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44
经济法和民法的关系探析经济法和民法是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法律,两者具有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经济能够保持稳定。
经济法和民法对社会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作用,保障经济与法律之间更加地协调,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一、经济法和民法的关系(一)经济层面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盲目性,一旦经济运转过程失去控制,将会导致市场经济大幅度缩水,导致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严重时将会导致市场失去自我调控能力,引起金融危机。
为了防止上述问题发生,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保障市场经济能够稳定发展。
为此,经济法便应运而生,将法律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地调控。
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已经非常的完善,可以对市场经济进行科学有效地调控,可以起到良好的干预作用,避免市场经济出现紊乱。
民法主要是维护个人经济利益,保障个人在社会经济市场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个人的经济发展来带动整个市场的经济发展,保障个人在市场经济中能够有序发展。
由此可见,经济法和民法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可以保障市场经济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保护了个人的经济利益,避免个人在市场经营中造成经济损失。
(二)法律层面民法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管理方面,单独通过民法很难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地管理,不利于对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掌握。
通常情况下,民法可以对个人经济进行管理,但在整体方面却不具有调控能力,导致民法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为了对民法的局限性进行弥补,经济法可以对整体市场经济进行调控。
民法和经济法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弥补两者之间的不足之处,通过法律对市场经济进行规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方面,民法和经济法具有明确的分工,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各自起到作用。
例如:民法可以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以此来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法可以进行市场经济的干预与调控,使市场经济能够稳步发展,能够有效地避免经济问题的产生。
(1经济法:调整因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调控所产生的关系;维护宏观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
民法:规范民事、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在良好环境下自由从事的主体行为加以规范。
(2*法律属性不同:经济法:社会整体调整机制,以社会为本位,维护社会利益,承担的是社会责任。
民法:自我调节机制,以个体为本位,维护个体利益,意志自由。
*调整方法不同:经济法是强制性规范;民法是任意性规范。
2(1)联系:都借助于公权力。
经济法:调整因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调控所产生的关系;维护宏观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
行政法:调整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2)区别:*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的是具有平等关系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横向关系。
行政法调整的是地位不平等的行政管理活动,是纵向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不同:经济法的法律关系主体是经济活动主体,包括法人、自然人、其他组织、企业内部组织。
行政法的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管理相对人、经济活动主体(包括法人、自然人、其他组织)*调整方式不同:经济法着眼于经济体制,行为人负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
行政法着眼于行政体制,行为人负行政责任。
事义务的组织。
定义: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是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了足以让善意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表象,而与善意第三人签订的、由本人承担法律后果的代理行为。
成立条件:只能在代理人无代理权而从事代理行为的情况下发生。
相对人有合理的理由或事实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
相对人主观上是善意的、无过错的。
相对人与行为人之间的民事行为符合民事行为的有效要见。
5(1)投资人决定解散;(2)投资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无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决定放弃继承;(3)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清理,收回债务,偿还债务依法分配剩余财产的过程。
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的关系一、三者产生的历史背景首先来分析一下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样也许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它们的调整对象、调整目的等,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来比较三者关系。
1.商法10世纪,欧洲的一些庄园主手上已经聚集了一定的资本,而趋利性是资本的天性,这就促使了社会的分工和工厂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造就了商人阶级,此乃商法诞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2.民法民法起源于罗马法中的市民法。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3.经济法随着垄断、社会不平等和外部性等内生于自由竞争市场却又是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产生,人们认识到市场也会失灵。
民商法关注的是个体的效益,由于其基本内核的自我约束,无法进行太大的突破。
国家开始转变自己守夜人的角色,对经济格局作出统筹安排,对国民经济运行调控,对经济机制的有害因素进行排除。
经济法随之应运而生。
二、民法和商法的关系对于民法和商法关系无疑是法学界的一个热点,也涉及到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两种立法模式间的争议。
我个人倾向与民商分立,因为我认为民法和商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具体原因见下面的分析。
(一)、二者的区别第一、就调整对象而言,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其所关注的是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的平等和利益的平衡,公平是其首要原则。
而商法调整的是营利性主体在商业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商业流通经济关系,其所关注的是商事主体价值增值追求,营利是其首要特征。
第二、就性质而言,民法纯属私法,而商法除具有私法属性外,还具有公法的属性。
第三、就特点而言,民法一般属国内法,而商法除国内法外,还具有国际性特点。
第四、从法律责任制度上来讲,商法比民法要实行更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
