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风险管理计划范例
- 格式:doc
- 大小:748.00 KB
- 文档页数:44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是保障药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了有效管理药品质量风险,本制度旨在建立一套全面规范的药品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并及时响应和处理各类风险事件。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1. 风险识别1.1 开展药品质量风险分析,确定影响药品质量的各个环节;1.2 设立风险识别小组,定期收集、分析、整理和归纳药品质量风险信息;1.3 制定风险识别操作指南,明确识别方法和流程。
2. 风险评估2.1 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制定风险评估标准和流程;2.2 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并确定风险等级;2.3 建立风险评估档案,保留评估结果和相关数据。
三、风险控制措施1. 风险控制计划1.1 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明确风险控制的目标和措施;1.2 设立风险控制小组,负责制定和执行控制措施;1.3 定期评估和更新风险控制计划。
2. 风险控制措施2.1 加强供应商质量管理,确保供应环节的药品质量;2.2 建立药品质量监控机制,加强检验和测试;2.3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其药品质量意识;2.4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可靠性;2.5 加强环境、设施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2.6 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
四、风险应急响应1. 风险监测与预警1.1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召回报告制度;1.2 定期进行药品不良反应和药物召回信息的监测;1.3 建立风险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
2. 风险应急预案2.1 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流程和责任分工;2.2 设立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响应和处置;2.3 进行风险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 风险事件处理3.1 根据风险等级和风险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3.2 及时组织调查和分析风险事件的原因和影响;3.3 提出改进建议,完善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五、风险监督与改进1. 风险监督1.1 定期进行内部风险监督和评估,并编制监督报告;1.2 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合作,接受监督检查。
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计划1、目的在药品上市后,加强对已上市药品的持续管理,更好的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疗效,使药品引起的风险最小化。
2、责任3、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详见附件1。
4、内容4.1 定义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计划(简称药品上市后RMP):用以指导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简称持有人)主动开展药品上市后研究,收集药品上市后全生命周期内各环节数据信息,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做好风险管控,持续开展药品获益评估,进一步确证上市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简称药品“三性”),加强已上市药品持续管理,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4.2 风险因素及评估水平从以下五个方面分别定义,最终综合评级采用最高者,其中一个维度确定为高风险,即定义为高风险。
4.2.1与注册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4.2.2产品年度质量回顾分析结果4.2.3储存运输及追溯体系评价结果4.2.4药物警戒活动评价结果4.2.5监管和行业变化对上市后药品质量影响评价4.3 风险等级划分(可接受标准)因以上五个评价维度中任何一个维度都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有直接影响,故选取任何一个维度出现高风险即定义为高风险。
五个维度均为低风险才可定义为低风险,其余为中风险。
4.4 风险评估结果输出通过对各环节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对识别的风险项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形成具体品种药品风险综合评估结果,见下表。
表1 上市后药品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4.5 风险降低和接受根据以上表1识别出的风险项和经评估确定的风险等级,针对高/中级别风险项,制定计划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再次对采取措施后的风险进行评估,经采取措施后,所有的高/中风险项目均应降低为可控和可接受项目。
表2 对高/中等风险项目,制定风险控制措施4.6 风险评估结论该风险评估使用风险严重性综合排序的形式,从药品注册、生产控制、储存运输、临床使用、监管及行业动态变化五个方面开展风险评估。
经评估发现高风险XX项,中风险XX项,且已经制定了风险控制措施,计划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均能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药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范本一、前言。
药品风险管理是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药品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有效管理药品风险,降低患者用药风险,制定并实施药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药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范本,以供各药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参考。
二、背景。
药品风险管理是指在药品上市后,通过不断的监测、评估和控制,对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药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是指为了规范药品风险管理工作,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和流程,保障药品安全和有效性,而制定的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案和措施。
