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6
Key word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villages and towns; optimized path;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Wuhan0 引言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乡村建设被摆在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从地域分布角度来看,村镇有别于城市和乡村二元地域空间划分,不但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同时也包含了部分城乡之间的过渡地带[1],村镇的建设内容与成效成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关键点。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的战略支点城市,相继启动“擦亮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旨在稳定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朝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阶段迈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然而,村镇地区在持续备受政府投资和社会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村镇建设项目建设与管理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村镇建设活动的有序开展。
究其原因是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观念偏执,加剧了不断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2],致使村镇地域的建设规范性远远落后于城市建成区。
为此,现阶段以我国有关村镇建设管理的法定要求为准则,通过实地踏勘和会议访谈深入调查,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宏观分析的方法,归纳武汉市村镇建设项目类型特点,剖析当前武汉市村镇建设管理实践的问题与困境,探究武汉地区具有可实操性的村镇建设管理路径,以期为武汉市有效规范村镇建设活动靶向施策。
摘要 为研究武汉市村镇建设管理的优化路径,更加有效地管控村镇建设活动,助力乡村建设行动。
文章在梳理我国现行有关村镇建设管理法定要求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分析武汉市村镇建设与管理现状,归纳村镇建设项目的类型、特点,并剖析村镇建设管理的现状问题,提出契合武汉市村镇建设项目特点并具有实操性的三条优化路径:创新规划管理机制、分类形成有效管控和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村镇建设规范化、便利化提供参考。
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18年第二批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计划资金及相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8.30•【字号】•【施行日期】2018.08.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18年第二批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计划资金及相关事项的通知黄陂区住建局,新洲区、蔡甸区、江夏区城建局:根据省住建厅《关于下达2018年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和改造任务的通知》(鄂建文[2018]35号)文件要求,我市将承接今年第二批1565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18年12月底前完工。
同时,第二批对应的2112万元中央补助资金和2018年度省级财政配套补助资金1015万元(对应的是第一批和第二批共2665户改造任务)均已下达市财政局。
现就上述改造计划任务和补助资金分解及相关事项安排如下:一、第二批计划任务和资金安排如下(一)本批次1565户危改计划任务分配安排为:新洲区869户(年度需完成893户目标任务)、黄陂区651户、蔡甸区45户。
(二)本批次的中央财政的补贴资金2112万元(即户均13495.2元)具体分解为:新洲区1172.73万元、黄陂区878.54万元、蔡甸区60.73万元。
(三)省财政厅下达的2018年年度省级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015万元(即户均3808.63元)具体分解为:新洲区474.17万元、黄陂区438.37万元、蔡甸区50.27万元、江夏区52.18万元。
二、本批次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继续重点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五保户)及贫困残疾人家庭(简称4类重点对象),其中,优先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
各区应与扶贫部门保持密切配合,保证危改对象精准,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精准脱贫任务“收官”部署,全面完成农村危改任务。
三、本批次的改造政策、档案信息、资金管理等继续执行《市城建委、市房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关于做好2018年武汉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武城建〔2018〕9号)规定和要求。
XX县红岩寺镇武陵山区魔芋交易市场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篇背景篇一、项目背景二、项目概况三、现状分析四、开发条件第二篇相关研究一、集镇总体规划二、交通、旅游定位三、地产开发目标定位第三篇理念篇一、规划编制依据二、规划设计目标三、规划理念第四篇规划篇一、功能定位二、规划结构与布局三、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四、绿地景观系统规划五、社区公建设施规划第五篇技术篇一、市政工程设施规划二、投资估算第六篇建筑篇一、住宅建筑设计二、公共建筑设计三、建筑造型设计第七篇规划实施措施一、统一城市规划管理二、严格保障拆迁安置居民的利益不受侵犯三、加强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四、采取更合适的建设资金政策建始县红岩寺镇武陵山区魔芋交易市场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第一篇背景篇一、项目背景1、区位:建始县红岩寺镇位于建始县域中部,地处318国道和天二公路交汇处,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自东向西横贯境内。
地跨北纬30°30′至30°37′、东经109°52′至109°57′。
