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诊断-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8年制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7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4037401 学分:7.5 总学时:103 学时课程性质与目的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差不多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开设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咨询诊和体格检查的差不多内容、方法技巧和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把握诊断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和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为103学时。
面向专业临床医学等专业。
课程差不多要求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发生气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逐步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把握咨询诊的方法、内容和良好的咨询诊技巧,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咨询诊。
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把握专门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把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专门心电图图形分析。
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把握临床思维方法,能按照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
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正确、字体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的病历,并能作清晰、流畅的口头报告。
(一)症状学把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气制、临床表现、相伴症状、鉴不诊断及咨询诊要点。
把握询咨询常见症状的方法,通过分析症状的个性及其相伴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
(二)咨询诊把握咨询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咨询诊的重要性。
熟悉专门情形的咨询诊技巧。
(三)体格检查把握视、触、叩、听、嗅诊的差不多检查方法。
把握一样检查各项内容的正常状态和专门改变的临床意义。
学习头、颈部各器官的检查方法与顺序,认识正常状态,把握常见专门体征及临床意义。
了解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
学习视、触、叩、听四种差不多检查方法在胸廓和肺部的正确应用,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是为医学生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
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重点内容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影像诊断。
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坚持实践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
尽可能地多运用电子模具及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在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重点与难点.学会问诊、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问诊要点和临床意义。
.掌握物理检查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了解实验诊断讲授内容的基本理论、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
.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其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特征。
.了解影像诊断的理论基础、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
三、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诊断学基础》第二版. 戴万亨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第六版.吴恩惠,冯敢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年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参考书目:()《临床诊断学教程》.刘文秀等主编.北京医学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四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马丹主编,《临床基本技能》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年四、教学内容(含目的与要求):教学时间分配表绪论目的要求:(一)理解:.《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检查以及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等..临床诊断的分类与临床意义.(二)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地位与作用..诊断与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学时分配:学时第一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掌握: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理解: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了解:问诊的重要性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问诊是了解病情及疾病全过程的最好方法.学时分配:学时第四章常见症状目的要求:.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伴随症状,并了解各症状的鉴别诊断..理解:分析症状的一般方法及规律.学时分配:学时第一节发热(一)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热型.发热的病因与分类(二)理解:.发热的概念与机理..发热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第二节水肿(一)掌握:.水肿的概念与发生机理..水肿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二)理解:.心原性水肿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要点.(三)了解:.水肿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第四节咳嗽与咯痰第五节咯血(一)掌握:.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二)理解:.咳嗽与咯痰的发生机理,病因与临床特点(三)了解:.咳嗽及咯痰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咯血的病因及伴随症状第六节疼痛(一)掌握:.头痛,胸痛与腹痛的病因与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二)了解:.头痛,胸痛与腹痛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第七节发绀(一)掌握:中心性和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和病因第八节呼吸困难(一)掌握:.呼吸困难的临床特点:()肺原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心原性呼吸困难:左心功能不全与右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血原性呼吸困难:严重贫血与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呼吸困难()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呼吸困难(二)理解:.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及发生机理(三)了解:.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对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第九节心悸(一) 理解:常见原因和发生机理第十节恶心与呕吐(一) 理解:.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机理,病因与分类.恶心与呕吐的临床特点及对鉴别诊断的价值(二) 了解:.恶心与呕吐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临床意义第十一节呕血第十二节便血(一)掌握:.呕血与便血的概念与病因分类.呕血与便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对病因诊断的意义(二) 了解:.呕血与便血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第十四节腹泻(一)掌握:.腹泻的概念与发生机理.腹泻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二) 了解:.腹泻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第十六节黄疸(一)掌握:.黄疸的概念及黄疸的病因分类与发生机理.三种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黄疸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三种黄疸的鉴别要点第二十六节意识障碍(一)掌握:.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二) 了解:.