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排水检查井间距、坡度及管径
- 格式:pdf
- 大小:393.01 KB
- 文档页数: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时间:2006-03-11 浏览次数:4449中国工程检测网: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达到防止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第1.0.3条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当地城镇(地区)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埋城镇、工业与农业之间,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第1.0.4条排水制度(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
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
第1.0.5条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与污泥处理和处置协调。
二、综合利用或合理处置污水和污泥。
三、与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洪水和雨水的排除系统协调。
四、接纳工业废水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
五、适当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工程效能。
第1.0.6条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和污泥的排放和利用,且其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
第1.0.7条工业废水管道接入城镇排水系统时,必须按废水水质接入相应的城镇排水管道,污水管道宜尽量减少出口,在接入城镇排水管道前宜设置检测设施。
第1.0.8条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鉴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1.0.9条排水工程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根据管理的需要,设备器材的质量和供应情况,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通过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主要工艺,应首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篇一: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GBJ 14-87)主编部门: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施行日期:1987 年 12 月 1 日关于发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通知计标〔1987〕666号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 546 号《关于印发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规范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由上海市建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 14-74(试行)已修订完毕,并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修订后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 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
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 14-74(试行)自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起废除。
本规范由上海市建委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我委基本建设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国家计划委员会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81)建设字第 546 号通知,由上海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主编,具体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会同设计、大专院校等有关单位,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 14-74(试行)修订而成。
原规范自一九七四年试行以来,规范管理组按统一计划,组织全国有关单位开展科研协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必要的科学试验研究工作。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在修订本规范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一步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和重点测试工作,认真总结了国内外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参考并借鉴了国外的有关标准和资料,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几经讨论修改,最后由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五个附录。
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增订了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以及污泥处理构筑物两章,立体交叉道路排水、渠道、生物膜法、供氧设施和污泥回流设施五节等内容;修改了暴雨强度公式统计方法和重现期的选用,排水管道最小设计流速、管径和坡度,生活污水水质指标,以及消化池等处理构筑物设计参数;删去了按湿度饱和差法推求暴雨强度公式、酸碱污水、含氰污水、含铬污水、混合池、反应池、生活污水养鱼和平板型表面机械曝气器等有关内容。
室外排水管道施工规范1管材选择与运输、保存1.1管材选择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采购;若设计没有规定时,应根据排水管道今后运行中管内污水的性质决定用何种管材。
所选用的管材,除了应考虑能满足防污水腐蚀外,还应从管道价格、安装施工简单,便于今后维修等方面进行统盘考虑。
1.2管材的运输与保存管节堆放场地宜平整、坚实,堆放时将管节垫稳,防止滚动;化学建材管节、管件贮存、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止管材变形的措施。
承插施工管道的橡胶圈贮存、运输,特别是长期贮存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以防止胶圈老化:1.2.1贮存的温度宜为-5〜30℃,存放位置不宜长期受紫外线光源照射,离热源距离应不小于lm;1.2.不得将橡胶圈与溶剂、易挥发物、油脂或对橡胶产生不良影响的物品放在一起。
2沟槽开挖与管道基础施工管道基础应根据管道材质、接口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对地基松软或不均匀沉降地段,管道基础应采取加固措施。
沟槽开挖时,管顶最小覆土深度除能满足设计需要外,还应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一般来说,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宜为:人行道下0.6m,车行道下0.7m。
人工开挖沟槽深度超过3米时,出于人员安全考虑,应按有关规范规定分层开挖;机械挖槽时,沟槽分层的深度可按机械性能确定。
开挖沟槽深度超过5米时,必须按深基坑开挖的有关规定,做沟槽开挖的专项施工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后方可施工。
3管道施工技术要点3.1施工方法的确定管道的施工方法,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下和地上建筑物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开槽、顶管或其它方法进行施工。
3.2管道安装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措施有利于保证管道的施工质量,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费用。
一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3.2.1管道安装前,宜将管节、管件按施工方案的要求摆放,摆放的位置应便于起吊及运送。
3.2.2起重机下管时,起重机架设的位置不得影响沟槽边坡的稳定;起重机在架空高压输电线路附近作业时,与线路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电业管理部门的规定,以确保人员安全。
雨水检查井距离规范篇一:检查井最大间距及排水管道和其它地下管线的最小净距】检查井最大间距4.7.1雨水口的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型式确定。
4.7.2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
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过 3 个。
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 。
4.7.3当道路纵坡大于0.02时,雨水口的间距可大于50m,其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
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
4.7.4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 ,并根据需要设置沉泥槽。