三、药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范本。
1. 目标和原则。
目标,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原则,科学、规范、公正、透明。
2. 组织架构。
设立药品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权限。
设立药品风险管理工作专职部门,配备专业人员。
3. 工作流程。
监测阶段,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收集、评估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
评估阶段,对收集到的不良反应信息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存在风险,并确定风险等级。
控制阶段,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警示标识、禁忌症、注意事项等。
4. 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和处理。
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风险沟通和教育,提高用药安全意识。
定期开展药品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风险意识。
5. 质量控制。
对药品生产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药品质量符合标准。
建立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药品进行追溯和召回。
6. 总结和改进。
定期对药品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措施。
不断完善药品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和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结语。
药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各药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本文档提供的药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范本,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药品风险管理工作方案,不断提高药品风险管理水平,为公众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一、前言药物警戒作为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强药物警戒风险管理,提高药品安全水平,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药物警戒体系,确保药物警戒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 提高药物警戒风险管理能力,降低药品安全风险。
3. 加强药物警戒信息收集、分析和报告,及时掌握药品安全状况。
4. 提升公众用药安全意识,保障公众健康。
三、工作内容1. 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1)成立药物警戒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药物警戒工作。
(2)明确各部门在药物警戒工作中的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 法规标准与培训(1)组织学习《药品管理法》、《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标准。
(2)开展药物警戒知识培训,提高全员药物警戒意识。
3. 风险识别与评估(1)定期开展药品安全性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
(2)针对高风险药品,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4. 信息收集与分析(1)建立药物警戒信息收集系统,及时收集国内外药品安全信息。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风险程度。
5. 风险沟通与报告(1)建立风险沟通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合作。
(2)及时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药物警戒信息。
6. 风险管理措施(1)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2)跟踪措施实施情况,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7. 监测与评价(1)定期对药物警戒工作进行全面监测与评价。
(2)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完善药物警戒体系。
四、工作措施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1)将药物警戒工作纳入公司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
(2)提高全员对药物警戒工作的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 完善制度,明确责任(1)制定药物警戒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
(2)建立药物警戒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
3. 加大投入,提升能力(1)加大药物警戒工作经费投入,购置相关设备、软件。
(2)加强药物警戒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范例药品风险管理计划范例:1. 引言: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为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制定的一个重要工具。
该计划旨在识别、评估和控制由药品使用产生的潜在风险,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利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范例。
2. 目标: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目标是:- 分析药品的潜在风险,包括常见的和罕见的不良反应;- 确定风险与益处之间的平衡;- 发展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监测和评估药品的使用和效果。
3. 识别风险:通过回顾药品的临床试验数据和药品监测报道,了解可能的药品风险。
分析这些数据以确定药物的安全信息和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
4. 评估风险:评估风险的过程包括:- 分析患者群体和使用药品的特征;- 评估不良反应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评估使用药品的潜在益处;- 评估由风险管理措施引起的任何额外风险。
5. 风险管理策略: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提供关于药品安全的信息和指导;- 确定适当的患者选择标准;- 订立定期监测药品使用的计划;- 更新产品标签和说明书;- 提供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6. 监测和评估:建立一个监测和评估系统,跟踪药品的使用情况和不良事件的报告。
