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十 踏莎行雾失楼台 含答案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756.0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踏莎行(雾失楼台)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苏幕遮(燎沉香)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堪:哪堪,哪里经受得住尺素:代指书信B.幸自:本自,原来是冉冉:缓慢流动的样子C.一川:一片山川初阳:初升的太阳D.侵晓:临近拂晓的时候凌波:形容丽人步履轻盈之态解析:选C C项,一川:满地。
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诮燕》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风雨池塘斗颉颃,春来秋去一生忙。
______________,辛苦营巢傍屋梁。
A.君怜我处频迎语B.一生巧计输黄雀C.世间多少宽闲境D.燕子不知人意思解析:选C解答这类试题一般可用排除法,就本题而言,对选项中诗句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从标题看,本诗对燕子是嘲讽的,可先排除无嘲讽之意的选项。
A项,写燕子的善解人意,不合诗境;B项,有嘲讽之意,但“一生”一词与上句重复,不符合作诗的规律;D项,“燕子不知人意思”,意为燕子不了解“我”的内心,抒写的是闺怨,不合诗境。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晏幾道,字叔原,号小山;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
二人都是“古之伤心之人”。
B.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他的《清平乐》。
C.贺铸,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他赢得了“贺梅子”的美称。
D.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著有《清真居士集》。
解析:选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秦观的《踏莎行》。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梦后楼台高锁,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幾道《临江仙》)(2)从别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幾道《鹧鸪天》)(3)百啭无人能解,____________________。
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王维诗四首测试题2019.9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由于新旧党争,词人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这首词是作者贬徙郴州初抵之时写的,又题为“郴州旅舍”。
①上片开头三句诗人缘情描绘了什么画面?词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幅画面?请简析。
②“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诗,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多余,你是怎么认为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次盱眙县 (唐)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全诗紧扣“夕”来写,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2)最后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联系全诗看,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答:3,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
答:(2)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简述首联描写的内容,并指出本联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答:(2)简要赏析“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
答: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两个题目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在诗人家乡附近。
皋,水边高地。
②徙倚:徘徊。
踏莎行参考答案一、自主学习1.上片写景,描写登高怅望所见和谪居环境,景中有情。
下片抒情,写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情中带景。
2.前两句写的是意想之景。
“楼台”、“津渡”喻指词人心中的理想与希望。
“桃源”是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
(作者苦苦追寻,多方探寻,却“望断无寻处”)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3.①对仗:“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②用典:“桃源望断无寻处。
”③虚实结合:楼台、津渡、桃源为虚景,孤馆、斜阳、杜鹃为实景。
④情景交融:由于屡遭贬谪、理想破灭,心中凄苦幽怨,想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又由心中之景转向现实之景,情景交融。
二、疑难探究1. 这两句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馆”字,暗示羁旅之愁。
“孤馆”更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
而“孤馆”又紧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心情之凄苦可想而知。
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
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
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是寂寞孤馆,所感是料峭春寒,所听是杜鹃啼血,所见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诗人运用“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等多种感情色彩强烈的意向,从视觉、听觉、心理感觉等多个角度渲染,营造出孤苦凄迷的意境氛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2.“砌”字在这里是“堆叠”之意。
(第一步,释义)因为离别,那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第二步,描述景象)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第三步,表达作用以及表现感情)3. 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4. ①“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胡云翼《宋词选》)②“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③“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
《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大全5篇)第一篇:《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踏莎行秦观【教学目标】1、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品味语言。
2、探讨词中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讨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成了三绝碑。
我们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巨人,那么另一绝秦观的这首词绝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
二、解题,正音。
“莎”读suō音,词牌名,它是指一种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词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词作者。
1、走近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代表作有《鹊桥仙》《浣溪沙》等。
名句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
2、才子的人生悲歌:(1)三试及第: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举而荣登仕途,然而秦观的科举路途却是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秦观第一次参与科举应试,抱著满满的期望换来的却是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掩观铭》),可见此一失败,对他是一大打击。
神宗元丰四年(1081)秦观再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
专题十踏莎行横塘路苏幕遮同步测试(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1.上片开头三句词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词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一幅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词人站在旅社,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园。
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的心情。
2.“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词,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个“暮”字,以为多余,你是怎么认为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多余。
夕阳偏西,是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
这三字表明时间的推移,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而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
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3.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词上片________,下片_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写景叙事看到荷塘景色而触发乡思,表现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以及对久客京都的厌倦之情。
