖项。

综上,艺术创新的三个层次依序为一、大师的创新:视角新颖、风格独特,并以此开宗立派、引领潮流;——如果没有新颖的视角与独特的风格,您开的“什么”宗、立的“什么”派、引领“什么”潮流呢?!二、艺术家的创新:视角新颖、风格独特、自成门户——但并无成宗立派、也不形成潮流;只各成奇花异葩、独树一帜,并被市场广泛认可(比如憨豆和本山那样儿的“生僻”材料儿、独绝挺好,多一个都没劲)。三、视角虽然新颖,但只偶尔一次闪亮、飘过不复再

来;——这类艺术创作者大多是以一、两个(或许多些、可基本上市场寥寥,无人问津)新颖、别致的作品而名噪一时,继而了无后续,艺术之旅从此无疾而终(类似于“一封家书”、“老鼠爱大米”等)。即便如此我也认为挺好,不必有尴尬与怯怯之忧!留下一、两个新颖的艺术作品于世一样是贡献:此艺才思至此或本就玩票儿乃世之常有,随心所“趣”、再步新途是每各个体自主选择的权力——他(她)人亦不必为之咄咄。

注解:

①功夫片的出现最早可能不是始于李小龙,但在世界电影领域站稳脚跟、扬名立万、形成气候,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是李小龙。所以:标新立异的常有、但得到市场认可的不常有,而艺术创新成功的标志恰恰是“得到市场认可的”标新立异!亦如卓别林奠基现代喜剧,希区柯克尊立悬疑大师,卡梅隆开起三D时代等。

②王朔的小说我只读过一本《顽主》,笑死我了;之后又买了一本《玩儿的就是心跳》,读了十几页看不大懂、扔一边儿了,再也没买过、读过他其它的书——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事,但他作品改编后的影视剧我基本都看了:以其文学“表达”的开创性、独特性及影响力、带动力,我感觉他是符合大师标准的作家。

③风格的定义:气质的韵味。气质指一个人的“精神素养”,韵味就是你精神素养之“律动神态”的外显。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形成你“精神状态”的“全部原料”,而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与他(她)人完全一致的;所以当你通过某种手段来表达“你的精神世界”时——怎能不留下你独特的烙印呢!

④文中列举到的大师或艺术家、只是笔者一己之浅见,未必和曹;尤其是对境外艺人及其作品了解不多,无法系统于结论;网友及各领域之专家、学者可依据自己的真知灼见,给各自熟知的艺术领域、或其他领域(比如社科界黑格尔、弗洛伊德;自然科学界牛顿、爱因斯但等)里之人才挂印封金,尽请放言——我更上心于标准的确立。

当代记者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当代记者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随着时代快速飞跃发展,记者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已经遍及各个角落,记者也可以通过各个渠道获取信息。记者生活于一个混乱无序、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实的真相,把他们的认识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但这些都是通过他们的职业素养来传达出来的。好的职业素养,是当成成功记者的关键。而当代记者所需要具备职业素养应有: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不仅体现出记者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它还影响报到事件的重要程度。新闻记者要有良好的合作态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更好的服务与读者。那么如何能够具备这些职业素养呢? 一、记者要有职业道德修养 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通过记者本身对自我的约束和强制力,通过记者本身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它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而实现的。记者在遵守职业道德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进步的反应。反之如果记者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随便歪曲事件真相,那么将使社会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因此,作为一名职业记者,职业道德是很重要的。 二、记者要有良好的职业思想(意识) 记者的职业理想是他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自身条件要求,确立记者本身的奋斗目标,即渴望达到自身价值实现的职业境界。职业思想是他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作为一名记者,良好的职业思想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使记者走向成功的阶梯,是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良好的职业思想,不仅要求记者需要有职业时代性。理想具有差异性、发展性、职业理想的导向作用、职业理想的调节作用、而且还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记者要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记者的职业能力就是记者的职业行为习惯!记者的职业能力的提升,让他们可以从更高的一个层面认识到记者行业的职业兴趣,发掘记者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兴趣。记者如果没有职业能力,那么他们职业兴趣也就只剩下空想,如果没有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而且这样的职业生涯必然令他们很乏味。记者的职业习惯主要具体表现在: 1、清楚了解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和记者本身的意义及记者办公的目的,而不是去做什么都不懂的事情,让上司和读者张二摸不着头脑,那么这件事情肯定是无意义的。 2、在记者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应及时主动反馈工作当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并从中寻求解决方案。 3、作为记者所应该坚持的,就是做定期的工作计划、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使自己能从中汲取经验。 4、作为记者仔细倾听上级的工作布置与安排不懂就问和事件人的倾诉是至关重要的,以便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5、记者这一行业肯定是有职业风险的,所以服从工作布置与安排勇于承担责任与风险是必要的。 6、每期的工作情况做定期的上级汇报。 7、每期的工作都应当及时地完成并回复上级命令或指示,不能等上级来过问。