意识障碍的原因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目的要求:(一)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视诊方法:内容及临床应用.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与叩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及实音) .听诊方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听诊器的组成及使用).嗅诊方法及其对某些病态鉴别诊断的价值(二) 理解:五项检查法的内容,正常状态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三) 了解: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五项基本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学时分配:学时第二章一般检查目的要求:(一) 掌握: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能识别其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发育与体征(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体位.姿势与步态的特点及诊断价值.皮肤粘膜: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皮疹,脱屑,紫癜,蜘蛛痣,皮下结节,毛发等的检查方法.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二) 理解: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学时分配:学时第三章头部第四章颈部目的要求:(一)理解:头颈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二) 了解:头颈部的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学时分配:学时第五章胸廓及肺检查第一至四节目的要求:(一)掌握:胸廓及肺部检查的内容,方法及顺序(二)理解:.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基本检查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胸廓及肺部异常体征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三)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学时分配:学时第五节心脏检查第六节血管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心脏,血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的内容,方法及顺序.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脏相对浊音界及绝对浊音界,并理解心脏浊音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第一,二心音的产生机理及第一,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并了解第一及第二心音增强,减弱及其他心音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尖瓣开瓣音,心包叩音及心音分裂的产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听诊要点,掌握各种杂音的临床意义,准确地判别收缩期杂音与舒张期杂音. 动脉血压的测定方法,了解其正常值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理解血管检查的方法,血管体征及临床意义(二)理解:. 正常心尖搏动及影响心尖搏动的生理及病理因素. 第三心音与舒张期奔马律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及临床意义. 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的特点(三)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学时分配:学时第六章腹部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腥部检查的内容简介,方法及顺序,了解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二)理解:腹部检查的常见体征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三)了解: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学时分配:学时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目的要求掌握:脊柱,四肢检查的方法及其正常状态,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学时分配:学时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目的要求:(一) 掌握:各种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二)了解:神经系统的检查内容(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植物神经功能与神经反射)及检查方法学时分配:学时第三篇病历书写目的要求:(一) 掌握: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全面,真实可靠,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文词通顺,字全规范.言简意明,而又符合实际的住院病历(二)理解: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三)了解:了解病历对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及医疗纠纷等的重要意义学时分配:学时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目的要求(一) 掌握:标本收集和保存的注意事项。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诊断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探讨,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课程目标诊断学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临床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技巧,学会合理运用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辅助诊断手段。
同时,还应具备分析和解释临床检查结果的能力,形成科学、准确的诊断结论。
二、教学内容1.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介绍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帮助学生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有系统地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而有序的体格检查,以获取更多的体征线索。
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介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症、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
4. 临床推理和鉴别诊断:培养学生进行临床推理的能力,通过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建立初步诊断和进行鉴别诊断。
5. 诊断技能培养:通过病例分析和模拟临床操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提高他们对临床情况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和交流。
2. 病例分析: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病例,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推理和诊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思维。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如体格检查技巧的训练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与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临床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一、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同培养方案总则。
结合本专业特点,特别提出以下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临床检验的常规检查项目、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熟悉各类自动化仪器的性能、使用、维护、保养和有关的计算机知识。
能够做好实习医师的带教工作,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一、学习年限学制3年,完成全部培养内容并达到要求,可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二、学位课程硕士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15至18.5学分,总门数不少于6门。
1.公共必修课:3学分,同培养方案总则。
2.专业课: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专业课考试。
(1)自学参考书及有关文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今日临床检验学》、《当代血液分析技术与临床》、《临床化学诊断方法大全》、《临床微生物手册》(美国、第六版)。
(2)专题讲座:参加本学科专业的专题讲座,题目附后。
3.专业基础课:至少两门,必须修满3-5学分。
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选修。
三、临床能力训练本阶段为二级学科基础训练,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科室。
研究生通过培训,掌握本专业基本实验诊断、方法和技术,内科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教学等技能。
