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三大根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及预防工作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原因十分复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很多人患上该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吧。
1、营养不均衡: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
骨质疏松的发生主要与机体钙缺乏有关。
如果饮食中钙摄入量不足,或是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就会引起机体负钙平衡。
2、内分泌失调: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雌激素的减少会加速骨量的流失,使骨密度下降。
此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成骨细胞活动,影响骨基质的形成,增加骨质吸收,使骨骼变得脆化。
雄激素缺乏、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降钙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垂体功能紊乱等亦可以导致骨质疏松症。
3、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其作用是帮助人体吸收钙质。
维生素可在日光紫外线照射下,人体利用吸收的原料自行转化制造。
但现代社会有些人因为工作性质,整天工作、生活在高楼大厦中,出门以车代步,接受阳光照射机会太少,导致体内维生素D不足,影响钙质吸收,造成骨质疏松。
4、遗传因素:目前已有充分的证据说明,骨质疏松症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
澳大利亚的约翰·艾斯博士于1995年鉴定出人类骨质疏松的两种骨质基因通过锁定维生素D受体,调节骨钙的吸收,对骨代谢起主导作用。
5.饮食习惯:茶叶内的咖啡因可明显遏制钙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和促进尿钙排泄,造成骨钙流失,日久便会诱发骨质疏松。
6.吸烟:研究表明,吸烟影响峰值骨密度的形成,因为绝大多数吸烟者是从青少年时开始的,此时正是峰值骨密度形成期。
调查显示,与同龄人相比,吸烟者的股骨颈、肋骨和椎骨均有一定程度的骨质丢失,而这种危害往往在中年后期及老年期才能表现出来。
7.喝酒:酒精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人体后,可以和其他无机物或某些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新的物质,所以长期过量饮酒,会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加快骨质的丢失。
以上是引起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好预防工作呢?1、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减少动物蛋白、盐、糖的摄入量,尽量少用含太多镁、磷的饮料和加工食品,同时,咖啡因、香烟、酗酒也造成钙流失,要全面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积极预防骨质疏松。
解析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治疗一、骨质疏松症的病因解析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最主要的特征是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容易发生骨折。
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到多个因素。
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自身的能力逐渐减弱,新陈代谢速度变慢,体内钙流失的速度会超过吸收速度,导致骨质流失加速。
此外,性腺激素水平下降也是年龄因素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家族中存在患有骨质疏松的隐性基因突变,这使得这些人更容易患上该疾病。
家族史对于判断个体是否存在遗传风险提供了重要线索。
3. 营养不良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长期不良的膳食习惯和营养摄入不足,尤其是缺乏钙和维生素D,会影响骨密度的形成和维持,从而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4. 生活方式因素缺乏体育锻炼、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长期处于久坐状态都会增加患上骨质疏松的风险。
运动可以促进钙代谢,增强骨密度,并提高人体对抗力。
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既包括预防控制进展也包括改善已形成的骨质稀松。
1. 药物治疗(1) bisphosphonate类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来减少骨吸收效应。
常见的bisphosphonate药物有奥美拉唑、依达拉奉等。
(2)雌激素替代疗法:对于更年期妇女来说,适当的雌激素水平可以减缓骨质丢失速度。
但由于雌激素可能引发其他副作用,所以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钙和维生素D补充:维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有助于促进骨密度的增加和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
2. 非药物治疗(1)积极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体重承载性运动(如步行、跑步等)、力量训练等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强度,促进骨密度增加,并减少骨质流失。
(2)健康膳食:保证充足摄取钙、维生素D、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牛奶、豆制品、海产品可提供丰富的钙源;日晒或口服补充可增加体内维生素D水平;肉类、蛋类等可提供优质蛋白。
骨质疏松的原因骨质疏松的起病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般都是和我们自身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骨质疏松是人体的一种常见的骨骼方面的疾病,而且在大家的周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是很高的。
骨质疏松一半多见于中老年朋友之中以及一些体力劳动人群。
骨质疏松对于患者的身体伤害是很大的,往往不只是骨骼方面的影响。
很多患者因为不了解骨质疏松的起病原因,所以导致自己的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其实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医生的治疗,现在医院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常规治疗其实对于一般的骨质疏松来说效果还不是很好的。
那么,下面就来说说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究竟有哪些?★骨质疏松的起病原因如下:★1.特发性(原发性)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
★2.继发性(1)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