7.1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

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 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是指人的精神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如记忆力、观察力、爱好、兴趣等等,它们多是由遗传和体质来决定的,称为自然素质。当然,自然素质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而得到弥补的,这种素质便是精神素质,主要是指毅力和动力。毅力表现为对事和人所具有的责任感,是一种坚强持久的意志,而动力则表现为进取的事业心,这是推动设计事业发展和前进的力量。设计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中,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部分,不论它们来自先天的自然素质,还是来自后天的培养训练,这些基本的素质能力 决定了设计师的客观条件和可塑性程度。 美国著名设计师A·J·普洛斯总结出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①敏感性:即关心周围世界,能设身处地为他考虑,对美学形态及周围文化环境的意义怀有浓厚的兴趣;②智慧:一种理解、吸收和应用知识为人类服务的天生才能;③好奇心:驱使他们想搞清楚为什么世界是这样的,而且为什么必须这样;④创造力:在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时,有一种坚韧的独创精神和热情的想象力。此外,综合、指导和协调素质对设计师来说有特殊意义,他常常在某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发挥综合、指导和协调作用,从而为人类不断创利新的设计成果,以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设计师的基本素质:能力是胜任设计工作的主观条件,它对于基本素质的发挥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设计师的能力要求包含着三方面内容: 一、基本能力:作为现代意义的设计师必须具备想象、观察、认识、分析、判断、创造、综合和组织等多种能力;在从事设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处理问题;具备与他人沟通合作能力。社会的发导致了分工的细致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得任何一个设计师都不可能完全由一个去创造完成,设计师应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与生产者达成共识,使设计意图、设计方案得以完美实现,而且还要求体恤消费者,使用者的参与心理,为他们提供参与完成过程的余地和空间,由此而产生的丰富的设计效果,绝非单一的设计方案可以达到。 二、行动能力:设计师除了具备基本能力以外,还要拥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如果说基本能力是解决观念问题的基础,那么行动能力则成为实现观念、完成设计过程的操作表现。行动能力包括表现能力、解析能力、判断能力、调整能力以及使自身的素质能力得以有效发挥的综合能力。 三、创造能力:在我们所谈的所有素质和能力中,有一种既来源于先天素质又可以得益于后天培养,并且是设计师的根本能力所在,它就是创造力,设计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美国创造学家罗伯特·奥尔森曾说过:"那些思想执拗、顽因、缺乏随机应变的素质和生活态度,或者思想偏僻的人,是很难推出新思想的。"因此,真正的设计师必是那些不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的人,当大多数人还满足于已有的约定俗成的观念和形式时,设计师却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完成新的创造。 设计师的能力①造型基础技能是通向专业设计技能的必经桥梁,它以训练设计师的形态--空间认识能力与表现能力为核心,为培养设计师的设计意识、设计思维、乃至设计表达与设计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它包括手工造型、摄影摄像造型和电脑造型技能。②专业设计技能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

工匠与工程师的异同

工匠与工程师的异同 《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匠是从事手艺的人,而工程师是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评估能力的人员。从词典的解释来看,工程师与工匠有一定的共同点,又有一定的不同点。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两者的异同。 工匠与工程师都是某一领域内具有相当经验的人。他们在成为各自领域专家时,都经历了大量的工程实践,也都获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做出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在他们的职业道路上,会经历无数的实践考验,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才会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 然而,工匠与工程师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工匠除了拥有丰富经验外,还具有精湛的手艺。工匠往往可以将图纸所示的产品以最小的误差完美展示出来。他们的技能主要来自长期刻苦的训练,训练方式一般是师傅手把手教徒弟,在实践中,师傅会把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教授给徒弟,做到哪步,教到哪步,训练内容缺少系统性。工匠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一般不会有突破性的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匠没有创新。经验丰富的工匠,可以总结出非常实用的口诀等工作技巧,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有的工匠能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流程方法,如全国技术能手张恒珍,她根据自己多年的操作心得和经验不断改进操作法,进而探索出《茂名乙烯“1#裂解装置分离系统张恒珍操作法”》;《大国工匠》纪录片中,周东红三十多年来保持的100%良品率记录,他制作的宣纸也成为国家画院的专用画纸;张冬伟从事LNG围护系统的CO2焊接和氩弧焊焊接,焊接质量居然达到了100%。这些工匠甚至能达到机器加工所达不到的精度,他们精湛的手艺可见一斑。 工程师与工匠的不同点在于,工程师有系统完善的训练体系与考核制度,并

