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绿优一号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一、现状与形势(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形势1.国内外现状。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水稻、油菜、番茄等作物的杂交种已广泛用于生产,实现了作物品种矮化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重大突破,良种覆盖率已达80%。
在林果与花草品种选育方面,近20多年来我国选育出300余个新品种,在生产量、观赏性状、抗逆性等方面得到改良。
在畜禽品种选育方面,杂交育种仍是主要的品种改良手段。
目前,我国猪及部分家禽品种都存在专门化品系较少的问题,产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在水产品种选育方面,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都普遍采用的是不同地理品系间和家养系与野生种间的杂交选育。
二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改造升级成为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的有效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已在禾本科、茄科、十字花科等50多种植物上得到应用。
通过品种的杂交,肉、蛋、奶产量得到显著提高,用人工授精、超排等技术,实现跨国使用最优秀种公牛;在水产品种改良方面,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鱼类基因转移研究。
三是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成为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
日本、泰国、美国一直重视稻米品质研究。
多数油菜主产国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选育。
蔬菜、花卉和花生育种研究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在林果与花草方面,选育专用型优质品种非常重要。
我国在梅花、牡丹等名花培育上有很大的优势。
在水产方面,选育的“松浦鲤”,具有抗寒能力强、生长快和耐高密度养殖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鲤鱼养殖的区域,“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生长速度近20%。
四是超级品种选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新株型育种”项目,但其超级稻品种结实率低、充实度差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我国先后提出了三系和两系超级稻育种技术,育成了亩产超800kg的超级稻新品种,如“协优9308”、“两培优九”等。
袁隆平简介一、简介袁隆平(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二、故事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
1930年9月7日出生的袁隆平,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度过了知冷知热、饿了找奶吃的感知运动时期。
2岁到7岁,认识了家里的人,学会了唱儿歌、背古诗,偎依在母亲身边,问这问那,天为什么是蓝的,鱼为什么会游泳,树叶能不能吃,开始动脑筋,想问题。
适合连云港地区种植的单棵水稻品种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有着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连云港地区,水稻的种植也是非常广泛的,那么什么样的水稻品种适合在连云港地区种植呢?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在连云港地区种植的单棵水稻品种。
一、杂交水稻品种1、粳稻杂交水稻品种粳稻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水稻品种,同时也是适合连云港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之一。
具有生长期短、适应性强、抗旱能力较强的特点。
在连云港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水田众多,所以适合种植粳稻杂交水稻品种。
2、籼稻杂交水稻品种籼稻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水稻品种,也是适合在连云港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之一。
籼稻杂交水稻品种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也较强,在连云港地区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
二、超级稻品种1、超级杂交早稻超级稻是指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强的水稻新品种,适合在连云港地区种植的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既具有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又具有适应性强、稻谷品质好的特点。
2、超级籼稻超级籼稻是具有高产、优质、粒型好、抗倒伏、抗病虫害等特点的新品种,适合在连云港地区种植。
超级籼稻的适应性强,同时对土壤要求不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和环境。
三、生态水稻品种1、生态无公害稻生态无公害稻是指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同时保持生态平衡,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稻新品种。
这种水稻品种适合在连云港地区种植,因为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有机稻有机稻是指采用有机肥、有机物料等有机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适合在连云港地区种植。
有机稻品种具有优良的品质,口感好、营养丰富,对土壤要求低,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总之,适合在连云港地区种植的单棵水稻品种有很多,从杂交水稻品种到超级稻品种再到生态水稻品种以及有机稻品种,都是适合在连云港地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
在未来的种植中,农户在选择水稻品种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种植条件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以确保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杂交稻中浙优1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杂交稻中浙优1号是中国浙江省著名的杂交稻品种,具有早熟、高产、耐倒伏、抗倒伏性强、抗病性好等特点。
下面将从其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特征特性(一)早熟中浙优1号是一个早熟的杂交稻品种,从插秧到成熟仅需100-110天左右,比一般的稻种节省了30-40天从而增加了收获季节。
(二)高产中浙优1号的单产有望超过一般稻种30%,在适宜的栽培条件下,亩产可达750公斤以上。
其穗重大、粒饱满、谷粒饱满,产量高、品质优。
(三)耐倒伏中浙优1号的抗倒伏性强,能够在出苗初期或成熟后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从而稳产保收。
