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城市记忆”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城市的记忆认知,而记忆认知则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行为和态度。
城市记忆认知是指人们对城市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等方面的认知和记忆,是个体与城市之间相互交融的过程。
而城市记忆认知的方式,则是人们通过感知、学习、传承等过程来获取和积淀对城市的认知和记忆。
本文将从城市记忆认知的重要性、城市记忆认知的方式以及如何促进城市记忆认知等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记忆认知的重要性城市记忆认知对个体和城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个体而言,城市记忆认知是个体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理解,是个体与城市之间情感纽带的形成,也是个体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城市的记忆认知,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增强城市归属感,激发对城市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享受城市文化和历史的沉淀。
对于城市而言,城市记忆认知是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城市形象和品牌的塑造,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个城市如果能够被人们广泛认知和记忆,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和资金流入,为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持。
城市记忆认知的方式城市记忆认知的方式主要包括感知、学习、传承等环节。
感知是城市记忆认知的基础。
人们通过观察、听觉、嗅觉等感官对城市的环境进行感知,了解城市的景观、气息、声音等特征,从而形成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和认知。
学习是城市记忆认知的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参与城市的教育、文化、艺术活动,学习和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不断扩充和深化对城市的认知和记忆。
还有,传承是城市记忆认知的重要方式。
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是城市记忆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城市的过去,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城市的文化传统,进而丰富和深化城市记忆认知。
如何促进城市记忆认知为了促进城市记忆认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座城市的记忆经典句子
1. 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不都像记忆的线索,牵引着我们回到那些美好或心酸的过往吗?就像走在家乡的小街上,那熟悉的味道和场景立刻就能把我带回童年时光。
- 例子:“哎呀,每次走在咱这城市的老街上,我就想起小时候和伙伴们疯跑的日子,那感觉,真的绝了!”
2. 城市的高楼大厦难道不是它的勋章,见证着它一路的成长与变迁?正如我们自己一步步的成长历程。
- 例子:“你看那些高楼,建起来多不容易,就跟咱们奋斗一样,满满都是故事啊!”
3. 那城市的古老建筑,不恰似岁月的沉淀,蕴含着它独特的魅力与故事吗?好比一本厚重的史书等着人们去翻阅。
- 例子:“哇,每次看到那座古老的教堂,我都觉得它好像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太震撼了!”
4. 城市夜晚的灯光,不就像温暖的怀抱,给每一个晚归的人以安慰吗?仿佛妈妈在家里点着灯等你。
- 例子:“加班回来那么晚,看到城市的灯光,哎呀,顿时心就暖了,好像有人在等我一样。
”
5. 那城市的公园岂不就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让疲惫的灵魂能得到片刻的休憩?就像沙漠中的绿洲。
- 例子:“走进公园,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这里真是我们的避难所啊!”
6. 城市的美食,难道不是连接人们情感的纽带,让大家因它而聚集、欢乐吗?如同一场欢乐的聚会。
- 例子:“哎呀,吃着咱城市的特色小吃,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多开心呀!”
7. 城市的故事,不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或喜或悲,却都那么珍贵吗?恰似我们自己的人生轨迹。
-。
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城市文脉与记忆摘要:城市景观空间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载体之一。
由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传统的景观空间并没有办法充分满足现代乃至未来城市发展的使用,而且很多空间由于自身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损毁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地方文化的重要价值,因此目前很多新建或改建的景观项目都是以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发展的。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文脉;记忆1城市记忆概述1.1城市记忆概念对于城市记忆概念的界定,常与“城市记忆”,“城市的历史记忆”交叉使用。
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人们对这些历史记录加以编辑、储存和提取过程的总称。
结合各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是城市中的物质内容,历史和事件,大众认知三个方面共同组成城市记忆。
1.2城市记忆内容城市记忆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因此城市记忆分为物质内容与非物质内容两个层面。
物质层面包括历史文物、商品、记忆节点等。
