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宋词翻译的意象美
- 格式:doc
- 大小:18.76 KB
- 文档页数:8
视觉化框架下宋词词牌名英译研究视觉化翻译以框架为基础,通过视觉化激活文本中的场景,以框架模式对场景进行重构、选择、替换等,实现翻译的框架认知操作。
本文通过对比许渊冲和卓振英的宋词词牌名英译文,发现视觉化框架下词牌名英译主要可分为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完全不对等三种模式。
视觉化框架翻译,不仅能准确译出原词词牌名的意义,而且能有效传递其文化内涵。
标签:视觉化词牌名英译一、引言词是我国诗歌史上别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它源自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高峰。
词原为配合歌唱而写,歌有自己独特的旋律、音调,为了方便人们记忆,才有了词牌。
词牌即曲调,有平仄押韵的规律,是相同旋律曲调的总称。
由于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加之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播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需求,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宋词英译和英译研究,如许渊冲(2007)、卓振英(2008)、杨宪益(2001)等。
一些学者(如钱锡生,2007)探讨宋词在国外的传播,也有学者(赵博,2014)比较宋词多个译本的优劣,还有学者(张琰,2014)研究了宋词英译的策略。
此外,还有学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胡维,2009)、接受美学(刘君,2011)、认知语言学(姜义,2008)等视角研究宋词英译问题。
这些研究对探索宋词传播和翻译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但纵观各类研究文献,目前尚无从视觉化框架角度审视宋词词牌名的翻译研究,本文就是此类研究的尝试。
二、宋词词牌名翻译现状一般来说,常见的词牌名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加注法等四种。
直译法,就是按照字的意思直接翻译,既保留了原文内容又保留了原文形式,如卓振英把词牌名“贺新郎”译成“Congratulations to the Bridegroom”就是直译。
相对于直译,意译则更注重词牌的内涵,如许渊冲把词牌名“武陵春”译成“Spring in Peach Blossom Land”,把“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历史典故揭示出来了。
- 240 -校园英语 /翻译探究宋词英译中的意境美再现华南理工大学/李妍【摘要】“意境”在中国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词是一种相对比较个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
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原词的意境美是译者的一大难题,本文将探究如何在宋词英译中再现古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宋词 意境美 英译一、导言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词人喜爱写花前月下,亭台楼榭,男欢女爱、相思离别。
词往往韵味悠长给人一种纤柔香艳之感。
意境是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它是情与景的统一,意与象的合一。
意境之说起源于先秦《庄子》、《老子》提出的“立象尽意”之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意向”、“神韵”被钟嵘等人提出,汉代的刘勰提出诗词要讲究意境的“风”与“骨”。
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最高境界,译者在翻译古词时,不仅要把实景译出,还应该再现宋词的意境之美。
二、宋词意境美的翻译如何把意境美传递出来对译者来说是一大难题,译者在原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许渊冲先生也曾说过:“译诗不能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情趣和意象。
”但我们可以巧用翻译策略来达到原文和译文功能上的对等。
1.译语陌生化。
距离产生美感,异域风情往往带着神秘的色彩,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若能将一些晦涩难懂有文化障碍的东西异化,给读者更广泛的思考空间,意境之美也就自然流露了,由于每个国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翻译时做适当的处理也是有必要的。
如张先的《一丛花令》中的“双鸳池沼水溶溶” 的译文:A couple of Chinese mandarin ducks in warm water ,Are playing with each other happily; 此译文的点睛之笔在“双鸳”的翻译,译者把它译为“Chinese mandarin ducks ”,“mandarin ducks ”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是生活在亚洲筑巢在树上比鸭子要小的鸟,单从这一解释西方读者很难体会到鸳鸯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鸳鸯”象征着恩爱的夫妻。
2016年3月号上圆园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意象翻译石 彬中国古诗以其丰富的意象见长,意象是诗歌的灵魂,研究诗歌的翻译就要从意象入手。
本文拟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古诗意象的翻译问题。
一、翻译美学理论翻译理论是及综合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与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如语言学、心理学、信息学、符号学、美学等。
毛荣贵认为:“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活动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毛荣贵,2005:7)。
换言之,翻译美学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翻译活动而达到审美再现的过程。
二、意象的概念及其审美功能古诗中的意象,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加工之后,在脑海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
该艺术形象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作者思绪的直观体现。
刘宓庆认为:“作家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物、景、境)的结合,或 ‘情’之于‘文’的赋形”(刘宓庆,2005:120,156)。
精心呈现的意象具有多重审美功能,刘宓庆将其归纳如下:(1)诠释功能。
作者用意象的艺术手,段说明或解释某种观念,通常此时的意象具有隐喻色彩。
(2)能产性。