(四)抗病性好中浙优1号对白叶枯病、稻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有较好的抵抗力,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二、高产栽培技术(一)积极选育,科学育秧选择育秧材料时应选用生长势强、品质好、病虫害少的基质和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
(二)科学施肥,合理浇水在生长期及开花前后应及时施肥,施肥量要依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发育状况来确定,进行施肥效果调查,及时调整施肥量。
浇水应保持土壤湿润不干旱,但也不宜过湿。
(三)密植适应中浙优1号稻谷粒饱满,植株生长势强健,在栽培时适当密植有助于提高产量。
但也要注意控制密度,适当稀植,以免造成植株生长不良。
(四)合理田间管理,及时病虫害防治在生长期要及时进行除草、深松和松土,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应及时进行防治,避免损失。
(五)及时收获,妥善保存中浙优1号是一个早熟品种,应在杂交稻成熟后及时进行收获,采用机械收割机械,进行快速、高效的收获。
收获后要及时整理晒干,妥善保存,避免损耗。
杂交稻中浙优1号以其早熟、高产、耐倒伏、抗倒伏性强、抗病性好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浙江省的知名稻种。
合理的选育、育秧、施肥、浇水、密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中浙优1号的产量,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袁禾一号示范栽培技术规程
王庆龙
【期刊名称】《农技服务》
【年(卷),期】2011(028)012
【摘要】袁禾一号是北京北农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袁禾实业有限公司独占买断的品种。
介绍了该品种的生育进程、育秧规程及本田栽培规程。
【总页数】1页(P1659-1659)
【作者】王庆龙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湾里街道办事处,安徽芜湖241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1.三系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国稻6号的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J], 章卓梁;应婉琴;郎勇明;吴小南;陈春华;胡敏骏
2.超级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绿优一号(隆安优8号)生产示范总结 [J], 高礼先
3.超级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绿优一号(隆安优8号)生产示范总结 [J], 高礼先
4.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金优117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 [J], 操成波;徐淑云
5.三系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国稻7号”示范种植表现 [J], 刘会荣; 徐方; 万礼根; 李云生; 李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 论 Special thesis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袁隆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10125)1 超高产水稻的概念什么叫水稻超高产育种,迄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定义,因此各家各派提出的产量指标并不相同。
1980年日本制定的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要求在15a 内育成比原有品种增产50%的超高产品种,即到1995年要在每公顷原产5.00~6.50t 糙米的基础上提高到7.50~9.75t (折合稻谷约9.38~12.19t )〔1,2〕。
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稻”,后又改称“新株型”育种计划〔3〕,目标是到2005年育成单产潜力比现有纯系品种高20%~25%的超级稻,即生育期为120d 的新株型超级稻,其产量潜力可达12t /hm 2。
1996年我国农业部立项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4〕,产量指标见附表。
附表 超级稻品种(组合)产量(t /hm 2)指标*Yield standards (t /hm 2)for the super rice in China .类型阶段Phase 常规品种 Conventional rice早籼Early season indica 早中晚兼用籼T riple -purposeindica南方单季粳South japonica 北方粳Northjaponica杂交稻 Hybrid rice早籼Early season indica 单季籼、粳Single season rice 晚籼Late season indica 增产幅度Yield increase现有高产水平Present level 6.757.507.508.257.508.257.501996~2000年In 1996~20009.009.759.7510.509.7510.509.7515%以上over 15%2001~2005年In 2001~200510.5011.2511.2512.0011.2512.0011.2530%以上over 30% * 连续2a 在生态区内2个点,每点6.67hm 2面积上表现。
水稻新品种和两优1号示范推广效果探究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之一。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培育出了众多水稻新品种。
两优1号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水稻新品种,其在示范推广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对两优1号水稻的新品种和示范推广效果进行探究。
一、水稻新品种两优1号介绍两优1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稻谷所(以下简称“稻谷所”)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籼型水稻新品种。
该品种在籼型水稻中属于早熟型,生育期为115-120天,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栽培。
两优1号水稻具有以下特点:1. 抗病虫害能力强:两优1号水稻对水稻纵裂细菌、稻瘟病、稻飞虱等常见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抗性,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2. 适应性强:两优1号水稻适应性广,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多种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适用范围广。
3. 产量稳定:两优1号水稻的产量稳定,亩产量高,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4. 粮质优良:两优1号水稻粒粒饱满,外观黏性好,米质优良,符合市场需求。
通过以上特点可以看出,两优1号水稻是一种优良的水稻新品种,能够为我国的粮食产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两优1号示范推广效果探究1. 两优1号示范推广的意义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通过对两优1号水稻的示范推广,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了解和掌握这一优良品种的种植技术,并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2. 示范推广的方式和途径为了更好地推广两优1号水稻,农业部门采取了多种方式和途径:(1)组织示范田地:农业部门在各地组织了两优1号水稻的示范田地,让农民亲眼看到这一新品种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增加了农民对该品种的信心和认可。
