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料生产工艺流程教材ppt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6
调味料生产工艺流程
1、采购原料:调味料生产涉及到大量的原料,采购时要求原料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确保调味料的质量。
2、原料筛分:采购的原料需要经过质量检验和筛分,只有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料才能进入下一步处理。
3、原料试验:采购的原料需要经过试验,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质量标准。
4、原料储存:需要将原料存放到温、湿度合适的仓库,确保原料环境合适,以减少原料的质量变化。
5、配料加工:根据调料配方,将原料按照配比加入容器中,用搅拌机搅拌混合均匀,使原料形成调味料液。
6、调味液分装:将配制好的调味液装入小包装容器中,封口完成包装。
7、调味液灭菌:将分装完成的调味液置入特定灭菌环境中,进行灭菌处理,消除营养损失的风险。
9、成品检验:灭菌完成后,检验调味液的各项指标,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方可进入下一步处理。
10、调味液灌装:将经过检验的调味液按照要求灌装入成品容器中,完成成品的包装。
11、装箱验收:将灌装完成的成品调味液装入箱中。
第六章发酵调味品工艺学(一)概述酱油是早在周朝就已产生的一种调味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对植物性基质发酵而产生的富含氨基酸—肽并赋予卤样风味的食品。
传统的酱油生产采用日晒夜露的天然发酵,利用野生霉菌制曲,随着酿造技术的发展,尤其自1958年从前苏联传入无盐发酵法之后,摆脱了酿造中食盐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缩短了生产周期,但同时,产品酱香弱,风味差的缺点也显现出来,于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酿造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至今,简易通风制曲法、人工保温发酵法、固态低盐发酵、固稀分酵发酵等技术被逐渐采纳和完善。
酱油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二)酱油酿造用原料蛋白质原料,作用:利用微生物产生的procase,是pro转化为氨基酸、肽等营养及鲜味物质。
部分氨基酸进一步反应与酱油香气及色素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种类:整粒大豆:但其中脂肪不是酿造所必需,因此造成浪费豆粕:浸出法提取油脂后的饼粕豆饼:热榨豆饼用酿造酱油,冷榨豆饼做豆腐其他:花生饼、葵花子饼、蚕豆、豌豆、菜籽饼、棉籽饼等作用:提供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分解为葡萄糖等残留的葡萄糖,糊精等可增加甜味和粘稠感与酱油色的形成有关种类:小麦(粉)、麸皮、米糠、碎米、玉米、甘薯或渣、大麦等酱油酿造用原料—淀粉质原料酱油酿造用原料—食盐作用:提供咸味、与氨基酸共同赋予鲜味、抑制杂菌防止成品酱油变质自然吸收空气中水分潮解后让其中卤汁自然留出(KCl,MgCl,MgSO4,CaSO4,Na2SO4等)(三)酱油酿造用微生物酱油酿造生产过程中,制曲和酱醅发酵是两个重要阶段,制曲的目的是培养曲霉,并积累大量的酶,酱醅发酵则是利用酵母和乳酸菌的酱油发酵产物形成特有风味。
由于酱油发酵机制及变化的特殊性,即多为加盐酿造,其中的微生物消长便呈现了一定的规律,如有盐时,曲霉生长受抑,NaCl〉18%时,曲霉和酱油曲霉均不能生长,而是靠该菌所产酶系进行分解作用,但在酱醅中,有些酵母,乳酸菌是耐盐的,即耐高渗,如球拟酵母,植物乳杆菌等,可以在酱油发酵的后期进一步作用生成酒精和有机酸,进而合成酯,形成酱油特有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