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苍白,伴皮肤紧绷,渗出,变色,淤瘢,或 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 疼痛,任何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药物的渗出。
V级 包括所有四级的表现和范围较大的伤口;包括大
部分肢体或者伤口非常深
➢ 静脉损伤液体药物外渗,引起血管四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 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 促进液体重吸收。 ➢ 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 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
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 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 左右。
➢ 硫酸镁湿敷:常用于静脉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是25 %
硫酸镁,分别用于多巴胺、化疗药物、高渗液、脑垂体后叶 素、氯化钙、氯化钾等药物外渗。硫酸镁遇冷后容易结晶, 对高渗性液体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因此只能用于血管通 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 发生外渗。
4. 技术因素
➢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 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 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 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 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 刺激症状,重者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如:化疗药、钙剂等 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疤痕挛缩关 节僵直,功能障碍等。
➢ 骨筋膜间隔综合症由于大量液体外渗,超过皮肤扩张限度, 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 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入骨筋膜间造成缺血水肿,最终造 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