东临建始县高坪镇,南靠建始县花坪乡,西与恩施市崔坝镇交界,北与建始县三里乡接壤,距县城业州镇28公里、距县火车站仅22公里,距景阳清江码头60公里,距州府恩施市76公里,沿渝高速距宜昌市也仅130公里,素有“川鄂咽喉”和“恩施门户”之称。
2、气候条件:红岩寺镇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冬,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8℃,一月平均气温2.5℃,七月平均气温24.3℃。
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无霜期220-230天;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左右,日照百分率30%左右。
3、政策条件:(1)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09年,国务院发[2009]3号文件明确提出,协调黔渝湘鄂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区”,随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的实施及合作机制的逐步完善,区域的城镇、产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将逐步统筹,区域外部发展条件改善及内部资源逐步整合,将推动恩施州驶入发展战略快车道。
关于武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索与思考作者:徐伟琦来源:日期:2014-02-11武汉市与其他地方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方面存在很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较多差异。
各个村镇的不同条件也决定了建设模式的不同。
所以必须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建设模式,并结合武汉市的具体实际情况,改善和创新,探索符合当地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武汉市新农村规划建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1.新农村规划重点轻面,缺少区域统筹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规划得不到足够重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任务十分繁重。
由于农村地区点多面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新农村建设难以全面展开,大多数地区都是采取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办法,即以县或镇为单位,选取几个典型村开展示范建设活动。
为使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村环境,2005年,武汉市开始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每年选取部分建制村作为“创建村”,开展“四通四改一化一场一室”(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网络通,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绿化,建设集稻场、文化活动场等于一体的村多用途活动场,建设集村“两委会”工作室、村卫生室、村民活动室等于一体的村多用途活动室)等11个大项,24小项建设工作。
为了指导村庄建设,各个村开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以指导具体的建设。
由于规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规划中只能就村论村,将建设重点放在了眼前最紧急的建设项目的布局安排上,因此难以对相邻地区的建设进行协调,更不能对区域性的农村各类设施建设作出统筹安排。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缺少宏观统筹,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如某市曾将村庄集中迁并点选定在规划好的高速铁路线上,导致村庄建设不久就因高速铁路的建设而被迫拆迁,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2.新农村规划重村庄建设轻产业发展,难以兼顾长远发展新农村规划不仅仅是单一的村庄建设,它还涉及农村地区空间系统的变迁、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农村的产业发展等现实问题。
蔡甸堡家咀村新农村改造项目规划方案如下:一、规化原则1、坚持要充分开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
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
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
规化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
因此,乡村发展的各个项目都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
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二、规划期限蔡甸堡家咀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即20xx-20xx年。
三、村庄建设规划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
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的安全之地。
1、功能布局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面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村部设村民活动文化中心、村民广场、公共设施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新村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通过暗渠集中处理排出。
2、住宅规划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以武汉市蔡甸区西奓畈村景观改造设计谈其美丽建设作者:蔡叶根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5期一、西奓畈村设计来源如本文中重点讲到的西奓畈村,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人们生活压力却逐渐加重,原滋原味的乡村风貌在压力如山的今天再一次被人们关注,特别是城乡接壤处,给人们繁忙的生活提供了一片秀自由接近自然的空间。
