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0篇)
- 格式:docx
- 大小:35.15 KB
- 文档页数:19
2022年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0篇)
2022年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0篇)
光阴如水,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经历,我们收获到了很多经验,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总结了。相信写教学总结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年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1
时值腊月,又到了总结一学期工作时候了。回顾这一学期,收获与感慨颇丰,是以往所不能比的。
这学期,服从学校安排,接手了一个新的毕业班,学生全是这学期新入学的。尽管经过了筛选,可学习习惯和语文成绩和老班相差甚远。接手后的两周内,我内心充满了焦虑与迷茫。面对现实,迫使自己安静下来,针对学生情况,我做了一下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零做起
1、课堂上,从纠正坐姿及手、脚的摆放位置做起,要求学生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教给学生学会听课,不要随便打断老师讲话,对老师讲的内容有疑义时,等老师说完再举手说,学会听、学会记。
2、写作业时,从握笔姿势抓起,强调书写时的坐姿,笔画的规范,字的结构和书写卷面的整洁、规范等。
3、利用上册课本中“培养良好习惯(十一)”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利用课间,晚饭后等时间多读书,并做好笔记。坚持写好日记。
通过一系列的习惯培养,渐渐地,课堂上秩序井然,不再乱提问题、乱说话了;乱动的、搞小动作的少了,认真听课的多了;书写有了很大的进步,受到其他老师的羡慕与表扬;课间打闹的少了,读书的多了。总之,良好的习惯逐步养成。
二、注重基础,提高成绩 1、建立小组,培养自学能力
在班里,设立四人一小组,以单元测试为基准,四人中分数最高的为一号,即组长,其余三人以成绩高低分别为二、三、四号。其中一号和四号互助,二号和三号互助。然后,我把每课的生字词的学习以及读通读懂课文的任务交给小组,由他们自学。当然,最初教给他们具体的学习办法,如第一遍读课文时,自己出声读,标出不认识的字词及难读得句子等,渐渐地,他们会自学了,小组间的同学会检查了,自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抓字词,巩固基础。
针对第一次基础测试的情况,我发现学生对字词掌握很差,完全放手不行。于是,我就规定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为听写时间,一次写六个词语,写后同桌改,在纠正。坚持了一个月,期中考试时,成绩有了提高。既然有效,就一直坚持下来,复习时还用这个办法。
一个学期下来,我班成绩由刚入校时的基础测试的第八名到期中考试时的第七名,又到第二次基础测试的第三名。看着习惯的好转和成绩的提高,我内心的焦虑和迷茫如今已转化为希望和信心!
三、拉希望生,增加“肚容量”。
希望生的工作仍要常抓不懈,争取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同时也能增大班级成绩的“肚子”,为明年的升学做准备。
学期初,结合语数两科成绩,和数学老师商量,先拉偏科的同学。如江克凯数学总能考到九十分左右,可语文却是有四十几分。他家长说,在家时语文从没及格过。于是,我选了他,先鼓励他,给他信心,再努力发现他的优点,表扬他。慢慢地,他喜欢上了语文。课堂上,眼睛发亮了,小手举高了,现在已能考七十多分了。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我在不时地变换着希望生的名字,争取人人都能跟上。
工作中,成绩显而易见,可不足之处也是不少的,我将不足之处简单总结如下:
1、学生的书写、读书习惯的养成不够牢固,仍需努力。
2、学生读书的兴趣不浓,阅读方法不正确。 3、学生习作水平差。
4、我本身的教学成果少,业务能力不高。
根据情况,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指导学生书写,可采取不同方式鼓励学生练习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指导读书方法,提高学生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3、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方法,并多练习。
4、自己努力积极学习业务,提高自身水平,增强自身业务能力。
总之,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2
这个学期,我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我继续深入地了解学生。一个教师必须不断深入地了解他的工作对象的特点,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语文学习中生字是一个重点内容,这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知识。如果学生的生字不过关,很多内容都不易掌握。一般来说 ,总是老师指定某一课的生字,然后由学生集体朗读。在朗读的时候,有的学生愿意读,有的学生在偷懒,只要老师不注意,这些学生就会走神。有的时候,老师也会指定个别学生站起来读一读生字。这样读的时候,其他学生都觉得没有自己的事,走神的人也比较多。怎样让全体学生热爱读生字呢?我设计了一个朗读词语的游戏。指定一课的生字,由两三个学生来读。怎样读呢?每个人读一个词,轮流读,速度必须快,不能迟疑。哪一个学生读得慢一些或者读错了,就是输家。这个学生要把这一课的生字都读要以词的形式读出来。学生们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都觉得很有兴趣。尤其是有一个学生是输家的时候,胜利的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而输了的学生,也不甘失败,他们会再接再厉,找到下一个输家。开始的时候,由老师说明规则,然后指定三个或者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后来,学生们感到自己就可以做这个游戏。我就放手让他们去做,我在一边观察。我发现学生的热情很高。大家读了很多次仍然想去读。兴趣上来了。这样,学生读生字的问题就有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
同时,我也在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成功的教学方法。这是大家都在做的,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总之,我会继续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绩。
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3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我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教会学生学习当作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任务。