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医德。
培训方法为在检验科范围内轮转,并参加相关科室的专业查房和科巡诊。
1.轮转安排:轮转专业:临床常规检查6个月(门诊3个月,病房3个月),临床化学检验6个月,临床免疫学检验6个月,临床血液学检验7个月(包括输血1个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6个月,急诊检验3个月,机动2个月。
选择参加专业查房和巡诊的科室为内科、儿科、传染科。
必要时可结合与检验项目有关的科室参加查房。
三年共要求参加查房20次,参加科巡诊4次。
2.轮转要求:[临检专业](1)学习项目:①要求掌握:·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抗凝(毛细血管、静脉采血技术、不同抗凝剂的选择)。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8 年制)课程编号:14037401 学分:7.5 总学时:103 学时大纲执笔人:戚秀卿、宋浩明、刘琦大纲审核人:戚秀卿一、课程性质与目的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开设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方法技巧和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为103 学时。
二、面向专业临床医学等专业。
三、课程基本要求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逐步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和良好的问诊技巧,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问诊。
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掌握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图形分析。
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
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正确、字体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的病历,并能作清楚、流畅的口头报告。
(一)症状学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鉴别诊断及问诊要点掌握询问常见症状的方法,通过分析症状的个性及其伴随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
(二)问诊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
熟悉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三)体格检查1、掌握视、触、叩、听、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
2、掌握一般检查各项内容的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3、学习头、颈部各器官的检查方法与顺序,认识正常状态,掌握常见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了解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
4、学习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检查方法在胸廓和肺部的正确应用,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21页)《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8学时讲课学时:75学时实习学时:32学时学分:6学分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医学眼视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法医学专业诊断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基本要求45学时理论讲授和32学时见习学习。
通过专业理论和见习实践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理论课和自学的学习,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通过见习课的学习,学会并掌握或熟悉基本技能的操作方法。
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临床典型病例示教及学生互帮互学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由于学时教少,有部分需要熟悉或了解的内容必须由学生自学完成。
因此,教师应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应加强学习主动性,以使检体诊断学的课程教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检体诊断学为学期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期末考试。
考试内容:(1)理论笔试,卷面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70%;(2)课堂纪律及平时成绩30分,占总成绩的30%。
检体诊断教学时间安排问诊、病历书写、诊断方法 1 4 6心电图12 5 17合计45 32 77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阐述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
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努力学习,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打下基础。
(企业诊断)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一、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同培养方案总则。
结合本专业特点,特别提出以下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临床检验的常规检查项目、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熟悉各类自动化仪器的性能、使用、维护、保养和有关的计算机知识。
能够做好实习医师的带教工作,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一、学习年限学制3年,完成全部培养内容且达到要求,可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二、学位课程硕士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15至18.5学分,总门数不少于6门。
1.公共必修课:3学分,同培养方案总则。
2.专业课:以自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专业课考试。
(1)自学参考书及有关文献:《全国临床检验作业指导书》(第二版)、《今日临床检验学》、《当代血液分析技术和临床》、《临床化学诊断方法大全》、《临床微生物手册》(美国、第六版)。
(2)专题讲座:参加本学科专业的专题讲座,题目附后。
3.专业基础课:至少俩门,必须修满3-5学分。
从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选修。
三、临床能力训练本阶段为二级学科基础训练,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关联科室。
研究生通过培训,掌握本专业基本实验诊断、方法和技术,内科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教学等技能。
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医德。
培训方法为于检验科范围内轮转,且参加关联科室的专业查房和科巡诊。
1.轮转安排:轮转专业:临床常规检查6个月(门诊3个月,病房3个月),临床化学检验6个月,临床免疫学检验6个月,临床血液学检验7个月(包括输血1个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6个月,急诊检验3个月,机动2个月。
选择参加专业查房和巡诊的科室为内科、儿科、传染科。
必要时可结合和检验项目有关的科室参加查房。
三年共要求参加查房20次,参加科巡诊4次。
(企业诊断)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属性:必修2.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3.学时:总学时40,理论学时20,实验学时20。
4.实验应开学期:第6学期5.先修课程:家畜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等壹、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课是在学习临床诊断理论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壹个实践性环节,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性的实验,加深对临床诊断理论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实地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诊断仪器的使用能力、实验资料或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目的和基本要求本实验课配合理论教学,通过实验从实践中进壹步学习,掌握和运用学过的临床检查方法及症状鉴别诊断知识,初步具备对畜禽的群发病和多发病进行诊断、采取综合措施的能力。
学生必须完成的基本要求:实验准备;能利用各种检查方法熟练对动物各系统进行检查;能熟练对血、粪及尿进行常规检查;能利用各种治疗方法对动物进行治疗;整理及分析实验资料或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方法考核方式:考查;实验成绩评分办法或标准:出勤、课堂纪律、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等。
四、实验项目壹览表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项目壹览表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12345678910临床常见的几种诊疗器械超声诊断(壹)超声诊断(二)粪便的检验(壹)粪便的检验(二)血液检查(壹)血液检查(二)血液检查(三)尿液的检验(壹)尿液的检验(二)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动物医学2222222222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习壹临床常见的几种诊疗器械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几种诊疗器械且了解其在临床上的用途;掌握操作中的注意事项;2、实验内容或原理乳导管、穿刺针、三棱针、三用套管针、听诊器、叩诊器、阴道扩张器及电池式照明器、胃导管及漏斗、灌药瓶、耳夹子、金属注射器(拆卸、消毒和安装)、连续注射器、血球分类记数仪3、需用的仪器和试剂无4、实验步骤无5、教学方式讲授及示范为主6、考核要求以出勤、听课表现、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为主要考核内容。
