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7
中国翻译史·概论第一讲(2012.9.6)一、学习中国翻译史的目的和意义1.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历程2.了解我国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往过程3.认识到翻译对文化进步的重要作用4.学习先哲,做一个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二、中国翻译史要学习些什么◆翻译史料:什么时候,什么人,翻译了什么著作,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思想(翻译理论)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分析史料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呢?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必须先有一本“历史账”,对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比较清楚◆“设身处地”“穿越”到历史情境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史料四、中国翻译史的大致分期一般而言,我们把我国的翻译史分为5个时期,称之为“翻译的五个高潮”。
【对于每个翻译高潮,我们都应该提出并解决如下问题:这个时期的翻译家有哪些?各自有些什么贡献?出现这样的翻译现象的历史机缘是什么】1.由汉代到唐宋的上千年的佛经翻译【支谦、道安、鸠摩罗什、昙无谶、法显、谢灵运、真谛、彦琮、慧远、玄奘、不空】2.明清交替之际的科技翻译【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熊三拔、李之藻等】3.清末民初的文学和科技翻译【李善兰、华蘅芳、傅兰雅、林纾、严复、梁启超等】4.民国时期的翻译【鲁迅、赵元任、朱生豪、林语堂】5.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傅雷、钱钟书、杨绛】五、参考资料(略)第二讲(2012.9.13)一、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册府元龟·外臣部·鞮(di2)译》记载,周时有越裳国“以三相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这是对翻译官的不同称呼。
后翻译之职,又称“象寄”“象胥”“鞮译”。
又因“夷语与中国相反”,古文把夷语称为“反舌”,而译官又叫“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