该系统将包括对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和监管机构的定期问卷调查、临床研究数据的回顾和分析,以及药品的定期审查。
7. 沟通:确保与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和监管机构进行及时、透明和准确的沟通。
通过向这些利益相关者提供更新的安全信息、药品使用指南和不良事件报告,以促进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8. 结论: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确保药品安全和有效性的关键工具。
本范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药品使用产生的潜在风险。
通过实施该计划,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利益,并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指针对特定药品的风险进行评估、监测和控制的一项管理计划。
该计划旨在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潜在的风险和不良事件对患者和公众的影响。
以下是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标准格式文本:1. 引言在药品研发和上市后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未知的风险和不良事件。
为了保障患者和公众的安全,制定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详细描述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目标、范围、方法和措施,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目标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目标是评估、监测和控制特定药品的风险,以确保患者和公众的安全。
具体目标包括:- 确定药品的风险和不良事件;- 评估药品的风险与效益之间的平衡;- 监测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和控制药品的风险。
3. 范围本药品风险管理计划适用于特定药品的研发、上市和使用阶段。
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药品的研发、生产和上市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监控;- 药品的临床试验和后市场监测;- 药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药品的信息和教育宣传。
4. 方法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评估:通过收集和分析临床试验数据、不良事件报告和相关文献,评估药品的风险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 风险监测:建立药品的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数据和效果数据,及时发现和报告药品的不良事件。
-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和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修改药品的使用说明、调整剂量和给药途径、限制特定人群的使用等。
- 信息宣传:向患者、医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准确、清晰的药品使用信息,包括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
5. 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和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和控制药品的风险。
具体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修改药品的使用说明和标签,明确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剂量;- 调整药品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限制特定人群的使用,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等;- 加强药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提供相关的教育宣传材料,向患者和医生提供准确、清晰的药品使用信息。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为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标准格式,并提供一些相关数据和内容以满足任务描述的要求。
一、背景和目的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根据药品监管部门的要求制定的,旨在评估和管理药品使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药品信息1. 药品名称:假想药品X2. 药品分类:处方药3. 药品适应症:治疗高血压4. 药品成份:每片含有X毫克活性成份A5. 药品剂型:口服片剂6. 药品生产商:假想制药公司三、风险评估1. 临床试验数据分析:根据假想药品X的临床试验数据,对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2. 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健全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采集和分析患者使用药品后的不良反应报告。
3. 用药误用风险评估:评估患者在使用药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用药误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四、风险管理措施1. 产品标签和说明书:制定清晰明确的产品标签和说明书,包括用药适应症、禁忌症、剂量和用法等信息。
2. 医生培训和教育:开展针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生对药品的正确使用和风险管理的意识。
3. 患者教育:为患者提供详细的药品使用指导,包括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4. 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采集和分析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5. 定期评估和更新:定期对药品风险管理计划进行评估,根据新的数据和信息更新风险管理措施。
五、风险沟通和信息共享1. 医生沟通:通过医学会议、学术研讨会等渠道,与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最新的药品风险管理信息。
2. 患者沟通:通过宣传册、网站等方式,向患者提供药品风险管理相关信息,增强患者的药品安全意识。
3. 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定期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
