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61.21 KB
- 文档页数:2
冉懋雄: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基地建设发展现状与建议冉懋雄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究所(贵阳550002,E-mail:ranmoxiong@)摘要:我国中药材种植发展迅速,己将其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以发展,并己取可喜成效。
现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己约达100万公顷,种植品种约400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基地建设有200多个企业单位与品种。
至2007年底止,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检查认证并正式公告的有40多个企业单位与品种,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介绍了我国中药材种植与GAP实施发展概况,并对当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与GAP基地建设的发展提出了6条建议。
关踺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GAP基地建设发展现状建议近10年来,在中药现代化与中药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广大中药材产区都将中药材生产(种植与养殖)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以发展。
中药材生产得到高度重视,正在积极开展中药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与GAP基地建设。
现特结合笔者对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的了解与检查认证,结合笔者深入我省药材基地的调研与工作,以及长期从事中药民族药资源与中药材种植研究的实践体会,对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实施发展概况加以介绍,并对当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基地建设的发展提出几点看法与建议,以供参考。
1 我国中药材种植与GAP的实施发展现状近10多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中药材生产为主体的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己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全国中药产业总产值己达1000多亿元,中药出口也突破10亿美元大关(2006年我国中药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8%;中药出口总额达到10.90亿美元,同比2005年增长31.32%,是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1998年,我国首次提出了中药材GAP概念,并开始着手研究制订中药材GAP。
山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措施山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措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以及对草本药材的需求不断增加,山西中药材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
作为拥有悠久中医药文化的地区,山西以其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目前山西中药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对山西中药材产业的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提升措施,以期为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现状评估1.资源丰富山西地处黄河流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多样,如当归、黄芪、川芎等,资源非常丰富。
山西还有许多特色的中药材,如五味子、枸杞、地黄等,具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2.产业规模小尽管资源丰富,但目前山西中药材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种植面积有限,产量较低,品种单一。
相比其他地区,山西的中药材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市场影响力有限。
3.市场发展不足目前,山西中药材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相对滞后,市场开发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
山西的中药材产品主要流向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对外市场开拓程度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山西中药材产业中存在一些管理问题,如品质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制约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药材的采收、储藏、加工等环节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和损耗,需要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
二、提升措施1.加大政策支持为提升山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水平,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种植中药材,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提高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2.优化产业布局应该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水平,形成产业链、产业带,提供更多优质的中药材产品。
加强中药材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引进先进的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开展科技合作,推动中药材产业的技术更新和创新。
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医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全世界约有 13 的人口在使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约有 130 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和使用中药,我国药品市场近十年一直保持 20 以上的 增长,在几次金融危机中,全球医药产业都能独善其身,未受较大影响。
经过十年努力,我县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为中医药产业 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优势和机遇 一条件得天独厚。
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 区位优势明显,是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 前景看好。
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 1270 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 268 种, 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 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
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 35 万亩银花 301 万亩、1/9白术 3 万亩左右、天冬 6000 余亩、黄精 3000 余亩、青蒿 8000 余亩、百 合 2000 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 5000 元以上。
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 产。
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 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
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 站完成公示。
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 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
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显着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 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 药材基地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导语:中药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们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药疗效的认可,中药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我们也必须面对一系列挑战,例如资源保护、科技创新、质量管理等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提出几点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以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 国家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药材种植和采集,同时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可以通过补贴措施,激励农民积极参与中药材种植,并加强对中药材野生资源的保护。
2. 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中药材种植技术和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力度。
通过培育优良的中药材种植品种和推广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二、建立完善的中药材质量管理体系1. 强化质量监督:建立中药材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的监督和抽检工作。
定期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抽检、化验,确保中药材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并对各类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和整治。
2. 加强标准制定:制定更为严格的中药材质量标准,提高中药材的规范化程度。
制定标准应充分考虑中药材的生长环境、采集工艺和质量特性等因素,并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合格的中药材产品。
