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地上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静夜思》[唐]李白《静夜思》唐/ 李白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文译:看到床前面的月光,怀疑好像是地上面结了霜。
抬头望见山上空的月亮,低头思念起了家乡。
欣赏:全诗白描,实物只有床、月光、山月,虚拟的还有霜和故乡,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动作也只有看、望、举头、低头、思,包含近(看)远(望)、高(举头)低(头),最后突出思故乡的主题,通俗明白,紧扣题目。
没有任何声音,体现静字;近看月光、远望山月,说明夜字;思故乡,明确点题,归结到思字。
日常景色,不俗比喻,平常动作,俯仰之间,思绪万千,诗人见月,月照故乡,永恒思乡主题,人之常情。
月、头两字故意重复,说明在强调。
好诗似曾相识,就像宝玉黛玉初见,都眼熟面善旧相识,久别重逢一样,道出心底原就蕴藏着的情感。
此诗句是从晋《子夜四时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化出。
细释:李白这首脍炙人口、原汁原味的原作原创诗,可惜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知道的是明朝的修改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为什么原作不被重视熟悉,而修改版本却广为流传呢?说来话长,主要是版本问题,校勘时详述。
还有,对最平常的床字,居然有六种解释,也是常人所不了解的,简述如下:一是平常之义,睡具。
二是井栏。
也有井上木栏、围栏、辘轳底座等说法。
三是井台。
据学者程实考证,并有论文发表。
四是床即窗的通假字。
五是凳、几、榻、胡床等,总称坐具。
马未都等认为是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
六是檐廊台基,是床的繁体字——牀的本意,日韩字典里有此释项。
到底哪个解释是真的,只能问李白去,有些困惑吧,请你自己选择吧。
还有,疑是解释为若是、好像是,其实就是怀疑释项的延伸,都可以解释通。
另外,本诗是古诗,不是格律诗,不讲究平仄,但是声圆韵整,朗朗上口,应该归入乐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因其诗题自拟,归类到新乐府辞。
蘅塘退士分类错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将其纠正过来了。
静夜思平仄标注原始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古韵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注:霜『七阳平声』今韵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原始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韵平仄:仄平通平仄,平平通仄平。
注:乡『七阳平声』今韵平仄:仄平通平仄,平平平仄平。
《静夜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在静谧的月夜中,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在寂静的夜晚,月光洒满了大地,一切都沉浸在这片宁静之中。
诗的前两句,诗人巧妙地描述了在外地客居时的一刹那产生的错觉,仿佛自己还在家乡,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诗的后两句则通过细腻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进一步深化了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动作和神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仿佛在月光下看到了家乡的景象,那些熟悉的景色、那些温馨的画面,都一一浮现在眼前。
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渴望和向往,希望自己能够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感受那份亲切和温暖。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刻画出一个醉人的秋夜景象,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了秋天的韵味和魅力。
同时,诗人也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他的思乡之情,就像秋夜的月光一样,纯净而深沉,让人感受到一份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思乡之情的丰富内心世界。
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秋夜的美景和宁静。
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秋天和思乡的情感,同时也能够领略到诗歌的美妙和魅力。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译⽂] 床前洒满了明洁的⽉光,好象地上下了层⽩霜。
抬头仰望空中的明⽉,低下头思念我的故乡。
[出典] 李⽩《静夜思》注:1、《静夜思》李⽩明代版本(常见版本)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牀前看⽉光,疑是地上霜; 牀前看⽉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低头思故乡。
2、注释:“疑”:好似。
“床”的释义 1)指井台,这是⽬前认同度较⾼的⼀种解释。
参考资料:《新课堂作⽂》。
已经有学者撰⽂考证过。
退休教师重解李⽩“床前明⽉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2)魏明伦表⽰,《静夜思》家喻户晓,但研究者对这⾸诗却⼀直争论不休,焦点就集中在“床前明⽉光”的“床”上。
有的认为“床”应作坐具解释,有的认为“床”应作睡眠之床,学者认为“床”应作井栏解。
其实,《静夜思》中的“床”确为井栏,⽽且“井”这⼀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意象。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井是⽊结构⽔井。
古代井栏有数⽶⾼,成⽅框形围住井⼝,防⽌⼈跌⼊井内,这⽅框形既像四堵墙,⼜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床”即“窗”的通假字。
4)驳以上观点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雅·斯⼲》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5)马未都先⽣提出观点: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板凳,但⼈所坐的⾯⾮⽊板,⽽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物理原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来自李白的《静夜思》。
从物理原理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诗,可以从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来理解。
1.光的传播:夜晚明月的光线从月亮上发出,经过大气中的散射和吸收,最终到达地球上。
光线是一种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表现为波动特性,也可以表现为粒子特性。
2.地上霜:在夜晚的寒冷条件下,地表温度往往较低,当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地面时,会冷凝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形成霜冻。
地上的霜就是由冷凝的水分或水蒸气冻结而成的。
诗中的“明月光”指的是月光照射到地面上的光线。
由于月光是通过大气传播到地球上的,光线在经过大气中的散射和折射时,可能会发生波长变化或弯曲。
所以诗中的“明月光”照射到地面上时,可能会有像霜一样的效果,产生了一种视觉上的幻觉,使人觉得地上仿佛有一层霜。