艺术意象可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获得审美愉悦感。
(3)情感功能。
作者赋予意象高度感性的素质,意象含有作者深切的审美体验,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
(4)奇趣激发功能。
艺术意象可激发读者好奇,引发审美探索,使读者领悟艺术意象的美感得到审美满足。
(刘宓庆,章艳,2011:115-116)。
可见,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意象翻译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首诗歌的翻译质量。
三、意象翻译的原则随着中俄两国学术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俄语文学名著“走了进来”,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古诗“走了出去”。
中国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在于她独特的意境之美,正是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使得不同时代背景的读者,都能够被古诗之情,古诗之韵所打动。
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与美学特点引言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之一,在音乐意象和美学特点方面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宋词中的音乐意象如何丰富了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所具备的美学特点。
一、音乐意象在宋词中的应用1.音律与意境:宋词常借用音律来营造并增强作品所描绘的景象或情感氛围。
2.节奏与抑扬顿挫:通过对节奏和抑扬顿挫的运用,宋词创造了优美动人的韵律效果,并表达出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3.叠字与重复:叠字与重复手法常被运用于宋词中,以模仿乐曲或强调情感,创造出回旋悠扬、耳目一新等效果。
二、宋词中的美学特点1.婉约清新:宋词注重细腻而含蓄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婉约清新、柔和流转的美感。
2.情感真挚:宋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刻画,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3.含蓄隐晦:宋词以含蓄隐晦为美,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丰富多彩的意境,给读者以余韵和想象空间。
三、代表作品分析以李清照和苏轼为代表的宋词作家,他们的作品充分展现了音乐意象与美学特点在宋词中的应用。
1.李清照《如梦令》:•运用叠字、重复等手法,在词中营造出夜幕降临时琴声低吟、春梦初醒等音乐意象。
•具有婉约清新、情感真挚和含蓄隐晦等美学特点,突出了忧愁爱别之情。
2.苏轼《水调歌头》:•通过对音律和节奏的精准掌握,将原本平淡的文字变得有生命力,抒发自己对故乡思念之情。
•具有婉约清新、情感真挚和含蓄隐晦等美学特点。
结论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丰富了作品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通过耳朵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绪与美感。
同时,宋词还具备婉约清新、情感真挚和含蓄隐晦等美学特点,使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让宋词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
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
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
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
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
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
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
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
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
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
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
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文艺理论49摘要:诗词起源于我国古代,诗繁盛于唐代,词流行于宋代,是中国文坛上耀眼璀璨的明星。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核心,诗人借由大量的意象来表现其审美风格,营造别具一格的艺术氛围,激发读者美的感受和感性意念。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愈发加深,许多国外学者对中国诗词文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但是,要怎样翻译,才能最好地呈现中国诗词意象,让国外读者领略中国诗词的美妙,是诗词翻译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文基于此,立足于美学视角,通过《早发白帝城》《钗头凤》这两个例子来分析研究中国诗词的意象翻译,给相关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美学视角;中国诗词;诗词意象;意象翻译一、《早发白帝城》意象翻译文学作品通过多种意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氛围就是意境,不管是诗词还是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意境都需要通过意象来表现,特别是着重抒发情感的作品,准确意象翻译能够带领读者领略不同的审美意境。
意境是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是整体的形象感受表现,站在美学的角度来看,意境本身就具有生动性,是现实生活的映射,可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因此,准确还原中国诗词中的各种意象,是美学的需要,也是翻译效果保证的需要。
例如,《早发白帝城》写的是李白在流放中途遇赦,心情畅快,想要马上回家和家人团聚的心情。
但这首诗中并未直接写出诗人的情感,而是以周围的景色作依托,以周围的意象来营造一种美好的意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句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出发前的愉快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句中包含了猿声、轻舟以及山脉这些意象凸显了诗人流畅轻快,以感性的方式抒发心中情感。
而诗人以景色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所以,这里的意境含义增多一层,在翻译的时候,也需要深入地进行挖掘和分析,如此才能准确翻译意象,再现意境。