西奓畈村处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桐湖办事处,地理位置优越,属于武汉市的城郊区域,距离武汉市中心60多里路程,土地面积约50000多平方米,不但拥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自然背景,环境上也非常有潜力,其生态湖泊,农业植业、水产发达。
(一)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及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相当严重随着乡下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商品琳琅满目,生活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消费、旅游活动也迅速扩展。
人们开始向往自然,回归乡村,但现实乡村状况依旧处于牛猪的随意无布局放养造成了村中路线不畅、游玩体验等问题,从而不利于长期的生产和发展。
(二)村中到处可见生活污水乱排乱放池塘中的水体开始发黑、发臭,各种水生生物和植物的种类、数量也随之急剧减少。
周边环境凌乱不堪,植被良秀不齐,主路凌乱不规整,道路破碎老旧,交通系统不完整。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比较简陋,也没有任何铺装的修饰,地方面积过小,功能过于集中在一个区域。
从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也都要加以提高,给当地群众看病造成很大的不便,闲暇之余也没有什么活动场所。
二、美丽乡村设计的原则美丽乡村设计原则主要有生态环境、建筑风貌、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文化传承、区域统筹等原则。
其中保护自然环境的设计、地域特色的设计、传承与发展的计划是西奓畈村最为显著的特点。
因文章篇幅有限,仅主要讲述分析以下两点设计原则。
(一)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农村里常有些是古人遗留下的无比珍贵的人文财富,在乡村的设计中一定要珍惜这些历史宝贝,保护传统的同时亦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先进性。
武汉市黄陂区年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单位遴选公告武高产告字年第号为推进黄陂区土地整治项目顺利实施,秉持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根据《湖北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明确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职责优化项目管理程序的通知》(鄂土资发〔〕号)、《武汉市土地整治项目中介机构遴选实施细则》等文件规定,采取随机摸号的方式遴选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桃花、黄陂区祁家湾街送店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的监理单位。
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项目基本情况(一)黄陂区蔡店街桃花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公顷,投资规模万元。
(二)黄陂区祁家湾街送店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公顷,投资规模万元。
二、报名条件(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并具备国家和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理从业资质,报名单位必须是湖北省从业机构信用管理系统登记备案信用等级在级(含级)以上的企业,且备案至今无不良记录(在有关文件和通报中列入黑名单的工程监理单位,此次不得报名参加遴选)。
(二)拟任总监理工程师须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本单位有效的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证书;()具有年以上项目监理或相关工程经验。
监理员必须持有有效的监理从业资格证。
除总监可担任个及以下项目外,其它监理人员不得在其他项目任职,以上人员备案信息,以湖北省从业机构信用管理系统网站查询结果为主要依据。
(三)报名单位需工程监理综合资质在乙级以上(含乙级)专业资质监理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必须达人及以上(提供社保部门出具的有效社保证明原件)。
拟派的项目人员中,总监理工程师不少于人,监理工程师不少于人,项目监理人员人。
监理单位满足上述条件的同时报名个项目遴选,未中标的继续参与下一个项目遴选。
(四)近年来从事土地整治项目类似工程监理业绩不得少于个(以合同签订时间为准并提供合同的原件和复印件)。
(五)按《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监理管理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九条规定本项目监理实行异地监理方式,同县(市、区)内监理单位不得参与本地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监理。
前言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武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区域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汉江开发战略的启动实施,为主城外围城镇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蔡甸城关镇位于武汉主城西部,北濒汉江、东邻京珠高速公路,南接南湖旅游度假区,凭藉着良好的区位与生态优势,城关镇正步入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快车道。
为合理布局建设用地,统一配置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引导城镇有序发展,受蔡甸区政府委托,我院组织工作专班进行《蔡甸城关镇总体规划(2003~2020年)》修编工作。
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宏观背景1、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时代的主流,信息化、知识化和市场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已经从一种思想逐步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行动准则。
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战略,以及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民营经济为主,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对城市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从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来看,全国正在实现新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部地区作为东、西部经济交流的跳板,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特别是武汉周边,各区各镇都在极力强化自身的优势要素,提高投资吸引力,竞争趋于白热化。
