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讲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8.00 KB
- 文档页数:3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3. 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 河流地貌在我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主要类型。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和实例。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阐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展示地理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4. 讲解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详细介绍各种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5.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反馈。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类型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河流地貌实例时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河流地貌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
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河流地貌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地貌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2. 介绍河流地貌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特征。
3. 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
4. 介绍河流地貌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
2. 学生能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学生能掌握河流地貌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第二章:河流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和影响。
2. 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过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机制。
3. 介绍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河流侵蚀作用的各种因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学生能理解影响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河流搬运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掌握河流搬运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河流搬运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搬运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搬运作用的过程和影响。
2. 讲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和过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河流搬运作用的机制。
3. 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主要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河流搬运作用的各种因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学生能理解影响河流搬运作用的主要因素。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能够分析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能够掌握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掌握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内容】一、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1.河流流域的概念和特征。
2.河流地貌的分类和特征。
3.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1.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2.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三、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1.河流地貌与水文循环的关系。
2.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示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态、形成过程及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
二、知识传递(25分钟):1.河流流域的概念和特征。
教师介绍河流流域的概念、特征及其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2.河流地貌的分类和特征。
教师介绍河流地貌的分类及其特征,让学生掌握其形态、地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探究实验(4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探究,例如使用室内沙盘模拟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四、讨论总结(20分钟):1.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2.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总结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河流地貌与水文循环的关系。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对水循环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水文循环的基本知识。
2.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河流地貌教案高中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其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解释河流地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增强保护河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河流地貌,它包括哪些基本类型。
2.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介绍河流的起源、流域的形成以及河流的演变过程。
3. 河流地貌的类型:重点讲解河谷、三角洲、河漫滩等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特征。
4. 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河流地貌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传授河流地貌的基础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地貌特征。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进行观察,实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实际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点。
3. 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河流地貌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 实地考察: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5. 总结反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进行解答。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检查: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地考察,评估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随着盛夏的来临,20__——20__学年度渐行渐远,回首来时路,没有惊喜,多的只是一份坦然,踏踏实实又一年。
一年来,按照学校部署和上级安排,我主要承担了七年级的地理课和兼职学校信息稿的书写以及学校博客反思的审核推荐,每月二七区多彩期刊中心校荐稿筛选上传,二七区教师进修网反思审核编辑,校教研组长和区地理兼职教研员。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一切都需要行走于惯常之间,也为了保证突出重点,我很自然地这样分割自己的时间,每天到校后重点备课、整理课件、导学案,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梳理待发信息稿件,以不耽误上课为基本点。
晚上回家进行策划信息稿方案,以及完成博客审核等,按要求进行教研策划和材料的搜集编撰。
虽然看起来忙了一点儿,但是有挑战就有拓展的空间,有参与就有学习提升的历练,慢慢多了一些从容,也就多了一些淡然。
不经意间,一年来,每周的课都能按时上完,每周平均三篇的信息稿也能及时上传,间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也有效上演,博客审核等工作也及时打点儿,另外也见缝插针参与了学习力课题等报告的完善。
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积极去干,不抱怨,忙中偷闲也会感受到快乐多一点。
比如博客中收获博友的关注和祝愿,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再比如专注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不断追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导入重在学习目标的唤醒和切入点,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以致用观,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复习课,还进行了区观摩课教研,课堂达标中也频现亮点。
特别是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中受到与会教师的认同评点。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掌握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能够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2.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难点1.掌握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视频教学:利用视频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2.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条件。
学习方法1.课件讲解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态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环境条件;3.学习方法:–课件讲解;–小组讨论;4.拓展:学生查找资料并作报告,介绍全球主要的河流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2.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
学习方法1.视频教学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3.学习方法:–视频教学;–小组讨论。
4.拓展: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第三课时: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学习方法1.案例分析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河流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知道河流地貌形成原因。
2.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成因。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各河段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媒体导入。
播放纪录片记录片《西藏行》的片段,视频展示了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如此震撼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1.河流地貌的概念【教师活动】展示不同的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概念。
【学生回答】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教师总结】河流地貌就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2.河流地貌类型【教师讲解】流水作用可分为侵蚀和堆积,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弯曲的河流,无论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从源头到河口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1)上游【教师活动】出示澜沧江上游“V”形河谷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上游河段的地貌有何特征?【学生回答】河流侵蚀下形成狭窄险峻的河谷。
【教师总结】上游河段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中下游【教师活动】展示江汉平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思考,中下游河段的地貌特征。
【学生回答】河谷两岸发育形成冲积平原。
【教师总结】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
由于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2. 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3. 河流搬运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4. 河流沉积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5. 我国典型河流地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阐述河流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
3. 分析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4. 分析河流搬运作用:讲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搬运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5. 分析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6. 案例分析: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7.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表现。
8.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0.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与地貌微专题河流地貌
考情分析
2017年课标卷,9、10、1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
2016年课标卷,7、8、9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2015年课标卷,10、11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
2014年课标卷,36(1)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
热点探究1—河流的侵蚀地貌
问题1:对比高山峡谷和蛇曲,分析影响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问题2: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在太行山崇山峻岭的峡谷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观:河流蜿蜒曲折,百转千回。
如果选择笔直地奔向大海,会少走很多冤枉路,但江河并不喜欢那样直截了当的方式,它们流过的路径令人难以捉摸,但却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问题3:分析长江三峡形成多级阶地和大峡谷的成因
案例分析
(2013海南单科,22,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下图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下图右侧照片)。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热点探究2—河流的堆积地貌
问题1:由三种平原的形成过程,分析影响河流堆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问题2随着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降低,一些大的颗粒就先带不动了,所以先沉积下来,小的后沉积下来.据此原理分析河流堆积物颗粒的分布特征
案例分析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
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下面俩题。
1.(2017课标Ⅱ,9,4分)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2017课标Ⅱ,10,4分)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举一反三
[2016课标Ⅲ,36(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巩固训练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
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分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砂砾。
湖床沉积物中发育有粗细颗粒相间分布的连续、规则纹层。
研究发现,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而粗颗粒层不具备此特征。
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2017广东惠州调研,5)湖床沉积层颗粒粗细相间分布反映出 ()
A.湖区风力变化
B.湖盆升降变化
C.湖区干湿变化
D.湖水温度变化
2.(2017广东惠州调研,6)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