许渊冲版本翻译中,将“彩云”意象翻译成at dawn,采用的是直译手法,贴切全诗,意象表达较为充分,翻译准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忠于原诗。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宋词《雨霖玲》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一、翻译美学简介翻译美学这一术语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出要推动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艺理论体系的现代转型,并揭示了研究美学翻译和美学研究之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翻译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翻译不仅仅要传神达意,还要使它蕴含的文化厚意得到完整的表达。
因此,也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翻译史,实质就是翻译美学的历史,是“内容真”和“形式美”的过程。
许渊冲的“三美论”是根据鲁迅先生的《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把这个理论用到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即意美,音美,形美。
这对诗歌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但是不同民族之間感情是可以相同的,诗歌的功能之一就是传情达意。
因此将翻译和美学结合在一起,诗歌翻译会给中外文化的交流搭建更便利的桥梁。
二、《雨霖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雨霖玲》和两个英译本雨霖玲/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
留恋处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许渊冲译本:Bells Ringing in the RainCicadas chill,Drearily stand face to face in an evening hour. Before the pavilion,after a sudden shower. Can we care for drinking before we part?At the city gate we are lingering late,But the boat is waiting for me to depart. Hand in hand we gaze at each other’s tearful burst into sobs with words congealed in our ’ll go my way. Far,far away. On miles and miles of misty waves where sail ships. And evening clouds hang low in boundless Southern skies.Lovers would grieve at parting as of old. How could I stand this clear autumn day so cold!Where shall I be found at daybreak From wine awake?Moored by a riverbank planted with willow trees. Beneath the waning moon and in the morning breeze. I’ll be gone for a vain would good times and fine scenes gallant I am on my part,To whom can I lay bare my heart?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 选词与美诗歌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散文,小说等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更精炼的字词传神达意。
唐宋词语篇多模态语用分析——以柳永、温庭筠的词为例[摘要]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兼具音乐性和文学性。
文章以唐代温庭筠的《菩萨蛮》和宋代柳永的《雨霖铃》、《雪梅香》为例,采用多模态分析法,对唐宋词语篇进行语用分析,全面客观地描述词语篇语言的使用,欣赏唐宋词语篇中语言模态与非语言模态相互协作以共同创造认知语境。
在非语言模态中重点考察词人顺应情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词牌和形式,使得形式和内容实现完美的统一;而在语言模态中,探讨“模因”在词中“复制思想”所引发的引人联想的语用效果。
从而明确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词语篇意义建构和理解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研究诗词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关键词]多模态分析法;语用分析;唐宋词人类的诗歌最初与音乐、舞蹈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之后向不同方向分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向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向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方向发展”,但诗歌“在形式方面,仍保存若干与音乐、舞蹈未分家时的痕迹。
”[1]10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和词同属于广义的诗歌:诗是言志、载道的;而词作为另一种韵文的体式,是隋唐间所兴起的一种随着当时流行乐曲以供在歌筵酒席间歌唱的歌词,所谓“倚声填词”,是按音乐的乐调来填写歌词。
唐宋两代的词处于词的迅速发展阶段,既有音乐性又有文学性,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语用的结合随着语篇分析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研究视角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了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2][3][4]为主要理论基础,认为语言与语言以外的其他非语言符号都是意义的源泉。
改变了过去“只注重语言符号系统各个层面传达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语言符号同时呈现的诸如图像、声音、颜色等以及语言使用者的语气、神态、动作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在交际中的作用”[5]89这一现象。
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
浅谈中国宋词翻译中的“意境美”——李清照《声声慢》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姓名:冯莹班级:13届英语言文学研究生班学号:01339010061摘要:中国古诗词英译一直是翻译的最难点,是对文学翻译标准“信达雅”的最大挑战。
