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标准2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2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及标准(2.0版)
一、指标说明
1.本指标及标准主要依据中央电大《关于印发“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过程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电校教[2006]50号)、《关于印发“广播电视大学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电校教[2007]10号)等文件精神制定。
2.一级指标反映课程教学实施的主要因素——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支持服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及课程的教学效果。
评价数据来源包括教师、学生对教学实施及效果的满意度评价,课程教学档案,省级电大评估督导工作有关结果,基于课程实施过程的记录数据以及专家评价结果等。
评价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3. 评价指标包括综合评价和特色与创新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前五项一级指标为综合评价部分。
一般课程满分为100分,其中综合评价90分,特色与创新10分;有实验实践环节的课程满分为102分,其中综合评价92分,特色与创新10分。
4.得分计算:M=∑m
i ,其中m
i
是第i个观测点得分。
评价主体对某观测点
或某条评价内涵进行评价时,其满分值即为该观测点分值。
多个评价主体对同一观测点进行评价时,该观测点得分为各评价主体打分均值。
教师、专家及工作人员按评价等级直接给分,学生问卷按给定公式计算得分。
5.课程评价结论包括评价分数和综合评价意见两部分,评价结论反映按照课程教学设计而实施教学后的总体效果,以及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二、指标内涵。
1、文本类课程评价参考标准
注:1.得分85分以上为优秀资源、得分60-85分为推荐资源、得分60分以下为不推荐资源;
2.涉及思想性问题采用“一票否决制”,表中以“﹡”标注处得0分即被否决,不能进入下面栏目的评价程序。
2、音视频类课程评价参考标准
注:1.得分85分以上为优秀资源、得分60-85分为推荐资源、得分60分以下为不推荐资源;
2.涉及思想性问题采用“一票否决制”,表中以“﹡”标注处得0分即被否决,不能进入下面栏目的评价程序。
— 2 —
3、多媒体课件评价参考标准
推荐资源;
2.涉及思想性问题采用“一票否决制”,表中以“﹡”标注处得0分即被否决,不能进入下面栏目的评价程序。
— 3 —
4、网络课程资源评价参考标准
— 4 —
注:1.得分85分以上为优秀资源、得分60-85分为推荐资源、得分60分以下为不推荐资源;
2.涉及思想性问题采用“一票否决制”,表中以“﹡”标注处得0分即被否决,不能进入下面栏目的评价程序。
— 5 —
5、实践体验课程评价参考标准
注:1.在课程申报材料中:一要有实施方案。
二要有实施情况报告及相关资源。
以便让其它使用者能从中知道应该怎样做,如何使用这个方案,提高使用效益。
2.涉及思想性问题评分采用“一票否决制”,违背表中以“﹡”标注处内容即被
否决。
— 6 —。
评课标准
评课标准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目标和性质进行调整,但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评课标准:
1.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是否在课程中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评估教学内容是否紧密符合课程目标,是否有足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
3.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 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和完成课堂任务等。
5. 教学资源的利用:评估教师是否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以提升教学效果。
6. 评价和反馈机制:评估教师是否提供及时和具体的评价
和反馈,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7. 教学师生关系:评价教师是否与学生建立了积极的师生
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8. 教学环境:评估课堂的教学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比如座位布局、教室设施等。
9. 学生表现和成绩: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术成绩,这可以是一种评估教学效果的参考指标。
10. 教师反思和改进:评估教师是否能够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和结果,并根据评课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
课程评价标准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课程评价标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在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南,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和帮助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着力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整体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特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一、评价原则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客观的系统评价方法,提高课程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课程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易于推广,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进行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重要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评价标准、课程方案评价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
(1)课程设置评价标准l、满足社会、地方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学生学识和能力的需求。
2、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校本课程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体现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应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和条件,努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应体现任课教师的个性、才华,弘扬学校特色。
邱县南辛店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着力开发校本课程(选修Ⅱ)。
校本课程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特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一、评价原则(一)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二)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三)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五)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评价标准、课程方案评价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
(一)课程设置评价标准1.满足社会、地方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学生学识和能力的需求。
2.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校本课程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体现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应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和条件,努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应体现课任教师的个性、才华,弘扬学校特色。
(二)课程方案评价标准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或者说学校教育哲学,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整个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等等。
(三)课程方案评价标准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
二中校本课程评价制度范本一、背景和目的学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和特点自主设计的一种教学课程。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制定旨在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价手段,对校本课程的设计、教学和评价进行全面监控和改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和师资培养。
二、评价内容1.课程设计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课程目标和结构、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等产出性指标,以及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紧密度和适应性等过程性指标。
评价者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进行详细评估。
2.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学习效果的显著性等产出性指标,以及课堂氛围的活跃度、学生参与度和师生互动度等过程性指标。
评价者将观察和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评估。
3.学生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等产出性指标,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合理性、学习动机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提高等过程性指标。
