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约3课时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第八单元克与千克)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型:新授探究课课时:第1课时当指针停下时就可以读出它的质量了)(实物操作)称1千克重的洗衣粉和1千克的苹果。
4、体验1千克有多重。
今天你认识了“克”和“千克”,以后大家去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先掂一掂、猜一猜,看看自己能不能比较准确地说出它们的质量。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1、课本第103页的“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第103页的“做一做”第二题。
3、课本第103页的“你知道吗?”想一想:1千克爆米花和1千克沙子比较,哪个重些?*四、拓展作业。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填上合适的单位“克”或“千克”。
3() 500() 2() 150() 2() 1()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苹果约重100()一个鸡蛋约重55()一个铅球重4()一只母鸡重4000()一本数学书重300()一袋大米50()一头牛250()一袋盐500()一本书50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人教版新课标 教材剖析本单元是先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看法克和千克、处置效果。
其中〝克和千克的看法〞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拟笼统的知识,必需依托先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先生了解,教材留意引导先生经过多种实践操作活动停止感知。
〝处置效果〞那么注重对先生预算才干的培育,添加先生对克和千克的理性看法并联络实践,使先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目的知识技艺:看法生活中罕见的秤并在实际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践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索:初步树立克、千克的概念,浸透数学模型思想。
效果处置:能停止复杂的单位换算,会依据详细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育运用才干。
情感态度:在实际活动中,培育先生的操作才干和实践处置效果才干,激起 先生的学习兴味,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看法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2.培育先生估量物体质量的看法。
教学难点:树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布置:约3课时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点案〔第八单元克与千克〕课题:克和千克的看法 课型 : 新授探求课 课时:第1课时当指针停下时就可以读出它的质量了〕〔实物操作〕称1千克重的洗衣粉和1千克的苹果。
4、体验1千克有多重。
明天你看法了〝克〞和〝千克〞,以后大家去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分,可以先掂一掂、猜一猜,看看自己能不能比拟准确地说出它们的质量。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的(监测达标)。
1、课本第103页的〝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第103页的〝做一做〞第二题。
3、课本第103页的〝你知道吗?〞想一想:1千克爆米花和1千克沙子比拟,哪个重些?*四、拓展作业。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填上适宜的单位〝克〞或〝千克〞。
3〔〕 500〔〕 2〔〕 150〔〕 2〔〕 1〔〕2、在〔〕里填上适宜的单位称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大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建立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砝码等工具进行质量测量的技能。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克和千克的概念2.质量单位换算3.质量测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质量单位换算。
2.难点:质量测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概念1.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重吗?(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物品的重量?2.探索克和千克的概念(1)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个天平和一套砝码。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克和千克的概念。
3.活动一:猜一猜(1)教师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
(2)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测的准确性。
4.活动二:称一称(1)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些物品和天平。
(2)学生用天平称量物品,记录重量。
第二课时:质量单位换算1.导入新课(1)复习克和千克的概念。
(2)提问:1千克等于多少克?1克等于多少千克?2.学习质量单位换算(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活动一:换算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换算练习题。
(2)教师批改,讲解答案。
4.活动二:生活应用(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如购物、烹饪等。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质量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质量测量方法1.导入新课(1)复习克和千克的概念及质量单位换算。
(2)提问:我们如何测量物品的重量?2.学习质量测量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质量测量的方法。
3.活动一:测量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些物品和天平。
(2)学生用天平测量物品的重量,记录数据。
4.活动二:误差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测量结果会有误差?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建立了质量观念。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克与千克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1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课题: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生:是“杜鹏程”和“牛一凡”。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学生活动)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王盟”,不选“马烨炫”呢?生:因为“王盟”很轻,“马烨炫”很重。
师:“王盟”多重?“马烨炫”呢?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二、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B、感知1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克和千克
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02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认识秤等工具,了解称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难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准备】
盘秤、天平、黄豆、200克的果冻、500克的盐、二分硬币、水果、1千克沙子等。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两名学生对话情景:比一比谁更重,我的体重是45米,我更重,是52分钟) 师:他们说的对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米是长度单位,分钟是时间单位。
师:那到底在生活中是用什么单位表示质量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小猴子新开的超市看看吧。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师:它们的质量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
生:克,千克,g,kg。
师:其实英文字母g,就表示克,英文字母kg,表示千克。
(板书:克(g),千克(kg))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克和千克)
【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师:生活中大部分物品是没有标出质量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的质量?
生:用秤来称。
师:那你在生活中见过哪种秤?在哪见到的?