由于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而古诗词又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载体,有很强的抒情性和韵律感。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对韵律、平仄、句数有严格要求,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用英语展现作者想表现出的意境、如何让所受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读者感悟到古典汉语的古典之美、以及体会到作者纯粹的思想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旨在对比赏析及分析研究两位翻译大家许渊冲和林语堂对李清照《声声慢》的英译,学习诗词翻译的技巧,体会其营造的“意境美“,感悟其艺术内涵和艺术张力。
2本选题的意义:中文是文化内涵极丰富的一种语言。
莫言曾说:“文学翻译不能脱离原作者的个人风格。
如果译者只翻译了故事本身,没有表现出作者的个人语言风格,那这样的翻译是不成功的。
”古诗词短小精悍,涵义丰富,诗词人的情感表现内敛含蓄,因此,“意境”就成了把握诗歌灵魂的关键;“意境美”也就成了翻译诗歌成败的关键。
3《声声慢》和它的两个译本3.1作者和《声声慢》宋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与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光辉夺目的一颗明珠。
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委婉缠绵。
结构缜密,音律谐婉,感情细腻,语言圆润,笔调柔婉,韵味深远。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李清照经历了藏书尽焚之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哀伤忧愁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从美学视角评析《蝶恋花春景》三种英译本摘要:苏轼的婉约词《蝶恋花?春景》脍炙人口,用词精炼,哲理深刻,吸引了诸多翻译学者的关注,他们致力于将如此寓意丰富的文化成果传播至世界。
文章选取许渊冲、杨宪益和卓振英对这首词的三种英译本,从美学视角的意境美、音韵美、意思对等和形式对等四个方面出发进行对比评析。
关键词:蝶恋花美学音韵美意境美对等一、引言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更为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走进中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浓缩,囊括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内容。
这些诗词辞简理博,诗情画意,哲理深刻。
译者在诗词翻译界达成了“翻译是艺术,是再创作”的共识,因此诗歌翻译工作实属不易。
由于诗词结构形式特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考虑到诗词美感、风格等方面的因素,以达到翻译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为此,翻译大家许渊冲总结出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
本文以苏轼的婉约词《蝶恋花?春景》为例,选取许渊冲、杨宪益和卓振英对这首词的三种英译本,从美学视角进行对比评析。
二、原文赏析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遭贬后所作的一首婉约词,将仕途不畅的强烈失落感投射至花草树木。
该词通过描写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和被贬途中的失意心境,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奈。
上阕表达词人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下阕描述墙外赶路的行人对墙内欢快生活的眷顾与惆怅之情。
词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和人,表达自己欲奋发有为却终未能如愿的落寞之情,将遭贬后的心理历程体现得淋漓尽致,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宋词中的意象运用与情感表达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抒发,更有对内心情感的表达。
在宋词中,意象运用与情感表达是紧密联系的,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象征,词人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复杂的情感,为读者呈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景物意象的运用宋词中对景物的描绘常常运用意象,通过独特的比喻和隐喻,将自然界中的景物与人的内心感受相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情感的表达。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月亮的形象来衬托出词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这种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的写法,使词人的情感更加鲜活深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动物意象的运用除了景物,宋词还经常运用动物意象来表达情感。
动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情感特点,因此词人通过描绘动物的形象,进一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千里共婵娟”,用婵娟的比喻形容天上的明月,寓意着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意象运用使词人的情感更加贴切,令人感同身受。
三、情感表达的技巧在宋词中,除了意象运用外,情感表达的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
词人通过句法的变化、词语的运用以及韵律的组织等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准确、深入人心。
首先是句法的变化。
宋词中常常采用倒装、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句子的结构更加灵活多变,从而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通过倒装句的运用,增加了情感的张力,表达了词人对已逝岁月的感慨之情。
其次是词语的运用。
宋词中常常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的选择和组合,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到“小楼一夜听春雨”,用“春雨”象征着希望和新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最后是韵律的组织。
