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现代散文选》读书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As I was browsing through the library, I came across a book titled "Essays: Being a Selection from the Prose Works of Charles Lamb." It wa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sketches, written in the 19th century by Charles Lamb, a celebrated English writer. Intrigued, I decided to borrow the book and give it a read.As I started going through the essays, I was struck by the elegance of Lamb's writing. His prose was refined, yet conversational. He had a way of using words that paintedvivid images, and his sense of humor and wit was evident throughout his work.One of my favorite essays in the collection was "The Superannuated Man." In this essay, Lamb writes about his retirement from a clerkship position at the age of 60. He explores the feelings of isolation and uselessness that come with retirement, as well as the newfound freedom and leisure time that it presents.Another standout essay was "Christ's Hospital Five and Thirty Years Ago." In this piece, Lamb reflects on his experiences at a boarding school as a child, and compares them to the current state of education. He talks about theharsh discipline and the lack of individual attention that he and his fellow students received, and contrasts it with the more nurturing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 of his time.What struck me the most about Lamb's essays was the way he used his own experiences and observations to comment on broader social issues. His writing was not just entertaining, but also thought-provoking. He was able to convey his opinions and ideas in a way that was both accessible and sophisticated.As I finished reading the collection, I felt a sense of admiration for Lamb's mastery of the essay form. His writing was not just a record of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but also a commentary on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I was left with a newfound appreciation for the power of words and the art of the essay.Overall, reading Charles Lamb's essays was a rewarding experience. His writing is a 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value of the essay form, and it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one's own voice and experiences to comment on the world around us. I would highly recommendpicking up a copy of this collection and immersing oneself in the world of Charles Lamb's writing.。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通用6篇)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通用6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篇1小桔灯冰心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
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
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
”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暗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
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探究翻译原理这学期我读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书中每篇文章都是汉英对照,并对本文的写作背景、翻译方法、语言难点等都做了一些注解和解释,使得阅读难度降低,同时能提升读者的英语水平。
张老毕生追求“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这点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颇深。
例如,在《想北平》中,北平被译为Beiping,而不是Beijing,这是符合史实的,因为解放前,北京是叫北平的。
总体来说,张老在遣词造句方面构造简单、凝练,通俗易懂,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译文流畅流利,并未偏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本次,我主要讲张老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在汉译英中,“异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在夏丐尊《中年人的寂寞》中“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张老就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译为“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originates perhap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在汉语中,“总角之交”和“竹马之交”均指幼年时期就交好的朋友,此处张老就翻得贴近中国文化,迁就汉语的表达方式。
此外,“归化”指在翻译过程中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原文是“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张老译为“Consequently, Mr. Cha Buduo kicked the bucket before an hour was out”. 在这里,张老将“一命呜呼”译为“kick the bucket”这一俗语,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外国读者来说理解理解比较容易。
但是我有个疑问,这样做好吗?追根究底,kick the bucket是中世纪的一个死刑,类似于中国的上吊,不过对方是站在桶上而非椅子。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张培基的一部经典著作。
文中阐述了英翻中的一些关键策略,并且在涉及到修辞手法的翻译上,提出了诸多有效的翻译方法。
首先,张培基提到了修辞手法对翻译影响。
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大量修辞手法被用来加强文字的表达效果,这些修辞手法在英文中未必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力求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以减少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
其次,张培基也强调在修辞手法的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多事、多方,即既要充分表达原作意涵,又要尊重原作特色。
只有结合当时的情景等背景信息,在保留原作风格和氛围的同时,才能增加英文译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此外,为了实现更好的效果,张培基强调翻译者多熟悉一段时期的原文精神,弄清一种文字所具有的特定风格,以及该风格下修辞手法的施用方法和律动。
只有熟悉这些,才可以在完全表达原文韵律和修辞效果的同时,进行更自然的翻译,更好地表现中国的美学特色。
最后,张培基提出,翻译时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要体现和表达原文的情调,积极把握一定的修辞效果,以使英文译文更加得体、雅致,凝练、质朴。
总而言之,英译中文现代散文要求翻译者无论在表达方面还是语言工具方面,都具有非凡的天赋和高超的技能,使得英文译文精妙绝伦,信达雅。