50位人气最旺的国外当代著名艺术家

50位人气最旺的国外当代著名艺术家 50位人气最旺的国外当代著名艺术家 1. Josef Albers (1888–1976) 生于德国的美国艺术家、教育家,对20世纪艺术教育产生过深远影响。 2. Karel Appel (1921–2006) 1948年欧洲“眼镜蛇”先锋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3. Francis Bacon (1909–1992) 英国著名的**画家,作品以粗犷、犀利,极具暴力和梦魇色彩著称。 4. Georg Baselitz (1938– )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发展出一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 5. 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 美国纽约70年代极具传奇色彩的街头涂鸦艺术家。 6. 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 美国著名雕塑家、艺术家,动态雕塑(mobile)的发明者。 7. Richard Diebenkorn (1922–1993) 美国画家。他以抽象画及以大片发光色块和宽阔质感笔 触为标志的再现性绘画成名。 8. Peter Doig (1959– ) 英国当代抽象风景画家。 9. Jean Dubuffet (1901–1985) 创作以摆脱观察**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 为特征,并广泛使用各种材料创造多种风格。 10. Marlene Dumas (1953– ) 国际上最受瞩 目的艺术家之一,被称为“精神表现主义者”,她的含有性隐喻的绘画暗示了现实世界的精神混乱。 11. Lucio Fontana (1899–1968) 美术史上重要的意大利观念艺术家,空间主义运动发起人。 12. Sam Francis (1923–1994) 13. Helen Frankenthaler (1928– ) 抽象表现主义 女画家,美国战后绘画的主要贡献者。 14. Lucian Freud (1922– ) 英国人物肖像画与裸体 画画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之孙。 15. Philip Guston (1913–1980) 美国学院派艺 术的导师,巴洛克和德库宁的老师,被誉为抽象表现主义之父。 16. Keith Haring (1958–1990) 美国著名的街头绘画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7. Damien Hirst (1965– ) 英国目前国 际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家,英国新一代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18. David Hockney (1937– ) 英国60年代重要的波普画家。 19. Hans Hofmann (1880–1966) 从德国来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20. Jasper Johns (1930– ) 美国新达达主义画家。 21. Ellsworth Kelly (1923– ) 美国抽象色域绘画家、雕塑家、版画家。 22. Anselm Kiefer (1923– ) 德国新表现 主义画家,博伊斯的学生,作品掺杂了稻草、黏土等混合媒材。 23. Yves Klein (1928–1962) 法国新达达主义艺术家,战后欧洲艺术的重要人物。 24. Franz Kline (1910–1962) 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25. 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 荷兰裔美国著 名抽象表现主义大师。 26. Jeff Koons (1955– ) 美国目前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当代波普艺术家。 27. Lee Krasner (1908–1984) 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代表画家,波洛克的妻子。 28. Roy Lichtenstein (1923–1997) 美国最重要的波普艺术家,新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 29. Piero Manzoni (1933–1963) 意大利著名贫穷艺术家,最出名的作品是用自己的粪便制作 的罐头。 30. Agnes Martin (1912–2004) 加拿大裔美国极简主义女艺术家。 31. Joan Mitchell (1925–1992) 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女画家。 32. Robert Motherwell (1915–1991)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最年轻的干将。 33. Takashi Murakami (1963– ) 日本目前在国际上名气 最大的艺术家村上隆。 34.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1933– ) 意大利概念派艺术代表人物。35. Sigmar Polke (1941–2010) 绘画是人类最古老的魔术。西格马尔波尔克是其中的一个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好记者,除了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我以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一个成功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做到的。 当然,这种培养与训练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实际工作的实践中训练是最好的方法,应该怎样进行具体的培养和训练呢? (一)理论学习和语言文字能力 1、就是坚持每天写作,为职业记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新闻和你对新闻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 2、坚持每天看新闻,至少细看十条。将每天的你认为重大的新闻事件记下来。而后,对一些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跟踪看下去,既看事件的进展,也看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方法和步骤,从中体会新闻写作的一些规律。 3、坚持对同源新闻进行对比,从中总结新闻采写的规律性的东西。经常作同源新闻的比较分析,对我们提高新闻采写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二)敏锐的洞察力即新闻的敏感程度 (三)深入现场,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胡编乱造 (四)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及时准确的了解新情况新问题 (五)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对社会以及受众负责。 (六)和社会生活要有广泛的联系,有阶级性和政治色彩,要反映和引导舆论。

