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连乘、乘加、乘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连乘、乘加、乘减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在此,我将以第一人称,以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连乘、乘加、乘减人教新课标为例,详细阐述这些方面。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36页至第38页的连乘、乘加、乘减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连乘、乘加、乘减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购物场景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商品的总价。
2. 例题讲解:讲解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针对所讲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练习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连乘:A × B × C = (A × B) × C乘加:A × (B + C) = (A × B) + (A × C)乘减:A × (B C) = (A × B) (A × C)七、作业设计(1)2 × 3 × 4 = ?(2)5 × (6 + 7) = ?(3)8 × (9 7) = ?2. 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连乘、乘加、乘减的应用。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连乘、乘加、乘减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拓展应用,包括连乘、乘加、乘减三种形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描述连乘、乘加、乘减算式的结构特点。
熟练运用连乘、乘加、乘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连乘:介绍连乘的概念,即连续进行多个乘法运算,如2×3×4。
乘加与乘减:讲解乘加(先乘后加)和乘减(先乘后减)的概念,如2×3+4、2×34。
运算顺序:强调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进行乘法运算,后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
实际应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连乘、乘加、乘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顺序。
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运算顺序,尤其是在混合运算中正确识别并执行乘法优先原则。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器、PPT演示文稿、黑板。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实际例子引入乘法运算,激发学生兴趣。
2. 新知讲解:介绍连乘、乘加、乘减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运算顺序。
3. 互动练习: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解决含有连乘、乘加、乘减的数学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找出连乘、乘加、乘减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将包含连乘、乘加、乘减的定义和运算顺序。
通过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运算的优先顺序。
示例题目将清晰地展示解题步骤和答案。
作业设计设计一系列包含连乘、乘加、乘减的数学题目,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
包括基础题、进阶题和应用题,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
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解题过程和思路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通过批改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连乘、乘加、乘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连乘、乘加、乘减1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连乘:a × b × c = (a × b) × c = a × (b × c)2. 乘加:a × b + c = a × b + a × c3. 乘减:a × b c = a × b a × c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 操练: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举例,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4. 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年级上数学教案连乘、乘加、乘减1人教新课标2. 板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意义、应用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连乘、乘加、乘减题目,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 提高题: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研究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2.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连乘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连乘、乘加、乘减的概念。
学生能够运用连乘、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理解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律。
学生能够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解决连乘、乘加、乘减的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连乘:学生通过实际例题,理解连乘的概念。
学生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2 乘加:学生通过实际例题,理解乘加的概念。
学生掌握乘加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3 乘减:学生通过实际例题,理解乘减的概念。
学生掌握乘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连乘、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正确运用连乘、乘加、乘减进行计算。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算器等辅助教学。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5.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连乘、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
5.3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5.5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连乘、乘加、乘减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6.2 评估方法:采用课堂提问、练习题、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学生对连乘、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连乘、乘加、乘减计算方法的掌握。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五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连乘、乘加、乘减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中,我将结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数学教材的第四章第四节“连乘、乘加、乘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76页至第77页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和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连乘、乘加、乘减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顺序,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练习本、计算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买了一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25元,他买了3本,还买了2个笔记本,每个笔记本的价格是5元。
请计算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76页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发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律。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过程和心得,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强调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注意事项。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典型例题,如“一件衣服的原价是120元,商家进行了两次促销活动,第一次打八折,第二次打九折。
请计算最终的价格。
”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6. 随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五年级数学上连乘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连乘、乘加、乘减的概念及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2. 乘加: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再加上第三个数。
3. 乘减: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再减去第三个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应用。
2.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连乘、乘加、乘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连乘、乘加、乘减的应用。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课件:连乘、乘加、乘减的例子及实际应用场景。
2. 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3. 教学道具:实物、图片等。
4.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连乘、乘加、乘减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用课件展示连乘、乘加、乘减的例子,讲解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小组内讨论解题过程,互相交流心得。
