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5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
- 格式:pdf
- 大小:521.35 KB
- 文档页数:7
限时集训(八)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2.有一首诗中曾写道:“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
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短不灵。
”诗中描述的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C.火药 D.印刷术3.甘薯传入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增加与粮食不足问题,甘薯传入后不久,就有一部图书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用以推广甘薯种植。
这部图书是( )A.《齐民要术》 B.《农书》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5.中国古代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6.以下图表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
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A.技艺先进B.实用性强C.体系完整D.注重实验7.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争霸扩张的过程中同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出了《离骚》这样伟大的诗篇。
这表明 ( )A.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C.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D.《离骚》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8.宋代兴起的话本、语录等文艺形式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连皇帝都愿意听话本。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9.“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一部《道德经》,逍遥函谷行;一篇《将进酒》,饮者留其名;一卷《漱玉词》,云中叹飘零……”这是歌手李玉刚的2015开年作品《李》,不到200字的歌词竟化用各类诗词和典故多达32处,被称作“史上最牛神曲”,令无数网友叹为观止。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和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
据此可知()A.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B. 印刷术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C. 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展和推广为明代通俗文化读物的推广提供了方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并不等同于“被通俗文化取代”,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2 •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
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A. 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 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C. 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 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B [“牵牛”经过李时珍的不断探索,发现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故而突破东汉时期张仲景没有把“牵牛”入药的主张,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求实、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
]3. 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
由此可知,此时B. 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C. 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 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A [近代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实验、实践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 A 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B项;传统科学注重实用,以经验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实验,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D项。
]4. 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书画和戏曲艺术课时作业新人教版(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子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化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培根所说的这三种东西分别是我国古代的( )①印刷术②火药③算盘④指南针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解析】中国最早发明印刷术,并不断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火药的发明把战争由冷兵器时代推进到热兵器时代;指南针传播到欧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 A2.“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
”就此观点,甲、乙两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对甲、乙两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A.甲正确,乙错误B.甲错误,乙正确C.甲、乙都正确D.甲、乙都错误【解析】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但在近代前,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所以甲是正确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中,受市场的引导,应社会的需要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古代中国由于处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且缺乏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改进,没能产生巨大的效益,所以乙也正确。
【答案】 C3.2009年我国安徽、广东、湖北等多个省区出现手足口病役情。
中医药工作者选用藿香、艾叶等中药配制成中药香囊,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中医药工作者研究古代中医学必读的书籍不包括(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氾胜之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问题的能力。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医学的经典著作,而《氾胜之书》是农学著作。
【答案】 D4.今天人们把坐在药铺里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先生”,来源于( )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李时珍【解析】“医圣”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按规定,当官的不能随意接近百姓,于是每逢初一、十五他就坐在大堂上接诊,为了纪念张仲景,后人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先生”。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二十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洛阳模拟)根据教育部规定,1952年下半年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学校的模式设专业。
二是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
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材连同欧美教育体系完全被否定。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B.中国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C.苏联教育较适合新中国需要D.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否定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育体系,这体现了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D正确。
【加固训练】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
”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解析】选A。
由材料阐述的对俄语的重视,联系时间可知此时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因此应该是从意识形态领域拉近与苏联的关系。
故选A。
2.山西大学于1952年到1953年间进行了改组,医学院、工学院先后从山西大学分离出去;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冶金工程系划归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
这次院系调整反映了(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C.建设时期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D.实施“教育大革命”政策的结果【解析】选C。
由材料得知,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并未提高,故A错误;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不涉及中小学及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故B错误;由材料可知学院合并实际上是更加突出了学科的专业性,故C正确;“教育大革命”是伴随着大跃进运动而兴起的一场“教育革命”,故D错误。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一、选择题1.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头使用B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 .活版在四大制造中毁灭最晚解析活版技术从北宋开头使用;活版之前传递信息并不是均用手抄,如雕版;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
