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8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意义邓锡岳;林振健;袁恩梅【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该院接诊的癫痫病患者80例进行研究,均采取化学发光法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同时根据监测结果结合临床效果进一步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 .结果该次研究80 例患者共监测128例次,其中,血药浓度50~100 μg/ml有64例次,占50.00%,而血药浓度低于50 μg/ml有54例次,高于100 μg/ml有10例次;128例次中,单用丙戊酸钠106次,总有效率为82.07%(87/106);此外,80例患者中,有27例经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后调整用药方案,疗效得到改善.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可以为癫痫患者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与参考,从而改善临床效果,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借鉴.【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6(024)007【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癫痫;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作者】邓锡岳;林振健;袁恩梅【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珠海519000;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阳江529500;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管理科,广东珠海5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7癫痫为精神科常见疾病,而丙戊酸钠属于治疗癫痫最为常用的广谱抗癫痫药,安全性与疗效均较高,而且不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巨大影响[1]。
不过,因丙戊酸钠的药动学与药效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此剂量难以把握,尤其是血药浓度超过100 μg/ml者毒副作用会明显增加,从而影响疗效。
基于此,加强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用药的血药浓度监测显得十分必要,本院实施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本院接诊的癫痫患者,入选时间为2013年11月‐2015年5月。
入选患者均确诊符合癫痫诊断标准,均接受丙戊酸钠治疗,患者或主动提出或在医生的医嘱下进行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
20例重症患者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进行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我院2012.5-2013.5间使用替考拉宁治疗并有测定谷浓度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例患者在起始时均给予负荷剂量,其中18例达到有效浓度>10mg/l,血浆白蛋白对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CRRT患者血药浓度水平低于未进行CRRT 治疗者。
行CRRT治疗者,在使用负荷剂量后400mg、qd更佳,但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结论: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更好地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实现个体化给药。
标签: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CRRT替考拉宁是继万古霉素后研制的治疗格兰阳性球菌的糖肽类抗生素,由于化学结构上增加了脂肪酸侧链,而且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所以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显示了良好的特性。
替考拉宁组织穿透力强,能在细胞内浓集,半衰期显著延长。
替考拉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适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
[1]MacGowan 等研究表明,治疗中重度感染,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min)应大于10mg/L。
[2]Matsumoto等进一步研究认为治疗MRSA感染,替考拉宁Cmin应大于13mg/L,[3]因为病人体质各异、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特殊性,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等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对特殊人群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以明确替考拉宁是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4-5]目前国内尚未对替考拉宁血药浓度开展常规监测,而且目前报道的文献也大部分为科研型,对临床实际用药后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资料很少。
本文通过对我院使用替考拉宁过程中有测定血药浓度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更贴近临床实际,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2012.5~2013.5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重症感染住院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患者。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简称TDM)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在临床医学领域内崛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测定血液或其它体液及组织器官中药物的浓度,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确定给药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早在1927年科学家Wuth就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建立了为精神病患者检测血清内溴化物浓度的试验。
发达国家的医院早在30多年前就相继建立了TDM研究室,其中抗癫痫药物TDM就是开展最早、最典型而且卓有成效的例子。
1983年后,我国卫生部也要求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并将其列为常规项目开展。
但我国医院治疗药物监测的兴起还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和先进分析仪器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普及起来的,并在不同治疗领域拓宽和加深。
现在对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等)、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物、抗肿瘤药物、抗艾滋病药物等根据临床需要都可开展检测;TDM也应用于新生儿和孕妇、药物滥用者等。
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特点: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治疗浓度范围与中毒浓度很接近,如地高辛。
2)药物无一明显的、可观察的治疗终点或指标,无及时的、易观察的、可预知疗效的临床指标去调整剂量,如抗癫痫药物。
3)剂量、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不可知,同一剂量,不同患者可出现有效、无效、中毒等不同反应,如苯妥英钠。
4)药物中毒与无效时均危险,如抗排异药物。
5)药物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中毒之间有一个较好的关系。
有时用药目的也决定是否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例如,氨基糖苷类药物用于严重感染常需监测,当低剂量用于轻度感染和尿路感染时可不必监测,在这种条件下中毒危险小且治疗失败的结果不严重。
另一个例子是利多卡因,短时静滴时可依靠室早发生频率来调整给药速度,治疗终点容易确定,疗程短,中毒危险小。
血液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血液药物浓度测定是指通过检测人体静脉或动脉血液中药物的浓度水平来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过程中,对于个体化治疗、药物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可帮助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不同的,因此,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从而达到个性化治疗的目的。
其次,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可用于药物剂量调整。
一些药物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中毒,剂量过低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准确评估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和相应的疗效,从而实现合理调整药物剂量的目的。
此外,血液药物浓度测定还可用于监测药物相互作用。
许多药物都会干扰其他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其药物浓度水平,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定期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最后,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与其浓度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通过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及早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总之,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在个体化治疗、药物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定期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