第五、就法律适用和效力而言,商法是特别法,在适用顺序和效力上都优先于民法。
(二)、二者的联系1、从传统的法律划分上两者均属私法;2、就调整对象来说,两者在总体上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3、就法律原则来说,有些原则对两者均可适用;4、在诉讼制度上,商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基本上属于同一诉讼制度。
目录一、从经济法与民法的产生基础看....................................................................... 1 .二、从经济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看....................................................................... 3 .三、从经济法与民法的互动交融看....................................................................... 4 .论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摘要: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社会经济和法学共同发展的产物,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了它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正义观就不同于其他的部门法。
民法是调整作为民事主题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即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组织只有以民事主体的面目参与社会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才由民法调整。
经济法追求实质正义的实现。
而形式正义是民法追求的目标。
经济法和民法作为规制市场交易和经济运行的互补互动的重要法律部门,是社会主义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存在多个视角,而选取产生基础、调整对象、互动交融为切入点,能够充分揭示问题的实质。
关键词:经济法;民法;产生基础;调整对象;互动关于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一直是法学界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济法又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法和微观经济法,宏观经济法是指国家在调整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微观经济法是指国家调整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化,微观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之间的关系一、引言经济法、民商法和行政法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三大分支,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规范。
本文将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1. 定义经济法是指调整和规范经济活动的一门法律学科,主要涉及市场秩序、竞争规则、企业组织等方面;而民商法则是调整和规范个人和企业之间的民事关系的一门法律学科,主要涉及合同、财产权利等方面。
2. 相互依存尽管经济法和民商法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相互依存。
例如,在市场经济中,合同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基础,而合同又是民商法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市场秩序也需要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这就需要借助于经济法来实现。
3. 交叉影响此外,在实践中,经济活动常常涉及到多个领域的规范。
例如,在一个股权交易中,既需要考虑到企业组织的问题,也需要考虑到合同的问题。
因此,经济法和民商法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影响。
三、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1. 定义行政法是调整和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门法律学科,主要涉及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程序等方面;而经济法则是调整和规范经济活动的一门法律学科,主要涉及市场秩序、竞争规则、企业组织等方面。
2. 政府调控在市场经济中,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和调控市场。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税收政策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实现对市场的干预。
这就需要借助于经济法来确定税收规则,并借助于行政法来实现税收征收。
3. 经济活动监管此外,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还需要对企业进行监管。
例如,在某些领域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企业可能会出现垄断或者不正当竞争等问题。
这就需要借助于经济法来制定相应规则,并借助于行政法来实现监管。
四、民商法与行政法的关系1. 定义民商法是调整和规范个人和企业之间的民事关系的一门法律学科,主要涉及合同、财产权利等方面;而行政法则是调整和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门法律学科,主要涉及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程序等方面。
浅析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摘要】经济法与民法在法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关系。
本文首先从定义和概念入手,介绍了经济法与民法的基本特点和研究的必要性。
接着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点、区别、互补与约束关系,阐述了二者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现实需求,探讨了经济法与民法对社会发展、法律体系完善和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
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不仅对法律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持续推动有着重要作用,应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经济法、民法、关系、定义、概念、共同点、区别、互补关系、约束关系、发展趋势、重要性、完善作用、推动作用、社会发展、法律体系、法治建设1. 引言1.1 经济法与民法的定义经济法与民法是法律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分支,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经济法是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体系,主要涉及经济组织的设立、经营、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而民法则是调整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涉及人们的权利义务、民事行为、财产关系等方面。
从定义上看,经济法主要关注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而民法则更侧重于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经济法强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律规范,用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而民法则注重社会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保护个人权利,规范社会行为。
