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复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1
赤壁赋复习教案教案标题:《赤壁赋》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复习《赤壁赋》,使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
2. 《赤壁赋》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3. 《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赤壁赋》的赏析和文学鉴赏。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基本内容,提问:- 《赤壁赋》是谁写的?- 《赤壁赋》描写了哪场历史战役?- 《赤壁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步:历史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的讲解和多媒体资料展示,向学生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包括:- 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地点。
- 参战双方及其主要将领。
- 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原因。
第三步: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介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以及他创作《赤壁赋》的背景,包括:-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 苏轼在写《赤壁赋》时的心境和创作目的。
第四步:《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15分钟)详细解读《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包括:- 描述赤壁之战的场景和氛围。
- 描绘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 表达作者对于友情、忠诚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运用对比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等。
第五步:赏析和文学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对《赤壁赋》进行赏析和文学鉴赏,包括:- 分析《赤壁赋》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欣赏《赤壁赋》的艺术价值和文学魅力。
- 讨论《赤壁赋》对于后世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拓展问题:- 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 你认为《赤壁赋》对于现代文学和艺术有何启示?教学资源:1. 《赤壁赋》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展示赤壁之战的历史画面和相关文物。
3.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
《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号称“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贬官不得志时那种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
下面是《赤壁赋》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赤壁赋》复习教案篇1复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重点掌握虚词“之”、“而”的用法,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1、填写苏轼的名句(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rn )( xū)歌窈窕..之章(yǎo )(tiǎo )扣舷.而歌之(xián )苏子愀.然( qiǎo) 舳舻..千里( zhú)( lú )酾.酒临江(shī )举匏.尊以相属(páo )挟.飞仙以遨游(xi)二、教学重点1、高考真题(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09年山东)(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年安徽)(3)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11年重庆)(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12年山东)2默写《赤壁赋》第二自然段。
3、译句。
(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我的思绪十分悠远,遥望美人,天各一方。
(美人指宋神宗,表达希望受到皇帝重用)(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作伴,与麋鹿交友。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留;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4、之(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复习教案(整理精校版)《赤壁赋》复习教案必修教案0405 08:22::关注文本一、引导学生复习课文1.师生共读课文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二、检查学生复习情况解决学案一、古文化常识: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关于赤壁的诗文。
2、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二、通假字: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缪通缭,萦绕三、古今异义:1、望:古——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今——希望、渴望2、如:古——往,去今——如同、像3、是:古——代词,这今——判断词4、美人: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容貌漂亮的女子5、斗牛:古——星宿名今——一种体育活动或游戏四、一词多义:1、而:①表转折例:虽一毫而莫取②表承接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③表修饰例:客喜而笑2、下:①名词,下面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动词,攻占例:下江陵3、方:①名词,地方例:望美人兮天一方②副词,正当例:方其破荆州4、然:①仿声词词尾,……的样子例:其声呜呜然②代词,这样例:何为其然也5、乎:①介词,相当“于”例:郁乎苍苍②语气助词例:困于周郎者乎6、之:①助词“的”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②代词,大自然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③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不知东方之既白7、如:①介词,像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②动词,往例:纵一苇之所如8、望:①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例:七月既望② 动词,眺望,远望例:望美人兮天一方五、词类活用:1、羽化而登仙: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一样2、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歌3、桂棹兮兰桨:桂、兰——名作状,用桂树,用木兰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5、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7、下江陵:下——名作动,占领、攻下8、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向东进发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10、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11、哀吾生之须臾:哀——为动用法,为……悲哀12、肴核既尽:尽——形作动,吃尽1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形作动,显出白色六、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于赤壁之下游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谓语前置)予怀兮渺渺5、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为何其然也6、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判断句)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被动句)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9、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而今在安哉?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1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状语后置)于天地寄蜉蝣1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状语后置)于悲风托遗响1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而又羡何乎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15、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乎舟中相与枕藉七、重点翻译句: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洞箫乐声)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赤壁赋》教案(通用11篇)《赤壁赋》优秀教案篇1一、复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根本篇目中消失的通假字的含义。
3、把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4、理解文言特别句式。
二、重点:文言学问复习三、难点:体会心情的变化,理解对人生的态度。
四、复习步骤:1、导入由课前歌曲《赤壁赋》导入本课。
2、回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爽豪健,善用夸大比方,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见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重温作背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的牺牲品。
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在这里年近半百的他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3、朗读观赏,检查背诵4、分组复习一组找出多义字并为重点字注音,二组找出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三组找出文言句式和分析课文构造,四组找出本文的线索和分析苏轼对人生的态度。
5、分组展现争论结果。
6、本课小结本文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文赋,以美丽的文笔描述了主客泛舟江上,欣赏赤壁美景,饮酒放歌及探讨人生态度的生动场面,文中的抒情、写景、说理挥洒自如,自然融合。
7、课后练习8、课堂赠言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他认为苏轼在黄州这段炼狱般的经受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种光明而不刺眼的光芒,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沉着,一种最终停顿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睬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淡,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赤壁赋»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撇开课本注释准确翻译出文段。
2、过程和方法:仍然实行“学习小组量化”管理法。
以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为主,“兵教兵”,然后小组抢答并且“挑刺“,使知识落在实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课文第三段表达的意思,真正懂得客人悲箫的原因。
在课堂争抢发言中,锻炼众人场合的无所畏惧、侃侃而谈的胆量和能力。
教学重点:真正弄懂这篇必背名篇,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跟得上步伐,并且参与其中。
教学难点:行为习惯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习惯性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还有的学生借小组交流,自己不参与却做其它的事,还有的哑巴状一声不吭。
知识方面,其一,第三段中曹操作为英雄人物与“我与客”普通人之间的同异的作用;其二,《拓展精练》在课堂上的练习。
教学过程:(上课前,课代表把十个组的组名分别写在黑板的两侧,以便上课时好记分。
)1、教师谈话:继续上节课的内容。
仍然是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自己班里怎样表现,在这个公开课也一样。
不要怕听课老师多了,就不敢说了。
我们用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作秀的表演让大家看。
2、电子屏幕放出《赤壁赋》的三段。
分开小组交流,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大约10分钟开始翻译。
3、有主动举手已经准备好的小组过半的开始翻译。
一小组为单位逐人翻译。
其它组用心听,找出翻译有欠缺或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过来。
教师及时公布每个发言人的得分。
4、针对三句作重点句理解:①“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为何说曹操是“横槊赋诗”而不是“挥笔赋诗”?(意在突出曹操的文武双全的英雄本色)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两句写的什么?(时间短暂与形体的渺小。
)指的是那种人!还是那些人?(既指曹操一样的英雄人物也指“吾与客”的普通人)③“托遗响于悲风”怎么才能翻译得有水平?(争抢发言比高低)5、课堂练习:《拓展精练》第十一则短文《北齐书 . 魏收传. 魏收改武学文》6、小组合作理解,解题,形成统一意见后,举手示意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