为创造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城镇物质空间环境,抓住良好的发展机会,开展蔡甸新城总体规划修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中、微观背景1、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形成武汉都市圈,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的要求。
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以“一主三化”为核心,建设城郊经济圈的战略目标。
2、武汉市轻轨四号线直达蔡甸新城中心,汉蔡公路复线已经在武汉市交通委员会立项,大汉阳战略规划中汉江生活干线连通蔡甸旧城与什湖地区,蔡甸与武汉主城的联系更加紧密。
3、武汉市汉江开发项目已提上日程,汉江沿岸城区将借此契机进行景观建设及功能重组,作为武汉市郊距离最近的沿江新城,必将抓住这一契机促进城市更新与发展。
基础资料汇编目录一、西峰村现状概况 (1)二、自然条件 (1)三、风景旅游资源 (1)四、人口与经济 (1)五、产业发展现状 (1)(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 (1)(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 (1)(三)第三产业分布情况 (2)六、村域用地现状 (2)(一)居住用地 (2)(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四)工业用地 (2)(五)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2)(六)非建设用地 (2)七、村域现状建筑评价 (2)八、村域基础设施现状 (2)(一)道路交通设施 (2)(二)市政设施 (3)附表: (3)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2014-2020)基础资料汇编一、西峰村现状概况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地处黄陂区蔡店街西北部,北接孝感,西南部紧临清凉寨风景区,向东6公里到达蔡店街区,向东南56公里抵达黄陂市区,向南95公里可达武汉市中心,村域总面积为833.20公顷。
村内青山环绕,沟壑纵横,农田绵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85%。
该村气候宜人,属亚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
适宜茶叶、油茶、水稻、棉花、花生、蔬菜、板栗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自然条件西峰村西南、西北部群山绵延,山上植被覆盖,林木资源丰富。
村内总体呈现群山环绕,西北部高,东南部略低的势态,村内的村湾主要分布于中部盆地区,在各处山脚依山顺势而建,村内主要山峰有双峰尖、西峰尖、黄牯石、团山寨、丁家山等属大别山余脉山系。
村内水资源丰富,大型水库有和睦咀水库,东部紧邻钟盆水库。
村内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具有较大面积的带状农田。
该村属于中纬度亚热带季风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为16.3ºC,夏季平均气温28ºC,极端高温为39.7ºC;冬季平均气温为2-3ºC,极端低温为-12.6ºC。
年平均降雨量1100mm,主要集中在4-8月,全区的降雨量分布大致是北多、南次、中间少。
三、风景旅游资源西峰村西南与清凉寨,锦里沟两大4A旅游区毗邻,西北与孝感市4A级景区观音湖仅一山之隔,占据着连接三大景区的核心地理区位。
此外,西峰村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如:西峰长岭、古驿站、女神庙等遗址,以及传说中木兰凯旋归来路过的神秘古道。
四、人口与经济至2013年,西峰村下辖24个自然湾,19个村民小组。
全村总户数677户,总人口2679人(其中男性1551人,女性1128人),全村农业人口2580人,占总人口的97%。
全村劳动力有1149人,其中有718人外出务工经商,仅431人从事农业生产,村内现状常住人口仅973人。
西峰村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691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为61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2.85%;第二产业收入为131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8.91%;第三产业收入为76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8.24%万元。
人均收入约为10500元,高于蔡店街人均收入9918元的平均水平。
五、产业发展现状西峰村村内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同时大量经济由外出务工人员带动。
村内现状产业分布情况如下:(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西峰村第一产业以茶叶种植、油茶生产、林业种植、农作物种植为主,现有700亩绿茶基地,500亩油茶基地,8700亩林地以及1280亩耕地。
农业收益中,种植业收入为550万元,林业收入为65万元。
(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目前西峰村内第三产业以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其中有四处规模性的养猪厂,两处规模性的养鱼厂。
养殖业收益中,畜牧业收入为250万元,渔业收入为16万元;外出务工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收入为1050万元。
(三)第三产业分布情况西峰村第三产业以零售商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村内现有3家小商铺,1处农家饭庄;村域周边有清凉寨风景区,带动了村内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中,商业餐饮业收入为450万元,服务业为130万元,其他第三产业收入为180万元。
六、村域用地现状西峰村现状主要由居住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组成。
(一)居住用地居住用地主要为规划区范围内的村湾居民点用地,占规划范围用地面积的主要部分,用地面积38.42hm2,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77.15%。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现状公共设施缺乏,仅一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总用地面积700m2,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0.15%。