(2)开展技术培训:农业部门开展了针对两优1号水稻的技术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讲解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
水稻新品种Ⅱ优航1号Ⅱ优航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Ⅱ-32A与航天育种育成的恢复系航1号配组而成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太空超级稻组合具有比其他高产杂交稻明显的根系、分蘖、穗粒优势和增产效果。
2004年,我县进行了试验示范,从种植表现结果来看,该组合具有米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等特点。
近两年来示范推广面积达500hm2,平均产量为580.5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7%。
2004年的14、18号和2005年的5、9、13、19号六次台风均未出现倒伏现象,耐洪涝,但也存在着高感白叶枯病和库大源相对不足的缺点。
该组合2005年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5023),是我县目前优质高产的示范推广组合之一。
产量表现Ⅱ优航1号在2004年永嘉县单季稻组合区试中,试验产量546.3kg/667m(2居区试组合之首)平均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5%;同年在永嘉县大若岩镇梧涨村示范产量达557.9kg/667m2(经受2004年第14、18号台风的洪水淹没12~20小时)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3%。
2005年在永嘉县渠口乡太石村示范11.5亩,平均产量为574.2kg/667m(经受2005年第5、13号台风的洪水淹没8~20小时),最高产量达622.2kg/667m2,平均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2%。
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生育期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稻,同时属基本营养型。
在永嘉作单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天,平均比对照汕优63迟熟2.5天。
2004年在永嘉县大若岩镇梧涨村试验点于5月13日播种,8月12日始穗,8月15日齐穗,9月22日成熟,全生育期为129天,比对照汕优63作单晚栽培长1天;2005年在永嘉县渠口乡太石村示范点作单晚稻栽培于5月20日播种,8月23日始穗,8月27日齐穗,10月5日成熟,全生育期为137天,比对照汕优63作单晚稻栽培长3天。
超级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绿优一号
摘要:2005年全椒县有计划地开展了优质超级稻新组合绿优一号的试验系统。
在遭遇多种不利气象因素后,实收产量仍达9225kg/hm2,试验表明,该组合生产正常时可获得10500kg/hm2的产量,在全椒县可作为1季度杂交籼组合栽培并总结出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绿优一号试验示范抗倒栽培
为进一步探索超级稻新组合在我县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2006年全椒县农委、全椒县科技局结合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国家粮食丰产计划两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在省水稻项目专家组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了优质超级稻新组合绿优一号的试验示范工作。
现将该组合在我县生产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1 条件与方法
1.1 示范地点的概况
生产示范在全椒县古河镇周湖村进行。
该村为水稻主产区,土壤肥力中等,栽培管理技术水平较高。
该组合作单季中稻种植,前茬为油菜,采用旱育秧或两段育秧,收割方式以机收脱粒为主。
1.2示范设计与安排
生产示范以该村12个科技户为核心进行辐射,每个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农产不少于20户,每户示范面积不少于0.13hm2。
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播期,统一技术指导,每村民组设计技术指挥田142块。
4月中、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该组合生产示范面积33.3hm2,示范田相对集中连片。
1.3 种子来源
该组合系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研究所最新选育成功的优势杂交中籼组合,
2004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示范用种由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生产。
2 结果与分析
该组合为中籼迟熟品种,大田表现为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剑叶上举,较抗纹枯病,未见稻瘟病,成熟时秆青籽黄,谷粒细长,熟相好。
在生长过程中遇前期高温干旱、穗期低温阴雨寡照、台风、涝灾等多种不利气象因素。
我县水稻产区产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产欠收。
但在同等的栽培技术条件下,该组合的平均理论产量达到101lOkg/hm2,平均实收产量9225kg/hm2,比同时参试的新两优6号等其他组合,表现出较强的丰产性和抗逆性。
表中数据表明:
该组合属高秆、大穗型品种,在插2.4×l05穴/hm2左右,成穗2.4×102~2.55×106,生长正常时,可以获得10500kg/hm2以上的产量。
但也有少数农产的部分田块因秧龄过长、氮肥施用偏重偏迟、营养生长过旺、烤田不及时等原因,再加上受到8月中旬、9月上旬2次台风侵袭时,出现局部甚至整田倒伏现象,整个示范区的倒伏面积占示范总面积的10%左右。
还有少数迟栽田块,因防治不及时,稻曲病发生较重,穗发病率达30%。
3 结论
生产示范结果表明,该组合在我县作为l季杂交中籼组合栽培,增产潜力大,生产适应性强,具有优质、超高产、较抗纹枯病、白叶枯病等优点,适宜我县作单季中稻种植。
但良种要用良法配套,大田高产栽培须抓住“抗倒栽培”这一技术要领。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建立合理个、群结构
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0~35d,一般不超过40d。
移栽规格16.67cmX 20426.67cm,栽2.4×105~2.7×105穴/hm2,每穴1~2粒谷苗,栽足基本苗。
3.2 合理施肥,适时烤田
按控氮增磷、钾的施肥原则,配合施用肥料。
氮肥施纯氮180~240kg/hm2,采用“前促”施肥法,重施基肥,及时追肥,为防贪青倒伏,在增施穗粒肥时注意控制氮肥用量。
磷肥全部作基肥。
钾肥作为长粗肥,在达到分蘖高峰期放水烤田时,作第2次追肥施入,施氯化钾150kg/hm2。
苗够烤田,一般达2.7×1106株/hm2苗(3叶以上茎蘖苗)时及时放水晒田。
3.3 重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生长期注意螟虫防治,破口期要特别重视稻曲病的防治,同时要注意查治稻飞虱、稻蓟马等病虫害。
抽穗时无论稻飞虱发生与否,都滴一次水面扩散剂农药进行防治。
水浆管理上,抽穗后一定要采用“田间干湿交替,前水不见后水”的方法管理。
由于该组合属大穗、优质型组合,切记不宜断水过早,成熟前5d左右断水。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