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现代文文学类_文本阅读01_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0
阅读与表达(十)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l一3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性推衍原理根据人类自身经验可以认为,原始的文明至少应与这样一些对象有关:农牧业、城市、陶器、冶金、文字等。
较先进的文明则表现为电能与核能的应用,建立射电天文学、进行空间探索、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这些乃是一个文明世界有能力向异星文明显示自身的存在,或可望搜寻到其他文明的起码条件。
目前我们所知的文明种族只有人类本身。
人们在探索地外文明时,就不得不借鉴人类自身的文明进行推理。
“平庸原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常运用的一种假设。
它的实质是一种外推,其要点是:在大量同类天体构成的待研究的总体中,如果目前已查明具体性质的天体样品仅有惟一的一个,则认为该总体中的其余天体都具有与之相同的特征;若已查明其具体性质的天体样品有为数不多的若干个,则认为该总体的其余天体都具有少数样品的平均特征。
例如,17世纪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曾假设天狼星与太阳具有相同的固有亮度,同时他又估算出太阳的视亮度是天狼星视亮度的多少倍,从而推断出天狼星与地球的距离乃是日地距离的2.8万倍,即0.45光年;现代用三角方法直接测定的结果则是8.6光年,两者相差不到20倍。
可见在无法直接测定恒星距离的时代,惠更斯的做法对于人类认识恒星之遥和宇宙之大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他认为天狼星与太阳的固有亮度相等,实际上就是相信太阳在群星之中的“共性”。
20世纪中叶,平庸原理这一术语逐渐定型。
1966年,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和苏联天文学家仁克洛夫斯基在《宇宙中的智慧生命》一书中,以整章的篇幅首次较为详尽的讨论了这一假设。
他们认为该假设的出发点归根到底在于地球上的原子与遥远天体上的原子本质上相同,它们有着同样类型的相互作用,由同样的自然规律支配它们的运动,这实际上就是高度信奉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在探索地外文明时常用的说法,则是笃信我们自己的“共性”。
“共性推衍原理”平庸原理的统计本质决定了它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天文学。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鸟类中,乌鸦的名声很不好,这种坏名声的产生其实是有根源的。
乌鸦通体浑黑,它没有喜鹊漂亮,不如麻雀机灵,又比不上燕子的活泼和杜鹃的乖巧,更没有黄莺优美的歌喉,它的叫声沙哑、刺耳,人们一听就会皱起眉头。
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因为乌鸦误传消息一怒之下杀死了恋人格露丝,之后又迁怒于乌鸦,使乌鸦背上了欺骗的恶名;而在中国古代的巫书里,乌鸦也常常代表死亡、恐惧和厄运,甚至连它的叫声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
迷信的人对这些传说深信不疑,于是,便有了“乌合之众”“乌鸦嘴”“天下乌鸦一般黑”等说法,大多数人对乌鸦是讨厌、反感,甚至蔑视的。
其实乌鸦名声不好是被冤枉的,它本是一种吉祥鸟、报喜鸟,很多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证明。
早在商朝,就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言:“周将兴时,有大赤鸟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这里所说的“大赤鸟”指的就是乌鸦。
同类说法在《淮南子》《左传》《史记》等史籍中也有记载。
唐代诗人张籍在《乌夜啼引》中写长安一位小吏被囚在狱,在家人准备变卖家产为其赎身时,“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
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
可见,乌鸦报喜在当时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乌鸦还是鸟类中的慈孝鸟,“乌鸦反哺”的典故众人皆知。
《本草纲目·禽·慈鸟》中说:“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诸多儒家经典都有关于乌鸦“反哺慈亲”的记载。
晋代的李密在《陈情表》中也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达了自己为祖母尽孝的愿望。
在《慈乌夜啼》这首唐诗中,白居易赞颂了乌鸦感人至深的孝道,将其称为“鸟中之曾参”,同时也批评了吴起“其心不如禽”的行为。
“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流传甚广,而乌鸦的智慧也得到科学研究的证实。
美国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动物行为专家路易斯·莱菲伯弗尔研究发现,乌鸦是人类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其综合智力水平大致与家犬相当。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有语言,会说话,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它是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每个人说话是自由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说话时选择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规则是不自由的,必须服从社会的习惯。
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语言好比打字机的字盘,说出来的话好比是打出来的文章。
一盘铅字可以打出彼此毫不相干的种种文章来,而字盘里的铅字却有一定的数目,排列也有一定的规矩。
说话的目的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说话时所用的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
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斗争,协调在同自然力的斗争中、在生产物质资料的斗争中的共同行动。
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文字,旗语,红绿灯等等。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旗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更加后起的交际工具,离开语言与文字,它们就不能独立存在。
这些交际工具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会参加进来。
这就是说,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
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了。
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不可能毫无表情或动作。
可以说,语言的交际处于身势等各种伴随动作的包围之中。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把灯光调亮张抗抗“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
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
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
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
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
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
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
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
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
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战栗。
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
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
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
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
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
2020天河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12诗歌阅读011.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①友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②。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③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③当日愿。
【注】①柬:给……信札。
②“何事”句: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③“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均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
