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中国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下面将会按照列表的方式,介绍中国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
它以唱、念、做、打、舞为基本表演形式,通过音乐、唱腔、动作、道具、服装等综合手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精华。
2. 古琴艺术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被誉为“华夏第一琴”。
古琴艺术以其深厚的音乐底蕴和独特的表演技巧而备受推崇。
弹琴者通过琴音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剪纸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形状,形成精美的纸艺作品。
剪纸作品以其精巧的手工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而闻名于世。
4. 四川川剧川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起源于四川地区。
川剧以唱腔独特、表演形式多样和剧情生动为特点,是四川地区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
5. 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特定的颜色和图案来标识角色的性格特点,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6. 昆曲昆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华丽的唱腔、精妙的表演和讲究的化妆服饰而闻名。
昆曲的表演形式独特,以演员的嗓音和肢体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
7. 中国茶艺中国茶艺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将泡茶、品茶和欣赏茶艺表演相结合。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艺表演以其细腻的动作和美妙的茶汤味道而闻名。
8. 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中国民间传统技艺包括很多方面,如刺绣、编织、漆器制作、纸艺、木雕等。
这些技艺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广受赞誉。
9. 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体系,包括中药学、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中国传统医学致力于维护和提升人体的整体健康,强调身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
10. 广东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以其丰富的音乐、精彩的唱腔和抒情的表演而闻名。
中国十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如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民情、文化观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征、价值观、心理结构、气质和情感等核心因素。
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的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
中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长期传承的。
今天我们将列出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家好好看看。
第十名: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老北京人称为“驴皮影戏”。
原名“皮影戏”或“灯笼戏”,是用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术家们在白幕后操纵戏曲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打击乐和弦乐伴奏,演唱故事(有时用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农村地区,这种简单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非常流行。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九名: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剪刻图案,用来装饰生活或配合其他民间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我国,剪纸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是各种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连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公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它具有认知、启蒙、表达、抒情、娱乐、传播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八名:古琴古琴是最古老、最纯正的传统乐器。
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古代,它被称为“秦”,还有其他的名字,如“四通”和“姚琴”。
伏羲、神农、舜的传说虽不可信,但其历史相当悠久。
2008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七名:算盘算盘是以算盘为工具的数值计算方法,被称为中国的第五次发明。
以下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中国项目:
1.古琴艺术
2.京剧
3.中国传统医学
4.中医针灸
5.皮影戏
6.昆曲
7.泥塑艺术
8.雕版印刷技艺
9.宜昌竹编技艺
10.北京豫剧
11.帝王将相庙会音乐
12.苏州刺绣技艺
13.吴语歌仔戏
14.广东木偶戏
15.江南丝弦音乐
16.巴马瑶族芦笙
17.彝族火把节
18.蒙古族古书画艺术
19.傈僳族摆手舞
20.瑶族苗族歌舞
这些项目代表了中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音乐、戏剧、手工艺等领域的独特价值和历史传承。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人类多样性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以下是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古琴艺术: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在琴艺表演和制作方面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 京剧: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3. 昆曲:昆曲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4.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
5. 传统手工艺技艺,如中国的剪纸、陶瓷、丝绸、刺绣等,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传统技艺和文化。
6. 中国国画:中国国画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而闻名,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7. 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人对茶叶的
热爱和独特的品茗礼仪。
8. 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
文化俗。
以上是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部分,展示了中国
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京剧:京剧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18世纪的北京,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和音乐元素。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华丽的戏装和面具。
京剧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享誉世界。
2.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茶对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意义。
中国茶文化强调茶的品质、制作过程和品尝方式,同时也注重烹饪和医药价值。
中国的茶具和茶道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
3.中医: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拥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主张通过平衡身体的阴阳和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包括中药、针灸、推拿和气功等治疗方法,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
4.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其古老的历史、多样的曲调和独特的乐器而著名。
传统音乐的表演形式包括独奏、合奏和戏曲配乐等。
著名的乐器有古琴、二胡和琵琶等。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5.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用毛笔和墨汁在纸上书写汉字,追求书写的美感和意境。
不同的字体风格和书法门派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观。
6.中国民间艺术:中国的民间艺术包括京剧脸谱、木偶戏、民俗舞蹈和传统戏剧等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传承和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
7.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食品和民俗活动。
8.中国传统匠人技艺:中国的手工艺品传统独特而精致,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技术。
如陶瓷、丝绸、漆器、剪纸和玉雕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美学追求。
总结而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文化内涵。
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世界艺术遗产一览表1.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事,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地标之一。
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代宫殿建筑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天坛:是古代中国帝王用来祭祀天神的地方,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王朝的陵墓,以其独特的规模和精美的兵马俑而闻名于世。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因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被列为世界遗产。
2.世界自然遗产黄山:以其奇特的山峰、___和温泉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九寨沟:以其绚丽多彩的湖泊、瀑布和彩林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最美丽的自然景点之一。
长江三峡:以其壮丽的峡谷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河流景点之一。
古城丽江:以其独特的纳西古城和壮丽的自然风景而闻名于世,是世界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武陵源:以其奇特的石峰、溶洞和植被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最美丽的自然景点之一。
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中医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可。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哲学思想,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国画:中国传统国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之一。
瓷器制作技艺:中国瓷器制作技艺源远流长,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独特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以上是中国的世界艺术遗产一览表,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这些遗产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藏,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些遗产中,有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代表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总长达2.1万公里。
