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各种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8
陶瓷相关冷知识
一、瓷器介绍:
瓷器是指多种古代陶瓷和现代家庭装饰品。
瓷器一般是由石灰结合高岭土、云母等陶石制成的,通过烧制的工艺制成的。
二、瓷器分类:
瓷器分为釉下彩绘瓷器和釉上彩绘瓷器,其中釉下彩绘瓷器通常使用白色釉,釉上彩绘瓷器用各种色彩的釉料上做装饰。
三、瓷器饰品:
瓷器饰品有很多种,如景泰蓝、玉石、和田玉、珠宝、古银、古铜等。
这些饰品有的是古代陶瓷的收藏价值,也有的是用来装饰家庭装饰品的价值。
四、瓷器的烧制:
瓷器的烧制需要精细的操作,烧制的工序是“烧成—剔色—上釉—退火—仔细养护—焙烧”等步骤。
在烧制过程中,需要控制火候,烘焙时间及烘焙时的环境,以保证瓷器的质量。
五、瓷器使用注意事项:
1.瓷器的安全使用时,不能放置酸性物品,醋、胡椒、芥末等都会对瓷器造成破坏。
2.瓷器使用前,应先用湿布擦拭,保证瓷器的清洁。
3.瓷器的搬运,要注意把握强度,防止摔落,弄坏瓷器。
4.瓷器的存放,要注意防潮防水,避免长期的潮湿环境,以免影响瓷器的质量。
关于陶瓷知识点总结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材料,具有独特的特性和丰富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从陶瓷的定义、分类、生产工艺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知识点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有关陶瓷的知识。
一、陶瓷的定义陶瓷是指以无机非金属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经过成型、烧结等工艺制造而成的一类材料。
主要特点是化学稳定性高、硬度大、热膨胀系数低等。
二、陶瓷的分类陶瓷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分为传统陶瓷、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三大类。
1. 传统陶瓷传统陶瓷是指以瓷土为主要原料,通过制作陶胎、釉彩、烧制等工艺制成的陶器。
主要包括瓷器、瓦器和塑料等。
•瓷器是指以高岭土、石英等为原料,经过成型、干燥、装饰和高温烧制等过程制成的陶瓷制品。
瓷器具有高温烧结、质地坚硬、细腻光滑等特点。
•瓦器是指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过成型、挤压等工艺制成的陶瓷制品。
瓦器主要用于建筑领域,具有耐热、耐酸碱等特性。
•塑料是指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过塑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成的陶瓷制品。
塑料广泛应用于艺术品创作、工艺品等领域。
2. 结构陶瓷结构陶瓷是指以氧化铝、硼酸铝等为主要原料,通过高温烧结等工艺制成的陶瓷制品。
结构陶瓷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3. 功能陶瓷功能陶瓷是指具有特殊功能的陶瓷制品。
根据具体功能的不同,功能陶瓷可以分为电子陶瓷、光学陶瓷、生物陶瓷等。
•电子陶瓷是指具有电气特性的陶瓷制品,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等领域。
•光学陶瓷是指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的陶瓷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光学领域。
•生物陶瓷是指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等特性的陶瓷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三、陶瓷的生产工艺陶瓷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准备、制胚、成型、干燥、烧制等多个环节。
1.原料准备:将适量的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方和比例混合均匀。
2.制胚:将混合好的原料倒入模具中,进行挤压或者压制,形成陶胚。
3.成型:根据需要,对陶胚进行进一步的成型加工,如切割、打磨等。
陶瓷基本知识中国“天下名瓷”主要产区有江西景德镇: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单色釉瓷,广东潮州:珐琅彩瓷、骨瓷,浙江龙泉哥窑、弟窑青瓷,山东淄博:宾馆类用瓷,河北定窑瓷器、耀州青瓷、唐山骨瓷,河南:钧窑、汝窑,江苏宜兴:紫砂,福建德化:白瓷,厦门:漆线雕,广西:北琉日用瓷,广东佛山石湾:陶刻,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中国红瓷、釉下青花瓷。
一、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是以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为主要原料的各种制品。
陶器的缺点----就是它吸水。
用来盛水、盛粥,很快就把水吸干了。
陶器上有很多细孔,容易吸水。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还有一个更重要、使用更广泛的发明------就是瓷器,英文的“中国”都叫China,意为瓷器,西方文明对中国的认同,是从陶瓷开始的。
哪什么是瓷器呢?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1、胎料必须是瓷土的。
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
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
2、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
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4、吸水率。
我们都知道陶器吸水,瓷器胎体吸水率不足0.5%,几乎不吸水。
5、透光率。
陶器无论什么条件下,它都不会透过光线。