六、风险评估和管理结果根据对假想药品X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措施的实施,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假想药品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有效的评估和管理。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范文1. 引言药品风险管理计划(Risk Management Plan, RMP)是为了确保在药品上市后的使用过程中能够及时识别、评估和控制药品的风险所制定的计划。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范文,以便于制定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时参考。
2. 背景药品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滥用和误用等。
为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3. 范文3.1 目标本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目标是确保该药品的风险被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
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及时识别和收集药品的安全信息,包括药品的副作用、相互作用等;•建立适当的报告系统,及时报告药品的不良事件和安全问题;•评估和分析药品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计划;•提供及时的安全信息给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人员,以帮助其正确使用该药品;•监测和评估药品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3.2 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将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3.2.1 药品安全信息收集建立药品安全信息收集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建立全面的药物副作用和相互作用数据库,并定期更新;•设立药品的安全监测和反馈渠道,接收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报告和反馈;•定期召开药品安全会议,评估和分析药品的安全信息。
3.2.2 风险评估与控制针对药品的不同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控制措施:•根据药品的特点和使用情况,评估药品的风险程度;•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计划;•监测和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和改进。
3.2.3 安全信息发布与宣传建立药品安全信息的发布和宣传机制:•准确、及时地发布药品的安全信息和警示信息,包括药物的副作用、禁忌症等;•向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药品的安全使用指南和说明书;•定期开展药品安全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和医生的用药安全意识。
药品风险管理制度模版一、药品风险管理制度的目的和原则:药品风险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使用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防范和降低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保护患者和公众的健康。
在制定药品风险管理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依法依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充分体现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和要求。
2. 科学和客观:制度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数据分析,客观评估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3. 综合管理:制度应涵盖药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管等环节,确保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4. 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应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和反馈药品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5. 风险沟通和信息公开:制度应规定药品风险的沟通和信息公开的方式和内容,确保风险信息及时和准确地传递给相关利益相关方。
二、药品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药品风险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 风险评估和分级:建立药品风险评估和分级的标准和方法,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药品进行分类管理。
2. 风险控制措施:制定药品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质量控制、安全监测、药品审批和注册等方面的要求。
3.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规定药品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程序,建立药品不良事件的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
4. 安全监测和评估:建立药品安全监测和评估的制度,及时发现和评估药品的安全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风险沟通和信息公开:规定药品风险的沟通和信息公开的原则和方式,确保风险信息能够及时传递给相关利益相关方。
6. 专业人员培训和教育:建立药品风险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制度,提高药品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
三、药品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监督:药品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应由具备相关能力和权限的机构负责,包括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等。
具体实施和监督工作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 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药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范文药品风险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法定责任。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药品的风险,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药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药品风险管理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医疗机构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风险识别。