宋词中的韵律非常丰富多样,词人通过巧妙地运用音韵的变化,使词句更加悦耳动人,同时也更加贴合情感的表达。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视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1. 内容简述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下,本文档主要探讨了影视文学中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现象。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影视文学中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现状和特点。
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影视文学中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讨论了影视文学中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成功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本文档旨在为影视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实际创作和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古典诗歌的翻译是一个挑战极大的任务,既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诗意,又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特别是在影视文学领域,古典诗歌的翻译不仅要传达诗歌本身的含义,还要与影像、音乐、表演等多模态元素相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下,研究影视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影视文学中的古典诗歌翻译问题。
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影视文学中的古典诗歌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探讨影视文学中古典诗歌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提高古典诗歌在影视文学中的翻译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影视文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而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研究影视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不仅有助于揭示翻译活动的多模态特征,还能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以期揭示翻译过程中视觉、听觉等多种模态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原文的意义。
多模态视角下的诗画语解读多模态视角下的诗画语解读文化是一种多模态的表达形式,它通常表现为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混合杂糅。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语境下,诗画的交融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热门的话题。
诗与画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绘画形式和文学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它们融合发展,不断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多模态视角下来探究诗画语的解读。
一、诗画的多模态特点诗与画是表达情感、描绘情景的两种艺术形式。
它们具有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多样的视觉、声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构成了其多模态的艺术特征。
1.多重意象表现诗画融合具有丰富的图像表现形式和多重意象表现,不同的图像和意象在融合后呈现出丰富的语汇表达。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诗中的“写景”往往以形象的图像表现,画中的“写意”则常以离奇的意象表达。
蒋兆和在《博物馆诗画欣赏》中说到:“中国古代诗歌为多形态的视觉表现方式提供了一个充分而复杂的语言载体,而画却为诗歌提供了无意义视觉图像的填补。
”2.多元化的美学形式诗画融合在多元化的美学形式中寻找创作的新颖点和艺术特征,它们对于美學、人文、哲学、道德、宗教、传统符号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和变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魅力。
3.多重情感表现诗画融合呈现出多重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情感因为诗画的表现形式,而具有不同的情感性、美感性、艺术性。
诗画融合的作品,能够将不同情感的表现优美、深刻、细腻地展现出来。
二、多模态视角下的诗画语解读1.文字与图像的结合诗画融合的艺术形式,使用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学和视觉美学符号,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图像和声音的表现形式。
在多模态的视角下,我们可以通过诗画的视听效果,来阐述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句子,通过图像的配合,很容易联想到贯穿整篇诗歌的寂静夜晚景象以及,夜雨中的悠扬琴声。
这种图像与文字的结合,使整个诗painting获得了更深入和平衡的情感传达。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
宋词以婉约清丽的音乐美为特色,表达了词人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态的体察和思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
而在宋词中,意象群作为表现手法之一,承载了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展示了宋词在意象上的丰富和变化。
本文将从宋词意象群的演变角度,谈一谈宋词意象群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宋词意象群的特点在于以景物为主,以情感为辅。
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而在宋词中,意象群更加突出。
宋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词人的情感与思想。
在宋词中,常见的意象群包括花鸟鱼虫、山水风月等自然景物,以及酒杯琴棋、宫闱宴会等人情世态。
这些意象群不仅是传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更是词人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这种浓烈的意象群的运用,使得宋词在情感和意境上更加细腻深沉,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