瓷器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透光,透光度越高,瓷器质地越好。
那么问题来了,吸水率大于0.5%的陶瓷是什么?是陶?是瓷?还是?二、陶瓷的分类。
你所知道的陶瓷分类有哪些?1.按用途分类: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
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画、陈设品等。
工业陶瓷:如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电瓷、特种陶瓷等。
2.按花面装饰方式分类可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色釉瓷及一些未加彩的白瓷等。
关于陶瓷的基础知识有哪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日常生活也有很多喜欢陶瓷的朋友,陶瓷拥有比较高的收藏价值,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陶瓷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陶瓷的基础知识1、什么叫陶瓷?什么叫瓷器?它们之间又什么不同?通俗的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制、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的出现比瓷早,根据史籍记载,几千年前,我国就在烧制陶器;直到魏晋时代,才进一步创造了瓷器。
瓷器和陶器的根本区别在于:瓷器的坯体是完全烧结的,气孔率很小,机械强度大,烧成温度较高;而陶器坯体烧结程度较差,气孔率较大,烧成温度也较低。
如果把瓷器打破,他的断面是光洁、致密的,而陶器的断面却显得粗糙、疏松。
广义的地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
瓷器出现后,陶器还是在继续发展,不是有了“瓷”而代替了“陶”,儿时各自独立发展。
炻器这个名称来源于欧洲,原意是石器。
日本人在翻译时为了表明它不是用石头加工成的,而是经过烧制的,所以加上“火”字旁,写作炻器。
炻器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
2、瓷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至今发现最早的瓷窑窑址在哪里?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1800余年的历史。
中国发现最早的瓷窑窑址在今浙江上虞、宁波地区,属东汉时期的瓷窑。
3、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为什么说青瓷是中国瓷的鼻祖?中国的瓷器,大概可分为青瓷系和白瓷系,其中青瓷的发现时间最早。
远在东汉(公元25-220年)就有初期的瓷器出现。
至晋代(公元265-419年)瓷器已相当精美。
青瓷可以说是中国瓷的鼻祖。
白瓷在中国出现较晚,比青瓷的出现,大约晚400年。
所以说先有青瓷,后有白瓷。
4、景德镇的陶瓷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但其陶瓷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迄今尚无定论。
关于陶瓷知识点总结总结陶瓷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实用功能而闻名于世。
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在使用和欣赏陶瓷制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陶瓷的基本知识点,包括陶瓷的分类、制作工艺、装饰技法、保养方法等内容。
一、陶瓷的分类1.按材料分类(1)瓷器瓷器是由高岭土、瓷石、长石等原材料经过研磨、混合、成型、烧制等工艺制成的,具有白瓷、青瓷、细瓷等多种品种。
瓷器的特点是质地细腻,坚硬耐磨,釉色明亮、透明,是一种高档的陶瓷制品。
(2)陶器陶器是由黏土等原材料制成,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成的,有陶彩、釉彩、釉下彩、滑石釉等不同类型。
陶器质地粗糙,釉色多样,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2.按用途分类(1)餐具类包括碗、盘、杯、壶等,主要用于餐桌摆设和食用饮水。
(2)工艺类包括花瓶、摆件、文具等,主要用于装饰和观赏。
(3)建筑类包括砖、瓦、瓷砖等,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和装修。
3.按制作工艺分类(1)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传统的陶瓷制作方式,主要包括成型、修整、上釉、装饰、烧制等环节,每个步骤都需要手工操作,耗时耗力。
(2)机械制作机械制作是现代陶瓷制作方式,包括模具成型、涂装、烧成等工艺,由机器自动完成,效率高,成本低。
二、陶瓷的制作工艺1.原料准备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高岭土、瓷石、长石、黏土等,不同种类的陶瓷需要不同的原料配比,以及添加一定的助熔剂、颜料等。
2.成型成型是陶瓷制作的第一步,包括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需要陶工将原料搓揉成坯料,然后手工成型成碗、盘、杯等,而机械成型则是通过模具压制成型。
3.修整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经过修整,包括修刀、打磨、整形等工艺,以保证制品表面平整、形状美观。
4.上釉上釉是为了增加陶瓷制品的光泽度、坚硬度和装饰性,陶瓷制品可以进行釉上釉、釉下釉、滑石釉等不同的上釉方式。
5.装饰陶瓷制品可以进行装饰,包括刻花、彩绘、镶嵌等不同的装饰技法,以增加陶瓷制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陶瓷的相关知识点总结一、陶瓷的种类陶瓷按照用途和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种类,主要包括瓷器、陶器、瓷砖、马赛克等。
1. 瓷器瓷器是指用高岭土、瓷石、石英、长石等为原料,经过造型、干燥、烧制等工序制成的具有一定透明度和高强度的陶瓷制品。