(2)妊娠、哺乳。
(3)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
(4)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
(5)肝脏病。
(6)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
(7)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
(8)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肌萎缩、伤后肌萎缩等。
(9)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
(10)类风湿性关节炎。
(11)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ast-Cell病等。
(12)其他原因吸烟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临床表现★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
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
骨质疏松即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
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
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
1、维生素D不足,从而促使骨质疏松的发生。
2、老年人饮食量减少,食欲减退,营养缺乏,钙的摄入量就会减少。
实际上老年人需要钙的数量可能比青年人还要多,至少老年人需要钙的量与青年人相似。
但是老年人所需要的钙可能达不到需求。
3、身体运动量减少,在一定应力下,骨骼的密度会增加,骨组织的厚度和骨小梁密度、数量和质量都会增加。
而老年人运动量的明显减少、强度下降使骨骼所承受的应力减少,促使骨骼出现废用性疏松。
4、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性激素的不足使骨形成和骨分解过程的动态平衡关系被破坏,使血钙向骨骼中沉积的速度减慢,而骨骼转变为血钙的过程加快,造成老年性骨质疏松。
在此过程中,雌性激素对骨骼的影响更为明显,故而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更明显。
5、此外就批其他原因,个体差异、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疾病,甚至种族、地域等因素也与骨质疏松的发展有关。
老年骨质疏松症最大的风险是骨折,因为很多老年患者出现骨痛后,并不是很在意,或者有。
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有哪些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它使得骨骼变得脆弱易碎,增加了骨折的风险。
了解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
首先,年龄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包括骨骼的新陈代谢。
成骨细胞的活性降低,而破骨细胞的作用相对增强,导致骨量逐渐减少。
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骨质流失速度会明显加快。
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雄激素水平的降低也会对骨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性别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女性患骨质疏松的风险通常高于男性。
除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这一因素外,女性的骨量本身相对男性较少,而且女性的寿命普遍较长,这意味着骨骼暴露在老化和骨质流失的风险中的时间更长。
不良的生活方式在骨质疏松的发病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长期缺乏运动或运动量过少,会导致骨骼所承受的应力减少,从而影响骨的重建和生长。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还会影响肌肉力量,而强壮的肌肉对于维持骨骼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吸烟是另一个危险因素。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同时也会干扰体内激素的平衡,进而影响骨骼的健康。
过度饮酒同样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酒精会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影响维生素 D 的代谢,导致钙吸收不良,长期大量饮酒还可能引起肝脏损害,影响维生素 D 的活化,进一步加重骨质流失。
饮食不均衡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之一。
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矿物质,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就会影响骨的形成和维持。
维生素 D 对于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至关重要,如果缺乏维生素 D,即使摄入足够的钙,也无法被有效吸收和利用。
此外,蛋白质、维生素K 等营养素的缺乏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某些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例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激素失衡,影响骨代谢。
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组织异常破坏和骨质减少导致骨强度降低的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骨骼是由活跃的骨细胞维持,保持骨骼的稳定和坚固。
然而,当某些影响骨细胞活动的原因出现时,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以下是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骼逐渐流失骨质。
尤其是在更年期以后,女性的骨骼流失速度更快,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对骨密度产生了负面影响。
2. 遗传因素:骨质疏松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有些人可能会继承较低的骨密度,从而增加了骨质疏松的风险。
这种情况在家族中常常有聚集的表现。
3.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于骨质疏松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酗酒和缺乏运动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缺乏阳光照射和维生素D 摄取不足也会损害骨密度。
4. 饮食习惯:饮食中的营养缺乏,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会导致骨质疏松。
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没有适量的钙和维生素D,骨骼无法正常维持。
5. 激素失调:一些激素失调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雌激素在女性身体中对骨密度的维持至关重要。