非物质层面的内容,是不断经过历史环境演变,延续传承下来的意识内容,能够对物质产生作用,使之呈现出城市记忆内容,包括文化符号,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
1.3城市记忆载体城市记忆的基础是城市记忆载体,其本身含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等城市记忆的信息和内涵,同时传达信息功能,将城市记忆与人连接起来。
人在感受城市记忆的同时,城市记忆载体也受到意识的反作用。
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物质载体包括能够与人发生长久稳定联系的建筑物,空间,具有时代特点的物品等;非物质载体包括日常活动,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
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之一,公共景观艺术,应该与城市记忆紧密结合,这样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有利于多元的城市风貌的创造,有利于城市的过去与未来的链接。
2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城市文脉与记忆2.1集合人的心理和感官需求建立景观中文化与人的联系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它的融入势必要与参与者相互影响,走进人们的心里勾起人们的记忆,使人们对其发生反应。
申论范文:传承城市记忆,涂抹幸福底色申论范文:传承城市记忆,涂抹幸福底色一、引言城市,是现代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象征,也是人们生活的舞台。
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建设的不断更新、改造和拓展。
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记忆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城市记忆代表着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精神支柱。
二、城市记忆的重要性城市记忆是城市与居民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记忆通过建筑、街道、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形式存在,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
城市记忆不仅能够让人们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够传承历史文化,提高城市文化素质。
城市记忆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记忆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许多城市因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大批游客,从而带动了旅游业的繁荣。
其次,城市记忆能够提升城市形象。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不仅能够让人们对其产生好感,还能够成为吸引优秀人才和投资者的重要依据,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市记忆对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城市记忆能够传递人文精神,弘扬社会正气,让人们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有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共享。
三、城市记忆的保护与传承城市记忆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参与。
首先,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城市记忆保护的重视。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加大对历史城区的保护力度。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记忆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其次,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城市记忆的保护工作中。
企业可以在城市记忆保护项目中提供资金支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城市记忆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企业可以将历史文物纳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为员工提供文化艺术培训,增加员工对城市记忆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最后,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体,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城市记忆的保护中。
城市的记忆
最近放假期间我回了一趟老家,发现城市变化很大,令我感慨不已。
这不由得有一些城市的记忆浮现在我的脑海。
在我的记忆中,城市是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的,那时的城市楼都不是很高,住宅区离得都很近,附近充满着菜市场、小商店、学校、医院等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
大家每天上班、下班邻里之间有很深的羁绊。
远亲不如近邻。
街上种着柳树、槐树,一到夏天的时候,蝉鸣总是停不下来。
每天上学、下学,中午休息,都是很惬意的时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好,城市的记忆又出现了新的风貌。
高楼大厦栉次鳞比,道路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学校、医院等等建筑的翻修都让我们的城市焕然一新。
城市的记忆一直的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城市越来越好,城市的居民越来越幸福。
描写对城市记忆的句子唯美(篇一)城市,是一个繁华喧嚣的巨兽,拥有无尽的建筑与人群,每个角落都闪烁着属于自己的记忆和故事。