瓷器在中国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因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瑰宝。
中国的景德镇、汝窑、钧窑等地均以瓷器闻名于世。
2. 陶器陶器是指用黏土为原料制成的陶瓷制品,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与瓷器有所不同,通常使用的颜色较为单一,表面装饰多采用刻画、彩绘等方式。
陶器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用具、工艺品、建筑构件等。
3. 瓷砖瓷砖是一种用于地面、墙面、屋顶等建筑装饰的陶瓷制品,具有防火、耐磨、易清洁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
瓷砖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釉面瓷砖、抛光砖、仿古砖等,其表面装饰效果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装饰风格的需求。
4. 马赛克马赛克是一种由小块陶瓷或玻璃等材料拼接而成的装饰材料,其种类繁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组合,具有优美的装饰效果,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艺术创作等领域。
二、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配制、成型、干燥、烧制等环节。
1. 原料配制陶瓷的原料一般包括粘土、瓷石、石英、长石等,其中粘土的种类和含量对陶瓷的质量和用途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瓷器所使用的原料比陶器要精细,因此在原料的选取和配比上就要比较严格。
在陶瓷制作中,原料的选取和配制是决定陶瓷品质的关键环节。
2. 成型成型是陶瓷制作的第一道工艺环节,根据产品的形状、大小和用途的不同,可以采用手工成型、模压成型、注塑成型等多种工艺方法。
其中,手工成型在陶瓷制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造型师通过手工捏拉、挤压、捏泥等方式,将粘土制作成各种形状的陶器。
3. 干燥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水分,增加强度和稳定性。
干燥过程一般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方法,其中自然干燥比较慢,而且容易受天气影响,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多采用人工干燥的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陶瓷制品的质量。
陶瓷相关冷知识陶瓷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用于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等。
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陶瓷吗?这里有一些与陶瓷相关的冷知识,让你更加了解这种材料。
1. 陶瓷的定义陶瓷是一种由天然材料(如黏土、石英、长石等)制成的非金属材料。
它们在高温下烧制而成,通常用于制作耐热、耐磨、耐化学腐蚀的物品。
2.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瓷器是一种高质量的陶瓷,由高岭土和石英砂等材料制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瓷器具有高度的透明度、韧性和耐磨性,通常用于制作高档的餐具和装饰品。
而陶器则由黏土等天然材料制成,烧制温度较低,韧性和耐磨性较差,通常用于制作花瓶、壶等装饰品。
3. 陶瓷的历史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约有9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后来发展为制作各种器皿和装饰品。
4. 陶瓷的分类陶瓷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瓷器、陶器、石器、玻璃陶瓷、工业陶瓷等。
5. 陶瓷的烧制技术烧制是制作陶瓷的关键步骤之一。
烧制温度和时间对陶瓷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干燥、烧成和冷却。
其中,烧成温度和时间会根据不同的陶瓷种类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6. 陶瓷的应用陶瓷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建筑材料等。
在工业领域中,陶瓷的高温抗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石油化工设备、汽车发动机部件、医疗器械等。
尽管陶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的制作过程和种类却是如此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通过了解这些冷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陶瓷的魅力。
陶瓷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陶瓷的起源与发展1. 陶瓷的起源陶瓷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艺品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陶器是由泥土制成的,在经过烧制后,成为一种坚硬耐用的工艺品,被用于餐具、祭祀器具、储藏容器等用途。
在中国,考古学家曾经发现了距今七千年前的彩陶器,证明了中国陶瓷的悠久历史。
2. 陶瓷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陶瓷工艺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从最初的简单陶器,到后来的青瓷、汝窑、哥窑、官窑等名闻遐迩的烧制工艺,中国陶瓷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享誉世界。