长城不仅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和智慧,展示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
其次,故宫是另一个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建于明朝和清朝时期,是当时皇宫的所在地。
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拥有9000多间房屋,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
故宫内的文物收藏丰富多彩,包括绘画、书法、陶瓷、玉器等,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景象。
再来说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墓。
兵马俑则是陵墓中的一处重要景点,它是一支规模宏大的地下军队,由成千上万个陶制战士组成。
兵马俑的发现对于研究秦朝历史和军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世界文化遗产,如颐和园、苏州园林、黄山、布达拉宫等等。
这些遗产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总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二)中国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这些遗产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以下是一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例子:长城:这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然屹立在中国的土地上。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象征着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命名了七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中国涉及30项。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项):
2001年(1项):昆曲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2005年(2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09年(22项):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书法、篆刻
剪纸
雕版印刷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端午节
妈祖信俗
2010年(2项):京剧;中医针灸 2011年(1项):皮影戏
2013年(1项):中国珠算。
世界非遗项目中国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技艺传承、语言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和实践,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非遗项目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世界非遗项目中名列前茅。
下面将介绍一些世界非遗项目中国名录中的项目。
1.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元代。
它以音乐、表演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表演技巧和唱腔音律。
昆曲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西楼记》中的杨贵妃等。
昆曲的表演形式独特,演员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唱腔。
2.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清朝。
它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曲和戏剧元素。
京剧有着丰富的剧目,包括《红楼梦》、《白蛇传》、《长生殿》等。
京剧的表演风格独特,演员们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掌握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技巧。
3.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中国。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针灸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的技术要求高,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4.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中国。
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拱技术,构建出富有特色和独特韵味的建筑。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广泛应用于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中。
5.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中国。
它包括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食材搭配和餐桌礼仪等方面。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口味和营养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仅注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还强调饮食的文化内涵和社交意义。
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介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拥有着丰富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面探讨,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现状。
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概念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指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具有独特性、传承性和交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代表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传统的精髓,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 【指定主题文字】京剧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艺术,更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京剧的入选,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认可,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
2. 【指定主题文字】中国昆曲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瑰宝,其以古老的音乐、舞蹈和戏剧形式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精致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3. 【指定主题文字】中国春节春节作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一项目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文化活动,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新春的美好祝愿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4. 【指定主题文字】中国剪纸艺术剪纸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手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世界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剪纸通过精巧的手艺和丰富的图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
四、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和现状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为当今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压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面临着失传和消亡的危险。
国学漫谈┃中国43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广义上讲,分为两大类别: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logo说明:正方形代表人类创造,圆圈代表大自然,二者紧密相连;整体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保护。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
2003年10月17日,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5个形态: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3种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项目名册》。
·1个徽标:采用克罗地亚艺术家Dragutin Dado Kovačević的作品;三角形变成正方形,再变成圆形,传统与现代的联结——手的运动表示传统,英文符号“@”象征现代。
2011年2月25日,第11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中国“非遗”标识别具一格:外圆内方,循环往复不息;中央“鱼纹”,田耕人文意蕴;双手呵护,古朴文化赓续;红色视觉,兼具传统现代。
自2008年开始,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有4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它不仅体现中国非遗保护水平,而且推动中华文化(智慧)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表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5项)序项目名称入选备注列年份1昆曲2008中国古老戏曲剧种2古琴艺术2008中国传统拨弦乐器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2008集歌、舞、乐于一体艺术4蒙古族长调民歌2008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5中国篆刻2009集石材、刻刀、汉字为一体6中国雕版印刷技术2009木刻文字或图案,墨印纸、绢等7中国书法2009中国书写艺术的代表符号8中国剪纸2009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2009木材为主建材,榫卯为木构件9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代表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11端午节2009农历五月初五,四大传统佳节之一1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集演奏、歌舞于一体,祈福庆丰收13妈祖信俗2009航海保护神,湄洲岛祖庙14蒙古族呼麦歌唱艺2009同一时间唱出两个声部术15南音2009泉州方言演唱,风格典雅细腻16热贡艺术2009唐卡、壁画、雕塑等藏传佛教造型17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18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粉青”“梅子青”古典审美情趣19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108道工序20西安鼓乐2009传统器乐的代表,分为坐乐和行乐21粤剧2009粤语演唱,南北戏曲艺术集大成者22花儿2009西北民歌,把女性比喻为花朵23玛纳斯2009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柯尔克孜人“百科全书”24格萨(斯)尔2009千年史诗,藏族英雄格萨尔的神圣叙事25侗族大歌2009无伴奏、无指挥,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26藏戏2009带面具的歌舞故事,藏族经典戏剧27中医针灸2010中医医疗手段,用艾炙或针刺穴位28京剧2010北京方言,集唱、念、做、打与一体29中国皮影戏2011皮制或纸制彩色影偶,音乐伴唱30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2013算盘进行数字计算,重大科技发明31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2016反映一年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32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年份年2018天然沐浴或药物煮熬的水汁(蒸汽)33太极拳2020注重阴阳和谐,以中正圆活为特色34“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2020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禳灾祈福35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2022从采茶、制茶到品茶,独特茶道表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序列项目名称入选年份备注1羌年2009农历十月初一,四川羌族过新年2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海南黎族,集纺、染、织、绣一体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09原木材料,“编梁”技术于榫卯结构4麦西热甫2010新疆维吾尔族将歌舞、娱乐结合在一起5中国活字印刷术2010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6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010福建省“中国式帆船”木制工匠技艺7赫哲族伊玛堪2011东北赫哲族口头叙事,含萨满、捕鱼狩猎等知识表三:《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项目名册》(1项)序列项目名称入选年份备注1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2012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泉州、漳州等。