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肾阳虚模型作用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19.40 KB
- 文档页数:3
九香虫温肾壮阳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九香虫是一种具有温肾壮阳作用的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肾虚阳痿等病症,即勃起功能障碍。
勃起功能障碍是现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的一种疾病,很多中老年男性深受其困扰,而不得治愈。
临床上治疗勃起功能障碍主要通过西地那非类药物治疗,少量辅以睾酮补充疗法,而这些方法大多仅能起到短时间的治疗作用,并不能根治。
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九香虫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的功效,用于畏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
九香虫作为一种传统的壮阳类中药,但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机制鲜有报道,对九香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阻碍。
本实验研究通过正常小鼠、阳虚小鼠、阳虚大鼠、睾丸间质细胞模型等方法,在体内和体外层面联合研究九香虫抗疲劳温肾壮阳能力九香虫提取物抗疲劳能力,并探究九香虫温肾壮阳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确证九香虫温肾壮阳作用,定位九香虫主要药效活性部位,探究九香虫相似品的药理作用,分析九香虫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1)通过抗疲劳实验测试正常小鼠的血清乳酸含量,血尿素氮含量,力竭游泳时间;采用氢化可的松造肾阳虚模型,观察小鼠交配能力,血清中睾酮含量,脏器系数,睾丸组织HE染色。
(2)通过石油醚部位,水部位,醇沉部位将九香虫提取物分段,灌胃正常小鼠,观察小鼠交配能力,并检测睾酮含量。
(3)收集市场上常见的九香虫相似品,小皱蝽,黑兜虫,无刺蝽,灌胃氢化可的松造模的肾阳虚小鼠,观察交配能力,并检测血清睾酮含量。
(4)分离和纯化大鼠原代睾丸间质细胞,运用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九香虫不同提取部位和九香虫不同相似品对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含量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StAR、3β-HSD、CYP11a1睾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
(5)通过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造模肾阳虚大鼠,观察大鼠交配能力,检测脏器系数,血清睾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长素含量,大鼠睾丸HE染色组织形态。
蛋白质组学分析其主要涉及到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分析StAR、3β-HSD、CYP17a1蛋白的表达。
肾阳虚医学百科现代研究肾阳虚病证名。
即肾脏阳气虚衰。
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虚,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所致。
症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头目眩晕,精神萎靡,气短而喘,阳萎,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迟而弱等。
治宜温补肾阳。
肾阳虚证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证候之一。
自1959年上海医科大学脏象研究组开始了肾虚、肾本质研究以来,已经有人应用了同位素、电镜、激光、免疫、基因芯片和蛋白质组等现代的研究手段或技术,从组织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从宏观到微观各方面对肾阳虚机理进行探索,揭示了肾阳虚证的部分机理。
[返回]肾阳虚证研究的现状肾阳虚证与内分泌功能肾阳虚证与内分泌功能关系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59年,邝安堃等[1]用糖皮质激素造成了肾阳虚小鼠模型,并发现模型小鼠的甲状腺、肾上腺、垂体重量和耗氧量发生病理性改变,处于一种严重的消耗状态,呈现肾阳虚。
沈自尹等以不同病种的肾阳虚证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的指标测试中发现肾阳虚病人24h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普遍低于正常值,而经补肾后,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有所提高[2]。
检查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结果30例正常人中仅1例异常,而48例肾阳虚病人中有20例异常[3]。
因此,沈自尹等人把肾阳虚定位在下丘脑-垂体及其所属三个靶腺(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认为肾阳虚证患者存在着肾上腺、甲状腺、性腺、垂体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这一结论还被其他学者所证实[4]。
蔡定芳等人对皮质激素所致肾阳虚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形态学改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肾阳虚时下丘脑室旁核小细胞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阳性细胞及正中隆起外层CRF阳性纤维明显减少,染色变淡;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阳性细胞数量减少;肾上腺明显萎缩,特别是束状带明显变薄[5]。
同样在对肾阳虚病人的T3、T4、TSH(甲状腺轴)、睾丸酮(T)、雌二醇(E2)、E2/T、FSH、LH等进行测定时,均发现其值比正常人低。
二仙汤的研究进展与思考郝苗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关键词:二仙汤研究思考摘要:二仙汤又名仙茅汤,出自《中医方剂临床手册》,是由已故名医张伯讷教授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创制的。
全方由仙茅、仙灵脾、当归、巴戟天、盐黄柏、盐知母六味药组成,旨在壮肾阳、益肾精、泻相火、坚肾阴、调理冲任、平衡阴阳。
最初主要用于治疗妇女因肾精不足,相火亢旺所致的更年期综合症,后来逐渐被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女性月经失调以及男女生殖功能异常的疾病,内分泌失调以及代谢紊乱相关性疾病,与免疫相关的疾病,乃至内科疑难杂症中医辨证属于肾精不足,相火偏旺者,等等。
笔者就这些年来有关二仙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二仙汤的配伍特点与功用主治:二仙汤由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盐知母、盐黄柏、当归6 味中药组成。
方中仙茅、仙灵脾为君,巴戟天为臣,皆味辛而性温,归肝肾二经,合用可温壮肾阳;知母、黄柏为臣,味苦咸性寒,皆可入肾经,泻相火而坚肾阴,同时佐制补阳药物的辛温燥烈之性;当归一味为使,辛甘味厚,性温质润,补血活血,调经定痛,养血润肠,和血中之不和,通气血之淤滞,《本经》将其列为中品,称其兼具攻补之效,调理冲任之功,后世医家更将其崇为血家之圣药。
综而述之,全方具有助肾阳、益肾精、泻相火、坚肾阴之功,调理冲任、平衡阴阳之用。
内科杂病,凡辨证为肾精不足,相火亢旺者,均可灵活运用二仙汤化裁治疗,常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仙汤的实验研究与探讨:研究的较多的包括二仙汤对“下丘脑-垂体-性轴腺”的调节机制;二仙汤“对抗衰老”的作用机理;二仙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
1.二仙汤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机制:1)方氏通过研究二仙汤及其拆方对老年大鼠下丘脑的作用证实:二仙汤有延缓老年大鼠下丘脑弓状核退化的作用。
弓状核与性腺的关系最密切,该核合成的激素对性腺的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临床上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屡屡见效的原因所在。