面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在动笔之前,记者必须搭建这条新闻的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包括新闻价值的基本因素、报纸的定位、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新闻纪律的规范等,比如,要确定是突出时效,还是突出重要,还是突出显要;是从法律层面介入,还是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表述;如何适应报纸的定位;读者的关注点在哪里;有没有违背新闻纪律的事实及观点。然后再根据这些因素设计适当的叙事方式,这里就包括确定体裁,安排结构,组织语言等。 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是被动地反映事实,从选择事件、确定角度到安排结构、组织文字,每一个环节都有记者的主观判断,为什么会出现同源新闻的不同报道,就是因为不同的记者有着不同的综合素质,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经历阅历。

平面设计师的素养

平面设计师的素养 平面设计师的素养之要重视资料整理 专业资料和各类信息的收集积累在平面设计的学习提高过程中是十分必要和基础的。这是一项长期不能间断的持久工作。有许多初 学者在做设计时,常常会为不能获得创意而感到很苦闷,这是一种 正常现象。因为,人的思维能力增强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人脑对某类信息接受和储存的越多,相关的思维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初学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要认真做好专业类资料 的收集和积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获得了资料不等于真正拥有了 资料。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想从资料中看出出 “门道”,为水平的提高带来帮助,仅流于表面的、泛泛地浏览是 不会带来效果的,特别是涉及平面的造型形态、材质运用、配色方 法以及饰物使用等具体设计技巧方面的掌握,建议在研读的基础上 去背诵记忆,记忆的款式越多,就越能寻找到设计变化的方法和规律,如此,不仅能磨炼出对流行的感觉,对设计创新也会变得有办法,而不至于在设计时一筹莫展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能吟”的道理是同样适用于平面设计的学习,这种方法看起来虽 然显得有些笨,却十分管用的。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光靠积累本专业的信息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平面中再生平面的设计方法,尽管很实用,但从更高要求来看,它很难摆脱他人构思的影响,难以获得创新和超越。因此,我 们需要更广泛地获取专业以外的各种信息,比如科技发展的成果、 文化的发展动态、各种艺术门类的作品以及存在于文学、哲学、音 乐中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思潮和观念等,以此来扣宽知识面,增 长见闻,博采众长,从中获得更多的启迪进而产生更好的想法。此外,面对瞬息万变、错综繁复的各种信息,我们必须学会用科学的 方法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以方便储存和应用,更及时删除过时无用 的信息,捕捉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为我们真正使用好信息带来

当代中国艺术家与工匠的割裂与继承

当代中国艺术家与工匠的割裂与继承 作者:张媛媛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2期 关键词:艺术;工匠;创新;传统;技巧 在当今,时代环境的变迁,创新精神对艺术家的影响,当代艺术家对手工艺的丢弃,已严重威胁到了艺术传统根基的持续,若我们不注意这些问题,那么将最终导致艺术创作的无根基状态。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中所开启出的领域也许是人类无法预计的,为了追寻艺术品所作的工作与艺术作品本身一起构成了“对艺术的言说”,这些“艺术的言说”构成了我们艺术传统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代,艺术家的观念、言行变得比艺术作品更加引人注意,也成了艺术家表标榜自己身份的方式之一,然而我们若成为了这些言说的奴隶,在针锋相对中让这些言说为我们给出一个艺术的终极答案,却忘记了在静默的工作中探索艺术的无穷尽形式,这也将阻碍传统的延续。 一艺术家与工匠本是模糊的概念 我们在陶匠和雕塑家的活动中,在木工和画家的活动中,发现了相同的行为。作品创作本身需要手工艺行为。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最为推崇手工艺才能了,他们首先要求出于娴技熟巧的细心照料的才能。最重要的是他努力追求手工艺中那种永葆青春的训练有素。“人们正充分看到,对艺术作品有良好领悟的希腊人用同一个词来表示…技艺?和…艺术?,并用同一名字称手工技艺家和艺术家”。这说明,在历史上艺术家与工匠二词具有含糊性,同样二者所作的工作也是很难清楚地区别的。 二作品的永恒意义不在于创作者的身份 艺术作品的永恒存在,不在于其是否是艺术家还是工匠所为,从作品中浮现出来的永恒存在意义并不能表明这作品一定出自伟大的有名望的艺术家之手,作品是否能被当作大师的杰作,其创作者是否因此而为众目所望,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如同解释中国敦煌莫高窟的伟大艺术杰作,为何由自认为是工匠的手工艺人创造出来。他们不懂得文人们的“艺术理论”,他们吃苦耐劳,怀着对信仰的高度尊重,他们住在沙漠的山洞里,不畏风沙环境的恶劣,不畏孤寂。当我们瞻仰敦煌的圣衾之时,不禁想到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被埋没了近千年后仍然辉煌不减。这些壁画的制作者们他们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作为一个“艺术家”而存在,当初是单纯的执着表达对信仰的追寻却成为无意识的真正的永恒艺术创造。作品愈是孤独地被固定于形态中而立足于自身,愈纯粹地显得解脱了与人的所有关联,就越把我们移出寻常与平庸;移出一般的行为与评价。所以正是敦煌工匠的忘我,使自身撇开了阴森的人性,才使创作更接近于开放的神性,使作品得以存在的真理也越纯粹的构成了作品自持的稳固性。在这个时候已经无法简单的用“艺术家的制作”还是“工匠的制作”来定义这样一件伟大作品的创造。