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城市记忆,或美好,或苦涩,或温暖,或心碎。
下面是一些描写城市记忆的唯美句子,希望能够带领读者走进城市的回忆之门。
1. 城市,如众星般闪烁,每一颗微光都是一段青春的回忆。
2. 高楼林立,像是城市的信仰,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承载着过去的记忆。
3. 街头的熙攘和车水马龙仿佛在讲述着一座城市的繁华与激情。
4. 夜幕降临,城市霓虹灯下的街道仿佛变成了一条迷宫,其中蕴含着无穷的诱惑和谜团。
5. 午后阳光照耀下的街道,显得格外宁静而温暖,让人仿佛置身于时光的缝隙中。
6.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味道,是由居民的喜怒哀乐和艺术的融合交织而成。
7. 在拥挤的人群里,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他们的存在使城市变得更加有趣和多元。
8. 夜幕降临时,城市的灯火辉煌,设置起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人流连忘返。
9. 在城市的拐角处,总有那么一片属于孤独的时光,在不经意间勾起了回忆的涟漪。
10. 午夜的街头,属于疲惫的夜归人,他们背负着无尽的故事,在寂静中徘徊。
11. 每一次进入陌生的城市,都会感受到它带来的无穷的新奇和挑战。
12. 城市的喧嚣,让人感到疲惫,但也凝聚了太多梦想和希望的力量。
13. 在拥挤的地铁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地,而这座城市是他们的交汇点。
14. 城市绽放着无数的灯火,仿佛在向迷失的人们提供方向,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15.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声音,街上的车鸣、人声嘈杂交织成一曲城市交响乐。
16. 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无数的秘密,等待着那个敢于探索的人揭开它的面纱。
17. 天空高耸,建筑拔地而起,城市的轮廓透露着一种坚毅和进取的精神。
18. 夜晚的城市,在闪烁的星空下显得更加神秘,带给人们一种无限遐想的空灵感。
19. 城市的街道上,来自各个角落的人们在喧闹中追逐梦想,相互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城市需要有自己的记忆留存城市需要有自己的记忆留存2014-06-19 潘文大中国房地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一个不断沉淀与积累的过程。
每座城市都是一个生命体,每一座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城市的灵魂就是老建筑所展现的城市精神品质,它凝聚了城市的文化传承、地域滋养,魅力独具和多元共生。
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
”之所以沙里宁会这样说,是因为每座城市都需要有自己的记忆,这既是一种文化生活的沉淀与累积,更是历史的考量和见证。
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也记录着一个地区的文明,并因此成为该地域乃至于全人类共有的一份宝贵财富,理应受到保护和传承。
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写的那样:“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
”这也就是在说,没有了记忆的城市将无法更好地发展自身,甚至只能在岁月的长河中被逐渐遗忘,直至消失不见。
可怕的城市“模仿秀”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开始进入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期。
在风起云涌的“旧城改造”浪潮中,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在轰鸣的推土机声中消失。
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声中,太多城市盲目地舍弃了那些可以称之为自身特色的东西,甚至宁愿将无数承载历史文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视为“破烂”来拆除、毁弃。
在这股“潮流”下,全国古城仅剩下两座半:完整的平遥、荆州,以及半座西安城。
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被当时的决策者认为“美观”、“洋气”的高楼大厦。
越来越多的个性和特色被各种“主义”淹没,越来越多的城市变得面目模糊,无论外观还是内在,无论天南或是地北,每个人每天都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直至找不到回家的路……这种“千城一面”的“壮观”景象,竟让城市之间的“模仿秀”成了一种潮流和趋势。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杭州,一度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说的是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参观杭州期间,曾经评论杭州是一座“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
关于城市记忆的句子关于城市记忆的句子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夕阳西下,是我最想念的时候,对着你在的那个城市,说了一声:我想你,不知道,你是否听得到。
城市里的人都在找东西,找工作,找住处,找恋人,找一段回忆,找一个梦,有一些在找另外一个人,还有一些在找自己,有一些人在找东西,但是他们也说不清自己在找什么。
因为每一首歌都是一段记忆的追寻,每一场雨都在同一时刻触碰了这个城市的每一处。
夏七夕说。
七年来,我流浪过许多城市。
不管到哪个城市,都不曾忘记你。
你在我的记忆里,鲜活地陪我长大。
即使在我想起你时,只记得你模糊的轮廓隐约的印象,可是只这些,就让我失去了爱别人的力气。
于是,我只能守着我们的记忆,和记忆。
里残存的你的身影,一边哭,一边笑,一边怀念。
风吹乱了思绪的芦苇,深邃的夜空填满了黑色柔美;想起遗忘许久的城市里温暖的故事和牵过手的人,你用闪烁的双眸,点亮我记忆里所有的灯。
最初的时候,只是逃离,和梦想无关,离开这座承载太多记忆的城市,让心不再与一个人一段记忆牵绊。
时间终究还是缔造了遗忘,让心不再波荡,不在荒凉,释然了一个人,原谅了一座城。
之所以喜欢上一个城市,不是因为那里的风景而是因为那里的人;城市还是那个我熟悉的城市,只不过你已不再是那个我熟悉的你;在这个我熟悉的城市里,多了一个陌生的你;熟悉的城市,陌生的你;陌生的城市更陌生的你;深深的记忆模模糊糊的你;青春的回忆里,我们曾经相遇在那个物是人非的城市里我们会因为记忆而爱上一座城市。