宋词意象群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演变。
在唐代,由于诗歌的发展,对意象群的运用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唐代的诗人们在意象群的运用上,更多地表现出自然景物的豪迈和壮观,如岭南的山水风景、荆楚的梅花等。
而到了宋代,词人们在意象群的运用上更多地注重细腻和婉约。
他们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清丽的音乐美。
在宋词中,意象群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景物的表现更加细致入微。
宋词在描绘自然景物时,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力求做到一叶一花一草一木皆有情。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的明月和把酒都成为其意象群的一部分,体现了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表现。
二是融合情感和思想。
与唐代诗歌中意象群更多地表现出自然景物的豪迈和壮观不同,宋词中的意象群更多地融合了词人的情感和思想。
词人们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一种更加细腻和婉约的情感美。
三是注重意象群的象征意义。
在宋词中,意象群的运用更多地表现出了象征意义。
词人们通过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词作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宋词《西江月·黄州中秋》四种英译之美学元素的对比分析作者:李群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19期文/李群【摘要】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一直是译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所谓译事难,译诗词更难。
宋词,作为古典文学中最璀璨的明星,有着独特的韵律、格式以及悠远深长的意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因此,翻译宋词,需要译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审美功力。
从宋词中的美学元素出发,对比分析其译本是评价译作优劣的方法之一,本文以苏轼的《西江月·黄州中秋》四种英译为样本,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形式美、语音美和意境美三大美学元素角度探讨分析各译本的优劣。
【关键词】宋词翻译;《西江月·黄州中秋》;对比分析;美学元素【作者简介】李群,郑州轻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宋词中有许多美学元素值得鉴赏玩味,而最能勾起读者美的共鸣的,还是其独特的形式美、语音美、意境美。
一、《西江月·黄州中秋》的原作及英文译本1.《西江月·黄州中秋》原作分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宋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
上阙开篇指出人生如梦一场,感叹时间流逝,也表达出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考,又通过对秋夜风落叶等景物的描写,以及词中作者对自己“皱眉”“白头”的形象塑造,营造出清寒孤寂的意境,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仿佛感受到了那种世事难料,人生寂寥的凄苦。
下阙苏轼诉说被贬后“酒贱”“客少”的处境,以天上的明月作比,表达出身处人生低谷,落魄寂寥的无奈情感,只能独自握着酒杯望着远方,来质问还有谁愿意与此时的作者把酒共饮。
这里与开头照应起来看,其实作者并非大彻大悟并能坦然面对如梦幻泡影般的浮生,而是对自身遭遇仍有不平之意,从而慨叹人生如梦境般荒诞。
2.《西江月·黄州中秋》四种英文译本。
苏轼的这首感叹人生世事无常的悲秋之作,用丰富的意象,平实的语言创造出打动人心的美学意境,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到宋词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还应重点把握原作本身的意境美,如果能将这些美学元素统统在译文中体现出来,那译文就不失为一个好的译作。
多模态视角下宋词翻译的意象美--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
沙道中》的英译为例
刘伊婷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16(0)6
【摘要】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典型的审美价值。
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角度,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分析宋词语篇翻译的意象美及运作过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理解宋词的翻译。
【总页数】2页(P252-253)
【作者】刘伊婷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 [J], 赵振华
2.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宋词的翻译——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 [J], 丁俊;轩治峰
3.图形—背景理论在宋词中的认知解读——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 [J], 党安琦
4.解读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别枝""惊鹊" [J], 梁霞
5.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宋词的翻译——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 [J], 丁俊;轩治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词文创宋词之美
《宋词之美》以动态影像的形式,通过对宋词词意及宋代文化的研究,根据不同的词牌名,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首宋词——《蝶恋花》、《西江月》、《水调歌头》、《卜算子》。
四首宋词的演绎,从平面,色彩、时间、听觉等多方面展现了不同的意境之美。
使观众能在多个方面感受到词人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及情感思绪。
围绕宋词本身的意境,主要表现宋词这种传统的音乐文学与现代视频艺术的结合。
制作上,分为前期视觉元素的绘制和后期影片制作。
(1)收集宋代的画作、瓷器、人物着装等资料,重点在于如何结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绘制元素,塑以全新的视觉感。
(2)根据每首词的感情色彩来确定影片制作中要运用的特效,并根据配乐来调整视频动态,以确保图像与声音的完美结合。
使用软件:Illustrator Photoshop After Effects Premiere Pro 蝶恋花
蝶恋花
蝶恋花
蝶恋花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诗词文创 | 宋词之美
寄语互动