因此,更年期和卵巢切除术后的女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另外,甲状腺功能低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都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6. 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例如,炎症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疾病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
7. 长期卧床和生活久坐:长期卧床休息和生活久坐,使骨骼得不到适量的压力刺激,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骨骼需要适度的负荷来维持骨骼的健康。
总的来说,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年龄、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激素失调、慢性疾病以及长期卧床和生活久坐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骨密度的健康维持。
因此,人们应该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加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均衡,以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
当然,对于存在骨质疏松风险的特定人群,例如更年期妇女、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病人等,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来减缓骨密度的流失。
骨质疏松的原因与改善方法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是什么?骨质疏松时,骨密度会降低,导致骨折和脊椎骨变形的危险增加。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骨质疏松主要有三个原因,1、蛋白质摄入过多,导致钙从骨骼中流失以中和过高的血液酸度;详解:饮食方面的改变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有着极强的相关性。
对于钙摄入量不足的人而言,多摄入一些钙会有很大的好处,但实际上骨质疏松症与食物中钙的总含量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
例如,美洲班图部落的绝经后的女性,每天平均摄入400毫克钙,远远低于绝经后妇女的推荐水平,却没人发生骨质疏松症。
而与之不同的是爱斯基摩人,他们摄入大量的钙,但他们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很高。
这是为什么呢?那些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的国家和民族都有怎样的共同之处呢?答案当然不是缺乏钙,因为在骨质疏松症流行的美国和英国,牛奶的消费量是相当高的。
所以,答案很可能是:摄入过量蛋白质的饮食。
因为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是成酸性的。
由于身体无法承受血液的酸度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于是用两种最主要的成碱性物质--钠和钙,来中和成酸性物质。
当体内存留的钠被耗尽的时候,人体就开始动用骨骼中的钙。
因此,你摄入的蛋白质越多,身体需要的钙就越多。
班图族人和爱斯基摩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蛋白质摄入量不同。
过量蛋白质膳食导致钙缺乏的观点并不是什么新理论。
大量研究都证明,大量摄入蛋白质会增加尿液中钙的排出。
所有的动物来源蛋白质以及部分植物来源蛋白质,都含有含硫氨基酸,而含硫氨基酸会导致较高的酸负荷,并导致骨骼产生缓冲应答。
也就是说,你的身体要利用钙来中和酸。
然而有研究显示,如果你摄入了大量的蛋白质,再多的钙也不能调整由此造成的失衡。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给予受试者以蛋白质适量的膳食(每天80克蛋白质),或高蛋白膳食(每天240克蛋白质)外加1400毫克的钙。
在80克蛋白质膳食组中,钙的总损失量为每天37毫克,而在高蛋白质组中,钙损失为每天137毫克。
骨质疏松的病因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从而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病。
具体来说,骨质疏松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雌激素缺乏:最常见的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可以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量丢失增加,从而引起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
2. 增龄:老龄化也可以引起骨转化的下降,其中包括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引起骨量的丢失。
3. 疾病:某些疾病可以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引起骨量的减少。
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4.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药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和过度饮酒等,以及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5. 遗传:骨质疏松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起作用的复杂疾病,峰值骨量的70%是由遗传决定的;骨质疏松家族史,特别是父母髋部骨折史是子女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
因此,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以及针对个体情况的治疗和药物干预。
同时,对于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一、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1. 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代谢失衡导致的慢性进展性骨疾病。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骨吸收和骨生成两个过程维持骨量的平衡。
然而,当这两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紊乱时,就会导致骨量减少。
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常见的情况是骨吸收增加而骨生成不足。
2. 激素变化:女性更年期是女性最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阶段之一。
雌激素对保持正常的骨代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这可能导致更快的骨吸收速率。
此外,在男性和女性中,睾丸激素(雄激素)也可以影响到整个身体包括骨密度在内的多个系统。
3. 年龄因素:骨质疏松症一般在中年以后更容易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重建过程变慢,从而导致骨吸收速度超过了新骨生成速度。