首先,药品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
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风险识别机制,通过收集患者用药反馈、临床试验数据、药品不良事件报告等途径,全面了解药品的潜在风险,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误用等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二、风险评估。
在识别了潜在风险后,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可能性。
通过制定风险评估指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以便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风险控制。
在完成风险评估后,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这包括从药品生产、储存、配送到患者用药的全过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和防止药品风险的发生。
比如,建立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药品监管,加强药品使用宣传教育等。
四、风险监测。
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是风险监测。
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药品风险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并分析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和风险信号,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总结。
药品风险管理是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法定责任,也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药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药品的风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用药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希望本文的药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范文能够为相关医疗机构和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共同维护患者用药安全。
(说明:本案例的目的是更具体地向申请人说明应该如何使用RMP模板,部分内容被隐去,以字母代替或用■覆盖,可能会影响到阅读者对文字内容的理解)A (商品名)风险管理计划签名页企业名称:公司代表:略公司代表联系方式:略公司地址:略批准时间:20YY年MM月DD日风险管理计划摘要风险管理计划正文1.产品概述2.安全性概述2.1安全性概述汇总2.2目标适应症流行病学未见关于■■癌发生率的已发表数据。
在美国(US),据估计,男性和女性中■■癌的发生率分别为87.3和 55.4 / 100,000。
在欧洲,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83/100,000和46/100,000,提示男性的发生率略高的趋势(在整个文献检索过程中,均可观察到这一点)。
研究发现:美国的白种人以及马来西亚的中国人的■■癌发生率高于其它种族群体。
对于■■癌的■■癌组织学亚型,欧洲国家中,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3.5-26/ 100,000和1.1 - 18 /100,000,女性的发生率始终低于男性。
尽管文献中尚无■■癌的发生率,但是若干研究报告了■■癌患者中该突变的流行率。
在单项亚洲研究中,一般■■癌患者间,■■突变的流行率为4.9%。
在世界■■癌群体中,■■重排率为1.4%- 13.5%;流行率估计值略高可能是由于与■■相关的关键临床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预筛选所致。
在■■癌■■癌亚群体中,■■突变流行率为0.45% - 18.0%。
在一定程度上,该范围的宽度可能是由于各国间取样的差异,以及地区差异和不同的检测方法所致。
文献中未见■■癌群体的存活率估计值。
对于总体■■癌患者,意大利研究中1年存活估计值为89%,美国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则分别为51%和60%。
比利时研究报告粗略2-年存活率大约为30.8%。
粗略5年存活率估计值为15-66%,在■■癌百分数较高的群体中,估计值较低。
在■■癌男性和女性患者中,粗略5年存活估计值分别为51%和60%,■■男性和女性的存活率中位数的特点与相同,女性中所观察到的存活时间(1.4年)长于男性(1年)。
在涉及几十年内若干欧洲国家■■患者的大型研究中,在诊断1年后以及对于患者中的年轻组而言,存活率似乎更好。
除了70和以上患者(它们的存活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稳步上升),在整个时间内,这些趋势都相对稳定。
■■癌的■■癌亚组患者中,存活率似乎低于所有■■癌患者,粗略1年存活率为38.9%- 64.9%,■■癌患者的存活率较好。
■■癌的■■癌亚组5年存活率为18% - 28%,某些迹象表明这些比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在■■患者中可能会发现大量合并症,如先前浸润性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和健康相关行为(如吸烟)。
对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Entrez-Pubmed数据库进行了主要文献和综述文章(报告被认为与■■相关的5种常见合并症的流行率和死亡率:慢性呼吸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慢性支气管炎),外周血管疾病(PVD),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MI),非致命性休克和充血性心衰)、糖尿病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进行了检索。
由于■■的流行病学数据非常有限,故将这些检索拓宽,以包括■■患者。
同时,因为文献提示多数■■患者患有■■癌,故也回顾分析了专门报告■■癌■■癌患者合并的研究。
(此处将详细检索结果略去,申办方提交正式文件时应包含)无X暴露时,■■人群中与11种重要已确认和潜在风险相关的发生率、流行率和死亡率方面的现有文献。
感兴趣的已确认风险为肝脏毒性、肺炎、QTc间期延长、心动过缓和视觉障碍。
感兴趣的潜在风险为肾囊肿、白细胞减少症、神经病变和光敏感性。
当National Library of Congress Entrez-Pubmed数据库中■■突变的■■患者中这些风险的背景流行病学方面的文献时,拓宽文献检索以包括所有■■患者。
同时也总结(如果有)了■■癌患者中这些风险的数据,因为文献提示多数■■患者均存在■■癌。
当无法获得群体研究时,则对■■群体随机临床试验(未涉及X)的安慰剂组或治疗组也进行了回顾分析并予以总结。