4.试简要谈谈“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中“举”字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句写荷花的神态,一个举字刻画出了荷花的动态。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踏莎行》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踏莎行寇俊杰春风萧瑟,乍暖还寒,阴雨蒙蒙,芳草萋萋。
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来。
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及两个随从一起推车。
无奈车重人少,力量不够。
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
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一筹莫展,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
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故有此一问。
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大家一起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
寇准再三相谢。
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已是满身泥水。
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
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
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
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
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椽子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
专题整合词牌词牌又称词调,是音乐与歌词间的桥梁。
词牌与词旨无关,词的内容可见词牌下所附之题目。
但早期词作,多只有词牌而无题目。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给每种格式取一个名字,就是词牌。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菩萨蛮》是原《菩萨蛮曲》的沿用,《西江月》、《蝶恋花》等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②取词中几个字作为词牌。
如《忆秦娥》,因为依照此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为此称,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梦江南》,又名《谢秋娘》,因白居易有咏“江南好”的词,末句是“能不忆江南”,故称;《念奴娇》又称《大江东去》、《酹江月》,只因苏轼词中有相关词句的原因。
③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等。
古诗中的虚与实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中《踏莎行》(雾失楼台)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十分典型。
它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考点范畴。
下面我们就这种手法作一详细的讲解。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那么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踏莎行(雾失楼台)
一、词人名片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十五岁丧父,侍母家居,研习经史,喜读兵书。
元丰七年(1084年)拜谒苏轼于徐州,苏轼大为赞赏。
三十六岁中进士。
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等职。
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二、诗词故事
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一首《满庭芳》(山抹微云)词风传天下,苏轼叫他“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的女婿是黄山谷的学生、史学家范祖禹的儿子范温,他为人沉稳少语,在宴席上常一言不发。
一次,席间,一位歌妓故意问范温是否也懂词,范温笑而作答:“你可知道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吗?”一时传为佳话。
从中可见秦观及其词在当时的声名。
三、文题背景
这首原词题为“郴州旅舍”。
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三月。
此前,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获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
桃源/望断/无/寻处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
砌成/此恨/无/重数
△。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此词写的是迁谪之恨,可谓“悲绝、哀绝、凄绝”,令人不忍卒读。
王国维评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
二、悟读,诗情画境
秦观的词大多数很凄凉,王国维曾说过,“少游词境,最为凄婉”。
我想秦观应该是忧郁的吧,我们喜欢他的词,可能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可能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能是“过尽飞鸿字字愁”,可能是……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词自晚唐五代以来所写的景物大多是实景,像《踏莎行》(雾失楼台)所写景物是象征性景物的作品并不多见。
请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摹写了哪些象征性的景物?这些景物暗示了什么样的心绪?词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词人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第三句笔锋一转,却说“砌成此恨无重数”,请你分析一下词人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观好友苏轼认为《踏莎行》(雾失楼台)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
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词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丽谯①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②。
乡梦断,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③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丽谯,绘有彩纹的城门楼,后指谯楼,即城门上的更鼓楼。
②迢迢,漫漫的意思;徂,是往、流逝的意思。
③“衡阳”和下一句中的“郴阳”都是楚地名。
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至衡阳而止。
(1)这首词系秦观贬谪郴州时岁暮天寒的感慨之作。
试简析上片第一句中“寒”、第二句中“虚”所包含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本词结句“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明人沈际飞评说:“伤心!”你是否同意他的评说?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文本赏读
1.这首词有诸多物象,如“楼台”、“津渡”、“桃源”、“孤馆”、“杜鹃声”、“斜阳暮”、“郴江”、“郴山”、“潇湘”。
其中,只有“孤馆”即郴州旅舍是实景,其他都是象喻性的物象。
如“楼台”并非真的楼台,而只是心目中所向往的一个境界而已。
“津渡”是乘船出发的渡口,也是人生出发的津渡。
“杜鹃声”、“斜阳暮”则表现了人生无限凄凉的况味。
词人采用这种写法,一则符合其贬谪之人的特殊身份,二则更收到了含蓄委婉的艺术效果。
2.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说应该欣喜才是,但身为贬谪之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
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心灵挣扎的历程,平添此恨绵绵。
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无济于事。
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
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可以重重积累,终于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数重、沉重坚实的“恨”墙。
3.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
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呢?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也是不由自主地奔向潇湘而去。
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长。
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
这两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声中,夕阳正徐徐落下。
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的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
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
②春寒,即心境寒。
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
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
所有景物触动词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
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
文本拓展
(1)首句中的“寒”,一是指湖南岁暮风雨交加,气候由冷转暖,但刚进入初春季节,天气还是比较冷的,即所谓春寒时候;二是在毫无复苏希望的词人枯寂的心房里,由于被贬心里更是感觉凄凉。
第二句中的“虚”字是写词人环顾居所,庭院深邃,空寂冷落,欲言无人,人世间除旧迎新的气氛,在这里一点儿也看不见,闻不到,从而道出了词人心头郁郁寡欢的况味,突出了贬谪生活的寂寥。
(2)同意。
相传雁至衡阳而止,而郴阳更在衡阳以南,是大雁也飞不到的地方。
这两句是说,来年北上,总还有大雁可以传递书信。
而今身贬郴州,却是连雁儿也飞不到的地方。
诗人不说自己贬谪远地音信断绝,度日如年,而只说郴州是连雁儿也飞不到的地方。
从而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他内心难以言传的苦痛。
语淡意浓,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