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项):昆曲: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代表作《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名曲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渔舟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洒狂、凤求凰、欸(ǎi)乃〔欸乃、关山月等。
2005年(2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古语称“乌日图道”,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曲目有《小黄马》、《辽阔的草原》等。
2009年(2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
杭州的杭罗、瓯绣等,江苏的云锦、苏绣等,还有其他的蜀锦、湘绣、粤绣、蜀绣、顾绣等。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共五十多部套曲,主要有《自来》、《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拨碎》、《为君出》5部套曲,著名曲目有《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嫂》等。
南京云锦:一种始于南朝而盛于明清的丝织工艺品,历史悠久,纹样精美,配色典丽、织造细致,是纺织品中的集大成者。
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
与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
安徽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技艺、节庆习俗和表演形式,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部分,这些遗产为世界所瞩目,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
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北京,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以唱、念、做、打为特点,融合了唐宋元明时期的各种表演形式和音乐艺术,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
2. 古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七弦弹拨乐器之一,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文人雅士们最钟爱的乐器之一,被称为“乐中之王”,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3. 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四大剧种之一,源于江苏苏州,有600多年的历史。
昆曲以其细腻的表演技巧和悠扬的唱腔著称,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瑰宝。
4. 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利用兽皮或纸张制作的影子来进行表演的戏曲形式。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皮影戏通过灯光和影子的变化,讲述了各种传统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四川川剧:川剧是中国四川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具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变脸技法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6. 南京金陵文化:金陵文化是中国江苏南京地区的传统文化,涵盖了南京方言、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方面。
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
7. 中国传统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它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并为世界各地提供了重要的医疗保健方式。
这些仅仅是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小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民不仅在历史和文化上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也使得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这些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包括政府的支持、学者的研究和民众的参与,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瑰宝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介绍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指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所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有40项项目被列入该名录,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技艺、节庆习俗等各个方面。
这些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二、全面评估1. 丰富多彩的项目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项目涉及广泛,包括中国丝绸、昆曲、春节民俗、粤剧、端午节、北京热干面等。
这些项目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手工艺技艺到民俗节庆,从戏曲表演到饮食文化,每一项都承载着特定历史、地域和民俗的精髓。
通过对这些项目的评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
2. 保护与传承的挑战然而,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平衡,如何将这些项目传承给下一代,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三、文章撰写1. 昆曲:千年绝韵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昆曲是一项备受关注的项目。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昆曲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的音乐、舞蹈、唱腔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戏曲文化的生动写照。
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扬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亟待面对的课题。
2. 端午节:传统习俗与现代挑战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端午节是一项代表性的传统民俗项目。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一系列传统习俗。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挖掘端午节的传统价值,让这一节日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时间:2001 昆曲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二、时间:2003 古琴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三、时间:2005年1、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其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2、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时间2009年1、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中国篆刻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3、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4、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7、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9、藏族格萨尔史诗格萨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10、贵州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11、甘肃花儿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12、新疆玛纳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13、妈祖信俗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14、蒙古族呼麦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15、福建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16、青海热贡艺术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肇始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热贡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7、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区,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8、藏戏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身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9、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20、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21、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22、广东粤剧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最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中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五、时间2010年1、京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2、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中医针灸的作用涉及到中医针灸调节内分泌、爱民中医针灸减肥等具体领域六、时间2011年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4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七、时间2013年中国珠算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颗,每珠当一;可见当时“珠算”与现今通行的珠算有所不同;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但它究竟起源于何时,由于珠算史料其缺乏,珠算史家们说法不一;根据已有珠算史料,综合各家之言,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萌于商周;珠算是以珠做计数元件,用一定方式排列,用以表示数字,然后根据五升十进制原理进行计算;我国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完备的10进制记数系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来计算的圆珠便是西周时期的陶丸;因此珠算的萌芽,可远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二、始于秦汉;最早出现“珠算”一词的,是东汉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书中一共记载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十四种算法及算具,即积算、太一、两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筹、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算;其是对“珠算”方法的记载原文为:“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种“珠算”被称为“游泳算板”,它与现在所使用的算盘有所不同,但其计算原理已是五升十进制,所以可视为现代算盘的前身;珠算算盘三、成于唐宋;现今所使用的这种算盘何时开始出现呢根据现有史料推断,至迟在宋代已出现现在所使用的这种算盘; 史料一:巨鹿算珠;宋徽宗大观二年,即1108年,河北省巨鹿县故城因黄河泛滥而被湮没;1921年7月,前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派员前往巨鹿三明寺故址发掘,获得王、董二姓故宅地下的木桌、碗箸、盆、石砚、围棋子、算盘子等到二百多件,其中掘得算盘珠一颗,此珠木质,扁圆形,与如今通用的算盘珠大小相仿,只稍扁,这颗算珠现由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