在其它地区,如欧洲、日本等地区也有各自独特的陶瓷发展历史。
二、中国陶瓷文化1. 中国陶瓷的地理分布中国是世界上陶瓷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陶瓷资源。
中国的陶瓷主要分布在南方,其中景德镇、龙泉、汝窑、哥窑、官窑等地皆为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地。
而这些地方也因为陶瓷而闻名遐迩。
2. 中国陶瓷的种类中国陶瓷种类繁多,其中以青瓷、汝窑、哥窑、官窑等最为有名。
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之一,以其色泽青蓝而著称。
而汝窑的特点则是釉色厚重,带有独特的紫灰色,加之天青釉的流彩,极具观赏性。
哥窑以其密悄的釉面和独特的釉色而名扬天下,而官窑则因为它是中国古代官窑出产的瓷器而被称为"官瓷",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极品。
3. 中国陶瓷的工艺技术中国陶瓷工艺技术源远流长,其工艺技术之精湛令世人赞叹。
中国传统陶瓷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器型设计、泥料选用、成型、烧制、装饰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传统工匠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他们能够在陶瓷制作的每个环节上发挥自己的专长,使得陶瓷制品色彩鲜艳、纹饰华丽。
4. 中国陶瓷的意义中国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更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陶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制作技艺也成为世界陶瓷业的宝贵遗产。
三、世界陶瓷文化1. 欧洲陶瓷文化欧洲也有着悠久的陶瓷传统,其中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最为著名。
瓷砖基本知识1、历史背景瓷砖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当时,埃及人已开始用瓷砖来装饰各种类型的房屋。
人们将粘土砖在阳光下晒干或者通过烘焙的方法将其烘干,然后用从铜中提取出的蓝釉进行上色。
公元前4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发现了瓷砖,这种瓷砖以蓝色和白色的条纹达到装饰的目的,后来出现了更多种的式样和颜色。
中国是陶瓷艺术的中心,早在商殷时期(公元前1523-1028 年),中国就生产出一种精美的白炻器,它使用了中国早期的釉料进行粉饰。
数个世纪以来,瓷砖的装饰效果随着瓷砖生产方法的改进而提高。
例如,在伊斯兰时期,所有瓷砖的装饰方法在波斯达到了顶峰。
随后,瓷砖的运用逐渐盛行全世界,在许多国家和城市,瓷砖的生产和装饰达到了顶点。
在瓷砖的历史进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马赛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地砖、安特卫普的釉面砖、荷兰瓷砖插图的发展以及德国的瓷砖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古代,瓷砖都是手工制作,也就是说,每一块瓷砖都是手工成型,手工着色,因此每一块瓷砖都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瓷砖几乎被用到建筑的方方面面,譬如:墙壁、地面、天花板、壁炉、壁画以及建筑的外墙等。
如今,全世界范围内,瓷砖不再是手工制作,手工着色,而是运用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人的手只是用来把瓷砖安装好。
与过去一样,室内室外都使用瓷砖进行装饰,譬如:地面、墙面、台面、壁炉、喷泉以及外墙等等。
2、原材料瓷砖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多是金属氧化物。
多年来,三种金属氧化物是瓷砖生产最重要的三种氧化物:粘土、粉状石英和长石。
瓷砖行业把这三种主要的原料称作“传统瓷砖的主体”。
粘土粘土是水化铝矽酸盐,它是长石岩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
它是由三氧化二铝、两个二氧化硅分子和两个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粘土使陶瓷颇具可塑性,这样就可以在加热前把它制成理想的形状。
粉状石英粉状石英是二氧化硅的一种,它一般从石英岩、砂子或岩石中提取。
人们把它研磨成非常细的粉末,作为一种填料添加到粘土中,使瓷砖具有理想的性能。
建陶(砖)1、陶砖和瓷砖的区别在于吸水率。
吸水率小于0.5%为瓷砖,大于10%为陶砖,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2、市面上所说的釉面砖、通体砖、抛光砖、玻化砖及马赛克等,是按照其制作工艺及特色进行分类。
(1)釉面砖:指砖表面烧有釉层的瓷砖。
这种砖又分为两大类:一是用陶土烧制的,现在很少使用;另一种是用瓷土烧制的,背后呈白色,目前广泛使用于家庭装修。
(2)通体砖: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有很好的防滑性和耐磨性。
一般我们所说的“防滑地砖”,大部分是通体砖。
(3)抛光砖:通体砖经抛光后就成为抛光砖,因此从广义上说抛光砖属于通体砖的一种,这种砖的硬度很高,所以非常耐磨。
(4)玻化砖:这是一种高温烧制的瓷质砖,质地比抛光砖更硬更耐磨,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
(5)陶瓷锦砖:又名马赛克,规格多,薄而小,质地坚硬,耐酸、耐碱、耐磨、不渗水,抗压力强,不易破碎,彩色多样,用途广泛。
它主要分为陶瓷马赛克、大理石马赛克、玻璃马赛克。
市面上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砖的名称,但不管其叫法如何,基本上都可以划入上述的品种之一。
自己装修的话最好选择通体砖,釉面砖时间长会脱釉的!3、陶瓷砖根据其表面施釉与否分为有釉砖和无釉砖,按用途分为外墙砖、内墙砖、地砖等。
目前家庭装修最常用的是釉面砖(内墙砖)和瓷质砖(地砖)。
无釉砖主要包括瓷质砖、玻化砖、抛光砖等。