文化 | 旅游
创意 | 设计
艺术 | 教育
资料文献|关注可取。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纪录片里中国诗人的形象建构——以
《定风波》为例
舒鑫淼;周清玉
【期刊名称】《视听》
【年(卷),期】2024()5
【摘要】基于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纪录片《定风波》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发现,它以三种空间关系,即动静交织的意义空间,镜头、视角和色彩搭建的想象空间,信息、环境和画面构建的隐喻空间,对中国诗人苏轼进行了形象建构,并在历史叙事、画面流转、诗文诵读三个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表达技巧,为诗人形象的塑造赋予了极高的书写价值。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舒鑫淼;周清玉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外宣纪录片翻译研究——以《四季中国》为例
2.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外宣纪录片字幕翻译--以《四季中国--惊蛰》为例
3.纪录片中“自我陈述”和“他者叙事”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建构和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以纪录片《中国扶贫在路上》和《前线之声:中国脱贫攻坚》为例
4.从多模态话语分
析看纪录片字幕的翻译——以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为例5.多模态隐喻视角下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以《柴米油盐之上》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模态视角下宋词翻译的意象美【摘要】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典型的审美价值。
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角度,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分析宋词语篇翻译的意象美及运作过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理解宋词的翻译。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宋词;翻译;意象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52-02一、引言多模态指的是多种符号系统,即多种模态相结合的交际产物或交际过程(Stokl,2004)。
Bemsen(2002)认为多模态可以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模态。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通过不同的交际模态传递信息的话语,这种交际模态把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结合起来。
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利用多样的方式及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Kress & Vam Leewen,2001:2)。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近十几年来,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词进行解读。
如丁俊、轩治峰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视角解释宋词的翻译,杨红彬从经验功能分析《西江月》词三种英译文等,大多数都基于单模态的文字分析,但更需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角度进行理解。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诗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开辟了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式。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多角度形式让读者从形式美感、听觉美感、视觉美感、嗅觉美感等多方面欣赏译作。
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视角,探讨宋词翻译的意象美,更好地体会译作背后深层次的存在。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20世纪90年代,Kress 和Van Leeuwen 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开创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先河。
该视角认为意义是由多种模态来实现的,所有的模态都通过社会使用变成符号资源,所有的语篇都是多模态的。
在多模态语篇中,每一种模态都体现一定的意义,各种模态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
许多学者意识到单模态的局限性,多模态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
当前,国内外对多模态文本分析处于初始阶段,胡壮麟从理论与实践角度研究了多模态和多模态意义构建,朱永生发展了多模态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李占子从多模态的社会符号进行分析。
大多数研究者着眼于影像资料、多媒体、视觉广告、海报、漫画等,对诗词的研究尚少。
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迅速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由于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基于单模态的文字分析,更需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角度理解。
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诗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开辟了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式。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及其英译分析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的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夜行黄沙道中时的情景。
该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农村山村风光,把一个寂静山乡的夏夜描述得优美如画、恬静自然,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恬静、天然、怡然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的向往。