A、B、C三项表述错误。
造纸术毁灭干西汉、指南针毁灭干战国、火药毁灭于东晋,活字印刷术毁灭于北宋,在四大制造中活版毁灭最晚。
答案 D2.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沟通也格外频繁。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耕作技术大体经受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进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挨次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解析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明清时期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头,到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C项说法在时间上与史实不符合。
答案 C3.中国古代除了四大制造以外,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和中医学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下列人物中属于中国古代杰出医学家的是()①祖冲之②郭守敬③孙思邈④王祯⑤僧一行⑥刘徽⑦贾思勰⑧张仲景A.①⑥B.②⑤C.③⑧D.④⑦解析祖冲之、刘徽在数学圆周率的计算方面成就巨大;僧一行、郭守敬在天文学方面成就巨大;孙思邈是唐代的名医,后世尊其为“药王”,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王祯和贾思勰是出名的农学家。
答案 C4.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制造出辉煌绚烂的中华文明。
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才智制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沟通中起了桥梁的作用C.欧洲人擅长使用但不会制造新技术D.欧洲人吸取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解析本题以一句谚语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意在考查同学的分析和理解力气。
(通用版)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5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书画和戏曲(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5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书画和戏曲(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5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书画和戏曲(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跟踪检测评估25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书画和戏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重庆市名校联考]唐代文献记载,德宗时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
” 据此可知,文中“战舰”()A.以水力作为驱动的动力B.行驶速度远远低于帆船C.具有机械动力轮船雏形D.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海船解析:“挟二轮蹈之”可得出非用自然水利,故A项错误;“疾若挂帆席”可得出能与帆船相类似,故B项错误;“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可得出所制战舰有机械轮船的结构,故C项正确;“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无与其它相比较,无法知道世界排名,故D项错误.答案:C2.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市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
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
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印刷术( )A.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C.促进欧洲的货币改革 D.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解析:根据材料“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5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题演练【高考题组】高频点1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1.(xx·重庆文综·T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还魂纸实际是将废纸重新作为造纸原料予以利用,但在江南地区没能被接受,制造工艺省却了煮浸这一环节,降低了成本,所以②④正确,故选C。
2.(xx·江苏单科·T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选C。
在冯道的主持下,开始将儒家经典刻版印刷,并不能说明他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A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活字印刷的描述,B错误。
材料中有“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的表述,D错误。
3.(xx·北京文综·T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解析】选B。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初年,标志着中国数学体系开始形成;罗马法是罗马法律的泛称,故B正确。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在汉代,但日心说是16世纪中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来的,C不正确。
课后限时集训 ( 二十五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 :40 分分:85 分)一、( 本大共12 小,每小 4 分,共48 分)1.(2018 · 化二模) 下表唐宋期不一样文件人衣着“ 衣”的。
据此能被定的史事是()述文件出“回掠坊市及、等州,比屋尽,人悉以衣。
”《旧唐·回》“云木哪息影,雪香不生。
”《全唐》“ 邵多透衣。
”宋朝《水燕》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常服衣,号衣和[ 宋 ] 叶翁《四朝》尚。
”A. 唐宋造技有重要展B.唐宋麻出重衰败C.困百姓只好穿制的衣服D.衣一度成唐宋流行服A [ 人衣着“ 衣”的前提条件是造技有重要展,故 A 正确;人衣着“衣”不可以明麻出重倒退,故 B ;困百姓只好穿制的衣服于,故 C ;衣一度成唐宋流行服与表格内容唐宋期不一样文件人衣着“ 衣”的不符,故D 。
]2.(2018 ·晋中期末 ) 据古籍:清代康熙年准了“内府精活字百数十万,排印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从本上反应了当的活字印刷()A.遇到治的抵制B.技存在着致命缺点C.遇到念的制D.缺少市效益的推D [ 资猜中百数十万“精活字”是“内府”所,故 A 表述与意不符;B、 C 两资猜中没有体;依据资料些活字“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可知,里的“无用”,是指缺少市,故D切合意。
]3.(2018 ·合肥三模) 有人以“仲景未用” 由,反“ 牛”入。
此,李珍:“ 此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倘若知之,必实用法,不捐弃。
况仲景未用亦多矣,此而,盖枉正矣!” 体了李珍()A.材中着眼的度B.探究中求新的追求C.践中察求真的方法D.承中理性批评的精神B [ 干述及李珍主“ 牛”入是以事求是出点,故 A ;“ 牛”李珍的不停探究,它拥有必定的理作用,故而打破期仲景没有把“牛”入的主,反应了李珍拥有探究、求、新精神,故 B 正确;李珍主“牛”入是在不停探究之下,而不是察求真,故 C ;李珍并无仲景的主行理性批评,故D。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五)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怀化二模)下表为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B.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C.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D.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A[人们穿着“纸衣”的前提条件是造纸技术有重大发展,故A项正确;人们穿着“纸衣”不能说明丝麻纺织出现严重倒退,故B项错误;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与表格内容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不符,故D项错误。
]2.(2018·晋中期末)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D[材料中百数十万“精铜活字”是为“内府”所铸,故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根据材料这些铜活字“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可知,这里的“无用”,应是指缺乏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
]3.(2018·合肥三模)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
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B[题干述及李时珍主张“牵牛”入药是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故A项错误;“牵牛”经过李时珍的不断探索,发现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故而突破东汉时期张仲景没有把“牵牛”入药的主张,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求实、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李时珍主张“牵牛”入药是在不断试验探索之下,而不是观察求真,故C项错误;李时珍并没有对张仲景的主张进行理性批判,故D项错误。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五)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和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
据此可知( ) A.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B.印刷术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C.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展和推广为明代通俗文化读物的推广提供了方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并不等同于“被通俗文化取代”,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2.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