评价者将通过问卷调查、学习成绩分析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4.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和教学态度等产出性指标,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术研究和教学创新能力等过程性指标。
评价者将采取教学观察、听课记录和教师自评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三、评价方式1.定性评价评价者根据所设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观察、学生的访谈、文档的分析等方式,对校本课程进行可靠有效的定性评价,评价结果将以文字形式表述。
2.定量评价评价者可依据所设定的量化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考试成绩、学生作品评定等方式,对校本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将以数据形式呈现。
3.综合评价评价者将综合利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果,结合校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对校本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在线教育课程评估标准
在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机会和挑战。
为了确保在线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需要制定评估标准。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于评估在线教育课程的标准。
1. 课程内容
- 内容丰富:课程内容应涵盖全面的主题,并提供深度和广度的知识。
- 结构合理:课程应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使研究者容易理解和跟随。
- 实用性强:课程内容应能够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研究者解决实际问题。
2. 研究体验
- 交互性:课程应提供互动式研究体验,例如在线讨论、测试和练等。
- 多样性:课程应采用多样的研究材料和资源,包括文本、视频、音频等,以满足不同研究风格和需求。
- 反馈机制:课程应提供及时和有效的研究者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研究进展并改进。
3. 教学方法
- 多元化: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促进全面的研究。
- 激励性:教学应激发研究者的兴趣和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研究。
- 引导性:教学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步骤,引导研究者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4. 评估和反馈
- 全面评估:课程应设有多种评估方式,包括测验、作业、项目等,以全面评估研究者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 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研究者,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改进方向。
- 个性化:评估和反馈应根据研究者的个性和进展情况进行定制,提供个性化的研究支持。
请注意,这些评估标准只是为了提供指导和参考,并不是硬性规定。
实际评估标准应根据具体的在线教育课程和学习目标进行制定和调整。
学生课程表现评价标准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表现和成果,本评价标准综合考虑了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作业、测验、项目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的表现。
以下是详细的评价标准:
1. 出勤与课堂表现 (10%)
- 出勤率:学生需按时参加课程所有授课和实践活动,出勤率低于90%者将扣分。
-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与回答问题,展示学习热情和批判性思维。
2. 作业 (20%)
- 完成度:按时提交并完成所有作业,迟交作业将按每延迟一天5%的比例扣分。
- 正确性:作业要求准确无误,出现错误需及时改正。
3. 测验 (20%)
- 独立完成:测验需独立完成,严禁作弊行为。
- 答题准确率:测验成绩将直接反映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的
能力。
4. 项目 (25%)
- 团队协作:在小组项目中,需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 创新与实践:项目内容需体现创新性,并能将理论知识应用
于实际情况。
5. 期末考试 (25%)
- 知识掌握:期末考试将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 应用能力:除了考查知识的记忆,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与应用。
评分与等级
- 90-100分:优秀(A)
- 80-89分:良好(B)
- 70-79分:中等(C)
- 60-69分:及格(D)
- 0-59分:不及格(F)
总结
本评价标准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参与课程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学生应重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校本课程课堂评价标准为进一步推进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加强学校校本课程的管理,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办学理念和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特制定本评价制度。
一、评价原则学校遵循重过程、重全面、重参与、重激励的原则,进行对校本课程的评价,1.评价重点突出过程性。
校本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2.评价内容强调全面性。
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个性化的评价。
3.评价手段注意多样性。
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课程评审委员会考核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4.评价目的注重激励性。
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学校设立校本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优秀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引导教师努力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执教能力,自觉优化校本课程内容。
二、评价内容和方式(一)教师评价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工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学期末,由学校教务处和教研室负责考核。
从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以下评价指标进行评价:(1)学生评价(课程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学生座谈会等)(40%);(2)课程开设的影响力和学生接受的实际效果(20%);(3)课程资源的积累和归档(纲要、教材、教案或课件;教学总结等)(10%);(4)课程开发的调研(听课、查阅资料等)(10%);(5)课程成果展示(含各级比赛获奖情况)(10%);(6)课程内容的特色化(10%)。
学校每学期根据评价结果发放课程补贴和课程奖励。
受奖励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在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推选中优先考虑。
18个课程评估标准1. 课程目标清晰明确。
课程应设定明确的目标,能够清楚地说明研究者在完成课程后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2. 教学内容完整全面。
课程内容应涵盖相关主题的各个方面,确保研究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教学方法多样灵活。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研究者的研究需求和研究风格。
4. 研究资源丰富可靠。
课程应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在线研究平台等,确保研究者能够获得可靠的研究资料。
5. 评估方式合理公正。
课程的评估方式应合理公正,能够全面评估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发展。
6. 作业设计具有挑战性。
课程的作业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7. 互动与讨论鼓励研究。
课程应鼓励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8. 反馈及时有效。
教师应及时给予研究者反馈,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提高研究效果。
9. 实践和应用强调。
课程应强调实践和应用,使研究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10. 独立研究能力培养。
课程应培养研究者的独立研究能力,使他们具备自主研究的能力和惯。
11. 跨学科融合。
课程应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念,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应用。
12. 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培养。
课程应培养研究者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人才。
13.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课程应鼓励研究者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发展。
14. 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课程应培养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15. 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
课程应培养研究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他们理解和关注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6. 良好的课程设计和组织。
课程应有良好的设计和组织,内容结构合理,难度适中,研究过程流畅。
17. 研究者参与度和满意度。
课程应鼓励研究者的积极参与,满足他们的研究需求,提高研究者的满意度。