5. 拓展与应用: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连乘、乘加、乘减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必做题: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选做题: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拓展练习题。
3. 小组竞赛:小组内进行连乘、乘加、乘减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巩固当天学到的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思维水平。
小学五年级数学《连乘、乘加、乘减》教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连乘、乘加、乘减。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黑板3.练习题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导入,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或实物中包含的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乘法来计算这些数学信息?(二)新课讲解1.讲解连乘的概念和运算方法(1)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连乘的意义。
2.讲解乘加的概念和运算方法(1)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乘加的意义。
3.讲解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1)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乘减的意义。
(三)案例分析1.出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四)课堂练习1.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拓展延伸1.出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挑战自己。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拓展题。
(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连乘、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强调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运用连乘、乘加、乘减解决。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讲解教学重点:1.连乘:引导学生理解连乘是将两个或多个乘法运算连在一起进行的计算。
例如,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长和宽都要用乘法计算,然后将两个乘积相乘得到面积。
教学难点:1.连乘的实际应用:通过对话让学生理解何时使用连乘。
例如,老师问:“如果我们有一个长方体的长是4米,宽是3米,高是2米,我们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学生可能会回答“长乘宽乘高”,老师接着问:“那我们为什么要连乘这三个数呢?”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因为体积是三维空间的大小,所以需要三个维度的乘积。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连乘的含义。
2.学会应用连乘进行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
3.掌握乘加和乘减的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连乘的概念和运算的应用。
2.乘加和乘减运算规则的掌握和应用。
3.思维逻辑的培养和计算能力的提升。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黑板以及相应的书写工具。
2.准备数学练习册、习题集等辅助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连乘的概念,例如:“小明每天早晨都要梳头,他用梳子梳3次头发,每次梳30下。
那么,小明每天梳头一共梳多少下呢?”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连乘的概念:“连乘是指一个数连续乘以另一个数,直到满足条件为止。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a×b×c...”3.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和计算,巩固连乘的概念。
三、连乘计算(15分钟)1.教师以一些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运用连乘进行计算,如:“小红家养了4只小猫,每只小猫每天要喝2杯牛奶。
请问4只小猫一共要喝多少杯牛奶?”2.学生自主计算并回答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乘加和乘减的运算规则(1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乘加和乘减的运算规则:“乘加是指一个数先乘以一个数,再加上另一个数。
乘减是指一个数先乘以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
”2.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乘加和乘减的运算规则,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五、练习巩固(20分钟)1.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黑板上写出答案。
2.学生完成后,互相检查答案并纠正错误。
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强调乘加和乘减的运算规则。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较难的乘加和乘减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运算,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如:“如果小红家还养了2只小狗,每只小狗每天需要吃3盘狗粮,那么小红一共需要准备多少盘狗粮?”3.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年级数学上连乘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内容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练习题、教学卡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
2. 利用PPT、练习题、教学卡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连乘、乘加、乘减的概念。
2. 讲解演示:讲解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心得。
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学生作业,总结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律。
第二章:连乘运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练习题、教学卡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
2. 利用PPT、练习题、教学卡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连乘的概念。
2. 讲解演示:讲解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心得。
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学生作业,总结连乘的运算规律。
第三章:乘加运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加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乘加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连乘、乘加、乘减》五年级(上)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的例题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得计算方
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旧知识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得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小数连乘计算。
教学方法:
老师教学生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5×0.8= 1.3×0.4= 0.01×89=
5×2×7= 25×4×8= 9×10×6=
2、先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二、
1、课前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相同的。
2、教学课本第11页例题7.
(1)板书课本第11页的例7: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0.9×0.9×100
提问:0.9×0.9表示什么?为什么把一块正方形瓷砖的面积乘100吗?求出100块正方形瓷砖能铺81平方米,那100块能够铺85平方米吗?
这是一道乘的算式,请你说出运算的顺序。
(2)如果有110块够铺吗?要求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
第一种:0.9×0.9×100
=0.81×110
=89.1(平方米)
第二种:因为前面已算出100块瓷砖的面积,只要再算出10块,把100块和10块的面积合并就可以了。
0.9×0.9=0.81(平方米)
0.81×10+81
=8.1+81
=89.1(平方米)
提问:如果一道算式中有乘有加,那该怎么计算?请你说出运算的顺序。
3、练习:完成课本第1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道题目的运算顺序。
小结:小数连乘与整数连乘运算顺序一样,没有括号时,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如果是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也和整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要先算乘,再算加、减。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懂得了什么?(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我们还学习了用连乘、乘加、乘减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提高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课本第13~14页练习二的第5~10题。
2、计算下面各题。
19.4×6.1×2.3 5.67×0.21-0.62
3.25×
4.7-7.8 7.2×0.1×28.5
18.1×0.92+3.39 8.72+0.45×0.24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50.4×1.9-1.8 (2)3.76×0.25+25.8
=50.4×0.1 =0.94+25.8
=5.04 =26.74
4、一头狮子重0.28吨,欧洲野牛的重量是它的3.4倍,河马的重量又是野牛的3.5倍,河
马的重量是多少吨?
教学反思
通过解答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教学中不必讲太多的理由,当整数四则运算扩充到小数后,可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