该处设置有一间书屋,一间卫生室,一间老年人活动中心,但占地面积均不大,且常年处于无专业人士工作状态。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西峰村现状商业服务设施较少,仅一处农家乐,占地面积1716m2,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0.34%。
(四)工业用地西峰村现状的工业较少,仅有四处养猪场,占地面积19168m2,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3.85%。
(五)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现状道路用地面积9.2hm2,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8.47%。
现状道路主要为5m以下的水泥路,通向个别村湾的道路现仍是碎石路、泥土路,路网结构分枝较多,蜿蜒曲折。
(六)非建设用地现状非建设用地主要指规划区内的耕地、林地等农林用地以及水域和空闲地等,用地面积783.40hm2,占规划用地面积的94.02%。
七、村域现状建筑评价规划区内现状建筑分布较为零散,主要沿村内山体走势分布,现有21个村湾居民点,建筑层数以1-3层低层建筑为主,。
建筑质量根据建设情况分为三类,一类建筑:指2000年以后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61566m2,占总建筑面积的34.18%;二类建筑:指80年代、90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及保存较好或经翻修的房屋,建筑面积约72818m2,占总建筑面积的40.42%;三类建筑:指80年代以前建造的以土砖、石块为主要材料,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及临时的畜圈、厕所等,建筑面积约45751m2,占总建筑面积的25.40%。
根据建筑使用及建设状况,现状村湾居民点有部分需要拆迁。
现状建筑面积总量约为180135m2。
八、村域基础设施现状(一)道路交通设施现状村庄道路基本上呈枝状,路面宽度较窄,多为3-5m的水泥路,部分通湾路还仍是泥土路、碎石路,路面质量较差,严重影响村民之间的沟通及村容村貌。
现状道路总面积约9.2hm2,道路面积率为1.1%。
按照村镇道路网规划指标,以上道路技术指标距离国家规范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存在问题:(1)村庄内部交通系统和交通网络不够完善,通行能力不够,道路结构不合理,路面宽度不达要求村庄内部路网骨架尚未拉开,道路布线不足,路口交织复杂,分级不明确,断头路、丁字路口较多,许多路与路之间衔接不畅;道路大多都蜿蜒曲折,且有些弯道的转弯半径不符合标准,导致车辆行驶不畅;路面宽度过窄,许多地方都无法满座错车要求;路面质量一般,有些地方水泥路面损坏严重,有些村湾的道路仍为泥土路、碎石路,路面质量较差,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2)村庄内部村湾过多且分布零散,影响道路的规划和拓展现状村域内部有21个村湾居民点,且分布零散,相距较远,聚集性不够,影响路网统一布局,增加了道路的建设成本。
(3)社区停车场缺乏,无法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二)市政设施给水:村内现状主要通过在各村湾所依傍的山体高处建蓄水池,然后通过高位引流的方式供给居民生活用水。
该供水未经消毒处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排水:通过自然排放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
污水未经净化处理就直接排放,严重影响村庄环境。
供电:村内现状主要为380V输电线,已经连接村内每户居民,电力线采用架空的方式布局。
电力线存在分布散乱无序,交错严重的问题。
电信:村庄内部现无电信设施,电话普及率仅达28%,体现通讯落后的现象。
燃气:村庄内部现无液化气供应站点,燃气普及率仅15%。
环保环卫:村庄内部现有公厕10座,旱厕100座,占地300㎡,垃圾收集板车10台,废物箱7个,垃圾以简易填埋的方式处理。
附表:表1 西峰村2006-2013年人口数据统计表格年份户籍人口(人)常住人口(人)2006 2607 15882007 2615 15422008 2633 14982009 2651 14492010 2657 13552011 2663 12602012 2671 11982013 2679 973表2 西峰村各村湾人口数据统计表格(单位:人)自然湾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户籍常住户籍常住户籍常住户籍常住户籍常住黄家湾144 90 144 85 145 81 145 76 146 69 张家中湾120 75 120 70 120 67 120 60 121 51 张家上湾54 38 54 35 56 31 56 27 56 20 张家下湾157 95 157 90 157 80 157 72 158 60 吴家湾60 35 60 30 60 24 60 20 60 18 大路坡127 85 127 80 127 72 127 69 127 54 大李湾383 160 384 150 384 142 384 137 385 124 李家咀86 65 86 60 86 55 87 50 87 32 河背咀174 102 174 100 174 90 175 82 175 67 谢家湾142 85 142 80 142 76 144 77 144 58 杨家湾238 120 238 115 238 110 238 112 240 97 小彭湾80 65 80 60 80 59 80 58 81 34 张四冲56 37 56 35 56 33 56 32 56 23 西冲湾66 34 66 30 66 20 70 21 70 13 大彭湾176 85 176 80 177 70 177 64 177 52 刘家湾378 170 378 165 379 164 379 165 380 151 蔡家湾83 30 85 20 86 19 86 19 86 10刘家田37 25 38 20 38 19 38 18 38 12 冯家坳48 20 48 18 48 17 48 15 48 9 曾家坳18 16 18 16 18 16 18 11 18 10 细刘湾26 17 26 16 26 15 26 13 26 9 合计2651 1449 2657 1355 2663 1260 2671 1198 2679 973表3 西峰村经济数据统计表(单位:万元)年份总收入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第三产业收入人均收入2009年1005.98 440.2 286 279.78 0.3423 2010年1497.66 557.49 507 433.17 0.56 2011年2005.75 634.5 798 573.25 0.75 2012年2212 785 850 577 0.9018 2013年2691 615 1316 760 1.05表4 村庄现状用地一览表类别用地名称面积(ha) 比例(%)非建设用地耕地85.39 10.25山林450.24 54.04水域15.47 1.86 其它非建设用地232.30 27.88 建设用地49.80 5.98 合计833.20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