艺术是什么

专题:艺术是什么 在世界艺术展览厅里面,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艺术品,如一堆沙子,里面放几粒花生米是艺术品;几片破铜烂铁焊在一起也是艺术品;更有甚者,杜尚把男性的便池倒扣过来,在上面题上一个“泉”字也叫艺术品。那么,艺术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逐一研究每件艺术品,也不能逐一研究每个艺术门类。这样不但工作量太大,而且很可能劳而无功。因为我们马上就会发现,音乐有音乐的特征,绘画有绘画的特征,每个门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一样的。这也不奇怪。如果一样,就不是特征了,对不对? 因此,如果我们一个门类、一个门类地研究艺术特征,我们就最多只能得到门类艺术学的结论,不可能得到美学的结论。甚至,我们连门类艺术学的结论也得不到。因为我们马上又会发现,不但各个门类的艺术有自己的特征,同一门类当中,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也有自己的特征。比如国画和油画,就差得很远。国画讲笔墨,油画就不讲。另外,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差别也很大,甚至更大。比如古典油画和古典国画,虽然很不一样,但好歹都是“绘画”。也就是说,古典绘画艺术家都用笔,都“绘”,都“画”。现代绘画却很可能既不“绘”又不“画”。笔也不用了,用喷枪喷,用剪刀剪,用胶水贴,或者用电脑来制作。这就把绘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绘和画)都颠覆了,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不过,现代艺术虽然是个“破坏分子”,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这就是:研究艺术的特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关注艺术“有什么”,还应该而且更应该关注它“没有什么”。“没有”了之后,又“剩下什么”。比如绘画,你可不绘不画,不用笔不用纸,但有几点你不能没有。第一,你创造的,必须是可视形象,不管这形象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第二,这形象一定是二维平面的。如果是三维的、立体的,那就是雕塑、建筑等等,不是绘画了。第三,这形象一定是静态的。如果动,就是电影、电视,或者电脑艺术,也不是绘画,哪怕它是画出来的(动画片)。由此,我们就可给绘画下一个定义:塑造二维平面静态可视形象的艺术。 这就是我们在方法论上要注意的第一点:在研究艺术特征的时候,要用减法,寻找它最不能没有的“底线”。比如研究戏剧,做减法,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因素是可以没有的,比方说可以没有编剧,没有导演(即兴表演就没有编剧和导演),没有台词(哑剧就没有台词),没有音乐、布景、道具等等,但有两个因素不能没有。哪两个因素不能没有呢?一个是动作,一个是观众。没有动作,演员自始至终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一声不吭面无表情,这不叫演出,叫发呆。没有观众,演员自己站在台上手舞足蹈又说又笑忙进忙出,这也不叫演出,叫发神经。戏剧不能没有动作,就像战争不能没有交锋。戏剧的底线找到了,它的特征也就不难显现出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我们美学寻找的这个特征、这个底线,必须是各门类艺术共有的,不能只是某一种艺术特有的,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才是美学意义上的,不是门类艺术学的。所以我们要对所有的艺术特征做减法。 一、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根据以上的结论,我们寻找艺术的特征和底线,一要做减法二要找共性。如果说还有第三条,那就是要从最不正宗最不标准的例子入手,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究竟什么特征是艺术最不可或缺的。比如凯奇的《4分33秒》,就是最不像音乐的音乐作品。因为音乐最主要的因素比如乐音、旋律、节奏它都没有,只不过演奏家在钢琴前默坐了4分33秒。按照我们前面的说法,这只能叫“发呆”。但就算这个,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时间。这4分