张培基提出的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不仅丰富了翻译的技巧,也为英译中文现代散文的翻译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Zhang Peij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Selections is a classic work. The book discloses some key strategie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and also provides numerous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Firstly, Zhang Peiji pointed out the influence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on translation. In Chinese Modern Prose Selections, numerous rhetorical techniques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words, which may not be perfectly expressed in English. Therefore, when translating,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y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rhetorical effect completely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 in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text.Secondly, Zhang Peiji also emphasized the need to be versatile and multi-talented when translating rhetorical techniques, that is, to fully expres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work and respect its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combining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original context, can the diversity of English vocabulary and expression be increased while retaining the style and atmosphere of the original work.In addi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Zhang Peiji stressed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text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style of a text and the method and rhythm of using rhetorical techniques in this styl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original literary rhythm and rhetorical effects be fully expressed while the translator can perform a more natural translation and better demonstrat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Finally, Zhang Peiji suggested that when translating, the grasp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should reflect and express the mood of the original text, grasp certain rhetorical effects actively, so as to make English translation more decent, elegant, concise and unadorned.In conclus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have extraordinary talents and superb skills both in expression and language tool, so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can be exquisite and tasteful.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proposed by Zhang Peiji not only enrich the translation skills, but also provide valuable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中国现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体,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
出版商早已着手准备将中国现代散文译成英文,以便能够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
2005年,张培基教授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便获得了成功。
故事的主人公历经了艰辛的翻译过程,进而体验到中国现代散文的自然美和字句的优美。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主要是由张培基教授,以及尤西娜、杨福林、吴健、陈庆铭等知名译者共同完成的。
其收集的文字非常丰富,包括鲁迅、茅盾、冰心、苏轼等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
其中,以茅盾的《面孔》最为著名,故事描述了他在西藏拜访仓央嘉措时近距离接触到佛陀的神圣面容,而荡然无存的内心感受。
这首散文被英文译者译作“The Face”,凸现出中国文学的深厚内涵,极具文学艺术性。
另一方面,《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也体现出译者的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把握文学艺术效果,以及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同时又不失原文的精髓,这是一个很考验译者技巧和艺术水准的过程。
在该译注书中,张培基教授与其合作者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翻译技巧,通过注释把中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涵义融入其中,使故事更加灵活有趣,更容易理解,令读者在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收获。
本书也体现了最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如陈乃恒的“功能翻译理论”、坎特利的“失去翻译理论”等,从宏观角度让读者了解更多翻
译的技巧,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不仅深入浅出地把中国现代散文介绍给国外读者,而且也给我们以翻译的精湛技术、美妙的文学艺术感受,可以说是一部开拓性的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译注书籍,受到了许多读者和译者的广泛好评。
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译文看张培基的翻译理念作者:陈振云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0期一、引言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散文翻译忠实、凝炼,在力求选词得当、语句自然流畅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计较词句上的得失,而是把语篇神韵摆在第一位,追求既能完美地表达原文信息、原文功能、又能译出原文的风格与韵味,充分体现了他毕生追求的“忠实、通顺”的翻译理念。
他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译作涵盖了五四运动以来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散文作品,不仅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典型实例文章,而且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二、张培基“忠实通顺”的翻译理念及异曲同工的国外翻译理论张培基先生提出可用“忠实、通顺”四个字作为翻译标准。
忠实不但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流畅地道。
如果不考虑表达是否通顺,只注重内容的忠实,常会导致译文失去原作风采甚至使读者看不懂;另一方面,如果牺牲内容而追求表达方式的华丽,则无法传达原文信息。
二者都不能说是完美的翻译。
在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译者应首先照顾忠实的要求。
国内外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例如,德国翻译的“科学论”者赖斯在与弗米尔合作的《翻译理论基本原理》一书中也同样强调译文与原文“意图”的一致性(即“忠实”)。
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安帕罗·于塔多·阿尔比也提出:忠实的目标自然应该是翻译主体的意义。