这类砖的吸水率较低、破坏强度和断裂模数较高、耐磨性好。
玻化砖和抛光砖是经较高温度烧制的瓷质砖,玻化砖是所有瓷质砖中最硬的一种。
抛光砖是将玻化砖表面抛光成镜面,呈现出缤纷多彩的花色。
但是,抛光后砖的闭口微气孔成为开口孔,所以耐污染性相对不强。
4、全抛釉:全抛釉是一种可以在釉面进行抛光工序的一种特殊配方釉,它是施于仿古砖的最后一道釉料,目前一般为透明面釉或透明凸状花釉。
全抛釉产品集合了抛光砖、仿古砖、瓷片三种产品的优势,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工艺,全抛釉无论在材料、装备还是技术层面,都还不是那么完美无缺,如磨损、吸污、露底等,但新技术就是在不断的发展与试验中完善的。
陶瓷小知识
1.陶瓷是一种由粘土制成的材料,经过烧制后形成坚硬、不透水的制品。
2. 陶瓷制品分为瓷器、瓷砖、陶器、艺术陶瓷等多种类型,具有美观、耐用、环保等优点。
3. 瓷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挑选原料、制作胎、施釉、装饰、烧制等多个环节。
4. 瓷器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原材料、技术、设计等因素,其中“胎骨”、“釉面”、“装饰”是评判瓷器质量的重要指标。
5. 中国瓷器制作历史悠久,有“中国瓷器之乡”的称号。
著名的瓷器种类有青花瓷、景德镇瓷、汝窑瓷等。
6. 瓷砖是一种现代化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地面、墙面装饰。
瓷砖的特点是色彩丰富、易清洁、防潮防污。
7. 陶器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制品,主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餐具、厨具等。
陶器的特点是传统、朴实、耐用。
8. 艺术陶瓷是一种集美学、工艺、文化于一体的高档陶瓷制品,常常用于装饰或收藏。
常见的艺术陶瓷种类有景泰蓝、宜兴紫砂壶等。
9. 陶瓷制品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易碎、易磨损、易污染等弊端。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保养、维护。
10. 陶瓷制品在现代工业、建筑、文化艺术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陶瓷科普小知识点总结一、陶瓷的材料陶瓷是一种由土壤、矿物和其他天然材料制成的硬质材料。
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硅酸盐和其他金属氧化物,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瓷土、陶土、瓷石、瓷釉等。
这些原材料通过研磨、混合、成型和烧制等工艺形成成型后的陶瓷制品。
1.瓷土:瓷土是由硅酸盐、氧化铝和其他金属氧化物组成的一种土壤,它具有耐火性、耐化学侵蚀性和绝缘性等特点,是制作陶瓷的重要原料之一。
2.陶土:陶土是一种含有大量黏土矿物的土壤,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氧化铝,具有很好的塑性和附着性,适合制作陶器等日用陶瓷制品。
3.瓷石:瓷石是一种硅酸盐类矿石,它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是制作高温陶瓷制品的重要原料之一。
4.瓷釉:瓷釉是用于覆盖陶瓷器表面的一种釉料,它通常由黏土、石英、长石和其他辅助材料混合烧制而成,具有防水、抗污、美化等功能。
以上这些原材料经过粉碎、混合、成型等工艺处理后,再进行干燥、烧制等工艺,就可以形成陶瓷制品。
二、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处理、成型、烧制和装饰等环节。
1.原料处理:将瓷土、陶土、瓷石等原材料进行混合、研磨、过筛等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颗粒度和成分比例,以便后续的成型和烧制。
2.成型:成型是将处理好的原材料通过挤压、塑造、浇铸等工艺成为所需形式的陶瓷制品,例如陶器、瓷器、瓷砖等。
3.烧制:烧制是将成型后的陶瓷制品置于高温炉中进行加热,使其成型,一般分为干燥、低温烧制和高温烧制等阶段。
其中,低温烧制是指将陶瓷制品置于800℃-1000℃左右的温度下烧制,使其成型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而高温烧制是指将陶瓷制品置于1200℃以上的高温下进行烧制,使其具有更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4.装饰:装饰是将瓷釉、彩绘、刻花等技艺应用到陶瓷制品上,使其更加美观、耐用和实用。
陶瓷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有许多工序需要经验和技巧的积累,因此陶瓷制作被誉为一门艺术。
三、陶瓷的历史渊源陶瓷起源于古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见证者。
陶瓷基础知识点总结一、陶瓷的定义和分类陶瓷是指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具有一定硬度和耐磨、耐腐蚀性质的非金属材料,它主要包括高岭土陶瓷、粘土陶瓷、瓷砖、玻璃、耐火砖、砖瓦等。
陶瓷可以根据其使用特性和原料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陶瓷原料、结构陶瓷、特种陶瓷和工艺陶瓷等。
1.陶瓷原料陶瓷原料主要包括陶土、瓷石、瓷釉、助熔剂、颜料和添加剂等。
陶瓷原料的选择对于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 结构陶瓷结构陶瓷主要是指用于建筑、电子、机械等领域的陶瓷制品,如瓷砖、陶瓷管、耐火砖等。
它们一般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
3. 特种陶瓷特种陶瓷是指一些特定用途的陶瓷制品,如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氧化锆陶瓷等。
这些陶瓷制品具有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通常用于高温、高压、高速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