译文:Tune: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A Summer Night on My Way Home from the Yellow Sand Bridge.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 in moonlight,I hear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The rice fields’sweet smell promises a bumper year,I listen to the frogs’croaks when the night grows late!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rinkle.There is an inn beside the Village Temple. Look!The winding path leads to the hut beside the brook.(许渊冲,1991:275)(一)感受的意象美读了《西江月》,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意象刻画的精益求精,把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完全地拼接在一起,就好像层层叠叠的色彩浓厚的油画,充满了文化底蕴。
读者的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被充分调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具体的意象美油然而生。
译文开始便交代发生的背景,让读者仿佛进入情境,想象着意境。
“Statled by”的倒装使作者的感觉前景化了,读者能更快地感受到这种意境带来的惊喜感。
接着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给读者一种听觉感受,并创造性地隐喻出当时的氛围,给人一种萧瑟冷清的感受。
Rice fields’sweet smell 从嗅觉上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
该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农村山村风光,从而调动了读者的三种模态体系,把一个寂静山乡的夏夜描述得优美如画、恬静自然,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恬静、天然、怡然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的向往。
Beyond the clouds 和Before the hills 把景物前景化了,从视觉给读者冲击感,并且给读者营造一种视觉上的意境转换,从近到远,从上到下。
最后的“Look!”在视觉上凸显,并给读者节奏感及轻快感。
(二)结构的意象美Van Leeuwen 认为,印刷体式是一种符号模态,结合其他的符号表达手段(如颜色、结构组织、三维性和变换方式等),印刷体式实际上是多模态的。
印刷体式可表现出动作和特点(再现意义);展现互动和表达对所表现事物的态度和感情(互动意义);还可以区别语篇的组成单位(构图意义)。
全诗通过文字表述,充分调动感官,使读者身临其境,成功地运用了听觉各种模态。
词中每两句都押头韵,对仗工整,让词读起来有韵律感,这是对原文的创造,并带给读者视觉上的美感,是译本的特色之处。
词的每两句描绘的都是同一模态的不同意象,一目了然。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三个完全不同的景象,创作了多个意象,运用多种感官,调动多种模态,刻画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丰收的秋天。
本词以这种和谐的结构形式,加深了读者的夏夜的印象。
一、二句“magpies”和moonlight一动一静,动静结合,衬托出夏夜的静谧。
Cicadas和rice field ,frog动静结合,以点带面,词人写出了典型的南方夏夜的特色:蟋蟀在静谧的夏夜嘶嘶作叫,稻花香气袭人,即将迎接秋天的丰收,青蛙在田野里鸣叫,形象生动。
Clouds、hills、inn、path 等体现了空间感、画面的移动,距离逐渐拉近,从上到下,整体上构成一幅美丽的夏夜画卷。
四、结语通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本翻译的意象美,夏夜的农村风光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身临其境,理解翻译利用对原文的理解及结构上的创造性,达到译文的美感及形象性。
体会词人辛弃疾对美好农家生活的向往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深感其情感的细腻。
多模态对翻译鉴赏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使读者理解这首诗有新的启示,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解读文学作品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从新的角度出发,鉴赏文学作品及其翻译。
参考文献:[1]Bernsen. N . O . Multimodality in Language and Speech Systems From Theory to Design Support Tool [A]. Granstrom. Multimodality in Language and Speech Systems [C].Paris:Kr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2]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M].London:Arnold ,1994.[3]Kress.G,T.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 ,2001.[4]Leeuwen. Towards a Semiotics of Typography [J]. Informational Design,2006(14).[5]Stockl. In between modes:language and image in printed media[A]. E.Ventola . 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 [A]. 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6]丁俊,轩治峰.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宋词的翻译―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J].海外英语,2015(16).[7]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9.[8]刘晓琳.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解读英语诗歌[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88-90.[9]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10]许渊冲.唐宋词选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1]杨红彬.《西江月》词三种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青春岁月,2015.[1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