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
- 格式:pptx
- 大小:934.03 KB
- 文档页数:95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人宰吴县杜荀鹤海涨①兵荒后,为官合动情。
字人②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
惟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注】①“海涨”即沧海横流为患,比喻社会的动乱。
②“字人”即抚养人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连年兵荒马乱之后,做官就更应该考虑到人民的疾苦,这是诗人对去吴县当县令的友人的告诫。
B.颔联两句中诗人为友人指出了抚养人民的办法,认为没有什么特异的办法,为官清正廉洁才是最好的。
C.尾联照应诗题,点明送别,并在送别之际祝福友人像古代的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D.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离愁别恨、愤慨于仕宦不遇等消极情调,表达了时时不忘“济世救物”的诗旨。
(2)诗的颈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
那么,为了对诗歌鉴赏有更深的了解,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教版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讲评,进一步巩固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提高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及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评,进一步明确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接受古代诗歌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明确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本专题共6课时。
其中讲读课4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教学过程第1课时考纲考点解析【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 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考点透析】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在科学著作的精美片段中散发出智慧光彩。
我在此整理了高三高考语文诗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高三高考语文诗歌11、咏柳?/?柳枝词贺知章?〔唐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2、临江仙·寒柳纳兰性德?〔清代〕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冬日的积雪冰层、严寒的风所摧残了,五更时这株柳树只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无论柳树稀疏还是繁茂,都把自己的光芒给了它。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特别是在这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如今斯人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3、咏柳曾巩?〔宋代〕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21、兰陵王·柳周邦彦?〔宋代〕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高》含答案
27.(2021秋·浙江·高三学业考试)下列对《登高》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联选取天、风、沙、渚、猿啸、鸟飞等多个意象,描写秋日登高见闻。
B.颔联“萧萧”“滚滚”描摹形象,“无边”“不尽”时空交融,境界阔远。
C.颈联触景生情,抒写诗人虽漂泊他乡、老病孤苦仍不失豪迈慷慨之情。
D.尾联承接五六两句,诗人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忧世伤时,悲愁难以排遣。
参考答案:
2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的能力。
C.“仍不失豪迈慷慨之情”错误,颈联通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词写出作者远隔万里
常年在外漂泊的孤独惆怅之感,以及年过半百、体弱多病、无人陪伴的孤苦凄凉之情,但无豪迈慷慨之情。
故选C。
诗歌鉴赏
【课前预习2】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愁苦与无奈。
(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课后巩固1】
一、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
(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
二、“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课后巩固2】
二、“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同时烘托出了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岳阳楼》含答案
(2021·福建·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8.颔联写出了洞庭湖自然景象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29.请简要概括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28.水势浩瀚、宏奇伟丽。
29.尾联写到当时天下兵荒马乱,而作者自己昔日远大抱负已成泡影,不禁老泪纵横。
表达了作者伤时忧世(或忧国忧民)的感情。
【解析】2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气势磅礴恢宏。
颔联写出了洞庭湖自然景象水势浩瀚、宏奇伟丽的特点。
29.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表达了作者心系国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滁洲西涧》含答案
(2021·广东·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0.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31.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30.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31.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解析】30.本题考查诗人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从诗歌中的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可知,“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对幽草的喜爱和恬淡的胸怀。
其中“怜”字最能体现此情,是直接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
句意是: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
3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描写的作用和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
意象就是有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在这里春潮、雨、野渡、舟自横等都是意象。
诗歌的意境要注意分析景物的特点。
“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野渡”给人一种孤寂之感,用“无人”说明渡口的“野”。
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
第三问诗歌的情感通过关键词语“无人”“自横”看出作者的恬淡胸襟。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及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园作(唐)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①,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②,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③。
【注】①三径:原指庭中小路,引申为隐士居住之所。
②金马门:汉代宫门。
汉武帝时,曾命学士东方朔、主父偃等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
③扬雄:汉代学者,善作赋。
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
(1)本诗前四句暗引________的典故,描写作者过着一种________的生活。
(2)本诗题目的《田园作》,内容却反其道而行之。
请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孟浩然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②蓬阁:指秘书省。
③扬云: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案例分析实例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语言艺术的精髓。
通过对于诗歌的鉴赏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美学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高中生常见的语文课内诗歌进行案例分析,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案例一:《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王之涣所作,描述了登上鹳雀楼后的景色及心情。
《登鹳雀楼》中呈现了作者眼前的壮丽景色,却透露出王之涣内心的种种感慨。
第一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出瑰丽的自然景观,而第二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隐含着人们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从形式上看,诗歌采用律诗的格式,充分表达了王之涣对山水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追求的热忱。
案例二:《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通过写一位在静夜深思的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静夜思》细腻地刻画了一位流亡异乡的人,正值初秋、夜幕降临时,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首句“床前明月光”的意象直观地展示了深夜的景象,而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很好地揭示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使人们感受到离乡背井的辛酸与彷徨,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案例三:《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写草原送别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思念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其别开生面的写作方式和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诸多读者。