(1)这首词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用典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名句人们传诵了三百多年,今天甚至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标题。
请你从词句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谈谈它广为传诵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枝词郑文宝①亭亭画舸②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郑文宝(952~1012),字仲贤,宁化人。
多才多艺,是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诗风轻盈柔软。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精确的婚姻学[美]欧·亨利“我对于女人的欺骗手段从来就没有很大的信心。
即使在问心无愧的骗局里,要她们搭伙同谋也是靠不住的。
”“这句话说得对。
”我说。
“干吗不呢?”杰夫说,“她们自有男人来替她们营私舞弊,或是卖命干活。
她们办事本来也不算差,但是一旦感情冲动,或者虚荣心抬了头,就不行了。
有一次我和安迪在凯罗略施小计,搞了一个婚姻介绍所,就是找那个寡妇帮的忙。
当时我们约莫有六千元,指望在两个月内翻它一番。
我们既然没有领到新泽西州的执照,我们的生意至多也只能做两个月。
我们拟了一则广告,内容是这样的:美貌妩媚寡妇有意再醮。
现年三十二岁,喜欢家庭生活,有现款三千元和乡间值钱产业。
应征者贫富不论,然性情必须温良。
因微贱之人多具美德。
若有忠实可靠,善于管理产业,并能审慎投资者,年龄较大或相貌一般均不计较。
来信详尽为要。
我们拼凑出这篇文学作品之后,我说:‘可是那位太太在哪儿呢?’安迪不耐烦地、冷冷地瞟了我一眼。
‘我以为你早就把你那门行业里的现实主义观念抛在脑后了呢。
为什么要一位太太?华尔街出售大量掺水的股票,难道你指望在里面找到一条人鱼吗?征婚广告跟一位太太有什么相干?’‘安迪,你知道我的规矩,在我所有违反法律条文的买卖中,出售的货色必须实有其物,看得见,拿得出。
要实现这个计划,我们必须拿出一个货真价实的妩媚的寡妇,或者相当的人,至于美貌不美貌,与清单内描述相不相符,那倒没有多大关系。
’‘可是你打算去哪儿弄一个愿意浪费时间的寡妇,来搞这种没有婚姻的婚姻介绍的把戏呢?’‘我心目中倒有一个非常合适的人,我想我们不妨找她来帮忙。
特罗特太太非常适合我们广告上的条件,只不过在美貌、年龄和财产方面也许有点出入。
她看来还有可取之处,对付得过去。
’我说明了来意之后,她问道:‘你们做的生意规矩吗?’‘安迪和我早就合计过啦,在我们这个毫无公道的广阔的国家里,至少有三千人看了我们的广告,想博得你的青睐和你那有名无实的金钱财产。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日子里的黄河秦岭①“日子,就是一担水。
”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我闻到了烟火味儿。
②小时候,我不懂。
“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
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③至今想来,这句话意味深长。
中国的乡村,到处都有龙王庙。
求水的日子里,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火把,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跪成一种无与伦比的虔诚和渴望。
在红烛的火焰和紫香的缭绕中,庄重、慈祥、平静的水龙王,俯瞰众生,目光里蓄满了母亲才有的表情,她身上倾注了芸芸众生对河流的崇拜和念想,她是龙,也是水。
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
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宗教般的庄严,在我内心驻留、伸展、蔓延。
④我有理由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超越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
黄河用上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
⑤沿着黄河走,我发现,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纳,早已成为一种双向力量。
假如,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黄河流域的掌心里,到底还有多少超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
也许,我们真的只是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
置身历经千年风霜的殿堂和古柏,耳闻经久不息的钟声,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⑥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条又一条黄河的支流,跨越时空,奔流不息。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作业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如红豆侯志明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
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
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
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
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
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
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
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
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
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
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
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
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
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
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
她仍没有抬头。
“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
”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
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
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
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
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
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
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0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旧书李琬①大概半年了吧,我不再去过那家古旧书店。
它是否依旧安好?不得而知。
②酒香不怕巷子深。
那爿小小的书店,盘踞于一个地势低洼、路径偏僻的小区。
一开始是去它附近的新华书店,顺便下到这个书店望望。
后来,便是只去这家旧书店了。
它给我最大的记忆,不过是两朵橘黄色的灯光,斜斜地投在这个城市疲惫的罅隙里面,把那些满面尘土的读物和画作,映照得无比令人渴望。
我从它那里真正买下的,不过是一本《秋海棠》、两本《西藏擦擦艺术》的小画册。
③其实在发现这家书店之前,我就目睹了一家古旧书店的短寿。
那家书店原本开在我生活的大院里,主要卖一些五十年到八十年代出版的外国著作。
一本《藏族民间故事》引逗出我许多古拙的知觉。
几个月之后那书店就永远地消失了。
正因为此,我才暗暗祈求那家生存下来的古旧书店免于无声的坍圮。
④我惊异于旧书和旧书拥有者之间的缘分。
⑤幼年读书的时光里,身边的旧书并不少。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香妃》。
那大概是十来岁的时候,我到父亲的老同学家中做客。
父亲和老同学酒酣眼热,我一人钻进书房乱翻一气。
结果我被淡淡的霉味蛊惑了。
我找到了抽屉里的一本《香妃》。
书皮破败,纸页油腻。
我坐在床单褪色的小床上,窗外是萧森的树影,捧着书我忘记了时间。
我并不记得具体的内容,只记得仿佛香妃的剪下来的辫子那么干枯,这个辫子干枯的女人真的很神秘。
那个下午,那个逼仄破旧的房间,让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⑥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
⑦后来的那本《秋海棠》有着碧绿色的封皮,柔软光洁,当属旧书堆里的罕物。
封面绘着一朵秀雅的海棠花。
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扉页上红色小篆的“骆志培藏书”印记,还有空白页中的签字章“骆志培”。
我突入了这个藏书者的阅读史。
我不得不承认,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给了我别样的快意。
⑧《丰子恺散文选》带给我的则是一张快乐糖的糖纸。
那糖纸被岁月和书页压得平平整整。
它原来该是被主人用作书签的吧;为了感激这意外的礼物,我把它小心地粘贴在扉页上,让它永远地失去了书签的价值,从此获得了陈列于博物馆一般的境遇。
这或许是自私的,但我再也不愿失去这张辗转人世三十多年的糖纸,连同它所记录的、我无法释读的往事。
⑨和那些老房子、老街区以及一切有形无形的遗产一样,旧书的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