4. 工艺陶瓷工艺陶瓷主要是指用于装饰、艺术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陶瓷制品,如陶瓷花瓶、陶瓷餐具、陶瓷摆件等。
它们常常具有精美的造型和装饰,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的重要载体。
二、陶瓷材料陶瓷材料是指用于制作陶瓷制品的原始材料,主要包括陶瓷原料、助熔剂、颜料和添加剂等。
这些材料的选择和配比对于陶瓷制品的性能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陶瓷原料陶瓷原料是制作陶瓷制品的基本材料,主要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性质,对于陶瓷制品的造型、色泽、强度和烧结温度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2. 助熔剂助熔剂主要是指能够降低陶瓷烧成温度并促进烧结的材料,如长石、石灰石、硼酸等。
它们常常用于陶瓷釉料和瓷泥的配方中,能够改善陶瓷釉料的熔融性和瓷泥的成型性。
3. 颜料和添加剂颜料和添加剂用于给陶瓷制品增色、增光、改良性能等,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颜料、釉料助剂、矿化剂等。
它们的合理选择和使用能够提高陶瓷制品的装饰效果和使用性能。
三、陶瓷制作工艺陶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陶瓷成型、烧成和装饰等环节。
在这些工艺过程中,需要进行原料的配制、成型、干燥、烧结等步骤,以及表面装饰和釉面处理等工艺操作。
陶瓷知识大全何谓瓷砖?所谓瓷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之一种耐酸硷的瓷质或石质等之建筑材料或装饰之材料,总称之为瓷砖。
磁砖分几大类1、依用途分:外墙砖、内墙砖、地砖、广场砖2、依成型分:干压成型砖、挤压成型砖、可塑成型砖3、依烧成分:氧化性磁砖、还原性磁砖4、依施釉分:有釉砖、无釉砖5、依吸水率分:瓷质砖、炻瓷砖、细炻砖、炻质砖、陶质砖磁砖特性尺寸:产品大小片尺寸齐一,可节省施工时间,而且整齐美观。
吸水率:吸水率低的磁砖不因气候变化热涨冷缩而产生龟裂或剥落。
平整性:平整性佳的磁砖,表面不弯曲、不翘角、容易施工、施工後地面平坦。
强度:抗折强度高,耐磨性佳且抗重压,不易磨损,历久弥新,适合公共场所使用。
色差:将磁砖平於地板上,拼排成一平方公尺,离叁公尺观看是否有颜色深浅不同或无法衔接,造成美观上的障碍。
低吸水率:吸水率低,仅为0.08%以拢 扰分薇曜技疤烊皇 牡?-30倍,常年使用,绝无变色,不留痕迹始终如新。
高耐磨系统高温烧制而成,莫式硬度达到8级,耐磨性为〈 150mm3,耐磨度为瓷砖之最。
尺寸均匀采用电脑化的生产与检查设备,严格品管,尺寸均匀平整,易于施工。
无辐射:精选高级瓷砖原料,无辐射,打破人类使用天然石材必须暴露于辐射线及吸收氡气,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的宿命,创造零危害的自然空间,是划时代的安全建材。
零污染采用纯天然石材,绿色环保无污染,更严格控制生产全过程,实现对环境的零污染。
玻化砖、抛光砖有何不同?吸水率低于0.5%的陶瓷都称为玻化砖,抛光砖吸水率低0。
5%,也属玻化砖,抛光砖只是将玻化砖进行镜面抛光而得。
市场上玻化砖、玻化抛光砖,抛光砖实际是同类产品。
吸水率越低,玻化程度越好,产品理化性能越好!为什么釉面砖耐污性优于抛光砖?釉面砖表面有一层釉面,实际上是一层玻璃,它不吸水,不吸污,而抛光砖表面经抛光后表面有细毛细孔,易吸收污染物,故抛光砖表面均涂一层防污剂,填充毛细孔,保证使用时不易受污。
一、陶瓷的基本概念陶瓷是指利用粘土、瓷石、瓷土等原料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日用品等领域的材料。
陶瓷的种类繁多,包括瓷器、陶器、建筑瓷砖、卫生洁具、陶瓷饰品等。
二、陶瓷的成分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粘土、瓷石和瓷土。
其中,粘土是一种含有高比例黏土矿物质的岩石,主要用于制作陶器;瓷石是一种含有高比例硅酸铝的矿石,主要用于制作瓷器;瓷土是一种富含高岭土的土壤,主要用于增强陶瓷的耐火性。
三、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的制作工艺包括成型、干燥、烧制等过程。
成型是将原料经过混合、搅拌、均匀后进行压制或造型,形成所需的形状;干燥是将成型后的陶瓷制品自然或人工晾干,以去除水分;烧制是将干燥后的制品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使其成为坚硬、不透水的陶瓷制品。
四、陶瓷的分类根据用途和制作工艺的不同,陶瓷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包括瓷器、陶器、建筑陶瓷、工艺陶瓷等。
瓷器包括青瓷、汝窑、龙泉窑等;陶器包括黑陶、唐三彩、宋代镇窑等;建筑陶瓷包括瓷砖、马赛克等;工艺陶瓷包括陶瓷雕塑、陶瓷画等。
五、陶瓷的特点陶瓷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它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不易氧化、耐高温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高质量的器皿、装饰品、建筑材料等。
同时,陶瓷还具有良好的装饰性,可进行色彩斑斓的装饰,适应各种不同需求。
六、现代陶瓷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陶瓷制作技术不断创新,陶瓷制品的品质和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代陶瓷制品不仅在传统的瓷器、陶器领域有了更多的创新,还涉及到了建筑陶瓷、工艺陶瓷等多个领域。
七、陶瓷艺术的发展陶瓷作为一种工艺品和装饰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陶瓷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历代陶瓷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和流派。
现代陶瓷艺术家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创作出了更多具有现代审美特点的陶瓷作品。