我们会因为记忆而爱上一个人。
当这一切未构成回忆之前。
你总是未发觉。
“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
”波罗说。
“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
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
”我希望自己的一生,就像一架波音747客机,飞行,接着降落在陌生的城市,暂时的休憩过后,继续攀升,向着新的梦想和希望飞去,每一段里程,不管是美好还是艰难,都将成为我的闪烁着光芒的记忆。
城市记忆饶平写作文《饶平:那座充满记忆的城市》饶平,这是一个在广东不算特别出名但装满我记忆的地方。
记得第一次到饶平,是跟着爸妈去探亲。
刚下汽车,那股独特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这不是什么香水味,而是那种夹杂着各种小摊贩食物香气、街边植物的清新味和一丝海腥味的混合味道。
我们去的地方靠近海边,那路呀,修得不是特别宽敞,坑坑洼洼的。
可这一点也没影响我探索的热情。
路边的房子很有年代感,有些墙皮都脱落了,露出里面灰色的砖石。
我还记得有一间小杂货店,门口摆着大大的玻璃罐,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糖果。
玻璃罐擦得干干净净,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彩色的光。
我站在那看了好久,口水都差点流出来。
店老板是个有点胖的大叔,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短袖,笑眯眯地看着我问我想要啥。
我指着糖罐,老爸无奈地摇摇头给我买了一小袋。
那糖果有着浓郁的水果味,不像现在有些糖果只有甜味,每一颗咬下去都好像在舌尖上开了个小派对。
再往前走,就到了海边。
海浪扑打着沙滩,沙滩可不是什么绵密柔软的细沙,而是带着小贝壳和小石子的粗砂。
光脚踩上去还有点硌脚呢。
但这不影响大家玩耍。
渔民们在不远处整理着渔船,那些渔船看起来有些破旧,船身上还带着海藻的痕迹。
他们一边整理一边大声地用方言聊天,虽然我听不懂,但是那种热闹劲儿很感染人。
远处海面上,一群海鸥在盘旋,白色的身影在蓝天碧海间格外醒目。
我站在那看渔民忙碌的身影、看海鸥、看海浪,心里就想着这朴实又充满活力的场景也许就是饶平独特的魅力吧。
这么多年过去了,饶平那粗砂的海滩、破旧的渔船、小杂货店的糖果和那独特的气味都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
《饶平:那些让人忘不了的角落》饶平这个地方啊,总能让人找到有趣的角落。
我有一次自己在饶平闲逛。
不经意间就闯进了一个老旧的居民区。
那里面的巷子就像是一个迷宫,弯弯绕绕的。
房子排列得密密麻麻,墙壁和墙壁之间的距离很窄,有些地方只能容下一个人侧身通过。
房子都是矮矮的平房,屋顶上的瓦有些都残缺不全了。
所谓“城市记忆”
作者:姜龙飞
来源:《档案管理》2008年第05期
真是没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概念,因为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突然就成了问题。
所谓“城市记忆”,显而易见,是一种很文学的比喻,脱胎于一种被称之为“拟人”的修辞格。
如果其中的核心词汇“记忆”,不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界率先频繁使用,诸如“城市记忆”这样颇具想象力的衍生字眼,估计不会同我们结缘。
怎么可以呢?档案就是档案,用我们的习惯说法,它是用以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的。
这个历史是谁的历史?党和国家的呀,怎么能变成个人的记忆?变成私人化的产物?立场有没有问题啊?太不严肃嘛!风马牛不相及嘛!
得,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就结什么样的创意之果。
也幸亏这个字眼不是国人原创,而是我们同国际接轨接来的,不然,哼……
正因为国际眼光使然。
矫枉已然莫及,风靡也就不在话下。
顷刻之间,“城市记忆”已经登陆东南,蔓延西北,叫响长城内外,广播黄河上下。
有人对之青睐仰慕有加,于是很纯情地要为这四个字注册品牌,享受专利。
这就如同在说,只要有人为玫瑰注册了品牌专利,今后你在情人节送花,只能指着玫瑰告诉你的亲爱的,这朵“某某”或“某某某”或“某某某某”代表我的心——反正你不能称它为玫瑰,因为它被人“注册”了、“专利”了,否则就有侵权的嫌疑。
难道我们可以享有对一个日常的、通用的、普世的名词的专利权吗?如果大家都来这么“专利”一下,那还不得把人的嘴巴全都缝起来?
是谁曾经告诫过我们,“常识比理论更重要”?是亚里士多德、鲁迅,抑或……记不住了。
老姜有把子年纪了,记忆力早衰。
能够知道“注册”、“专利”这些很商业的现代法治理念,却闹不清驴马杂交只能生产非驴非马的骡子:农耕文明教会我们碗里的米饭来自土地,工业文明告诉我们米饭产自厨房。
当代教育肯定在某个部位出了偏差。
既然是一个拟人化的概念。
理解“城市记忆”其实应该不难。
不过是变化一个称谓。
使之感性一点而已,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
记忆是什么?记忆不就是一种生物能力吗,所以也叫“记忆力”。
一座城市的记忆力。
通常表现为两种生物形态,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城市记忆的物质形态,那可多了去了。
地质地貌、江河流向、城市风貌、厂矿港湾。
乃至政权更迭、楼宇街巷、地下管道、亭台阁榭……反正肉眼看得到的(地下管道在敷设之前也看得到),一概作数。
非物质形态的,情况则相对复杂,文化部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例如杏林粉墨、笙歌诗舞、烹饪女红等,虽然也离不开物质载体,但重在对传统技艺、能力的发掘与认定上。
保护的是一种精神范畴的文化传承。
当然,保护只是针对其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发展或迁延的。
而
不是非原始状态不可。
你把它发展、迁延的过程活生生地记住了,和人一样,这座城市的记忆力就呱呱叫了。
反之,也和人一样,出门转向,回家迷路,指着姥姥叫孙女,差不多也就是早老性阿尔茨海墨症患者了。
明白了这一点,对所谓非物质形态的城市记忆,想必不难把握吧。
至于哪些记忆是有价值的,上面老姜已经提到。
那就是可以揭示一座城市发展与迁延过程的一切。
活生生的。
多多益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老姜所议论的“城市记忆”,还有一个限制性的前置词,即档案,无疑只能归于非物质的形态,而不属于行者无疆的泛“城市记忆”(或日广义“城市记忆”)。
遗憾的是,现在业内的一些讨论,大有人为地将其复杂化的趋势。
要么全然不顾城市记忆并不属于档案界专有,以为档案就是城市记忆,档案就是一切:要么把档案语境下的城市记忆无限扩张,拣到篮子里都是菜,不管滋味正不正,胡吃海喝,也不怕把肚皮撑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