即便是表面上看去毫无痕迹的旧书,也能带给我一种甜蜜的错觉:它已经陪伴我很久了。
一页一页翻着,那黄褐色的霉,恰似皮肤上的斑点,属于老去的情人。
你和它一起变老,它喂养你的灵魂以岁月。
那些漫漶的词句,是任何一本新书都无法赐予的温情。
⑩因为老,它们不比新书站得更高,却更深。
当你拥有了那些被同样热爱书籍的生命碾磨过的旧书,它们便开始碾磨你的生命。
你会看到,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
祖父和孙子,父亲和女儿,漂泊异乡的同乡人,共存一个社区却属于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
剥除外在的身份,作为阅读者,你发现他们就是你在茫茫宇宙里素未谋面的邻居,只因为他们陪你,或者说你也陪着他们,读了同一本书。
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
⑾)对待旧书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诗人于坚说过:遥远和旧这两个词一旦消失,那么世界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我们大概无法最终拯救二手书店的命运。
但如果它们能够存活下来,我愿意在每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走进那爿昏黑的旧书店。
1.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那家旧书店,有何作用?(4分)2.文中说“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请结合⑦~⑩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旧书的不同之处。
(6分)3.解释“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这句语在文中的含义。
(4分)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20分)乡村的瓦冯杰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
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
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
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
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
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
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
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
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
有一片瓦迷路了。
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
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
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
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
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
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
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
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
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
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
这叫归乡。
”5.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4分)6.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6分)7.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4分)8.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
”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马头琴的黄昏王忠范①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②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
黄昏来临,草原上,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
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③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
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
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
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
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④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
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颠,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
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
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一如黄昏,在眼前无边际的漫延。
⑤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
他坐在那里,凝视远方,倾听草原,像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
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⑥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⑦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
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⑧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
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
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⑨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
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⑩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
⑾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
”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
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⑿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⒀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⒁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
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
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
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⒂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⒃琴曲悠悠。
⒄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
(有删改)9.对“马头琴的黄昏”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头琴的黄昏”既是实指,又是隐喻。
B.点明作者所写的是聆听马头琴演奏时大草原的黄昏景色。
C.暗示他要表现的其实是拉马头琴的巴音图老阿爸这样的草原老人的精神风貌。
D.暗喻草原的没落,无人继承老一辈人的传统技艺。
10.对第3段景物描写与第4段娜日斯老阿妈“风葬”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渲染了“听琴”前草原上悲寂的气氛。
B、表达了“我”此时惆怅的心情。
C、说明生命太脆弱太短暂,要懂得珍惜。
D、与听琴后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形成一个对比。
11.全文围绕着“我” 聆听巴音图老阿爸演奏马头琴和心绪的变化来写。
请梳理并概括作者的思路。
(6分)1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找到相关的句子列举出来,并结合内容谈谈你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看法。
(6分)答案1.内容上:写出旧书店的偏僻和留在作者记忆中的模样,写出旧书店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深刻;表现作者对那家旧书店的怀念。
(2分)结构上:①写它的位置偏僻与上文作者的担心相呼应;②引出下文对另一家旧书店的叙述并和它的短寿作对比。
③为下文写旧书作铺垫。
(2分)2.①旧书能够使人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