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05 KB
- 文档页数:2
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一、填空题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建设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
2.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响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的社会主义。
”3.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的开创之作。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和。
5.__________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二、简答题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指?3、科学发展观指的是什么?三、选择题1.改革开放正式开始的时间是()A.1972年B.1976年C.1978年D.1980年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①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②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③是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①是推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强大智力支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改革开放使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由此可以看出()①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②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③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四、合作探究材料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历史充分证明,理论优势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对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又理论体系的指导,我们党才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我国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导学案【学习目标】熟记和理解的知识点:1、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自主预习案】2.启示与要求:(1).积极参加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
(2)文化赏析体现了人们对的追求,也是塑造的过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四个意识:,,,。
三个主义:,,。
三种观念:,,。
1.2.3.(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3)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对促进人的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作探究部分】二:文化塑造人生(一)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探究一:阅读教材P17-18页杜甫、李白、范仲淹的语句。
思考:(1)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 (B级)◇探究提示:(1)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
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
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探究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例如:《马赛曲》激励法国人民取得了大革命的胜利;《义勇军进行曲》让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国际歌》让全世界的无产者团结在一起。
思考二:为什么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级)◇探究提示: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导学案【学教目标】1.了解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的史实;了解华夫脱党成立的背景,为取得埃及的民族解放华夫脱党和扎格鲁尔所做的贡献;2.通过图文等资料,了解埃及人民与英国斗争的经过及过程的艰难;3.感悟扎格鲁尔等人为取得埃及的民族解放所做出的的牺牲。
【重点】了解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的史实;了解华夫脱党成立的背景,为取得埃及的民族解放华夫脱党和扎格鲁尔所做的贡献;【难点】搜集华夫脱运动的相关资料,了解埃及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历经的艰难险阻。
一、自主学习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实际上成为。
战争期间,埃及快速发展,逐渐壮大。
战后,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民众的。
2.1918年,埃及领袖等人向提出埃及的要求,并组织代表团到同英国政府谈判,这些人后来发展为。
3.1919年,逮捕了等人,点燃了埃及人民的情绪。
埃及各大城市出现浪潮,部分地区爆发,规模。
迫于压力,释放了等人,但仍埃及独立。
4. 年,英国政府地承认埃及。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奠定了基础。
二、问题探究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虽然如今的埃及阿拉伯人并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完全不同,但是埃及在非洲和中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埃及吉萨金字塔群前的狮身人面像卢浮宫内的馆藏品材料二:由于埃及作为英帝国东方战场的中枢,英不得不让埃及发展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工业,以支持战争,使埃及资本主义在一战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一战期间埃及民族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壮大了埃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
在大战期间,许多青年农民也由于参加战争,经受了锻炼,对帝国主义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成为民族主义运动的基本群众。
(1)同是狮身人面像,吉萨金字塔群前的狮身人面像与卢浮宫内的馆藏品相比,可谓面目全非。
几千年的岁月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埃及狮身人面像受到严重破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埃及民族主义运动产生了哪些有利影响?三、练习巩固1.埃及“华夫脱运动”的结果是( )A.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B.取消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C.埃及争得彻底独立D.运动遭到英国当局的残暴镇压2.1919年埃及人民反英大起义的直接原因是()A.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B.英殖民当局逮捕华夫脱领导人C.华夫脱党的领导D.学生反英示威的推动3.埃及华夫脱运动的斗争方式是()A.和平请愿B.武装起义C.从和平请愿到武装起义D.非暴力不合作4.以下关于埃及华夫脱运动兴起的背景,说法错误的是()A.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B.埃及资产阶级力量在一战中得到壮大C.一战后,英国继续在埃及维持殖民统治D.埃及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并发展为华夫脱党5.请说说埃及华夫脱运动的积极影响。
第二课导学案 原始农耕生活一、明确任务学习目标:1、识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
归纳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通过学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这一史实,了解我国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二、自主预习完成知识梳理(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1)距今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 :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__________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遗址:1、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 村;位于 流域。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还发现了 水井;3、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1)农业工具:以_______最为典型。
(2)河姆渡人种植 ;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三)半坡遗址:1、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生活地点: 村;位于 流域。
2、半坡人的生活状况:(1)生产工具:使用 石器等(新石器时代)(2)主要种植 ;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生活用具主要是 ,最具特色的是 ,还制造骨器、角器等;(3)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 。
(4)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 、 。
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3、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为什么不同?4、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四、展示交流成果,总结识记五、巩固拓展1、对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说法不对的是( )A.用骨耜耕地B、种植粮食作物粟 C.用陶器装食物 D.住在木结构房屋里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主要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3、半地穴式的房屋,冬天人住在里面可以避风避寒。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行为导学案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课前导学【学习目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自主学习】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6年10月至,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鸦片。
二、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放火焚烧了北京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识图)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万平方公里。
四、1851年,(人物)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时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1862年,“洋枪队”首领美国人在浙江慈溪被太平军击毙。
课堂助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它包括的两方面内容。
2、知道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识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能判定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4、能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和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和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的问题;二是的问题,即的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的基本问题。
2、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本原的,是派生的,先有后有,决定。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四、唯心主义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本原的,依赖于,不是决定,而是决定。
五、哲学的基本派别与“两个对子”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和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和的对立。
哲学史上存在着和、和“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和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二)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科学的、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4: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承认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二)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3.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4.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识作者(1)不同凡响的文人。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
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2)坚贞不屈的烈士。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并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3.知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间,郁达夫用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同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