一个记者所要具备的素质

一个记者所要具备的素质 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好记者,除了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美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记者的素质包括:“坚持不懈;公正;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随后,他又解释道:“记者生活于一个混乱无序、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实的真相,把他们的认识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记者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而不要泄气。虽然错误会让人尴尬和丢脸,但是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不要为犯错误而提心吊胆,那会限制你的发挥空间。” 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传播学院荣休院长凯利·莱特尔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善于总结经验的本领、在截稿期限压力下工作的气质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宽容心。记者还必须胸怀大志、生气勃勃、意志坚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约束自我。”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理查德·J·卡塔尼(Richard·J·Cattani)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强、活跃、有条不紊。最后,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睁眼就开始写作,那就试试干点别的吧!?” 《图森公民报》总编辑保罗·麦卡利在美国报纸基金会出版的一本择业指南中,对申请加入新闻事业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 美国老一辈新闻教育名家利昂·纳尔逊·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一书中,对新闻记者及报纸所应具备的美德归纳了十三条。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 中国老报人王芸生在《报魂》一书中说道:“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能克尽职守的新闻记者,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 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在《在写作技巧的背后》一书中说:“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这几句话可能不太科学,但它们概括了我从事记者工作二十多年的深切感受和经验教训。” 老报人范敬宜在《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的文章中说:“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 上面这些中外的新闻界前辈的话,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对这些前辈们的话进行梳理,并结合我本人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我以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一个成功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

浅谈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 摘要:工匠和艺术家都是艺术工作者,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但是又在内在本质方面有着差别。艺术家就好像是发明家,而工匠则是制造者。工匠和艺术家都可以完成艺术作品,但是他们的艺术作品在艺术价值和艺术品位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工匠的习性是复制。而创造凭借的是想象,加之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复制则是模式的照搬照抄,或者纯粹的重复。我认为艺术家是具备工匠娴熟技艺的基础上,又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艺术家;工匠;创造;复制 一、发明家与制造者 首先,我认为工匠与艺术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制造者”,另一个是“发明家”。他们完成艺术品的思路方法是不同的,艺术家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作品,而工匠是依靠自己的娴熟技艺复制作品。因此,他们本质的差别就是创造与复制的区别。 艺术家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是一个原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工匠则是具备工艺专长的从事艺术制造劳动的匠人。 艺术家日常工作中注重创造,以创造为原则。技术和技巧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技巧技术也不断变化和翻新。但凡艺术家都是技术技巧的创造者,他们能成就大业和他娴熟技艺分不开,更和他对技巧的创造相关联。而工匠则就不同,更多的是教条机械的工作,他们总是缺乏创造的勇气,工作就是重复过去的经验,热衷于客体的再现甚于表现,描摹成分多于提取锤炼的成分。 艺术家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主体。作为创作主体所具有的构成因素中,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是艺术家的主要内涵。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家必须具有的素质。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家的主要道德品格。艺术天赋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具有某种突出的艺术天赋,就某些艺术种类如绘画、舞蹈、音乐艺术来说,创作主体艺术天赋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而工匠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已达到技艺娴熟的程度,工匠不一定要具备丰富的创造能力,他们追求的是复制能力的精湛,工艺技术的娴熟。 二、文化的差异 工匠则是模式的照搬,而艺术家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故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的艺术家之手。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就如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而且也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