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介绍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技艺和表达形式,代代相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展示着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京剧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自明朝中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综合了唱、念、做、打、舞五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的表演形式高度规范,角色化妆繁复,服装绚丽多彩,配以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京剧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三、传统手工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包括陶瓷、织锦、刺绣、剪纸、剪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手工艺是中国千百年来的积淀和沉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大潮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四、传统节庆活动中国的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个节庆都有其独特的民俗和习俗。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传统节庆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勤劳,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代表着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人文情怀。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艺表演、茶道礼仪、茶具制作等多个领域的传统技艺,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表达。
茶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寄托,传承和弘扬茶文化,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传承不息。
中国世界非遗产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承的国家,拥有众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产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表着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和传统技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世界非遗产文化。
中国的世界非遗产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唐时期,包括传统戏剧、曲艺、曲艺、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传统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表着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和传统技艺。
传统戏剧是中国非遗产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京剧。
京剧是中国主要的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北京,并成为中国国粹之一。
京剧以其丰富的表演技巧、精湛的唱腔和精美的舞台服装而闻名于世。
这种戏剧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舞蹈和杂技等元素,以及特殊化妆和戏剧动作,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曲艺也是中国非遗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曲艺包括多种表演形式,如相声、评书和说唱等。
这些形式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和传统故事的讲述,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中国的传统技艺也是世界非遗产文化中的明珠。
其中著名的包括陶瓷制作、木雕、织锦、剪纸、茶艺和传统医学等。
中国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材料。
中国的传统木雕技艺非常精湛,以其精细的雕刻和精湛的手工艺而受到世界的称赞。
织锦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瑰宝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绚丽的图案而闻名。
剪纸是中国非遗产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技艺,以其独特的剪纸艺术和多样的图案而著名。
传统音乐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音乐包括中国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等。
中国的古典音乐以其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著名。
中国的民间音乐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表达,以其简单朴素的音乐风格而受到广泛的欢迎。
传统工艺也是中国世界非遗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工艺包括金属制作、纺织、雕塑和陶艺等。
中国的金属制作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技术和材料。
纺织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以其传统的织锦和刺绣工艺而著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不但世代相传,还在人和历史、自然的影响互动下,被不断地再创造。
目前总共有7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占了22项,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已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根据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个名录,从今年开始申报每年举行一次,数量也不再受限制。
一.2001年申报成功1、昆曲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
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
《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
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
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2003年申报成功1、古琴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
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
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
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
“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
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三.2005年申报成功1、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其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2、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四.2009年申报成功1、中国篆刻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2、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
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
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3、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4、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
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
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
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
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7、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
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
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
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
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
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9、《格萨(斯)尔》《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
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
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
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10、《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
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11、《花儿》《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
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
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12、《玛纳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百科全书”。
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13、《妈祖信俗》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
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
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
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
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14、《呼麦》《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
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
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
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15、《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