遇特殊情况需要浅埋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有冻胀影响地区的雨水口深度,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冰冻深度和土壤性质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
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宜为:人行道下0.6m ,车行道下0.7m 。
4.3.8一般情况下,排水管道宜埋设在冰冻线以下。
当该地区或条件相似地区有浅埋经验或采取相应措施时,也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其浅埋数值应根据该地区经验确定。
4.3.9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m 的城市干道,宜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道。
附录排水管道和其它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上面管道基础底间净距。
2 采取充分措施(如结构措施)后,表列数字可以减小。
3 与建筑物水平净距,管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不宜小于2.5m ,管道埋深深于建筑物基础时,按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3.0m 。
【篇二:雨水篦子规范】雨水篦子规范7.1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形式确定。
4.7.2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
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过 3 个。
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 。
4.7.3当道路纵坡大于0.02 时,雨水口的间距可大于50m ,其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
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
4.3 管道布置和敷设4.3.1 小区排水管的布置应根据小区规划、地形标高、排水流向,按管线短、埋深小、尽可能自流排出的原则确定。
当排水管道不能以重力自流排入市政排水管道时,应设置排水泵房。
注:特殊情况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真空排水系统。
4.3.2 小区排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道路的行车等级、管材受压强度、地基承载力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小区干道和小区组团道路下的管道,其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70m;2 生活污水接户管道埋设深度不得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15m,且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30m。
注:当采用埋地塑料管道时,排出管埋设深度可不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50m。
4. 3. 3 建筑物内排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自卫生器具至排出管的距离应最短,管道转弯应最少;2 排水立管宜靠近排水量最大的排水点;3 排水管道不得敷设在对生产工艺或卫生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厂房内,以及食品和贵重商品仓库、通风小室、电气机房和电梯机房内;4 排水管道不得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变形缝、烟道和风道;当排水管道必须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和变形缝时,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5 排水埋地管道,不得布置在可能受重物压坏处或穿越生产设备基础;6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住宅客厅、餐厅,并不宜靠近与卧室相邻的内墙;7 排水管道不宜穿越橱窗、壁柜;8 塑料排水立管应避免布置在易受机械撞击处;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保护措施;9 塑料排水管应避免布置在热源附近;当不能避免,并导致管道表面受热温度大于60℃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塑料排水立管与家用灶具边净距不得小于0.4m;10 当排水管道外表面可能结露时,应根据建筑物性质和使用要求,采取防结露措施。
4.3.3A排水管道不得穿越卧室。
4.3.4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生活饮用水池部位的上方。
4.3.5 室内排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遇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
4. 3. 6 排水横管不得布置在食堂、饮食业厨房的主副食操作、烹调和备餐的上方。
室外雨污水管网技术标准本技术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群(小区)的HDPE双壁波纹管、排水铸铁管、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等室外排水管道安装工程。
编制依据: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4.《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5.《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6.《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7.《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38.《埋地高密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一、管材1、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有出厂合格证,混凝土管有出厂合格证和水泥强度报告。
管壁薄厚均匀,内外光滑整洁,不允许有砂眼、裂纹、飞刺等,承插口的内外径及造型规矩。
2、HDPE双壁波纹管:环刚度≥4000N/m2,管材的颜色应一致、无色泽不均及分解变色现象;管材的内外壁应光滑、平整、无汽泡、无裂口、无明显痕迹和凹陷;要有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合格证原件。
二、管沟1、管沟的坐标、位置、沟底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排水管道的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无坡或倒坡。
2、HDPE双壁波纹管管沟的沟底层应是原土层,或是夯实的回填土,沟底应平整,坡度应顺畅,不得有尖硬的物体、块石等;如沟基为岩石、不易清除的块石或为砾石层时,沟底应下挖100~200mm,填铺细砂或粒径不大于5mm 的细土,夯实到沟底标高后,方可进行管道敷设。
3、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钢筋混凝土管道须做混凝土带形基础,基础垫层可铺设碎石层或原土夯实,基础和管道之间的管座必须用现浇混凝土填充密实,以减少对地基的压力和对管子的反力。
三、管道敷设1、管道承插接口时,插口插入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由低点向高点依次安装,钢筋混凝土管如采用抹带接口,接口前应将管口的外壁凿毛、扫净;接口完毕后,抹带应进行保湿养护。
.室外排水管道施工规范1管材选择与运输、保留1.1 管材选择应依据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采买;若设计没有规准时,应依据排水管道此后运转中管内污水的性质决定用何种管材。
所采纳的管材,除了应试虑能知足防污水腐化外,还应从管道价钱、安装施工简单,便于此后维修等方面进行统盘问虑。
1.2 管材的运输与保留管节堆放场所宜平坦、坚固,堆放时将管节垫稳,防备转动;化学建材管节、管件储存、运输过程中应采纳防备管材变形的举措。
承插施工管道的橡胶圈储存、运输,特别是长久贮存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以防备胶圈老化 :1.2.1 储存的温度宜为 -5~30 ℃,寄存地点不宜长久受紫外线光源照射,离热源距离应不小于lm ;1.2. 不得将橡胶圈与溶剂、易挥发物、油脂或对橡胶产生不良影响的物件放在—起。
2沟槽开挖与管道基础施工管道基础应依据管道材质、接口形式和地质条件确立,对地基柔软或不平均沉降地段,管道基础应采纳加固举措。
沟槽开挖时,管顶最小覆土深度除能知足设计需要外,还应联合当地埋管经验确立,一般来说,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宜为:人行道下0.6m ,车行道下 0.7m 。
专业资料..人工开挖沟槽深度超出3米时,出于人员安全考虑,应按有关规范规定分层开挖;机械挖槽时,沟槽分层的深度可按机械性能确立。
开挖沟槽深度超出 5 米时,一定按深基坑开挖的有关规定,做沟槽开挖的专项施工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并经过专家评审后方可施工。
3管道施工技术重点3.1 施工方法确实定管道的施工方法,应依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周边地下和地上建筑物等要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立采纳开槽、顶管或其余方法进行施工。
3.2 管道安装适合的施工方法和举措有益于保证管道的施工质量,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花费。
一般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掌握:3.2.1 管道安装前,宜将管节、管件按施工方案的要求摆放,摆放的地点应便于起吊及运送。
起重机下管时,起重机架设的地点不得影响沟槽边坡的稳固;起重机在架空高压输电线路周边作业时,与线路间的安全距离应切合电业管理部门的规定,以保证人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