论桥社艺术家奥托·穆勒的绘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a7331709.html, 论桥社艺术家奥托·穆勒的绘画 作者:吴泱 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1期 摘要:桥社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流派,表现主义更是在各个领域风靡全球,对于后世影响甚大。而作为表现主义的开端,桥社由最初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子发展成为影响艺术界的一个艺术团体,批判审视传统艺术,是美术史上重要的革新者。在德国的野兽派桥社中,一位优雅的诗人出现了,他就是奥托·穆勒(Otto Muller),他作为桥社艺术团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位成员,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桥社更加多元化。国内对穆勒的研究甚少,文章主要基于一些国内著作和外文翻译中对桥社的艺术思想和精神,以及穆勒的画作解读,联系一些当时的思想背景和环境,研究穆勒在绘画上与桥社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以及他自己的一些独特性思想和艺术风格,探寻画家的绘画艺术价值。 关键词:表现主义;桥社;奥托·穆勒 奥托·穆勒是德国表现主义早期团体桥社的一位成员和艺术家。桥社作为德国表现主义的开端具有非常大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在德国艺术世界碎片化的情境下,桥社艺术家利用激进的新风格去审视批判既有的传统学院派。在尼采对艺术精神的推崇下,以及前人凡·高、高更、塞尚等一系列影响下,桥社那种强劲有力、表现直观、摄人心魄、直击灵魂的艺术风格应运而生。基希纳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领导人以及发起人已经被艺术界熟知,而后来才加入桥社的奥托·穆勒虽不广为人知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情怀和价值。 桥社艺术家作为一个青年团体,他们践行了一种共同创作的绘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集体创作合作完成,而是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绘画同一物象,具有着同时性,但创作却不同。几个不同的重要成员,如基希纳、赫克尔、佩希斯泰因、罗特卢夫以及穆勒等等。都曾在同一地方,共同进行着创作。以至于桥社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桥社被称为德国的野兽派,顾名思义,桥社像野兽派一样,有着对抗传统,力求革新的思想。而在桥社大部分艺术家粗放的笔触、活泼亮丽的色彩表达方式中,出现了一位优雅的诗人,那就是穆勒。 年轻的女人和寂静的风景是他所热爱的。在画的技法表达上,他的画古拙,深沉,厚重,明确,随性间又有着传统的影子。男男女女在林间一起玩乐的场景,如同乌托邦,简直是世外桃源。他的作品是对人和自然的伟大赞歌。对于在1910年热情接纳他的桥社来说,沉默寡言的他是如此不同,但这个表现精神的团体让他完全展现其艺术个性。 穆勒描绘沐浴场景的作品大约是他在桥社的最后一年,去波罗的海费马恩岛看望基希纳时所画。他的个人风格这时候已经完全形成。在作品《森林中的三女》中,画面整体透着黑压压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写作素质

新闻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记者是写作活动的主体。新闻写作过程中一切与写作有关的心理、思维活动都是记者发出的。换言之新闻写作从采集信息到构思酝酿再到写成作品传达再现等各个阶段记者都处于主导地位。对新闻价值判断是否准确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是否恰当以及对信息的传达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主体自身的素质。 新闻写作没有捷径可走。从事这种精神劳动需要记者具有多方面的良好素质。这种良好素质以优秀的品质素养为基础由与众不同的思维素质、独特的构思能力以及熟练的传达能力综合而成。它是从事新闻写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新闻写作质量的保障。 品质是人们从事某一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品性。对于记者而言写作技巧是重要的而品质更为重要。品质是后天的因素。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强烈的事业心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事业心是记者搞好新闻写作的原动力。当写作成为主体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时记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也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只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使记者主动地深入生活捕捉写作素材。。 2、坚韧不拔的意志新闻工作的特殊性使写作主体经常陷于外部困难之中。如时间紧迫,记者为赶截稿时间心理压力很大。写作过程的各种内部困难更是常见。面对新闻事实的各个方面,如何下笔大到情节结构小到选择细节遣词造句都要费尽心机精心设计。此时坚韧不拔的意志显得尤为重要。 3、真诚坦荡的胸怀为人要真诚坦荡,新闻写作也需要真诚坦荡。这是一种最基本而又最可贵的写作品质。邵飘萍记者因为真诚坦荡才能正视现实生活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不至于为了某种目的而歪曲事实,写成的新闻作品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4、超乎寻常的胆略新闻写作需要才能,同时还得有胆略。记者要敢于面对事实敢于说真话。要有忠于事实、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气节,决不能看风使舵,曲意逢迎,主观片面,弄虚作假。 新闻是客观事实信息经过记者的头脑加工制作而后传达给读者的。它既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记者思维的产物。作为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新闻写作要求其主体不仅具有一般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素质。新闻记者应该具备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深刻性、敏捷性等创造性思维素质。 但是记者要把无声的思维外化为规范的、明朗的、能为广大受众接受的语言把流动的构思凝固成稳定状态的文字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新闻写作主体必备的另一项素质就是熟练、高超的传达能力。新闻文体的特殊性要求记者的传达行为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可接受性新闻是写给人看的、听的。在新闻写作流程中反馈期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则新闻没有被受众所接受,没有被社会所理解,这则新闻的写作就不能算已最后完成。记者的传达决不能无视受众之存在,这就要求主体不仅对难以传达的东西要准确地传达出来,而且对可以传达的内容要采用最优化的方式传达出来。 2、逻辑性新闻写作的传达要符合逻辑。新闻事实本身存在着复杂的内在逻辑新闻写作也有其特殊的规律。记者通过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挖掘出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合乎写作规律地表达出去这正是新闻写作传达的难点所在。记者不具备这种传达能力就无法从事新闻写作。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 摘要:工匠与艺术家之间,大体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从事着不同分工的工作。但二者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相互启发。有时,艺术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品质。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创作,修养,真诚,自由,师承 Abstract: the craftsman and between artists, by and large, does not exist of high and low points, they engaged in a different division of work. But both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also can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and mutual inspiration. Sometimes, artists need to pursue the exquisite craftsman, the craftsmen need some artists of quality. Keywords: craftsman, artist, creation, accomplishment, sincere, freedom, and contacts 中图分类号:J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工匠是先于艺术家而产生的。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缝制兽皮衣服,制作炊饮器皿、狩猎工具等等实用物品,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的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审美是附带在实用物质中的。而当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完善后以后,作为专供欣赏的独立的对象—艺术,才逐渐从实用物质对象中分化出来,并日渐发展起来。回想古希腊的艺术,也是在奴隶与自由民比例高达六比一,自由民不用从事具体而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优秀头脑和身躯,才有机会成为卓著的艺术家,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的篇首,便开宗明义提出了“百工”的概念,指出了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规定了百工的职责范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根据《考工记》中对“百工”的职责要求,“百工”主要是为民众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提供民器,它是一种创物的行为,也是神圣而庄严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创造发明设计,而心灵手巧的人发扬并传承它。创造发明之“创物”与传统之“述守”在手工艺生产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工艺品大至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物品,一类是装饰欣赏品。前者如纺织品、家具、餐具等,后者如首饰、牙雕、景泰蓝、木雕、漆画等。