方氏还发现二仙汤拆方的温肾组弓状核细胞数有减少倾向,而激素合成旺盛,这表明温肾组有增强弓状核的代偿功能,但长期用药又可能加速弓状核的衰老;泻火组的结果恰恰相反,提示泻火组有一定的缓解老年大鼠弓状核代偿性分泌过亢的作用,从而延缓弓状核的衰老。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引言:补阳还五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温阳补益、调和虚实、平衡阴阳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补阳还五汤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旨在综述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与该方剂相关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
一、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及功效补阳还五汤由黄精、黄芪、熟地、肉桂和仙灵脾组成。
黄精具有温补阳气、益肾阴的作用;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熟地具有补肾益精、滋阴润燥的作用;肉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仙灵脾具有补气健脾、益精养血的作用。
二、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1.补阳还五汤在阳虚证治疗中的应用针对阳虚证患者,补阳还五汤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阳气水平,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缓解阳虚证患者的乏力、畏寒等症状,并改善心理状态。
2.补阳还五汤对肾阳虚型不孕症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对肾阳虚型不孕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该方剂可通过调节生殖系统的功能,提高男性精子质量和女性受孕能力,从而增加不孕症患者的受孕机会。
3.补阳还五汤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补阳还五汤通过温阳补益的作用,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临床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相关指标。
4.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康复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该方剂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医药事业的管理法律法规。
中医药法的实施,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2.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指对进行临床研究的医学机构或个人提交的临床研究方案进行审查,并就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过程。
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的目的是保护研究参与者的权益和安全。
3.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规范医疗纠纷处理工作的办法。
温肾消翳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效果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病程长、治疗难度大。
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在临床上表现为肾阳虚弱,肾气下降,蛋白尿严重,病情进展迅速。
目前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的方法有限,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出现复发和进展。
温肾消翳汤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的方剂,具有温肾壮阳,消翳通窍的功效。
针对温肾消翳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方面,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报道。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探讨温肾消翳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验证温肾消翳汤对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的有效性,为慢性肾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温肾消翳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效果,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中的结果,分析该方剂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应用参考。
研究旨在验证温肾消翳汤在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提高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中医药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推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蛋白尿。
本次研究旨在观察温肾消翳汤对该病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治疗机制。
通过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同时也能为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对于提高肾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的结果,还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开发更多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
2. 正文2.1 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了100例符合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在25~65岁之间。
关于肾阳虚阳痿的治疗研究摘要:阳痿,又称勃起功能障碍(ED),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疾病,学者们将勃起功能障碍定义为持续或反复无法获得和维持性满足的阴茎勃起。
其发生机制与NO-cGMP-PDE5通路息息相关。
本文就关于肾阳虚阳痿的治疗进行总结了概述。
关键词:肾阳虚;阳痿;阳痿,又称勃起功能障碍(ED),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疾病,病人往往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不愿向医生报告具体病情导致治疗不足。
在第四次性医学国际协商会议上,学者们将勃起功能障碍定义为持续或反复无法获得和维持性满足的阴茎勃起[2]。
发病时间至少大于3个月。
在美国40~70岁男性患病率达52%,在我国4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为43.1%[1-2]。
据统计,男性性功能障碍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男性的生活质量及家庭幸福。
目前,现代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口服药物(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尿道内应用前列地尔、海绵体内注射治疗前列地尔、以及阴茎海绵体内假体植入(VED)等。
此外,心理治疗和综合治疗在ED患者康复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已经为治疗ED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口服药物仍被广泛应用于ED的治疗,也是患者的首选方法。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I),如西地那非(万艾可)、伐地那非、他达拉非为勃起功能障碍的一线药物,总有效率为60-70%,PDE-5I的治疗功效取决于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即抑制PDE-5同工酶。
研究表明在触发阴茎勃起的生理性反应中一氧化氮-环鸟苷酸-磷酸二酯酶5(NO-cGMP-PDE5)起着关键作用。
大量证据表明NO是海绵体中介导阴茎勃起的一种重要神经递质。
性刺激时副交感神经、非肾上腺素非胆碱能神经末梢和血管内皮细胞,在一氧化氮酶(NOS)的作用下释放NO,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GTP转化为cGMP,cGMP使细胞胞质钙离子浓度降低,海绵体平滑肌松弛,阴茎血流量增加而诱发勃起。
5型磷酸二酯酶(PDE-5)促使cGMP降解为失活的GMP,终止勃起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