这意味着老年人很可能会遭受更多的骨负荷和破坏。
4. 遗传因素:遗传也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你的父母或祖父母有患有这种疾病,那你就有更高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1. 均衡的营养摄入:合理膳食对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十分重要。
确保摄取足够的钙、维生素D等对于维持良好的骨密度至关重要。
乳制品、豆类、坚果和深色蔬菜都是良好的钙来源。
2. 规律锻炼:适量的体力活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稳定性,同时也能加强和刺激骨组织。
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游泳和跳舞可以提高心肺功能,而重力负荷运动例如跑步、举重和球类运动则有助于增加骨密度。
3. 避免不良习惯:吸烟和过量饮酒不仅对全身健康有害,也会影响到骨密度。
尽量避免或戒除这些不良习惯可以减少骨质流失的风险。
4. 提早筛查:及早进行骨密度测试,可以帮助检测风险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更年期妇女、长期使用激素的人以及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来说,定期检查非常关键。
5. 使用药物辅助:尽管自然干预和生活方式变化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具有积极意义,但在一些情况下,药物可能是必要的辅助手段。
某些药物能够通过抑制骨吸收或促进新骨生成来改善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和预防对策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异常,从而导致骨折风险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于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症变得尤为重要。
了解其发病因素是预防的第一步,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对策也是非常关键的。
一、发病因素1. 年龄因素:年龄是最重要的骨质流失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激素水平下降、钙吸收减少以及新陈代谢功能下降等都会导致骨质流失速度加快。
2. 性别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
这主要与女性激素水平在更年期后下降有关,雌激素对于维持正常的骨密度至关重要。
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家族史的人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高于没有家族史的人。
这表明遗传因素对于骨质密度和骨代谢的调节起着关键作用。
4. 肿瘤和药物治疗:某些肿瘤,特别是癌细胞转移到骨髓,会导致局部骨损伤,并促进骨吸收增加。
此外,一些药物如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抗抑郁药等也可能引起骨质流失。
5. 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影响骨密度健康的重要因素。
例如,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缺乏)、过量饮食等都可能导致骨质流失。
二、预防对策1. 均衡膳食:日常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对于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
富含钙的食物包括乳制品、鱼类、豆类等。
此外,曝露在阳光下也可以帮助合成维生素D。
2. 运动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跳舞、慢跑等,能够提高骨密度和强度,减少骨质流失。
力量训练,如举重或体操等,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来支撑骨骼。
3.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导致钙吸收减少并增加骨钙流失。
因此,尽量避免这些不利因素对于保持良好的骨密度至关重要。
4. 定期检查:中年及以上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了解自己的骨密度状况,并根据医生建议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调整药物使用:如果您正在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骨密度的药物,请咨询医生是否可以调整用药或寻找替代药物。
骨质疏松三大根源
据统计,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50岁以上的女性每3人就有1个。
骨质疏松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许多患者都是在不知不觉间经历了骨量的丢失,等到出现疼痛,发现身高缩短,甚至骨折后再去查骨密度,骨量丢失往往已经很明显。
所以,很多人把骨质疏松症称为“沉默的杀手”。
那么,到底是谁偷走了女性的骨骼健康?其实,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三大根源”———骨量流失、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缺钙。
缺钙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缺钙都对引发骨质疏松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30岁女性:在怀孕期和哺乳期,女性常常会感到倦怠乏力、腰酸背痛、骨关节痛、小腿抽筋等。
这些极有可能就是缺钙惹的祸。
由于孕期动用了母体骨骼中的钙,使骨钙溶出,结果可能导致妈妈们在产后骨质疏松发生几率的增高,易造成骨质疏松症。
40岁女性:进入40岁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
降,而雌激素有抑制骨转换阻止骨流失的作用,当这种作用减弱,就造成骨质的丢失。
到了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更低,钙的流失更加惊人。
同时,这个年龄段女性户外运动不足,使得维生素D在体内的合成受到影响,这也加剧了身体钙质的流失。
50岁女性:50岁以后,新陈代谢逐渐变缓,消化功能减弱,钙的需求量也相对增加,一旦出现腰酸背痛或者人变矮,这是由于钙的流失逐渐增加,骨质的密度越来越疏,骨强度就越来越弱,久而久之,脊椎骨变得很脆,于是出现弯腰驼背,个子也就会变矮。
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科学补钙就变得十分重要。
专家建议———
1、选择值得信赖的配方:中老年人防治骨松必须从“为骨骼补充钙质”做起。
选钙剂要能满足一日所需,并含有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
同时要注意选购无糖、钠、脂肪、胆固醇的钙源,适合长期服用,碳酸钙源就比较合适。
2、升级骨骼健康,不仅要注意钙质的补充,同时要注意补充韧骨元素———镁锌锰铜,促进骨胶原的合成,达到
骨骼强韧。
值得注意的是,维护骨骼健康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正如“骨质疏松关爱大使”郎平女士所号召的那样,每个人都要关注骨骼健康,坚持运动,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科学补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强健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