现代陶瓷制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建筑领域,陶瓷主要用于制作瓷砖、地板砖、外墙装饰板等;在日用品领域,陶瓷主要用于制作餐具、茶具、花瓶等;在工艺品领域,陶瓷主要用于制作雕塑、画作、工艺品等。
一、瓷常识类1、什么是瓷?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剂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2、和瓷有何区别?区别在于吸水率。
吸水率小于0.5%为瓷,大于10%为,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3、日常中哪些砖是瓷质的?哪些是质的?我们常见各种抛光砖、无釉锦砖、大部分卫生洁具是瓷质的,吸水率E≤0.5%;仿古砖、小地砖(地爬墙)、水晶砖、耐磨砖、亚光砖等是炻质砖,即半瓷砖,吸水率0.5%<E≤10%;瓷片、管、饰面瓦、琉璃制品等一般都是质的,吸水率E>10%。
4、什么是吸水率?吸水率是瓷制品中的气孔吸附水分的多少占制品的百分比。
5、瓷墙地砖是如何分类的?一、按用途分为墙砖、外墙砖和地砖。
二、按材质分为:瓷质砖——透光性好,断面细腻呈贝壳状;半瓷质砖——透光性差,机械强度高,断面呈石状;质砖——不透光,机械强度较低,断面粗糙;三、按成型方法分为干压法、可塑法、注浆法。
6、瓷墙地砖有哪些品种?一、釉面墙砖:瓷片、花片、腰线;二、瓷外墙砖:彩釉砖、无釉砖、毛面砖、锦砖;三、瓷地砖:瓷质砖、彩釉砖、劈离砖、红地砖、锦砖、广场砖、阶梯砖等。
7、砖是用地下的泥做的吗?墙地砖生产的主要原料为:高岭土和化工料等,高岭土主要包括砂、石粉、黑坭和白坭等,化工料主要包括发色料、减水剂等。
通俗说法砖是用泥做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泥,要达到一定的化学成份,质量上乘并且稳定才能成为理想的原料,而且是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搭配和加工而成的。
8、抛光砖、墙砖、釉面砖各执行的是哪个国家标准?GB/T 4100.1—1999(E≤0.5%)瓷质砖:抛光砖、瓷质釉面砖、瓷质仿古砖GB/T 4100.2—1999(0.5%<E≤3%)炻瓷砖:外墙砖、耐磨砖GB/T 4100.3—1999(3%<E≤6%)细炻砖:目前没有GB/T 4100.4—1999(6%<E≤10%)炻质砖:仿古砖、水晶砖、釉面砖GB/T 4100.5—1999(E>10%)质砖:瓷片另外广场砖采用日本标准,吸水率在0.5%<E≤3%之间。
一.瓷砖的特性名词:1、尺寸:产品大小尺寸统一,节省施工时间,而整齐美观。
2、吸水率:用来描述陶瓷产品吸水过程的一个名词,陶瓷产品也有一定的吸水率,吸水率越低,对陶瓷产品其它性能的提高就越有帮助,强度、致密度等都有随吸水率的降低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吸水率低的瓷砖不因气候变化热胀冷缩而产生龟裂或剥落。
瓷质抛光砖:吸水率≤0.5%;包括瓷质仿古砖。
炻瓷砖:0.5%<吸水率≤%3%,包括耐磨砖,外墙砖。
细炻砖:3%<吸水率≤6%。
炻质砖:6%<吸水率≤10%,包括仿古砖。
陶质砖:吸水率>10%,各类釉面砖。
(注:为什么说吸水率越低产品内在质量越好?)答:吸水率是陶瓷产品的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吸水率越低说明该产品的烧结程度越好,吸水率一般是通过烧成来控制的,吸水率低的产品一般烧成的温度会相对高一些,烧成的周期也会长一些,产品的致密度也会大一些,低吸水率的产品无论是机械强度、耐磨性、防污性能都会好些。
例如国家标准对抛光砖的吸水率要求为0.5%,而我公司的产品控制在0.1%以下。
3、平整性:指瓷砖表面的水平程度,表面越平整,铺贴效果就越好。
当瓷砖表面的平整程度达到一定标准时,正确的铺贴就不会有拱起或凹下的现象出现。
平整性佳的瓷砖,表面不弯曲、不翘角,容易施工,施工后地面平坦。
4、强度:就是耐磨性,耐磨性是在一定的作用力、一定的磨料、一定的转达数下磨下的陶瓷砖粉的体积来描述的,磨下来的陶瓷砖粉越多,耐磨性越差。
耐磨性佳期的瓷砖抗重压,不易磨损,因久弥新,特别适合公共场所使用。
5、色差:将瓷砖平放在地板上,拼排成一平方公尺,距离三公尺观看是否有颜深浅不同或无法衔接,造成美观上的障碍。
6、坏裂:出现的坏体上的裂纹,合格瓷砖不能有。
7、针孔:制品表面的异色污点。
8、斑点:制品表面的异色污点。
9、夹层:坏体出现层状裂纹或小块状剥落。
10、麻面:产品正面呈现凹陷小坑,但仿古砖特意制造的效果不在此列。
11、熔洞:易熔物熔融使产品正面形成的空洞。
12、漏抛:产品应抛光的部位局部无光。
13、抛痕:产品的抛光面出现磨具擦划的痕迹。
14、放射性:某些特殊元素在电子跃迁过程中发生质子的分裂时,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射线,我们把元素具有近种性质叫放射性。
15、防污性:陶瓷表面染上脏物,如果越容易洗掉,那防污性能越好。
防污性能的测定是用标准的易产生痕迹的污染物涂在夸面上,过一定时间后用不同种类的清洗剂来清洗,如漂白粉、洗衣粉、丙酮、盐酸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等是常用的清洗剂。
16、耐化学腐蚀性:指瓷砖对化学物质(如:酸、碱、盐等)侵蚀的抵抗能力。
耐化学腐蚀性好,即使用权长期处于酸性或碱性环境下,瓷砖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提高光泽度耐磨化学腐蚀性,就可以处长瓷砖在自然状态下的使用寿命。
17、光泽度:指瓷砖抛光表面反光能力的强弱,光泽度越高,反光能力越强,那么其表面看起就像是一面镜子,光可鉴人。
二、选购瓷砖的主要标准1、耐磨度分为五度,从低至高,五度属于超耐磨度,一般不用于家庭装饰,家装用砖在一度至四度间选择即可。
2、吸水率也决定着瓷砖的使用,吸水率高的瓷砖致密度低,砖孔稀松,不宜在频繁活动的地方使用,以免吸水积垢后不宜清理;吸水率低的瓷砖则致密度高,具有很高的防潮抗污能力。
3、硬度直接影响瓷砖的使用寿命,尤为重要,可以用敲击听声的方法,声音清脆的就表明内在质量好,不宜变形破碎。
4、色差、尺码则根据直观判断即可,察看一批瓷砖的颜色是否大体一致,能不能较好地拼合在一起,色差小、尺码规整则是上品。
三、外在的质量鉴别方法:1、尺寸偏差大小取一块砖测量其边长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取数块砖叠放在一起,比较其尺寸大小是否一致,尺寸误差大不仅会增加施工的难度,同时也影响装修后的效果。
允许偏差值为0.2%。
600砖偏差允许在±1.2毫米,砖800允许在±1.6毫米。
2、变形大小取两块砖并排,视其边逢是否小而直,是则边直度好;再将两块砖对扣在一起视其缝隙是否小而直,是否平整度好。