基于这点认识,我力求把学法指导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这里的全过程既指一堂课中自始至终的每个教学环节,又指备课、上课、辅导、批改的整个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每上一堂语文课,每教一篇课文前,除了确定思想教育、知识教学、基本训练方面的任务之外,还要确定帮助学生领会、掌握或运用哪些学习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引导学生领悟、运用。在设计练习题和批改作业时也注意启发学生掌握和巩固有关的学习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一直从事的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教给学生读懂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从体裁上看,课本中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数量较多。每一类文章我都先下功夫,花时间“扶”着学生学习一、两篇,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篇。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品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来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体会、总结学习方法。如教《穷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动作的词,再让学生找出形容其心理活动的句子,启发学生说说渔夫和桑娜的性格特征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再教类似的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穷人》一课抓住人物动作及动作状态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既提高了阅读效率,又巩固了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的学习方法。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大部分有总起句和总结句。教学中,我就帮助学生掌握抓总起句、总结句读懂课文的方法。如:教《山中访友》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启发学生从题目理解这是写景为主的文章,再联系学过的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
二、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仅仅教给他们读懂各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
(一)教给学生哪些方法?
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中心思想;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题、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二)怎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是把方法“灌”给学生,还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出方法,掌握规律?答案当然是后者。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悟”出方法,才能掌握得牢,运用得灵活。我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1 示范引导,举一反三
有的课文结构鲜明,写法类似,我就以某一段为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悟”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反三”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它段落。接着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自学写山的部分,收到良好效果。
2 借机渗透,适时点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较好的,甚至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若教师能抓住这些时机借机渗透,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学生在讨论中,领悟了“在围绕总起句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总起句中的关键词”这一学习方法。在读、议中,有的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把猫在稿纸上踩的脏脚印比喻成梅花?”当有的学生谈到作者是以此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时,我又借机渗透在学习状物为主的文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喜爱猫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掌握并实践了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
3 总结积累,鼓励运用
我们都知道,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学习方法有一般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学生的气质、智力、基础存在差异,在学法的适应性上也有差异性,所以在总结课文时,我总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说说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其中什么方法效果好,并把这些方法分类积累起来,以便运用时信手拈来。以理解句子的'方法为例,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抓、二联、三问、四想、五体会”的方法。
“一抓”,指抓重点词语、关联词、表达方法等;“二联”,指联系课题,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联系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联系段、篇主要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三问”,指理解每个句子时都可以问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四想”,主要指展开想象;“五体会”,主要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之后,我一方面在语文课上启发引导他们运用,另一方面在课外活动中鼓励他们运用。每学期我都选择一部分小学生优秀习作,让每一个学生都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自学,然后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再组织全班学生讲评谁的学习方法最佳,谁的收获最大。这种比赛,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