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B [“牵牛”经过李时珍的不断探索,发现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故而突破东汉时期张仲景没有把“牵牛”入药的主张,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求实、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
]3.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
由此可知,此时中国( )科学家论述方法伽利略没有它们(数学),人们就会在黑暗的迷宫中徒劳的徘徊在比萨斜塔演示自由落体定律;利用望远镜观察天文朱载堉凡天地造化,莫能远其数依凭象器测验天文,治历之本徐光启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于度数在上海试种甘薯,在天津种水稻A.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B.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A [近代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实验、实践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A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B项;传统科学注重实用,以经验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实验,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A [《诗经》反映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当时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故A项正确;北方政治动荡使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祖先崇拜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5.(2019·苏州一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以此为生的“说话人”。
“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
这反映出宋代(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B.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D [据材料“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以此为生的‘说话人’”可知,宋代世俗文学兴盛,市井生活繁荣,反映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故选D项;A项与材料“‘说话’上承唐代”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宋代“说话”日益兴盛,而未涉及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也未涉及传统礼教是否受到冲击,排除B、C两项。
]6.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抨击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主张男女平等和人性自由,作品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
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B.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诉求C.传统价值观念的演进D.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B [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礼教观念,从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故选B项;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流思想并未变异,排除A项;“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有利于打破传统价值观念,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的需求,而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排除D项。
]7.(2019·成都二模)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
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 )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在商代甲骨文的基础上推行金文,文字上的统一促进了对周文化的认同,从而将民众“抟成一体”,故选A项;秦朝以后才推行统一的货币,排除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意识形态才逐步普及,排除C项;秦朝推行五尺道、直道等,建立了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排除D项。
]8.(2019·昆明二模)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隶书为之。
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
此做法( ) A.违背文字发展趋向B.阻碍了文化的交流C.使小篆取代了隶书D.不具有历史必要性A [通过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隶书属于比较简化的字体,其流行地区及使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这符合文字的发展趋势,但秦朝统一之后,认定“小篆为法定文字”,这样就不符合文字“简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秦始皇把小篆定为法定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排除B项;秦始皇虽然把小篆定为法定文字,并没有使隶书这种字体消亡,在汉代,隶书成为流行的字体,排除C项;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使各种字体统一,便利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其积极作用,排除D项。
]9.(2019·苏州一模)下图的书法作品是苏轼《寒食帖》的局部,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下列对其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笔画圆匀,庄严厚重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C.随意挥洒,任情纵性D.行云流水,飘逸易识D [行书特点是行云流水,飘逸易识,故选D项;笔画圆匀,庄严厚重为小篆的特点,排除A项;字体方正,规范标准是楷书特征,排除B项;随意挥洒,任情纵性是草书特征,排除C项。
]10.(2019·永州一模)下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
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
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
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是( )A.构图复杂,比例失衡B.情景再现,返璞归真C.以形写神,诗画合一D.对比强烈,气势雄壮B [由材料内容及图画可知此画作为工笔画,从画作及文字描述来看此画作注重再现生活情景,故选B项;从材料中图画来看可知此画构图严谨,比例协调,排除A项;以形写神是中国文人画的特点,非工笔画特点,排除C项;材料中图画意在再现生活情景,返璞归真,不能体现气势雄壮,排除D项。
]11.(2019·蚌埠一模)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
此类绘画作品( )A.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B.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D.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其昌的画作注重写意,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因此可判断是文人画,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文人画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抨击,排除B 项;根据所学知识,注重写意的文人画的绘画对象并不是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排除C 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明清时期文人画发展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排除D项。
] 12.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
”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
这说明( ) 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B [商人投资具有逐利性,商人纷纷组建戏班是因为社会市场的需求,这也会推动戏剧发展,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商人纷纷组建昆腔戏班子,没有涉及昆剧艺术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市民文化的需求会推动戏剧发展,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仅据题干信息无法考证是不是商人投资戏剧的首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北京是印刷中心。
中央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所刊本均称“内务本”。
康熙、乾隆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
所刊书为“武英殿本”,简称“殿本”。
殿本书甚多,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二十四史》《水经注》等大部分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
清代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
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
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兴起的,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
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的需要。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 印刷术的出现有时被看作是现代世界的首次民主革命。
这种观点突出了印刷术本身具有的对权威的挑战;任何压抑民众的政权都清楚,文字非同小可……到16世纪末期,肯定有很多欧洲王室成员和主教们希望印刷术不应那么普及,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其影响至今还在改变这个世界……确实,对许多社会学家而言,特别是对马克斯·韦伯来说,宗教改革如同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摘编自玛丽·伊万丝《社会简史·现代世界的诞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印刷业的特点,并分析清代印刷业兴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