它通过描绘古原的风光、草原上奔驰的骏马以及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友人离去的感伤之情。
诗中不仅充满了对友情的怀念,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敬。
诗歌中融入了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和哲理思考,通过多种手法创造出诗人独特的韵味。
案例四:《登陆沙·醉寒轩》-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豪放派词作,以辽阔广袤的河山和豪情壮志的倾吐描绘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登陆沙·醉寒轩》以其豪放派的风格,展示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对乡土乡愁的深沉情感。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辽阔,词中充斥着豪情万丈的情感表达。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对于高中语文中最重要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诗歌鉴赏题,高考中也是必考的一个题型。
那么有哪些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模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1.看背景了解了诗人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2.看体裁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3.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4.看意象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
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三)答题的要求1.符合题目的要求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四)答题的角度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五)答题的格式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陇西行》含答案(2021·广东·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①边骨,犹是春闺②梦里人!注:①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
②春闺:一作“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34.诗中的“丧”字用得好,说说它有何表达效果。
35.诗的最后两句构思或写法新奇,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34.“丧”字,照应前面的“誓扫”“不顾”,是全部死亡的意思,足见战斗的激烈与伤亡的惨重,同时也表现了唐军将士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35.①用“可怜”承接上句,道出悲凉的情感;用“犹是”荡开一笔,另辟新境,表达出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可谓构思之新奇。
②把“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联系起来对照描写,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虚实相生,用意工妙,写法新奇。
③用对比手法,战死的丈夫与不知情的妻子形成对比,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急盼丈夫归来团聚,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炼字的能力。
首先找到“丧”所在的诗句,理解“丧”的意思。
“五千貂锦丧胡尘”意思是“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丧”意思是“丧身”“战死”。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丧”的表达效果。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这两句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丧”展示的是作战的结果,这和前一句中的“誓扫”、“不顾”形成呼应,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同时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诗句中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句构思或写法新奇,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首先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意思是“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朱熹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固随处弄潺溪⑦。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③底处:何处。
④擘开:冲开。
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
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新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阙题》含答案(2022·山西太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阙题①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题,即缺题,原诗题缺失。
①每:每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山路伸展到白云深处,春光宛若融入青溪,天地一体,给人以仙境之感。
B.颔联描写的是落花时节,花香也随流水而去,一种流水无情的伤感溢于言表。
C.前两联句句写景却处处“有人”,人在山路,远闻花香,给人以景物之外的遐想。
D.尾联写穿过柳荫的清幽光辉映照着衣裳,烘托出一个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
15.颈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结合这一联谈谈你对“闲”字的理解。
【答案】14.B15.结构:过渡作用。
由外到内,由自然环境过渡到居住和读书的环境。
含义:一方面表示家居环境清静,无人相扰;另一方面因为“闲门”面朝山路,也在暗示热爱自然的情趣。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一种流水无情的伤感溢于言表”分析错误。
颔联“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意思是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表现出了环境的清幽可人,并没有伤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结构及炼字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
颈联前写自然环境,如“道”“清溪”“落花”“流水”,突出了户外的优美清幽的特点,颈联中“闲门”“读书堂”是写住处在“山路”“深柳”这样的环境中,尾联“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意思是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综上可见,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外到内,由自然环境过渡到居住和读书的环境。
关于“闲”字。
颈联“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中“山路”是“道由白云尽”,可见所写的这座别墅,处在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环境清幽可人。
由此可见“闲”字体现在环境清幽,无人相扰。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一)——意象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
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
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1/ 18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准确理解修饰词。
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
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含答案(2022·江西上饶·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①。
【注】①海西头:指扬州。
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日暮、山深、猿啼、江流,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
B.颔联语势趋向自然平缓,写风缓吹轻拂,明月照耀着沧江中的一叶孤舟。
C.尾联写诗人情绪强烈,内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幻想热泪随大海飘向友人。
D.全诗写景兼抒情,两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
15.结合诗题,说说本诗前四句和后四句各侧重写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案】14.B15.①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或“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
①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月夜宿孤舟,热泪横流,诗人向友人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
【解析】14.本题考查学分析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B.“风缓吹轻拂”错误,由上联语境可知,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如同江水。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
首联“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哀猿愁啼,环境清寥,使人情绪黯淡、低沉。
次句写沧江急流,给人以不平静之感。
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写风吹叶鸣,月照孤舟,给人孤寂、动荡之感。
所以,诗的前四句侧重描写作者“宿桐庐江”时所见凄迷孤寂之景,以此营造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颈联“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交代了诗人夜宿江边时孤寂哀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