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1、良好的个人素质,比如说你的文化底蕴。我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了解至少是中国的历史,从室内设计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任何设计的发展都是和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和那些达官贵族的荣辱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样的事实随处可举,这里不赘述。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真正的了解设计发展的真谛。另外,多了解一些姊妹艺术的知识,装修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设计学问,它是多方面艺术的综合,所以对其他姊妹艺术的知识了解的越多,越有助于启发你的灵感,才有更多的创作激情。 2、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别人(客户或甲方)了解并同意你的设计,表达设计的方法一方面是各类的效果图(草图、手绘图以及电脑效果图等)和你的口述表达。前者需要你掌握各种表现技法,而后者则需要你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说服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天生的个人性格决定外,还需要你了解一些客户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说你不能跟一个农民去讲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 3、优秀的设计水平。优秀的设计水平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1)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 (2)对理论知识的良好把握 (3)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习惯 (4)经典设计合理的借鉴 (5)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 我认为具备了以上几方面的能力是成为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基础。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在实际工作当中如何去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呢? 1、放下架子,学会做人,为以后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学校毕业的,你在学校的水平有多高,要清楚一点,刚走向工作的人就是一个无知的人,不要以为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就比人高一筹,我告诉你:在企业里一个老工人师傅画一条线就能为企业节省好多钱!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EQ)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2、经常下工地。在我经过的好多公司里是计人员的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懒得跑工地,以为自己是设计师,是应该坐办公室的人。我告诉你,这种想法要不得。了解施工流程和各种工艺做法是一个设计人员必须走过的路程,要到工地虚心的向工人师傅学习,任何书本上写的工艺都不如亲眼看见工人师傅直接作业。要做到今天我想你学,明天你就应该向我学习。不懂工艺的设计师绝对不是好的设计师。另外在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论述

1、艺术家和社会生活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艺术创作从主客体两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创作客体来讲,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显然,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都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对于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和体验,作为进行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们来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已故著名电影演员金山曾经把电影表演艺术归纳为三个原则,即:思想、生活与技巧。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情况。所谓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往往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所谓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一般来讲,在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直接体验是基本的,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间接体验是必要的,是艺术创作的补充。 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做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艺术作品并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再现,艺术既是再现,又是表现。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主客体这两个方面,艺术家都与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2、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细节、情节、情感等要素的总和。 一方面,艺术创造着寻求润泽心灵的文化产物创造的意向和行为的实现,促成了艺术艺术作品 作品的形成或产生。另一方面,艺术创造者寻求意图放置的意向与行为的实现,促成了艺术作品的形成或产生。艺术作品的特征首先,“艺术作品必须是艺术家刻意创造的作品,它看上去必须具有审美性”或审艺性。其次,艺术作品必须是表现了艺术学科部分元素或艺术模糊元素的艺术家刻意转换的作品. 最后,艺术作品必须是陈述表现了独创性或首创性艺术内涵或艺术边界拓展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品。 4、对罗中立《父亲》的认识 罗中立创作《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罗中立这代年轻人思考的结晶.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像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尤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苍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于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划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