由于各个临床试验间随访事件差异非常低,故不能直接比较研究见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此处将详细检索结果略去,申办方提交正式文件时应包含)2.3 重要的已识别风险2.4重要的潜在风险2.5重要的缺失信息肝功能损伤患者尚未在肝功能损伤患者中对X进行研究。
进行临床研究时排除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5倍正常值上限(ULN),或者如果存在潜在的恶性肿瘤,则>5.0倍ULN或总胆红素>1.5倍ULN的患者。
肝功能损伤患者应慎用X治疗。
肾功能损伤患者尚未在肾功能损伤患者或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研究X。
临床研究排除了血清肌酐>2倍ULN的患者。
老年人群在588例药物暴露量为X250 mg BID的■■患者中,只有83人(14.1%)≥65岁。
在老年患者中的经验有限,与非老年人群相比,目前在老年人群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安全性特征存在实质性差异。
儿科人群尚未建立X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童肿瘤协作组(COG)申办的1期/2期研究(ADVL0912)正在复发性或难治性实体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儿科患者中进行。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妊娠基于非临床研究,给孕妇用药时,X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伤害。
尚无使用X在孕妇中展开的充分且良好对照的研究。
应该建议育龄妇女在接受X用药期间避免怀孕。
如果在怀孕期间使用这种药物,或者如果患者在接受这种药物的期间怀孕,那么应该告知患者这对胎儿具有潜在危害。
在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结束后至少90天内,应该使用适当的方法避孕。
所有肺癌死亡病例中妇女约占四分之一。
2011年,欧洲■■人群中育龄妇女的潜在X暴露量估计值约为1,709。
2011年后,估计每年可能有585例患有■■癌的育龄妇女有可能使用X进行治疗。
哺乳尚未明确X及其代谢产物是否在人乳中排泄。
因为许多药物通常都在人乳中排泄,并且由于X暴露有可能对哺乳期婴儿造成严重不良反应,所以应该决定是否终止哺乳或终止用药,同时须考虑药物对母亲的重要性。
CYP3A抑制剂/诱导剂、P糖蛋白底物、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服用CYP3A抑制剂或诱导剂、P糖蛋白底物、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的患者中,X的用药经验有限。
正在进行或计划进行研究以获取这方面的遗失信息,包括研究A001第18次修订版,目的是探讨CYP3A抑制剂和诱导剂对X多剂量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A035的目的是探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对X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使用X进行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X进行长期治疗的经验有限。
对正在进行的以及已完成的研究项目继续进行评价将会增加对X潜在长期治疗效应的了解。
预测上市后存在超适应症使用的其他人群存在未批准癌症适应症的患者(表现为■■和对其它治疗无应答)或许可给与X以试图治疗癌症。
具有生物学理由或科学证据支持X的可能超适应症使用的其它肿瘤类型包括■■,而不是X靶标■■部位改变(■■除外),如■■和■■。
已经报告初步抗肿瘤活性的其它■■肿瘤包括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扩展大B-细胞瘤。
公开发表文献中报告的其它■■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和炎性乳腺癌。
除■■以外的X靶标的■■肿瘤部位改变(已经报告对其的初步抗肿瘤活性)包括■■,■■,以及■■。
公开发表文献中报告的其它■■肿瘤包括■■■■■■■■。
所有这些癌症亚型的发生率低,且■■和■■诊断试验并不广泛存在。
因此,预计X用于治疗非■■患者的风险低。
申请单位无任何理由相信其他癌症类型存在显著不同的风险特征,或必须采用专门的风险最小化活动。
儿科使用目前仅限于研究中-启动的研究中,包括神经母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
由于儿科患者中的经验非常有限,故X不太可能用于超适应症儿科情形。
2.6需要进一步评价的风险将进一步开展研究对重要的已识别风险(肝脏毒性、肺炎、QTc间期延长和心动过缓)进行真实世界研究;将在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老年患者、长时间接受治疗和儿童患者中开展临床研究(干预性或非干预性)以补充重要缺失信息;将开展临床研究对合并使用CYP3A抑制剂/诱导剂、质子泵抑制剂或H2拮抗剂对X的影响开展研究。
3.药物警戒活动3.1常规药物警戒活动常规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活动是Worldwide Safety Strategy(WSS)Safety Surveillance and Risk Management(SSRM)部门的职责。
在■■中,风险管理的定义为全面主动地利用基于科学的方法学对风险进行鉴定、评估、沟通并使其最小化,以建立并维持产品在患者中良好的获益/风险特征。
风险管理活动定义由SSRM 的Safety Risk Leads、及其领导的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s和安全性评估委员会负责定义和协调。
RMC为产品安全管理团队,是一个跨职能的产品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保证旨在对■■产品风险进行鉴定、评估、沟通和最小化的策略的执行。
RMC是一个跨部门团队,通常在药物研发2b阶段为各候选药物而设立,并保持至上市产品成熟。
之后,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由SSRM Safety Risk Leads及其领导下的安全性评估委员会继续对成熟产品安全进行管理。
RMC成员,通常包括安全利益相关者及其他部门的代表,可能依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而改变。
RMC为进行中风险管理策略的分享/讨论,和安全性问题的预测、分析和答复提供论坛。
此委员会负责所有风险讨论文档的准备,尤其是RMP及风险评估和降低策略(REMS)文档。
以下也属于RMC的职责:•通过安全性数据定期审查(包括来自临床试验、自发报告、文献和其他相关渠道的数据),对潜在安全性信号进行评估。
•通过新的流程和工具(例如数据捕获助手)的连续开发提高药物警戒效率,以确保安全性监督和风险管理的持续改善。
•为定期(例如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PSUR])或临时实施的安全性审查/分析提供风险管理。
•对以下内容进行监督:所有在RMP和REMS做出的承诺均已执行,对这些活动的结局进行了正确的评估,和在必要情况下,RMP/REMS文档的修订已于上市后生效。
RMC 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为Core Working Groups(CWG),可能为特定活动(例如上市后监督数据、临床研究数据的审查和评估、流行病学活动、标签问题的考虑或对监管部门质询的答复)的管理而设立。
每个RMC CWG都是一个跨职能的团队,通常由医疗、药品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关键人员组成,负责药品的安全。
RMC和RMC CWG是对潜在信号进行审查和做出决定以对符合信号标准的不良事件进行针对性分析和审查的主要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