三、注重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1. 加强供应链管理:构建健全的中药材供应链,确保中药材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质量可控。
建立可追溯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中药材的全程监管。
2. 品牌推广与保护:加强中药材品牌推广,提高中药材市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中药品牌,强化品牌识别和推广,树立中药材的良好形象。
结语: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只有加强资源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注重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才能推动中药材产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2016-01-16↑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开发培育联盟,快速关注我们我们的微信公众号:kfpylm将您的基本信息发送至我们的邮箱即可申请加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中药材是中医药体系里的重要产业链,近年来,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养殖、产地初加工和专业市场为主要环节的中药材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中药材管理正不断加强,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中药材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化管理落实不到位,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中药材采收不规范,产地初加工设备简陋;中药领域科研投入仍需提高,某些研究欠缺中医药特色、不够系统;中药材市场以次充好、掺假售假、违法经营中药饮片和其他药品现象屡禁不止。
对于中药材产业未来发展,可以从“两个抓手、三个目标、四个开发”中找寻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的方法与突破点。
建设“行政服务”和“技术服务”体系1.行政服务体系政策方面,从2009年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通知》,再到2015年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资金投入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国对中药材产业的资金扶持规模为2 500万元,“十二五”期间规划将加大约1亿元,“十二五”的资金扶持规模达1.35亿元,201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5亿元。
可见国家对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视和决心。
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应加强统一领导,积极组织协调,落实各环节管理责任;积极培育中药材种植企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在人才引进、资金筹集和科研等方面上出台和落实优惠政策;支持中药材行业协会、产业发展基金等组织发展,发挥行业自律、行业监管作用;加强对中药材的日常管理,严格监督检查,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含5篇)第一篇: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XX 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秦巴无闲草”。
中药材产业作为 XX 县四大主导产业和产业扶贫的重点之一,自 XX 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着中药材种植户的积极性和纯收入。
通过深入 XX等 9 个镇 X 家专业合作社、X 家公司和 XX 县县中药材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地,实地调研走访和认真分析研判,作如下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县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出台政策激励,注重系统谋划,强化技术支撑,形成了产业发展合力,极大地促进了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
截止 XX 年底,全县中药材地存面积达X 万亩,从事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了X 家,X 余户贫困户参与了中药材产业相关环节,并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XX 年,全县中药材产量达 X 万吨,产值达 X 亿元。
XX 大黄、XX 天麻成功申报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XX 大黄入选“秦药”大品种名单。
(一)高度重视,科学优化区域布局。
XX 年以来,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决定》和《XX 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管理使用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每年拿出3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聘请省政府投资评审中心编制了《XX 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及扶贫规划(XX-2021 年)》。
调研的镇也都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推进和统筹协调。
兴隆镇结合辖区地理环境特点,规划三个中药材种植片区,实现分类发展、协同推进。
长岭镇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园区(工厂)的中药材发展思路。
大池镇根据辖区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确定了大黄、白芨、重楼等群众参与度高、投资见效快的品种,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 亩。
浙江省开化县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崇祯年间开化就开始种植和利用中药材,品种达28种之多。
据1986年编写的《开化县中药资源名录》记载,开化有可供药用的动植物资源1186种,其中植物类1129种、动物类57种、珍稀名贵药用植物近百种。
近年来,开化立足资源优势,坚守生态定力,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助推“两山转化”,实现GDP 、GEP 双增长的重要路径。
1基本情况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药材资源、便捷的区位优势、深厚的人文历史均为开化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近年来,开化县始终坚持“市场主导、道地优质、生态高效”的原则,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加工型企业为突破,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品牌战略为引领,以开拓营销市场为关键,大力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快速迈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
1.1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开化县建有3.33hm 2以上规模的草本药材基地52个,面积约1.067hm 2,基地集中分布在马金、华埠、中村、大溪边、杨林、林山等重点乡镇。
因地制宜建立了一批林下经济、创意农业、农作创新、野生家种类型的示范基地。
目前已创建了铁皮石斛、黄精、三叶青、白及、前胡等林中岩壁、树上、林下、林间等多形态种植的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约800hm 2;围绕全县创意农业景观线路和国家森林公园沿线,种植了一批既有较好经济效益、又具有观赏效果的中药材品种,其中菊花基地约53.3hm 2、荷花基地66.67hm 2;结合当前重点开展的农作制度模式创新,推广中药材—水稻、中药材—油菜、中药材—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间作、轮作、套种模式,建立基地约133.33hm 2;针对资源紧缺的品种,开展野生变家种的试种和研究,重点开展了前胡、三叶青、黄毛耳草等的人工驯化栽培和试种工作。
1.2品种选育不断开发立足资源优势,结合药材的市场容量和产业化前景,开展引种、试种、筛选、培育,确立了种植技术成熟、品质道地优质、适合开化特色的“主力军”,其中包括白花蛇舌草、前胡、菊花(七月菊、金丝菊等)、铁皮石斛、灵芝、三叶青、黄精、紫苏、刘寄奴、泽兰、籽莲等品种。
我县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一、产业现状。
近几年,我县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把中药材产业做为富民强县的重点产业,推广“果药间作”“林药间作”等立体种植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品质稳步提高。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其中枸杞2.2万亩,黄芪、黄芩、丹参、柴胡、知母等中药材2.3万亩。
中药材年产量1.5万吨,产值过亿。
全县中药材种植形成四大产业带。
我县所产药材品质优越,特别是黄芪被称为“燕山黄芪”,黄芩被誉为“金丝黄芩”,党参被称为“都山党参”,青龙枸杞被称为“塞外红宝”。
青龙枸杞飘洋过海,远销韩日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其它中药材也以其优良品质,深为业内人士看重。
二、存在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
我县是药材种植大县,但至今没有一家制药企业,除能对枸杞进行烘干外,甚至没有一家进行分拣、分类、清洗的简单加工企业。
我县的黄芪大多经安国出口韩国,安国客商在我县收购鲜黄芪,经过清洗,按粗细、长度进行分类、捆扎,其价值就提高7—10倍。
其它如黄芩、知母、桔梗、防风等也存在上述情况。
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不能体现中药材的真正价值,将直接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挫伤他们种植药材的积极性。
2、没有品牌。
青龙有多种中药材品质优良,地道药材也很多,但一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没有一个正式商标,被冠以别人的名号,处于为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
3、市场信息不灵。
一方面是农民盲目种植,造成积压、滞销,如前几年种黄芪,种子炒到100元1斤,到秋天每斤黄芪0.2元,都不够出土的人工费,严重挫伤老百姓的积极性,以致于这几年行情看好也没人敢种。
另一方面在价格上受制于人。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不知外面的市场价格,农民只能贵买、贱卖,即使市场看好,价格也被小商、小贩压到最低、甚至不合理的地步。
4、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低。
我县中药材种植虽有几十年历史,但受传统、规模等条件制约,种植技术水平一直较低。
只有枸杞、黄芪、黄芩、柴胡等品种种植技术比较成熟,其它药材品种的种植还处于摸索阶段, 只有书本知识,缺乏实际经验,没有一整套的种植管理技术,典型引导、技术示范工作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