他认为“在重新表达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想忠实于意义,译者也必须服从重新表达这一层面所必须服从的某些限制,因为它只能使用那些可以清楚正确的为目的语读者表达同样意义的手段在”。
但是忠实是不容易做到的,对此,功能派的奠基性理论——翻译目的论的创立者弗米尔提出了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他强调从功能的动态性对等来解释翻译:翻译不是一种语言的词句到另一种语言的解码,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方式:译者将原语文本的信息在新的、改变了功能、文化、语言的条件下复制,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原语的形式。
论文关键词:潜层语义表层语义增益删略论文摘要:《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不是教材的好教材,它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典型实例;张培基教授半个世纪译苑耕耘的经验及其科学的一丝不苟的译风不可多得;同时该书也为外国人研究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鲜活的思想铺了一条近路。
编辑。
近百年来把西方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或理论译介给国人者不乏其人,中国人中自己主动把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存在于散文中那些鲜活的思想译介给外国人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弥补了这个缺憾。
二十世纪末能在炒得沸沸扬扬的书市上偶拾到这样一本选材精当、译功踏实的新书《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幸甚!《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译者很看重所选散文中的“真情”——那种迫于必要而非出于志愿的应景文章一概不译;译者对曾有过争议的名人作品也不看其名气大小,而着眼于其散文是否仍有现实意义;如果能给后人留下一点值得思考的东西,那么就将其译出。
例如所译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在揭示我们民族劣根性方面很有特色,至今读来尤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篇幅有限,但它几乎囊括了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一大批杰出作家寓意深邃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家或名人包括李大钊、方志敏、鲁迅、郭沫若、胡适、叶圣陶、朱自清、郁达夫、柔石、萧红、老舍、郑振铎、萧乾、冰心等等;也有至今仍在笔耕的文学巨匠如巴金、季羡林等等。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可成为让当代的西方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思想脉搏的一面三棱镜或一本好教材。
目前西方一些国家首脑人物都很重视其“智囊团”对孔子、老子、孙子等我国古代思想家或军事家的研究,这方面的译作也较多,但对上述我国知识层面的代表人物知之甚少。
因此,《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推出对国人的翻译指导思想或翻译观念的更新也会起到先导作用。
让世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真实的思想感情,有条件的有识之士应多做些这方面的译介工作。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可谓当今英译中文学习、研究界的丰碑,这部书汇集了大量来自中国现代名家的经典文章,他们是鲁迅、苏轼、郭沫若、林语堂等等,并且采用英文进行了译注,让国际读者能够轻松体会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美妙。
从技巧角度来看,张培基在译注上的独特手法,为当代英汉翻译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而言,英译中文翻译的核心技巧是要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同时达到尽可能地良好的译文表达效果。
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提出了“字词汉本贴近、翻译本贴近”的原则,介绍了注释技巧、引文技巧、调和技巧、精炼技巧、灵活技巧等技巧应用于英汉翻译的方式。
其中,“字词汉本贴近、翻译本贴近”原则是检验好坏翻译的重要标准,它要求翻译人员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前提下,注重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用汉语表述有关的概念,并且要保证翻译文本和原文之间的准确性,即按照原文表达的内容去清晰精确地表达同样的意思,不要出现误差。
张培基编写《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时,建议翻译者使用多中手段来提升翻译质量,主要涉及注释技巧、引文技巧、调和技巧、精炼技巧和灵活技巧等:首先,注释技巧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有效掌握语言特点,以便在掌握翻译时可以更好的把握原文的精髓和表达方式,翻译出更精确的文本。
其次,引文技巧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它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义,并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此外,调和技巧是保证翻译效果的重要因素,即在不失原文语义的情况下,使译文的表达更加接近汉语习惯表达。
随着翻译技巧的深入研究,精炼技巧从英汉翻译中被运用,它指在不改变原文语义的前提下,删减和修改原文,以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简洁清楚。
最后,灵活技巧对于英汉翻译同样重要,它允许翻译人员在译文形态上与原文形式有一定差异,以便适应汉语表达习惯。
以上就是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在英汉翻译技巧上的独特发掘和诠释。
他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推出了完整系统的技巧,使英汉翻译效果更佳,也为当今国际文学翻译提供了更高的翻译质量及实践技巧。
《英译现代散文选》读书报告
正如张培基先生所说,“散文最真实,最笃诚,不雕饰,不做作,因而是一种最易令人感到亲切的文体”,散文“形散神不散”,句式灵活多变、逻辑性不强。
因其“率真”的特点,在翻译成英文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恰当词的选择,而且要照顾的中文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义,乃至篇章的布局和风格。
在翻译成英文前,正确的理解中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至关重要。
这样才能做到“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在次基础上,还要考虑表达是否通顺,能否被读者接受。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对等,文化内涵上也要对等,让读者读起来就像读原作一样的感觉。
通读张培基先生的《英译现代散文选》(一)能深刻体会到“忠实、通顺”这四字翻译标准。
一、在短语和词的处理上
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意在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表达了中国革命者的乐观精神。
其题目翻译为“National Crisis Vs Heroic Nation”,national 和nation 押头韵,有一种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让读者感受到革命势不可挡的气魄。
翻译没按字面直译,而是对汉语的精神的提炼,做到了忠实于原文,可谓是升华与再创造。
文章中“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译文“The greatest joy of life, mind you, is to build up our country during its most difficult days. 此句中“在艰难的国运中”强调时间——这段艰难的日子。
故不能按照译题目的思路来翻译此处。
在“艰难险阻的境界”、“曲折回环,极其险峻”、“有时是崎岖险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中,都表达了危险的意思,但是翻译成英文究竟该用哪个“形容危险”的词,是和汉语表意的侧重点分不开的。
第一段中的“艰难险阻的境界”侧重说明这段道路有困难和阻碍,故将“险”省去不译。
“曲折回环,极其险峻”是在说水流曲折与猛劲的险,而perilous强调即刻临头的危险,用perilous形容更能体现水流之猛,画面感很强。
“有时是崎岖险路”是指征人所走过的路中的一种情况,hazardous可以形容造成损失或严重伤害的时机或场合,故这里比dangerous 更恰当。
最后一个为了避免重复译为dangerous 也是必要的。
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做到了忠实于原文,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也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做到这些都是基于对中文和英文的深刻理解。
对于一些汉语中特有的词汇,如《差不多先生传》中“差不多先生”译为“Mr. About-the-Same”可谓是一种再创造。
“钱铺”译为money shop而不是private bank,确切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背影》中的“茶房”,汉语中指旅馆轮船等内的服务员,根据语境的不同,翻译的也不一样。
文中出现两处“茶房”分别译为了a hotel waiter和train attendants.
