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2)人教版必修一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精心整理高一语文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字词释义【浮图】梵(fàn)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也作“庐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
这里指慧褒的*2、长度单位,实际长度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各朝代尺的长短也不一。
本文的“步”可作1理解。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仆,跌倒。
【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
文,指碑文。
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文字。
深远幽暗的样子。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穷尽,到尽头,到底。
【拥火】拿着火把。
拥,持、拿。
【怠】懈怠。
【盖】【既其出】已经出洞。
其,助词,无实在意义。
【咎】责怪。
【其】这里指自己。
【极】尽。
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
景象。
【随以】继之以。
随,跟着、接着。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相】帮助。
【有悔】【何可胜道】哪能说得完。
胜,尽。
【此所以】这(就是)……缘故。
【慎取之】谨慎地采取。
之,指流传的书籍等材料。
【四人者】(同游的)四个人。
王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公元一○五四年。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王某】王安石。
古代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导语】《游褒禅⼭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篇游记。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中语⽂《游褒禅⼭记》课⽂原⽂ 褒禅⼭亦谓之华(huā)⼭(褒禅⼭,旧称华(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县城东北7.5公⾥),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所谓华(huā)⼭洞者,以其乃华(huā)⼭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漫灭,独其为⽂犹可识⽈“花⼭”。
今⾔“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以上五六⾥,有⽳(xué)窈(yǎo)然,⼊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拥⽕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有怠⽽欲出者,⽈:“不出,⽕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好游者尚不能⼗⼀,然视其左右,来⽽记之者已少。
盖其⼜深,则其⾄⼜加少矣。
⽅是时,余之⼒尚⾜以⼊,⽕尚⾜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之观于天地、⼭川、草⽊、⾍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所罕⾄焉,故⾮有志者不能⾄也。
有志矣,不随以⽌也,然⼒不⾜者,亦不能⾄也。
有志与⼒,⽽⼜不随以怠,⾄于幽暗昏惑⽽⽆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也。
然⼒⾜以⾄焉,于⼈为可讥,⽽在⼰为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者,可以⽆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四⼈者:庐陵萧君圭君⽟,长乐王回深⽗(fǔ),余弟安国平⽗(fǔ)、安上纯⽗(fǔ)。
【导语】⾼⼀新⽣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信、宽容的⼼态,尽快融⼊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不是环境适应你。
因为你⾛向社会参加⼯作也得适应社会。
以下内容是⽆忧考为你整理的《⼈教版⾼⼀语⽂必修⼀必背篇⽬》,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向前,加油!【篇⼀】⼈教版⾼⼀语⽂必修⼀必背篇⽬ (1)《沁园春•长沙》⽑泽东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
看万⼭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由。
怅寥廓,问苍茫⼤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意⽓,挥斥⽅遒。
指点江⼭,激扬⽂字,粪⼟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浪遏飞⾈。
(2)《⾬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彷徨在悠长、悠长/⼜寂寥的⾬巷,/我希望逢着/⼀个丁⾹⼀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样的颜⾊,丁⾹⼀样的芬芳,/丁⾹⼀样的忧愁,/在⾬中哀怨,/哀怨⼜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巷,/撑着油纸伞/像我⼀样,/像我⼀样地/默默⼻亍着/冷漠、凄清,⼜惆怅。
/她默默地⾛近,/⾛近,⼜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般的,/像梦⼀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枝丁⾹的,/我⾝旁飘过这个⼥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尽这⾬巷。
/在⾬的哀曲⾥,/消了她的颜⾊,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彷徨在悠长,悠长/⼜寂寥的⾬巷,/我希望飘过/⼀个丁⾹⼀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地我⾛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柳,/是⼣阳中的新娘,/波光⾥的艳影,/在我的⼼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我⽢做⼀条⽔草!/那榆阴下的⼀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一、教学目标:1.学习“盖” “焉” “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3.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4.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三、文题知识:记是一种文体,五、了解课文背景:六、随堂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2.下列几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何可胜道.也哉B.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C.独其.为文犹可识其.文漫灭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3.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①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③其熟能讥之乎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⑤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⑦云霏霏其承宇⑧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A.①②⑤⑧ B.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⑦ D.④⑥⑦⑧4.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③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可以无悔矣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①②③⑤\⑥⑧迁移训练戕竹记欧阳修洛最多竹,樊圃棋错。
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①下。
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
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
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
守都山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叫游学(Study Abroad),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
马可波罗周游中国,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中外学者访问交流,其实质就是游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走都是增进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的好方法。
还记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哪里吗?《岳阳楼记》也好,《醉翁亭记》也好,无非都是游山玩水的结果。
今天,我们没有机会“游山玩水”,更无从游出境界,玩出水平,但我们可以体验古人怎么游出境界,玩出水平。
请打开课文《游褒禅山记》。
二、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三、读课文第一遍齐读,读准字音。
读完后,纠正认读错误,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读音。
第二遍齐读,读出韵味。
读完后,指出断句的不足(解决节奏问题)、语气的不足(解决文言文虚词在文章韵味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读法上的不同)第三遍默读,理解文意。
1、下发点读用《游褒禅山记》。
在读准字音、揣摩韵味的基础上,尝试用点读法脱离书本初步翻译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2、互相探讨,尝试解决一部分不懂的字、词、句。
3、打开课文,对照注释,再解决一部分不懂的字、词、句。
4、课代表收集全班尚存的疑难点,归类后上交老师。
第二课时1、抽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抽读(2)抽字词句掌握情况2、共同探讨尚存的疑难问题。
讲清文意推断方法或理解过程3、归纳重要虚词、实词、文言句式(1)重要虚词归纳其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它的)址以故其(那)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那)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它)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其(代石碑)文漫灭,独其(代碑文)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它,代华山洞)下平旷问其(它的)深,则其(那些)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助词,无义)进愈难,而其(助词,无义)见愈奇然视其(它的)左右盖其(它,代洞)又深,则其(代游客)至又加少矣既其(助词,无义)出,则或咎其(那些)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他们,代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表反诘语气)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它的)传而莫能名者多媒体出示“其”的相关知识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在)其址于(对)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至于(表处所,可以不译)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于(对)人为可讥余于(对)仆碑以以(因为,介词)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因为,连词)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由山以()上五六里以(因为,连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近,则游者众;险以(同上)远,则至者少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表承接关系)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用来,表凭借的手段)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表凭借,用来)至焉余于仆碑,又以(因,由,介词)悲夫古书之不存此所以学者不可以(古今同义)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而而(表承接或并列)卒葬之而(因而)记游者甚众其进愈难,而(然而)其见愈奇有怠而(因而)欲出者来而(表承接)记之者已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表并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而且,表递进关系)无不在也而(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因而)人之所罕至焉至于幽暗昏惑而(却)无物以相(xiàng)之尽吾志也而(却)不能至者(2)重要实词做研讨与练习二(3)多媒体归纳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重要句式第三课时一、问题探讨:1、一般游记怎么写?本文怎么写?游记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相关文言常识;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学案【预习检测】一、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二、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得就是游记。
)三、相关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四、相关资料(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
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
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3)马山与后洞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和鉴赏《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罢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 (宋) 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1.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
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
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
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
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2.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
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
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
游洞至此结束。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
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
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
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3.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
“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沦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
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
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
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
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乏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
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
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4.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
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
“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
三.整理文章的结构。
全文五段,按段落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补述同游者的籍贯、姓名、作记的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
四、课后作业:
1.整理课文的文言知识。
2.背诵全文,掌握古文游记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