经济法与民法在定义上有所区别,但二者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经济法和民法在实践中相互融合、互相支持,共同构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为社会各方面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1.2 经济法与民法的概念经济法与民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领域,分别涉及到经济活动和个人关系。
经济法是指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秩序、产权制度、金融机构、合同法等内容。
而民法则是以保护个人合法权益为宗旨,调整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婚姻家庭关系等内容。
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经济法与民法都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部门,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这是由经济法和民法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1、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特点,在于它的平等性、私人性和自治性;强调意思自治;强调对所有市场主体都平等保护。
而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在干预、协调、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特点,在于它的管理性、公共性和干预性。
限制意思自治;强调对部分市场主体偏重保护。
2、两者的调整的方式不同民商法侧重从微观、从经济发展所需动力方面,通过保障自由交易、自由竞争以提高效率来促进人们的利益。
重视经济目标,国际通用,强调全球化,稳定性较强。
经济法侧重于从宏观利益协调方面减少社会经济震荡造成的破坏,从而提高效率来促进人们的利益。
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有国别特色,突出本土化,稳定性较弱。
3、两者的主体不同民法的主体主要是公民和法人,这两者都是私人;而经济法的主体是与国家调控关系有关的当事人,主要是国家经济监管机关,都是社会公共性机关。
民商法对其所规范的市场主体假设为平等、匀质的“经济人”;经济法对其所规范的市场主体假设为不平等、非匀质、各有具体个性的经济人兼社会人。
4、两者的构成要素不同民法包括物权法、债权法等;而经济法主要由市场监管法和宏观调控法构成。
5、两者的法律属性不同民法是一种典型的私法,它以私人为主体,以私权为本位,以意思自治为圭臬,是一种自主性调整机制的法;而经济法是一种以公法为主的法,它以社会为本位,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是一种社会整体调整机制的法。
6.两者的法律责任不同民法的责任形式多为民事责任,注重事后补偿性,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则是三者兼有。
法与民商法的关系为什么经济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一)法理依据:1、经济法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具备“共性”的,这共性就是“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与区别内容摘要: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是进行法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法学有很大的帮助。
经济法作为民法的延伸,两者在调整对象上有交叉联系,但是又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主体、法律属性和调整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经济法民法区别联系一、经济法与商法的定义经济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产物。
主要的调整对象为市场规制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所以简单来说经济法就是国家为了防治市场失灵从而对经济发展进行全局性干预而创造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按照百度百科上的定义:“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
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
”民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部门法,它源自与罗马私法。
民法强调市场主体的平等性、意思自治。
它调整的主要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门阀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总和。
”虽然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刑轻民”的思想,民法的真正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但是这并不影响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的迅猛发展。
中国还是坚持了最大限度的意思自治。
二、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一)、经济法是民法的发展与延伸经济法的联系是天生的,在经济法产生的时刻就决定了它与民法说不清,道不尽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民法是完全支持自由经济的法律,但是经济法则是支持国家干预的法律。
在世界经济危机出现时,市场的自我调节已经难以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大量的垄断企业的出现使社会经济面临崩坏。
“市场是一张无形的手”这个说法就遭到了质疑。
当时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虽然僵硬,但却受到经济危机的伤害较小。
这时国家干预则刚好可以弥补自由经济的不足。
资本主义国家吸收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干预”,打破垄断,创造出经济法。
对立统一的经济法与民法对立统一的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社会经济和法学共同发展的产物,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了它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正义观就不同于其他的部门法。
民法是调整作为民事主题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即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组织只有以民事主体的面目参与社会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才由民法调整。
经济法追求实质正义的实现,而形式正义是民法追求的目标。
经济法和民法作为规制市场交易和经济运行的互补互动的重要法律部门,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存在多个视角,如产生基础、调整对象、功能作用等,得出的一般结论就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主要是区别。
还有一些学者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得出二者之间是共存互动的关系,如西南政法大学李昌麒教授等。
笔者认为,经济法与民法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统一,首先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其内涵是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经济法与民法有互矛盾之处,但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相反,它们作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统一于同一个法律体系之中,并共同发挥独特的作用,以不同而有相互补充的形式实现法的价值。
具体来讲,经济法与民法的对立统一,体现在二者的利益观、公平观之中。
一、经济法与民法利益观之差异观,就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那么利益观就是指人们对利益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
利益,通俗来讲就是指“好处”;从本文由收集整理利益与法律的关系角度来讲,以利益为核心而形成的利益关系是法律为实现社会正义所需要调整的对象之一。
经济法在产生之初就以社会整体利益为价值取向,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