以上是从物理原理的角度来解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的含义。
然而,这句诗更多的是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寂静和自然景观的感受,具有诗歌的艺术性和抒情性。
古诗描写月亮的诗句翻译赏析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22首与描写月亮的诗句有关的古诗,整理后列表如下:《静夜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句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句如下:绿水净素月,明月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翻译】秋浦的夜色浓了,明晃晃的月亮照着静悄悄的大地,到处一片静谧。
冶炼厂的炉火燃起来了,火星四射,浓烟滚滚,照亮了天和地,给沉寂的夜色重重涂抹了一层红色的颜料。
红彤彤的炉火映红了人们的脸,趁着月色,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歌唱打破了夜色的幽静和神秘的氛围,也震荡着寒冷的水面。
《宿建德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其全文诗句如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翻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望月怀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全文诗句如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翻译】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玉阶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句如下: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翻译】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
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暮江吟》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
其全文诗句如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翻译】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唐诗三百首李白诗人档案:李白(701年—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译文】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2、《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3、《古朗月行》(节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释】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4、《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秋浦:在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西南。
唐时是著名产铜、银的地方。
缘:因为。
秋霜:秋天的白霜,这里用来形容白发。
似个:这个。
【译文】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
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
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5、《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释】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县南面。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佯:假装【译文】若耶溪有一个采莲的女子,看见客人来了便唱着歌儿回返。
唱着笑着进入了荷花丛里,还假装害羞不肯出来。
6、《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恐怕。
惊:惊吓。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键入文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真实含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流传千古、妇孺能诵的《静夜思》,其动人之处,在于平淡自然、意象真切、蕴意绵绵,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韵铿锵。
不少人在儿童时代就能背诵如流。
历来读书人无不赞赏这首信口而成、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佳作。
毛泽东在圈评《唐诗三百首》时,对李白此诗,打上了三个大圈,称赞不已。
可是,很多年来,对于如此简单的二十字诗,却出现了两处误解,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到诗中的含义和李白所处的境况,即李白何时、何地“思乡”。
绝大部分人只是望文生义,把“床前”的“床”误认为是“寝卧之床”,将“疑是”的“疑”误解为“怀疑”。
其实,李白此诗所说的“床”,是指“井栏”、“井垣”;“疑是”的“疑”是“比拟”、“比喻”之词,应该解释为“拟似”而不是“怀疑”。
“床前明月光”的诗境是秋夜月明之下筑有水井的庭院,而不是抒写汉唐人席地而居的室内起居中的感受。
李白诗集,宋代才见版刻,清中叶乾隆以后,尤其是《唐诗三百首》流行之后,《静夜思》广为流传。
但因为后人远离汉唐人的室内生活制度,不熟悉当时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透过它很难看到庭院的事物或感受这些事物,以致注家都误释为“床”。
专家考证,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727 年),地点在今湖北安陆,李白置身在秋夜朗月下的水井边上,举头望明月,而非床前望明月。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
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
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床作井栏、井垣解,自古有之。
《古乐府·淮南王篇》有句:“后园凿井银作床。
”李商隐在《富平侯》诗中有句:“不惜金弹飞林外,更筑银床在井头。
”杜甫亦有诗句:“露井冻银床。
”这些诗句,“床”与“井”连在一起,就很清楚地表明这些“床”即为井栏。
1。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静夜思》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静夜思》原文翻译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三、《静夜思》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疑是地上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
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王世懋认为:“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怎样才算“自然”,
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
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疑是地上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疑是地上霜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
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