观看瓷砖侧面有无凹凸,正面一侧以平正和微凸为好,若翘曲情形严重会影响日后瓷砖的牢固。
3、色差大小4、表面质量观察砖面是否细腻均匀,观察产品有无缺釉、斑点、裂纹、釉泡、波纹等明显质量缺陷的绝对不能选用。
然后可用数滴带色液体滴在局部表面上涂匀,数秒钟后用湿布擦干,观察表面是否残留色点,色点多说明针孔多,易挂脏,釉面质量不高;如果擦洗不掉,说明砖的吸水率大、抗污能力差。
四、内在的质量鉴别方法1、敲用细棍轻轻敲(或用手指弹敲)悬空的瓷砖,声音清脆说明瓷砖无裂纹、烧结程度好、强度较高;如声音发闷,说明瓷砖内可能有重皮或裂纹现象:重皮就是砖成武形时,料里空气未排出,造成料与料之间结合不好、内裂,从表面上看不出来,只有听声音才能鉴别。
2、手掂质量好的瓷砖分量都比较重、比较实。
这主要是由于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比,好的瓷砖在加工时机械的压力也较大,所以分量较重。
3、滴水在瓷砖背面滴数滴清水,观察吸收快慢,吸收越快,吸水率越大。
一般来讲,吸水率低的产品、烧结程度好、强度较高、抗冻性能好,产品质量好。
4、刮以锐物刮擦瓷砖釉面是否有刮痕,若有刮痕表示施釉差易使人滑倒,表面的釉磨光后,砖面弄脏将无法清洗干净。
五、填缝剂问题1)、关于留缝的处理无论是有普通砖还是无缝砖在铺贴是都应留缝。
无缝砖由于是经过直切/修边处理,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很小,这样由于缝隙特小,整体性更强,所以很多人都想在施工时进行无缝铺贴。
其实这种施工方法是很不妥当的,原因有五:1、留缝铺贴可以节约瓷砖,当接缝为1~3mm时,约可省材3%。
2、留缝铺贴便于依照待铺的面积大小相应的调整瓷砖间距,合边角部位尽可能使用整砖,即美观又节省裁砖的时间与人工。
3、当用不同颜色和图案的瓷砖作大面积拼花铺贴时,留缝铺贴可使花色转接更自然,醒目;4、留缝铺贴有伸缩余地的特点,容易确保砖面拼缝整齐,避免因砖型或尺寸偏差而导致拼缝偏斜,影响瓷砖铺贴的整体效果;5、可以避免因砖体和地面或墙体收缩率的不同而导致砖体形/拱起/空鼓/断裂。
建议:1、无缝砖留缝的大小一般来说应该在1~1.5mm左右,不低于1mm。
可以以气钉来作为参照物。
2、特殊效果也可以将缝隙加宽,如5mm等,例如一些带有复古效果的100*100、150*150小砖。
2)、填缝剂的使用1、填缝剂的颜色要和砖面颜色接近,特殊效果除外。
2、勾缝时间的选择,一般勾缝选用的时间在贴砖24小时后,即瓷砖干固之后,勾缝时间太早,将会影响所贴瓷砖,造成高低不平或者松动脱落。
3、按适当的比例调制好填缝剂后,使用专用填缝工具进行填缝,将填缝材料完全压入缝隙内,填缝深度由设计师确认效果;4、填缝施工完工10分钟内要清洗第一次,用浸湿拎干后的海绵清除产品表面的填缝剂;5、填缝剂固化后(视天气而定,约12小时)用干净的清水再次洗净产品表面的污迹。
3)、填缝剂的计算公式25 X (砖长+砖宽)X 缝高X 缝宽13.5 X 砖长X 砖宽大=kg/m2(单位:毫米)六、铺贴步骤方面:1、首先应找一个有专业证书的工程装修队为您铺贴。
2、注意外包装上标明的名称、尺寸和色号,使用同一尺寸和色号的产品。
3、铺贴前请将产品每项10m2一组全部铺开观察,若有明显色差,请立即通知公司给予调换。
4、铺贴前请先用水泥、沙浆、找平地面或墙面,并按砖体尺寸划线,划线时需要预留3—5mm的灰缝,以防粘结物与砖体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导致不良后果产生。
5、铺贴时用木锤(或将胶锤用布裹住)敲击砖面,以防胶锤碳末污染砖面。
6、建议釉面、哑光采用低标号(325#或325#以下)水泥铺贴,抛光砖使用525#纯水泥浆或水泥及瓷砖粘结剂的混合浆,拌匀后铺贴。
铺贴前釉面、哑光砖需浸水吸水饱和后可铺贴,抛光砖不必浸水。
7、铺贴顺序:一般瓷砖墙砖应从下向上铺贴,地砖则是由里向外铺贴。
8、铺贴时请按照瓷砖坏底商标的方向呈一致性铺贴,以防止瓷砖的花纹拼接不美观。
9、铺贴时,在随施工进度时清理瓷砖表面泥浆。
10、铺贴完毕,再用锯沫或滑石粉将砖表面防污剂擦干净。
11、铺贴12小时后,应敲砖面检查,若发现空敲声应重新铺贴,所有瓷砖铺贴完成24小时后可行走擦洗。
12、3日内尽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以免水份散失过快而影响强度。
建议一周内每天对施工的填缝材料进行洒水养护。
七、选砖的几个误区1、认为瓷砖越厚越好其实瓷砖的好坏与它的薄厚没有关系,瓷砖的好坏在于其本身的质地,目前国际建筑发展的方向是轻,薄,结实,耐用,个性化发展。
2、认为抛光砖不防滑其实抛光砖光结度高,砖面平整度好,能够与鞋底充分的接触,从而增大了砖面与鞋底之间的磨擦力,达到了防滑的效果。
3、认为哑光砖不易清洁其实大部分哑光砖表面的釉面层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基本上达到了耐磨,防滑,不吸脏,易清洁的效果。
4、认为瓷砖越大越好不可否认,大的地砖让家看起来大气雅致,但并非是越大越好。
瓷砖的大小厚薄并不直接跟品质成正比,目前瓷砖正朝着轻、薄、结实的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常用的抛光砖或玻化砖先用厚度在10~12毫米为宜,800毫米规格的砖单块重量在15千克左右,越大越厚的砖不仅经济不占优势,而且还会增加对楼层的压力。
与此同时,瓷砖大小还要与室内的环境和空间相匹配。
5、认为血釉层厚代表无菌目前随着抗菌概念不断地被炒作,有些商家也借机玩抗菌概念,更有商家自吹较厚的釉层可以达到无菌的效果,其实陶瓷上用多少釉料是厂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的,为了使产品表面光滑,厂家会根据需要多上几层釉料,以达到产品表面更加光洁的效果。
而实际上,多少层釉料都不重要,只要产品表面的光洁度达到国家标准就算是合格产品。
另从技术角度来说,卫浴产品达到某些厂家所说的“无菌”也是不现实的。
目前只能说某些产品由于在釉料里添加了抗菌剂,有自洁和抗菌的功能,但其抗菌效果的持续时间却难以测定,而且也不会是一劳永逸。
八、工艺与产品质量关系:色差:原料的成份波动,着色离子含量发生变化。
配料系统的精度不高,操作不当;泥浆的性能控制不稳定;喷雾干燥造粒的料颗粗细不均匀,水份不均匀;成型时压力变化,布料不均匀,生坏厚度发生变化;釉用原料不合适,釉浆性能波动,施釉量不当;烧成制度不稳定:窑炉压力,气氛变化,窑炉温差大,最高烧成温度控制不当;变形:坏釉的膨胀系数不匹配;坏料中塑性原料用量过多;坏料的颗粒过细;粉料的陈腐时间不足,水份不均匀;成型时布料或施压不均匀,使砖体内外或上下表面收缩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