《诊断学》( Diagnostics)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总学时:82学时学时分配:大课讲授82学时,课间见习和临床见习24学时。
适用专业:适用于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专业、临床病理专业、临床药理专业;四年制药学专业。
课程类型:考试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诊断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七年制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大纲是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诊断学》(第七版)而制定的。
《诊断学》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的桥梁学科,也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更是毕业后医学生取得临床医师资格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检体诊断学》是《诊断学》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主要论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讲解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巧;教授如何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方法去识别和判断疾病、揭示其本质,以获得正确的临床诊断,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检体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医疗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通过对学生诊断思维和诊查技术的训练,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诊断思维程序,不断丰富学生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应用。
同时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爱伤观点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基本任务是重点讲授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诊断思维和病历书写等内容,其它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最终要求学生能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并学会问诊的方法与技巧;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规范化检查手法,掌握典型体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了解心电图各波图形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各波的测量方法 ; 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表现;了解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使用)Ⅰ前言诊断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但它的内容以及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都更偏向为一门临床课。
重点内容包括:问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
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学习诊断学的要求:学会问诊、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
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熟悉实验诊断讲授内容的基本理论,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
熟悉心电图各波段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段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培养有高素质的高级护理人才。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
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62学时,其中总论3学时,症状学11学时,检体诊断22学时,实验诊断18学时,心电图检查8学时。
四教材:《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陈文彬,6版,2004年。
Ⅱ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诊断学是阐述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8年制)课程编号: 14037401 学分: 7.5 总学时:103 学时大纲执笔人:戚秀卿、宋浩明、刘琦大纲审核人:戚秀卿一、课程性质与目的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开设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方法技巧和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为103学时。
二、面向专业临床医学等专业。
三、课程基本要求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逐步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和良好的问诊技巧,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问诊。
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掌握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图形分析。
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
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正确、字体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的病历,并能作清楚、流畅的口头报告。
(一)症状学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鉴别诊断及问诊要点。
掌握询问常见症状的方法,通过分析症状的个性及其伴随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
(二)问诊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
熟悉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三)体格检查1、掌握视、触、叩、听、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
2、掌握一般检查各项内容的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3、学习头、颈部各器官的检查方法与顺序,认识正常状态,掌握常见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了解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
4、学习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检查方法在胸廓和肺部的正确应用,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廓和肺部体检的基本内容,识别肺部正常体征,掌握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产生机制、临床意义。
了解乳腺的检查方法、顺序、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
了解呼吸系统某些特殊的体检方法。
熟悉呼吸系统常见异常发现及其鉴别。
学习询问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5、学习心脏的检查方法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掌握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震颤、心脏浊音界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掌握S、1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鉴别要点。
掌握心音变化、额外心音的概念、特点及S2临床意义。
掌握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听诊要点、鉴别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机制、特点、临床意义及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熟悉脉搏、血压、血管杂音、周围血管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循环系统某些特殊的体检方法。
熟悉循环系统常见异常发现及其鉴别。
学习询问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的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6、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掌握腹部视、触(重点为肝、脾、胆囊、肾触诊)、叩、听诊检查方法。
掌握压痛、反跳痛、腹部肿块、腹水(移动性浊音、液波震颤)、振水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腹部某些特殊的体检方法。
熟悉腹部常见异常发现及其鉴别。
学习询问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的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7、熟悉肛门、直肠检查的方法与临床意义。