(学生说出哪种秤并简单介绍它的使用方法和它适合称哪些物品,较详细介绍台秤)
教师拿出台秤,你们会使用台秤吗?(出示台秤照片)上面是用来放物品的,这里是用来读出称量结果的,到底该怎样读呢?上面写着kg,也就是千克,说明这个台秤是以千克作单位的,指针指到几,就说明物品是几千克。
2.认识克。
(1)感受1克。
师:你们猜一猜这个两分钱的硬币有多重?(生可能猜出是1克)那到底有多重呢?刚才同学们在认识秤的时候还记不记得像这样比较轻的物品用什么称?
生:天平
师:很好!当我们用天平称完之后发现,两分的硬币大约是1克重。
(课件出示天平) 师:1克重的物品放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呢?请各小组拿出两分的硬币每个人都掂一掂,感受一下。
老师有一个问题,1克黄豆有多少粒?
生猜一猜,师称一称。
学生拿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师:请看屏幕,老师这里有很多物品,你们猜一猜哪些是大约1克重的?
(每一组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选一种,站在前面,并问下面的学生他们选得对不对,问两名在前面的学生掂1克的物品是什么感受,把选的物品拿回自己组和组员分享感受。
)
(2)感受10克。
师:1个两分的硬币是1克,那两个呢(生:2克)老师手里有10个硬币是多重呢?(生:10克)你们猜一猜,桌子上的物品中哪个是10克重的,再放在手里掂一掂。
和你的小组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
(3)感受200克。
师:你们的桌面上还有一个果冻,你们掂一掂,估一估,这个果冻有多重呢?大家一起估一估。
(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学生汇报。
师:到底谁猜得最接近呢?现在揭晓答案,(投影果冻的质量)只要你的答案接近准确答案就是对的。
(4)对比200克和500克。
师:现在如果让你一手拿着果冻,一手拿着一袋食盐,你能估出食盐的质量吗?试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师:哪个组估完,可以把食盐上贴的白纸撕下来,看看到底是多重,检验一下你估的对不对。
3.认识1千克。
(1)感受千克。
师:一袋是500克,那两袋是多少克呢?(生:1000克)算的真快,怎么算出来的?(生:500+500=1000克)(板书:500+500=1000克)
师:同样是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你能读出食盐的质量吗?(师操作: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课件展示用秤称的两袋食盐的照片)
请几位学生读出称出的结果,再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写一下。
(1千克)
师:指针指到1,而单位是千克,说明两袋盐是1千克,他写对了。
师:我们刚才算出两袋盐是500+500等于1000克,用秤称出来是1千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1000克=1千克。
师:也就是1000个1克就等于1千克。
(板书:1000克=1千克,画上边框)
师:前面1000克是以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000和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后面1千克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板书:在1和千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
(2)教师教学如何读。
教师先说一遍,再单独找几个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师:我们比较熟悉几斤,其实1千克就等于两斤,两斤就等于1公斤。
(3)找一找,掂一掂。
师: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再找一找桌面上哪些东西是1千克重的。
(生汇报:沙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一袋沙和两袋盐掂起来感觉差不多。
用台秤称一称的确是1千克。
师:考考你们,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
引导说出:轻的东西多一些,重的东西少一些。
师:刚才体验了那么多质量,我们了解到一般情况下,我们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5页第2题。
师:下面我们就分辨一下这些物品到底是用千克作单位还是克呢?(生汇报)
2.比一比。
每一组发一张统计表,一盘物品,组长登记,小组合作让学生估重,把大家的意见整理出来填到统计表,看哪一组的学生最会估,最后老师公布答案。
【课堂小结】
提问: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结: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我们要多留心观察。
第2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3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来感知。
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调查1千克苹果、1千克梨、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
【情境导入】
1.填空。
1千克=()克
1千克=1公斤=()克
500克+500克=()千克
2千克=1500克+()克
一头牛250(),一袋食盐500(),
一本书500()。
一把雨伞400(),一袋大米50()。
2.同学们做得真好。
认识了克和千克,还能解决很多问题呢!要不要试一试?
【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例3情境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让我们估计这20个苹果有多重)
(2)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1:苹果有大有小,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那么20个苹果的质量就有20÷4=5(千克)。
生2: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那么20个苹果的质量就有20÷5=4(千克)。
……
(3)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结果。
但是结果对不对呢?怎样检验?
生1:用秤称一下就知道。
生2:苹果一般没有那么大,大多7、8个一千克。
生3:选一样大的苹果称一称……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我们在估量物体质量的时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估量。
(4)口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巩固应用】
完成第104页“做一做”。
(1)出示题目,学生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与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
【课堂小结】
提问: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知道估量物体的质量要根据实际来进行。
计算购物的钱数时,采用了数数的方法,500克500克地数,看一共有几个500克,就可以算出购物的钱数了。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善于思考,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希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