汉语表意灵活多变,因此同样的词或短语在不同的位置,侧重表意不同,功能不同,其翻译所选的词也不同。
二、在句子和篇章的处理上
鲁迅的《螃蟹》中“他跑来跑去的寻。
他想寻一个窟穴,躲了身子,将石子堵了穴口,隐隐的脱壳。
”译文:“He dashed here and there in search of a cave to hide. He was going to block up the mouth of the cave so that he could moult in secret.”译文没有禁锢于原文的句子中,而是将句子创造性的重组。
跑来跑去是为了找窟穴躲身子,用石子堵洞穴的口是为了脱壳。
汉语擅长用小短句,但翻译时要将表意接近的小句放在一起翻译。
“身子还软,要被别的螃蟹吃去的”是前一小句的原因,因此要和上句译成一句。
“身子还软”译为伴随状语,“with his new shell still being soft”形成长句,符合英语线性流水句法特征。
这里“身子”翻译成新壳,而不是躯体。
这些说明译者在理解原文时经过了仔细推敲与斟酌。
在句子重组过程中也需要添加一些连接词,如and, but, because, which等等。
在《中年人的寂寞》中,“尤其觉得难堪的是知友的逐渐减少和疏远,缺乏交际上的温暖和慰藉”,原文中“缺乏交际上的温暖和慰藉”是“知友的逐渐减少和疏远”的结果,而不是并列结构。
译文为:The most intolerable of all is the lack of friendly warmth and comfort due to the gradual passing away and estrangement of more and more old pals. 因此,用due to 恰到好处。
理清句子的内部逻辑关系,在汉翻英过程中至关重要。
叶圣陶的《我坐了木船》一文,无情的鞭挞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具有讽刺意味,而对盗匪的描写略显同情。
其中“还有盗匪——实在是最可怜的同胞,他们种地没得吃,有力气没处出卖,当了兵经常饿肚皮,无奈何只好出此下策”,上文说路上很艰险,下文中“还有”体现了雪上加霜的意味。
因此虽然在字面上没有直接体现,但是在汉译英时要把此意加上。
译文为:To complicate matters, there are bandits lurking around—those pitiful fellow countrymen who, unable to ward off starvation by farming or soldiering or whatnot, have been reduced to the disreputable business as a last resort. To complicate matters,和lurking around在此处属于添加成分,虽然在字面上没有表达,但是从字里行间能读到此意,说明更糟糕的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能看出汉语依靠语境表达的意思,在翻译时也要表达出来。
词句中,连接词who/by/as等词将句子在逻辑上紧密联系在一起。
散文句子结构简单,流畅随意,很多逻辑关系都没有用明显的连词来连接,而在翻译时,英语要明确表达。
这也是翻译散文时要注意的一点。
在汉翻英过程中,写作视角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中,“我们几个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译文: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汉语中人作主语,而译文则把事物作为主语,这件事让我们很高兴。
在《中年人的寂寞》一文中“像七巧板似地只选定了某一方面和对方去接合”,在英文中很难找到表达对等意思的词,因此要用意译法,要充分理解其内涵。
文中有“人们相互提防,互存戒心”之意,译文为:They always keep a wary eye, as it were, on each other in their association. 不过此处的译文也没有表达出“七巧板”
特定内涵,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有一种历史沉淀感,灵活多变感,还有迎合之意,在翻译时都丢失了。
也可以说此翻译将基本含义表达出来了,但是不能完全表达其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要理解汉语涵义,采用意译法,尽量找到最佳的翻译。
通过《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词句和篇章的简要分析,读者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忠实、通顺、凝炼,用词得当、语句流畅,语篇神韵的表达淋漓尽致。
报告中只对本书部分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做了分析,本书中的翻译精华还可以不断探索与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