8、熟悉脊柱、四肢、关节的检查方法、病理改变及临床意义。
9、熟悉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颅神经、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0、掌握全身体检的基本要求、检查纲要。
熟悉特殊情况、老年人体格检查特点。
(四)器械检查1、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掌握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掌握心电图分析方法和步骤并写出心电图报告。
了解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2、熟悉肺容积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通气功能障碍、换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常用检查指标。
了解肺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熟悉血气分析各项常用指标的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了解内镜检查的基本原理。
熟悉内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
(五)病历书写了解病历书写的重要意义。
掌握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能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规范、表述准确、用词恰当、字迹工整、书写全面的住院病历。
(六)如何进行临床诊断1、熟悉诊断疾病的步骤,逐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2、熟悉临床诊断的种类、掌握临床综合诊断内容和格式。
四、见习基本要求(一)诊断技能实践中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模仿-操作-熟练的规律进行,以期达到掌握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见习时态度应认真、严肃。
在老师示教下,学生相互间在自己身上反复操作,手法熟练后再接触病人。
病史和体检等记录必须真实、详细、字迹工整。
(三)进入医院应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穿戴白大衣,随身携带听诊器等检测工具。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病人时需态度和蔼,按序进行,切忌粗乱,避免遗漏,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
(四)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问诊,深入理解患者的主诉和病史。
(五)能用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有序的体格检查。
(六)熟悉心电图机操作,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的图形分析。
(七)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规范、符合要求的住院病历。
五、课程基本内容绪论1、临床诊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临床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临床诊断学发展简史。
4、临床诊断学的发展方向。
5、临床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一)症状学(部分内容自学)症状和体征(定义)症状学(概念)1、发热(1)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2)病因与分类(3)发生机制(4)临床表现(5)热型及临床意义(6)伴随症状和体征(7)问诊要点2、头痛(1)病因(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3、水肿(1)发生机制(2)临床表现(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1)肥胖的测量(2)病因与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5、消瘦(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3)问诊要点6、贫血(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7、皮肤粘膜出血(1)病因与发生机制(2)临床表现(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8、咳嗽与咳痰(1)病因与发生机制(2)临床表现(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9、咯血(1)病因与发生机制(2)临床表现(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1)病因与发生机制(2)临床表现(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11、呼吸困难(1)病因与发生机制(2)临床表现(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12、发绀(1)发生机制(2)病因(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13、心悸(1)病因(2)发生机制(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14、恶心与呕吐(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15、咽下困难(1)病因与分类(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16、消化不良(1)病因(2)分类(3)临床表现(4)问诊要点17、腹痛(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18、呕血(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19、便血(1)病因(2)临床表现(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20、腹泻(1)常见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21、便秘(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22、黄疸(1)胆红素的正常代谢(2)分类(3)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和体征(5)特殊检查(6)问诊要点23、血尿(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24、尿频、尿痛与尿急(1)病因与发生机制(2)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3)问诊要点25、少尿、无尿与多尿(1)病因与发生机制(2)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3)问诊要点26、尿失禁(1)病因与发生机制(2)临床症状与伴随症状(3)问诊要点27、排尿困难(1)病因与发生机制(2)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3)问诊要点28、腰背痛(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29、关节痛(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30、眩晕(1)发生机制(2)病因与临床表现(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31、晕厥(1)病因(2)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3)伴随症状(4)问诊要点32、抽搐与惊厥(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33、意识障碍(1)病因(2)发生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二)问诊 (部分内容自学)1、问诊的重要性和医德要求2、问诊的内容3、问诊的方法与技巧4、问诊示范5、问诊记录举例6、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7、重点问诊的方法8、问诊内容与问诊方法的评估(三)体格检查 (部分内容自学)1、基本检查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2、一般检查(1)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生命征、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精神状态、语调与语态、面容与表情、体位、姿势、步态。
(2)皮肤:颜色、湿度、弹性、皮疹、脱屑、皮下出血、蜘蛛痣与肝掌、水肿、皮下结节、溃疡与糜烂、瘢痕、毛发。
(3)淋巴结:正常表浅淋巴结、淋巴结的检查、临床常见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与特点。
(4)某些特殊检查方法(5)一般检查中某些异常发现及其鉴别3、头部(1)头发和头皮(2)头颅、(3)颜面及其器官(眼、耳、鼻、口、腮腺)(4)头部某些特殊检查方法(5)头部检查中某些异常发现及其鉴别4、颈部外形与分区、姿势与运动、皮肤与包块、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1)胸部的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肺和胸膜的体表投影。
(2)胸壁、胸廓和乳房(3)某些特殊的体检手法(4)胸部体检中某些异常发现及其鉴别(5)肺和胸膜:①视诊: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律和幅度。
②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③叩诊:叩诊方法、影响叩诊音的因素、叩诊音的分类、正常胸部叩诊音、肺界的叩诊、异常胸部叩诊音。
④听诊: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语音共振、胸膜摩擦音。
(6)呼吸系统某些特殊的体检手法(7)呼吸系统异常发现及其鉴别:①肺实变②肺气肿③肺不张④胸腔积液⑤气胸(8)心脏检查①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②触诊: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③叩诊:叩诊方法、叩诊顺序、正常心浊音界、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心浊音界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④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